杭州风景明信片错印文字举隅(1900-1920)

一剑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2018年12月发表于</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邮史纵横》创刊号</h1><h3><br></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杭州风景明信片错印文字举隅(1900-1920)</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r></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文·图/一剑</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1><h1 style="text-align: left;"> 最初收集的杭州风景明信片,是为了给女儿讲述杭州的风景、历史变迁、名人典故等小知识,慢慢的自己也喜爱上了,至今,已收集了十五年。</h1><h1> 明信片在清代末期由西方传入中国,那时国人写信都用“红条封”,中国人的隐私话远没有开放到可以写在明信片上的程度,明信片的邮寄方式,因国人的书写习惯等原因,也远远没有普及。</h1><h1> 从1822年到1884年,这一期间,照相机的不断发明改进得到了飞跃的发展。鸦片战争之后,大量的洋人滞留在中国,这些人中有政府官员、八国联军入侵者、西方传教士、考古者、旅行者等等。他们对这个东方古国的一切都感到新奇,不管是优美的景色还是东方人的生活。他们把所见所闻用早期照相机拍摄了下来,因为清末时期的风景明信片,大多都是外国或其在华机构发行的,这也是明信片上图案的最主要来源。</h1><h1> 中国几千年的灿烂文化,洋人们又怎能深入了解的到,于是,造成了明信片英文的描述错误。到了民国时期,除了英文的描述错误之外,也出现了中文描述的错误。中国的景点、名人故居、历史事件、风土民情等等,数不胜数。特别是有一些小地名的景色,如果明信片上无文字说明,哪怕是你所在的城市,历经岁月的变迁,如今也无法辨认出来所在地。</h1><h1> 搞清楚明信片上景色的原地,对于明信片的收藏,也是兴趣所在。</h1><h1><br></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图一·清代明信片</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杭州岳庙碧血丹心牌坊</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1><h1 style="text-align: left;"> 岳庙,杭州人习惯称为岳坟。建于南宋嘉定十四年(1221年),明景泰年间改称为“忠烈庙”,历经了元、明、清、民国,建造至今已有近800年历史。</h1><h1> 岳庙是历代纪念民族英雄岳飞的场所。“碧血丹心”牌坊为光绪丙戌(1886年)夏季护理浙江巡抚许应鑅 補立,1995年10月由杭州市市政府重建。</h1><h1> 牌坊,汉族特色建筑文化之一。是封建社会为表彰功勋、科第、德政以及忠孝节义所立的建筑物。也有一些宫观寺庙以牌坊作为山门的,还有的是用来标明地名的。</h1><h1> 牌坊又名牌楼,为门洞式纪念性建筑物,宣扬封建礼教,标榜功德。它是祠堂的附属建筑物,昭示家族先人的高尚美德和丰功伟绩,兼有祭祖的功能。</h1><h1> 牌坊就其建造意图来说,可分为四类:一是功德牌坊,为某人记功记德。二是贞节道德牌坊,多表彰节妇烈女。三类是标志科举成就的,多为家族牌坊,为光宗耀祖之用。四类为标志坊,多立于村镇入口与街上,作为空间段落的分隔之用。</h1><h1> 而“碧血丹心”牌坊显然是第一类,为后人歌颂岳飞功德所建。明信片上译文“(中国)寡妇纪念碑”——“(China)Widow monument”,把此牌坊当成了第二类贞节道德牌坊了,这显然是错误的。</h1><h1><br></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图二·清代明信片</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杭州飞来峰</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1><h1 style="text-align: left;"> 杭州灵隐寺前的飞来峰又叫灵鹫峰。相传1600多年前印度僧人慧理来杭州,看到此峰惊奇地说:“此乃天竺国灵鹫山之小岭,不知何以飞来?”因此称为飞来峰。</h1><h1> 在飞来峰上的洞穴和沿溪间的峭壁上,雕刻着从五代至宋、元时期的石刻造像,最早的为公元951年所造。这些精美的摩崖石刻造像成就了今天珍贵的历史遗产。</h1><h1> 明信片的左侧是冷泉亭,唐朝中期修建,公元924年重建,距今已有千年历史。此亭周围丹垣绿树,翳映阴森。亭对峭壁,一泓泠然,凄清入耳。为历代文人墨客流连忘返之所在。</h1><h1> 明信片中八个人均手持一把雨伞,应是雨后天晴,在飞来峰前拍照留念。</h1><h1> 片中译文“杭州飞山”(Flying Hill,Hangchow),只知其表,而不解已经流传千年的“飞来峰”之名,实属欠妥。</h1><h1><br></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图三·1920年代明信片</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杭州灵隐寺之飞来峰与春淙桥</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1><h1 style="text-align: left;"> 春淙亭建于明代,取苏东坡"两涧春淙一灵鹫"诗句而命名。春淙桥是合涧桥式建筑,桥上则建有春淙亭。</h1><h1> 此片误印中文“杭州灵隐寺之飞来峰与冷泉亭”。</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图四·清代明信片</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杭州文澜阁御碑亭</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1><h1 style="text-align: left;"> 文澜阁位于杭州西湖孤山南麓,浙江省博物馆内。初建于清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是清代为珍藏《四库全书》而建的七大藏书阁之一,也是江南三阁中唯一幸存的。</h1><h1> 文澜阁是典型的江南庭院建筑。明信片上的亭子为乾隆御碑亭,碑正面刻有乾隆皇帝题诗,背面刻颁发《 四库全书》上谕。池中奇石独立,名为“仙人峰”,是西湖假山叠石中的精品。</h1><h1> 此片错印中文“南林夕照轩”。</h1><h1><br></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图五·清代明信片</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杭州六和塔</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1><h1 style="text-align: left;"> 六和塔位于杭州钱塘江畔月轮山上。六和塔又名六合塔,取"天地四方"之意。北宋开宝三年(公元970年),僧人智元禅师为镇江潮而造此塔,取佛教“六和敬”之义,命名为六和塔。<br></h1><h1> 四大名著《水浒传》里,曾记载有“鲁智深坐化六和塔”的传说故事。历史上,六和塔多次毁于兵火。清朝道光、咸丰年间,六和塔又因天灾人祸而日渐破损,外部木结构部位甚至败落无存,颓败朽衰持续了五十年。直到光绪二十五年(1899),杭州人朱智(敏生),在捐资修筑钱塘江堤坝的同时,更以余财重修六和塔。他组织大量人力,在尚存的砖结构塔身外部添筑了一十三层木构外檐廊,其中偶数六层封闭,奇数七层分别与塔身相通,塔芯里面,则以螺旋式阶梯从底层盘旋直达顶层,全塔形成“七明六暗”的格局。</h1><h1> 经过这次修缮,六和塔的状貌基本定型下来了。据史料记载,朱智重修六和塔,工程极为浩大而艰巨,仅仅搭扎施工必需的脚手架一项,就花了三年时间。</h1><h1> 片上景色,正是1899年前,六和塔破败成只剩下砖结构塔身的景象。而片上错印中文“南京下关”。</h1><h1><br></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  图六·清代明信片</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杭州理公塔和飞来峰石刻造像</h1><h1 style="text-align: left;"><br></h1><h1 style="text-align: left;"> 理公塔是杭州现存唯一的明代塔建筑,用石块砌成,六面六层,殊为罕见。</h1><h1> 理公塔相传是灵隐寺开山祖师印度高僧慧理的瘗骨处,记录了佛教从印度传入杭州的一段历史。</h1><h1> 飞来峰岩壁间分布着五代、宋、元时期大小石窟300余尊,为中国东南地区最大的石窟造像群。</h1><h1 style="text-align: left;"> 此片译文“中国上海附近的花园”(CHINESE GAREND AT NEAR SHANGHAI)。现在就算是坐高铁,从上海到杭州也需要2个小时,试想在百年前的清代,又需要多少时辰。这个“附近”也太远了点了,很明显这是错印了。<br></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图七·清代明信片</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小南湖风光</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1><h1> 小南湖,是指苏堤、杨公堤和南山路之间的西湖水域。著名的西湖十景之一的花港观鱼就在小南湖湖畔。</h1><h1> 左宗棠是晚清重臣,军事家、政治家、湘军著名将领,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与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h1><h1> 咸丰十一年(1861年),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官至浙江巡抚。也许和他收复杭州有关,身后为人建庙纪念。</h1><h1> 杭州的左宗棠庙最早建于岳王庙和曲院风荷之间,民国初年迁入孤山(今孤山楼外楼一带)。此片印有中文“杭州西湖左忠堂庙”,除了景点误印之外,还把左宗棠错印成了“左忠堂”,真可谓“一片两误”啊。</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图八·清代明信片</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杭州昭庆寺</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1><h1 style="text-align: left;"> 昭庆寺,吴越王钱元雚建立,时称菩提院。宋太祖干德二年(964) ,南山宗永智律师再兴。太平兴国三年(978)筑戒坛,每年三月修戒会。</h1><h1> 作为和北京戒台寺齐名的重要律寺,昭庆寺曾经盛极一时,历史上曾是著名的南宋皇家五山十刹之一。杭州昭庆寺万善戒坛与北京戒台寺戒坛、泉州开元寺戒坛并称中国三大戒坛。</h1><h1> 昭庆寺原址在杭州宝石山的东边,南临西湖。1926年西湖边拓建马路,拆掉了昭庆寺的前殿天王殿,万善桥也不复存在了,还填掉了桥下的青莲池。抗日战争时期杭州沦陷,昭庆寺被日军驻兵养马,那是不堪回首的被凌辱的一页。 </h1><h1> 曾经是杭州市面积最大的寺庙,昔日的天王殿,早就成了广场,寺里的大雄宝殿,也成了文艺活动场所。昭庆寺现在为杭州市青少年宫。</h1><h1> 昭庆寺只留下了它的名字,我们只能从清代明信片上,才得见寺前万善桥的样子。</h1><h1> 此片错印中文“观音寺三官桥”。</h1><h1><br></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图九·清代明信片</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西泠桥</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1><h1 style="text-align: left;"> 西泠桥位于西霞岭麓到孤山之间,与长桥、断桥并称为西湖三大情人桥,是一座古色古香的环洞石拱桥,又名西林桥。</h1><h1 style="text-align: left;"> 宋代以前不叫“西泠”而叫“西林”或“西村”,古时有“西村唤渡处”大约是桥还没有造好。宋代郭祥正有《西村》诗道:“远近皆僧舍,西村八九家。得鱼无卖处,沽酒入芦花。”可见这里当时只有村民数家,而湖中也未遍种荷花,而是满眼如雪的芦花。</h1><h1> 比片错印中文“杭州苏堤”。</h1><h1><br></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十·民国(1920年代)</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灵隐寺</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1><h1> 灵隐寺,又名云林寺,始建于东晋咸和元年(326年)。南朝梁武帝赐田并扩建。 五代吴越王钱镠,命请永明延寿大师重兴开拓,并赐名灵隐新寺。宋宁宗嘉定年间,灵隐寺被誉为江南禅宗“五山”之一。清顺治年间,禅宗巨匠具德和尚住持灵隐,筹资重建,仅建殿堂时间就前后历十八年之久,其规模之宏伟跃居“东南之冠” 。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康熙帝南巡时,赐名 “云林禅寺”。 现灵隐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h1><h1> 此片误印英文“CHINESE TEMPLE SHANGHAI(中国上海寺庙)”。</h1><p class="ql-block"><br></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图十一·民国(1910年代)明信片</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杭州灵隐寺后堂</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1><h1> 此片错印中文“灵院寺后堂”。</h1><h1><br></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图十二·清代明信片</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离宫前牌远眺城隍山</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1><h1 style="text-align: left;"> 离宫——清行宫,是清代多位帝王出行西湖时的居住之地,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四年(公元1705年),现存有建筑园林遗址遗迹。</h1><h1> 1927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清行宫御花园改建成中山公园。门前的一对汉白玉狮子,是明代的遗物,左边的是雄狮,右边的是雌狮。清代牌坊上的文字也改为了“光华复旦”。</h1><h1> 在此地可远望西湖景色,湖中三岛尽在眼前,左侧远山就是城隍山。</h1><h1> 此片误印中文“离宫前牌远眺城皇山”。</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图十三·民国(1910年代)明信片</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杭州城隍山上远眺钱塘江</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1><h1 style="text-align: left;"> 八百里湖山知是何年图画,千万家灯火尽归此处楼台。吴山是七宝山、紫阳山、云居山等几个小山的总称。吴山,杭州人俗称“城隍山”。</h1><h1> 早在北宋时期,苏东坡任杭州太守时就曾说过:“天目山千里蜿蜒而东,龙飞凤舞,萃于临安。”吴山不但风景优美,且名胜古迹众多,历史上尤以佛教、道教和民间祭拜偶像的庙宇集中而著称,如城隍庙、药王庙、东岳庙、宝成寺等。</h1><h1> 登上吴山山顶可放眼尽揽杭州江、山、湖、城之胜,“吴山大观”也成了清代西湖十八景之一。1985年新西湖十景评选时,“吴山天风”的美誉名列其中。</h1><h1> 该片错印中文“杭州城皇山上远眺钱塘江”。</h1><h1><br></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图十四·民国(1910年代)明信片</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杭州净慈寺</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1><h1 style="text-align: left;"> 杭州净慈寺最初的名字“慧日永明院”,始建于后周显德元年(公元954年),至今已有一千余年的历史。由于历代君主多崇佛,故净慈寺在历史上是杭城最大的寺院群。在杭州有“南山净慈,北山灵隐”的美名。</h1><h1> 放鹤亭位于孤山—东北麓,是为纪念北宋诗人林和靖而修建的。林和靖长年隐居孤山,终生不娶也不出仕,平时除了作诗绘画外,喜欢种梅养鹤,以梅为“妻”,以鹤为“子”,有“梅妻鹤子”之说。 </h1><h1> 此片错印中文“杭州西湖放鹤亭”。<br></h1><h1><br></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图十五·民国(1910年代)明信片</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杭州月老祠(白云庵)</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1><h1 style="text-align: left;"> 杭州月老祠堂始建于唐宋,为有史可查最早供奉月老的场所。历经朝代更迭,屡受损毁。但却又屡毁屡建,其间几次更名。</h1><h1> 月老祠原址在杭州孤山,明朝时期,“白云上人”在南宋御园“翠芳园”旧址建庵,起名“白云庵”,清朝时期,“月下老人祠”迁入其中,更名为“月老祠”,解放后又更名为“月老祠堂”。</h1><h1> 月老祠堂又叫鸿禧堂,供奉的月老是“月下老人”的简称,为专司人间婚姻之神,也是中国的爱神。在很多美丽而浪漫的爱情故事里,月老手中的红线,便成了少男少女的希冀与期待。</h1><h1> 白云庵虽称为“庵”,却不是尼姑庵,里面都是清修的僧人、道人。清末,这里曾经成为“革命党人”的秘密据点,徐锡麟、秋瑾、孙中山等都在白云庵有过活动。</h1><h1> 月老祠在夕照山下,与雷峰塔近在咫尺,可以说,在著名的西湖十景之一“雷锋夕照”景色里,也有月老祠的影子。</h1><h1> 此片印原旧名白云庵,本也说的过去,怎奈“庵”字错印成了“奄”字,也成了错印片了。</h1><h1><br></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图十六·1910年代明信片</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西湖)西溪茭芦庵</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1><h1 style="text-align: left;"> 茭芦庵,又名芦庵、正等院,宋绍兴年间(1131-1162),侍卫马军司驻屯于杭州西溪湿地一带,因奉祀所需,于龙驹坞建正等院。明万历初年(1573),正等院释如觉将院迁往河渚,初名正等庵。明末整修时,由董其昌题额。交芦庵是西溪历史上的著名寺庵之一,是文人墨客雅聚切磋诗艺、书画之所。</h1><h1> 明末整修时,由董其昌题写"茭芦"名(误书"交芦"为"茭芦")。"交芦"取佛经根、尘、识三都无实性,同于"交芦"之义。又因庵建在芦苇之中,又称芦庵。自此之后正等庵就改名为交芦庵。</h1><h1> 此片误印中文“(西湖)西溪交芦菴”。</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图十七·民国(1910年代)明信片</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杭州张苍水墓道</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1><h1 style="text-align: left;"> 张苍水(1620-1664),名煌言,字玄著,号苍水,浙江鄞县人,明末著名的抗清英雄,官至兵部尚书,同时他也是一位爱国诗人。后人将岳飞、于谦、张苍水并称为“西湖三杰”。</h1><h1> 张苍水祠位于西湖南屏山荔枝峰下,粉墙青瓦,为清代的江南民居风格。祠后为张苍水墓,在入口处有牌坊“张公苍水墓道”,为上世纪90年代所修建。</h1><h1> 此片错印中文“张仓水墓道”。</h1><h1><br></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图十八·1920年代明信片</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杭州哈同花园</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1><h1 style="text-align: left;"> 杭州哈同花园,原是清末民初犹太富商哈同的私人别墅“罗苑”,1917年哈同夫妇来杭游览,看中平湖秋月旁的公共地块,次年,哈同贿赂当地官员,用数百两银子购得此地,填湖建园造屋,建成后以妻罗氏(罗迦陵)命名,故又名“罗苑”,杭州人称其为“哈同花园”。</h1><h1> 民国十六年(1927年),杭州市政府以明文规定“外国人不得在西湖置产”为由收回罗苑。</h1><h1> 哈同花园景色鲜为人知,其存在不足8年。现原址为西湖十景之一平湖秋月的一部分。</h1><h1> 此片错印中文“洽洞花园”。</h1><h1><br></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图十九·1920年代明信片</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西泠桥上远望保俶塔</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r></h1><h1 style="text-align: left;"> 站在西泠桥上,既可近眺里湖,又可远瞩外湖;既在孤山之西,又可通往北山,白堤近在咫尺,苏堤又隐约在望,不仅地理位置好,而且古迹韵事,令人怀想。</h1><h1> 西溪位于杭州市区西部,距西湖仅5公里。 从2003年开始开发改建,并成为中国第一个国家湿地公园,总面积约为11.5平方公里,。2012年1月10日,被评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h1><h1> 此片误印中文“西溪探梅”。</h1><h1><br></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图二十·1920年代明信片</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杭州西湖天下景亭</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1><h1 style="text-align: left;"> 杭州西湖天下景亭,在孤山清行宫遗址御花园内,亭名取自苏轼“西湖天下景”诗句。亭两侧有西湖名联“山山水水处处明明秀秀; 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 款署:“陇右黄文中题, 王克用书。 ”</h1><h1> 此联全用叠字组成, 有多种读法,不论出句还是对语, 倒过来读仍能顺理成章, 它是“叠字联” , 又是“回文联” , 为杭州西湖景色联文中的佼佼者 。</h1><h1> 此明信片上错印中文“西湖公园凯旋亭”。</h1><h3><br></h3><h1> 以上在明信片上错印英文或中文共计二十片。在中国的每一座城市里,都有它优美的景色,纠正在明信片上文字的印制错误,还其历史真相,这对于明信片收藏来说,也算是藏有所识了。</h1><h1> 文笔肤浅,如有错漏,望同好指正。</h1><h1><br></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