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历博社招志愿者西周历史穿越游记

香雪

<h3>2018年3月24日陕历博组织社招志愿者去周原参观学习。早晨7点整社招志愿者乘旅游大巴准时出发前往周原。 3月下旬的西安古城柳绿花红春意盎然。高速公路沿途路边树上盛开的红叶李、紫叶李、二乔玉兰在春光中争奇斗艳。红色、白色、粉色煞是好看。经过两小时的车程我们到达旅游第一站扶风博物馆。</h3><div><br></div> <h3>扶风博物馆位于陕西省宝鸡市扶风县城关镇,是一座融庙宇古建筑与文物陈列于一体的,颇具地方特色的综合性博物馆,博物馆面积并不大却是一处建于明洪武三年(1370)的建筑。</h3> <h3>在这里见到了我们这次参观学习要拜访的考古达人一一罗西章老先生。罗西章先生是陕西扶风人,今年83岁。他1954年毕业于凤翔师范,曾任宝鸡市周原博物馆首任馆长。</h3> <h3>早年主持并参加过姜寨、周原北吕、法门寺等重要遗址和古墓群的考古发掘,为国家征集、拣选、清理发掘了各类文物万余件,是宝鸡市首批有突出贡献的十大科技人员之一。扶风及周原博物馆中许多重要文物都是罗老先生挖掘和征集来的。2003年罗老先生退休后撰写了一本《周原寻宝记》,书中记述了他几十年的寻宝经历。今天有几位老师都把这本书带来请罗老先生签字。老人家身板硬朗,精神矍铄、思路敏捷极为健谈,说起当年周原考古的出土文物如数家珍。</h3> <h3>周原寻宝记</h3> <h3>与罗老先生见面之后我们参观了扶风博物馆内的几个展厅,“馆藏陶器文物陈展”,“扶风出土西周青铜器精品展”,“扶风出土历代铜镜展”,这些文物无论是图片还是实物都非常精美。铜镜从周秦铜镜到隋唐铜镜再到宋元明清铜镜有二百多件,其数量和精致的程度让我们这些自以为有些见识的社招志愿者目不暇接,叹为观止。参观之后我们来到接代室听罗老先生讲述他的考古经历。在膴膴周原大地下埋藏着先周、西周历代周人墓葬和窖藏的珍贵文物,这片周原黄土地上留下了罗西章老先生从青年到暮年几十年的足迹。他说我虽然在物质上没有什么追求,但我每次挖掘或征</h3><h3>集到文物得到快乐也是大多数人享受不到的。他说一件出土文物当时可能找不到它的出处和依据甚至连用途都不能确定,但我把它保存记载下来,终有一天文物会说话的。他还说我们对文物的认识不能全依靠历史资料,后人撰写的历史未必准确,要画问号。罗老先生经过多年的考古经验可证明汉代史学家司马迁的《史纪 . 周本纪》文献记载是正确的。几十年的钻研求索和最接地气的现场考古经历造就了罗老先生即有渊博历史知识的学者风范又有睿智淳朴的关中农民的形象。生动的语言让我们这些倾听者即兴奋又感动,宽敞的接待室里笑声和掌声阵阵传出。离开扶风博物馆,我们心情快乐,收获满满,罗老先生带我们乘车前往周原博物馆。</h3><div><br></div> <h3>大约40分钟到达周原博物馆,周原博物馆位于陕西宝鸡市扶风县法门镇召陈村。东距西安120公里,西距宝鸡90公里,南距扶风县城15公里。周原博物馆是在召陈宫殿遗址三号房的基础上,按照1:1复原的。于1987年建立的遗址性博物馆。三千年前的周原是周天子京城所在之地。周文王以前,这是周人的活动中心。周原博物馆大门口矗立的四个门阙代表着一个字,“京”。</h3> <h3>走进博物馆院墙我们看到了在建筑屋顶上的瓦当,比汉代早了700多年,说明三千年前的西周就有了瓦当,这就颠覆了秦转汉瓦的说法。这应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瓦当。院内四周的地面上有约寛一米的小石子铺成的路面称为散水,可将屋顶流下的雨水散开后流入明沟,可保护地面。这座建筑基址被称作明堂,“四周无墙,宽敞明亮”为明堂的定义。这里是天子和首领开会祭祀的地方。</h3> <h3>博物馆分室内和室外两部分。室外是西周宗庙和西周宫殿两处大型建筑群,室内展览是在地下。三千年前天子、王公大臣们才能住在地面上,平民和奴隶只能住窑洞或地穴。展室主题是“赫赫宗周 万邦之方”,这是出自于诗经。展览分三个部分“叩问中原”、“考古周原”、“梦想周原”。三千年前的周原河泽盈盈,水丰美美。沙盘上显示有大小周原。我们所处位置是小周原。面积一百多平方公里。宝鸡是青铜器之乡,这里是青铜器之乡的核心。今天的扶风县的名字就是“扶助京师,以行风化”的意思。1890年,扶风县任家村出土了一窖青铜器,著名的毛公鼎、大克鼎、小克鼎和卫鼎等,都出土于此。其中毛公鼎的铭文499字,记载了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以镐京为中心爆发国人暴动的历史事件。该鼎现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大克鼎高近1米,直径1米,造型宏伟、壮丽。现存于上海博物馆。周原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是史书中称的史墙盘1976年庄白村窖藏出土的,史墙盘器形宏大,制造精良,器形外圆表面有西周时期最为流行而且最富时代特征的纹饰,史墙盘的铭文长达284字,记述史墙的家族史,并追述了文、武、成、康、昭、穆诸王的世系,这是一件卿大夫使用的温酒器。这件史墙盘就是罗西章先生当年风尘仆仆背到县文化馆去的。周原博物馆的讲解员多次提到罗西章老师给我们培训时如何说,可见罗老先生的名望。另一件镇馆之宝是有“艺术瑰宝”之称的折觥。这件文物外形极象一只体积小的肥羊,上面有108个纹饰。1982年国家发行的一套邮票中就有这件折觥。周原博物馆里有数百件巧夺天工的西周青铜器,有中国最早的陶制建筑材料、有雕琢精细、造型生动、透亮晶莹的玉制串饰项链、项链用的玉石是新疆和田玉。有玉制礼器和仪仗用器玉等、有我国最早的原始玻璃制品、原始瓷器、着色丝绸等;还有数以万计的西周甲骨。真是让我们大开眼界。</h3><div><br></div> <h3>中午饭在宝鸡市内的一处胖嫂农家乐就餐。吃着具有地方特色的饭菜,餐桌上人人兴致高涨,阵阵欢声笑语,不绝于耳。</h3><div><br></div> <h3>饭后去参观秦公一号大墓,位于宝鸡凤翔(秦都雍城)的秦公一号大墓是迄今为止中国发掘最大墓葬,距今2554年。大墓平面东西方向呈中字型 ,全长300米(含墓道),东西墓道没有发掘。墓室垂直深度二十四米,相当八层楼的高的。发掘时间1976年到1986年十年。站在大墓长度方向一端远远望去就像一个幽幽的峡谷,秦公一号大墓有五个之最,占地面积大5334平方米。殉葬人数多共计186人,其中包括20具人牲,应该是奴隶或战俘。是中国发掘周、秦时代最高等级的葬具,椁室是用柏木“黄肠题凑”椁具。墓碑是中国墓葬史上最早的墓碑实物。出土的石磬是中国最早刻有铭文的石磬。墓葬主人秦景公是秦国第十四代统治者,秦始皇的第18代先祖。自公元前577年起,秦景公在雍城执政四十年,雍城作为秦都294年,秦国的19位王在这里住过。秦公一号大墓发掘前已发现盗洞247个。汉、唐、宋三个朝代的盗墓贼都光顾过,却依然出土三千余件珍贵文物,确实令考古学家震惊。秦公一号大墓如此浩大的原因有两个,东周时已经礼崩乐坏,秦人不循周礼,秦国国力雄厚,修的起这样的墓葬。整套椁具的用料均由柏木材心做成,为了防止地下水沿着木料结节渗入造成腐朽, 椁木原有的结节都被挖出,然后用铅、锡和白铁合金浇注封护。在金属浇注过程中既没有烧坏木质,又浇注得很平整,说明当时把握合金配比和浇注火候的技术已很成熟。参观完秦公一号大墓,去今天的最后一个景点东湖公园。</h3> <h3>东湖公园位于凤翔县城东都。距今有近千年历史,是宋代文学家浪漫才子苏轼在1062年任凤翔府签署判官时挖掘而成,引城西凤凰泉水注入。东湖与杭州西湖南北仰望,皆因苏轼而名。园中桥、厅、堂、轩、榭,样样齐全,可谓宋代的北方风格。参观学习了周原厚重的历史,来到这样一处有桥有水有花有文化的东湖别有一番趣味。望着波光荡漾的湖水,好轻松好酣畅。</h3><div> 由于每位社招志愿者遵守时间,能按时到达各个景点,所以下午六点多钟就达到酒店。第一天的旅游行程结束,住宿是在宝鸡市里。房间舒适整洁。回酒店就餐休息。</div> 3月25日陕历博组织社招志愿者出游第二天。天气晴朗,气候温暖。早晨8点钟我们离开酒店去宝鸡青铜博物馆。宝鸡青铜博物馆位于陕西省宝鸡市公园南路西侧,占地面积20.7亩,总投资两千多万元。为中国最大的青铜器博物馆。这里主要展出的是西周和东周时期秦的青铜器,博物馆筹建于1990年,1998年9月8日建成对外开放。宝鸡青铜器博物馆建筑气势雄伟,主体设计为五鼎造型,四个小方鼎围拢着一个大方鼎,大方鼎耸立于5 米平台之上,鼎的外表面有文字花纹。两边踏步犹如伸出的双臂,彬彬有礼地恭迎四方宾客的光临。建筑形象运用了高台门阙、青铜后土的建筑语言,寓意着宝鸡悠久的历史文化在中国古代文明中的尊崇地位。我们来早了,到达时还未开馆,吸着空气中清新的花香,沐浴在明媚的春天里,人们三三两两的观赏着博物馆的建筑和周边的花草拍照留影。博物馆前的广场四周绿化的整齐漂亮,高高矮矮的树上缀满盛开的小花,有种玫红色碧桃花开的不是一朵朵的,而是一串串花瓣挤挤挨挨在一起,远处看绒嘟嘟的,让人不由得想摸一摸,闻一闻。 <h3>前的青铜器博物馆建筑面积3.48万平方米,馆藏文物12000件(组)其中一级文物120余件,馆内分五层,设有主展厅、临时展厅、学术报告厅、文物商店及办公室等五大部分。整体建筑浑然一体,结构严谨。走进序厅,有一种走进历史时光隧道的感觉,通道墙面装饰着凤鸟纹浮雕,天花板上是象征西周井田制的“井”字造型。展馆主题是“以青铜铸文明”共有四个展厅,分别是“青铜器之乡”,“周礼志邦”,“帝国之路”,“智慧之光”。</h3><div><br></div> <h3>  陕西宝鸡古称陈仓,典故“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指的就是宝鸡,宝鸡被称为青铜器之乡的原因是这里出土的青铜器有三大特点,即历史非常悠久,器型种类齐全,最重要的是这里出土的青铜器上有大量的铭文,铭文不仅仅是书法艺术,而是作为史料研究,可起到正经补史的作用。</h3><div> 第二展厅“周礼志邦”以对周礼的追溯和阐释为线索,这里有两件最重要的青铜重器展现,厉王胡簋是西周厉王时期青铜器,1978年5月陕西扶风齐村出土。簋重60公斤。内有铭文12行124字。是存世商周青铜簋中最大的一件,堪称“簋王”。观看这件青铜礼器会缘起一种民族情结,这个展厅以国宝重器何尊作为本展的收官之作,重点呈现“营建洛邑,宅兹中国”的铭文特写,追溯“中国”二字的由来。“中国”二字的首次出现就是在何尊上面,但是它的意义只是国家的中心,是一个方位词。意思是把家安在国家的中心。三千年前国家的是没有边界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国家中心就是今天河南洛阳。这里的“宅”字让我特别有感觉,竟然和我们今天说宅在哪里意思相同。这件重器曾以八十万美金的保价到美国、日本等国展出。国家2012年出台六十四件文物不能出境展览,这两件青铜器都在其中。展览通过对文物信息的阐述,描绘出一幅兴于周朝礼制下的辉煌盛世,充分体现了中国青铜时代的灿烂文化。</div><div> </div> <h3>“帝国之路”展示周秦王朝从宝鸡发祥崛起。其早期都邑所在地是周原遗址和雍城遗址。雍城是秦国历史上最重要的都城,自德公迁雍开始,到公元前383年秦献公迁都栎阳,在这里建都294年,这里弥漫着征战杀伐的气息,彪悍强壮成为整个民族的时尚,睿智进取成为秦人的天性,秦人从这里真正迈出了争霸中原,称雄海内的历史步伐。公元前238年秦王嬴政回宗庙雍城登基。秦人迁都九次从弱小到逐渐强盛。秦王嬴政用近十年时间先后攻灭六国,建立大秦帝国。建立了第一个多民族的统一中央集权制的国家。</h3><div>“智慧之光”展现的周秦时代的青铜铸造方法。当时用的是模铸法和失蜡法。《国家宝藏》中介绍的曾侯乙铜禁及最精美的镂空技艺都是用的失蜡法。在这个展厅中有一件乳钉四耳簋,工艺非常特殊,采用的方法是簋和耳分别铸造,两件镶嵌后再二次灌铜液浇注,类似焊接,这钟工艺称为自锁工艺。三千年前的古人就有这样的智慧,太神奇了。</div><div> </div> <h3>接着我们到石鼓阁参观,唐贞观初年,在陕西凤翔府陈仓山上发现了十面神奇石鼓。是用花岗岩制成的鼓型石。十个花岗岩材质的石鼓每个重约一吨,上面刻有的文字称为石鼓文,每个鼓上刻有一首四言诗,目前发现了十面鼓。记录了在周天子统治之下秦国国君的生活,如渔猎和祭祀等,相当于今天的档案。石鼓文是介于大篆和小篆之间的文字。是我们国家最早的石刻文字。凿刻这些文字的年代距今至少已经有两千三百多年,石鼓原有的七百多字,经上千年的辗转破坏,現仅存有两百多字。石鼓经历了几多磨难,它的的迁徙真的是太曲折了。唐初发现于石鼓山,公元757年被运到今天的凤翔县,宋代宋徽宗下旨运到汴京(今天的河南开封),元朝初年运到燕京,度过元明清三个朝代,1933年送到上海,1936年送到南京,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经过徐州、郑州、西安回到宝鸡,第二年送到峨眉,1945年抗战胜利又经过重庆、长沙、南昌又回到南京,1950年送回北京,1958年展出,如今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基本在中国转了一个大圈。</h3><div> 中午饭在宝鸡老侯家川菜馆就餐,旅游接近尾声,心情格外放松,饭菜可口大快朵颐。</div><div> </div> <h3>  下午三点左右我们到达旅游的最后一个景点五丈原,五丈原诸葛亮庙位于宝鸡市歧山县城南约20公里的五丈原台峁上。诸葛亮庙坐南朝北,面对渭河,象征着诸葛亮毕生都在向往北伐,追求国家统一。对于诸葛亮来说这里是他最后的战场。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力扶王室,志清宇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伟大形象,成为后世忠君爱国的士大夫们崇拜学习的榜样。我用杜甫的诗结束五丈原之行,“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沾襟”。</h3><div> </div> <h3>  下午五点钟旅游告终乘车返回西安,两天参观学习加旅游结束了,人人感觉充实快乐。学历史知识,赏春天美景,尝地方风味,出来旅游真是一种视觉、味觉、感觉的享受。感谢为大家服务的郭宁老师,张刚老师,张会婷,朱叶华老师及其他付出辛苦的老师。谢谢你们,有你们的付出才有大家的快乐。</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