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文:张全刚</h3><h3>图:网络(若有侵权联系删除)</h3> <h3> 人死如灯灭,这是老话儿。百善孝为先,这也是老话儿。<br></h3><h3> 至于人死后是去了哪儿,有没有灵魂,祥林嫂们的关心,鲁迅先生都不好给出确切的答案。说没有,那是无神论者的观点;说有吧,大抵是对亡者的祈福,对生者的慰藉罢。在我心里其实倒是希望人死后是有灵魂的,那起码可以寄托生者对逝者的哀思,要不,也对不住老祖宗创造的这个词儿不是。</h3> <h3> 对于逝者的痛悼和安葬,各地有各地的风俗习惯,不一而足。于我而言,悬棺葬、洞葬、水葬、土葬、火葬乃至风葬尚是较能接受的方式,至于天葬(鸟葬)便觉残忍,这或许是风俗文化的差异吧。不过,无论是哪种安葬方式,都是对逝者的无比尊重和哀悼缅怀,本没有好坏之分,只是各地的风俗习惯不同罢了。</h3> <h3> 我国北方,比如我的老家邳城,习俗就是土葬。这是祖辈们传下来的,千百年来一直都是这样。七八十岁以上的老人去世,我们称为“喜丧”,本来是哀痛的事,至于为什么称喜,我不懂,在心里也不甚能接受。难不成老人故去,却得以得道成仙或是得了什么福泽么?</h3> <h3> 从老人去世到安葬完毕,一般要五六天或者更长时间,除了要留几天时间准备办丧事的东西,或许也是想再多陪陪老人几天吧。至于哪天下葬,这要看风水先生怎么查“日子”。按照习俗,凡老人去世,一般按照“单双相合”的习惯,就是凡单日子去世的,都要在双日子下葬,反之亦然,至于何故,却不甚了了。</h3><h3> 老人咽气后,子女是不能马上痛哭的,说是怕惊扰了亡灵。需由本族长者把寿衣给老人穿戴整齐,将火纸叠成笏板状,上面书写“西方接引”四字,孝子双手捧着,去门口大路跪着,朝北大喊三声爹(娘)去西方大路,而后方可放声大哭。</h3> <h3> 孝子孝女是重孝,孝子要披麻戴孝,腰上系着麻绳,鞋要拖着,捧着哀棍寸步不离守在灵堂。孝帽上用细麻绳缠一圈,两边塞一团棉花,称为塞耳朵,意思就是孝子只管守灵,其他一切事务都有族里宗亲商议处理,比如请厨子找家伙请唢呐队等等,一般都由宗亲代办了。当然,主导意见还得是孝子拿,其他琐事是无需过问的。</h3> <h3> 其实,正式办丧事也就三天。正丧前一天,本家所有男丁都要来帮忙,死者为大,哪怕生前有什么过节,这天也是不可不来的。众人来到各有明确分工,先搭好灵棚,茶棚(吊唁宾客吃饭的地方),摆上桌凳,各负其责,小半日就把一切都收拾地妥妥当当。本家人不同辈分各有不同的孝服,这个很讲究,不可越礼悖伦。这几天凡是前来帮忙的族人都要管饭,而且不收一分钱,主家的花费自然就不少。</h3> <h3> 这天,厨子也早早来到,一遛几口大铁锅摆开,木柴火架起来,就滋啦滋啦地开始准备这几天的饭食,一伙人就忙活开了。负责内柜的先生这天也要写好匾额,制作白花及其他丧事必需品,主家得好烟好酒地伺候着。</h3><h3> 吃罢饭,主事的就会安排十来个壮劳力,去早先就看好风水的墓地去挖坑,以备明天安葬,这叫“打框”。我们这都是山地,十来个人也要干上大半天。现在好多人家就开始用挖机挖坑,又快又省力。但是框不能提前挖,提前了就是“晾框”,不吉利,据说对后辈不好,这似乎是封建迷信吧。</h3> <h3> 这家的闺女也要早早去街上的殡葬用品店,找人扎一大堆纸活。其中,带童男童女的纸牛是必须的,这是要去伺候老人的童子。其他生活必需品,像住宅、家用品等也一应俱全,这些东西要装满满一大车,足够老人家在那边用了,闺女似乎才能安心。</h3> <h3> 正丧那天是最忙活的。一大早就要去路口树大番,这也是有仪式的,称为“拜幡”。完成后亲属都要按亲疏远近到逝者灵前依次跪拜祭奠,叫“家奠”,会持续个把钟头甚至更长。两个仪式做完,一大帮人就得赶紧去茶棚吃饭,准备接待前来吊唁的亲友。</h3><h3> 来吊唁的亲友先到内柜去登账,就是随助丧礼。礼金一般几百几千不等,其实我个人是不赞成太重的礼金往来,未免凡俗。再者,如此繁重的人情礼金往往也是沉重的负担。随礼后才能去孝台呈孝,负责呈孝的一般是逝者侄辈,各种孝服盛在一只浅筐,恭恭敬敬双手捧着,亲友根据辈分亲疏接过不同的孝戴上。然后有专人负责引导,领到大门口随着咚地一声鼓响,那人亮开嗓子悠长地喊一声“点火”,孝子就会在棺前烧一把火纸,亲友们方才到逝者灵前叩拜,表达哀思。</h3> <h3> 下午和晚上的哭灵是必须的,闺女女婿,外甥子侄等等一干人都要在吹鼓手的音乐配合下逐个哭灵。关于哭灵,我在《吹鼓手胡三》里已有介绍,不再赘述。</h3><h3> 到了晚上,村临们陆续前来烧纸祭奠。不过,他们是不需要戴孝的,其他过程跟白天的亲友吊唁差不多。接下来就是“辞灵”,从孝子开始,按照辈分依次跪拜烧纸。礼节很隆重,有很多规范,尤其是女婿在烧纸的时候,必须要行大礼,至少要“九揖九叩”,甚至“二十四拜”。叩拜的时候,孝帽是不能掉下来的,万一掉下去,也不能用手戴上,必须以头抢地,用头拱上去,否则就是不敬,不过这似乎很困难。所以有时候司仪会专门把女婿的帽子碰掉,一群人就在那看女婿的窘态。我不太赞成这些繁文缛节,觉得那不是在吊唁,倒有点像走过场或者为难人了。</h3> <h3> 当晚的最后一道程序是“送盘缠”。其实就是由孝子孝女在灵前往白纸或者白布制作的袋子里装上纸钱,满满的一袋。然后由吹鼓手护送,去村里的土庙前焚掉。这是给逝者的盘缠,带着到那边好花,要是遇到个小鬼小判的还可以打点一下,不至于被为难,替逝者考虑地够周详了。</h3> <h3> 白天的“点丧”是必不可少的,一般要三次,众人到土庙去绕三圈,跪拜化纸。最前面是抬着汤罐的两个人,一路走一路用勺子洒一些米汁。孝子随后,手捧柳木哀棍,因过度悲伤,需有人搀扶着。至于有平时不孝的,也要把腰尽量躬下去,以示其悲痛,就会常被人暗骂了。长孙紧随,打着幡,我们这叫“影巴旗”(具体是不是这样写,不很清楚),全部亲友近邻都要跟着去,队伍绵延数十乃至上百米,白花花的一路,浩浩荡荡很是壮观。</h3> <h3> 第三天才是下葬。一大早,宗亲们便要把棺椁请出来,安放在路口。然后一干人等再按辈分依次叩拜,这叫“路祭”,也得持续个把小时,然后才能运送棺椁去墓地安葬。棺椁的运送,以前都是靠人力抬,叫“举重”,一般要二十左右壮汉,完全用肩膀抬。如果路途远点,棺椁又重,一般要歇好几次才行。这几年改进了,有专门的板车和吊车,给举重的省了不少力气。这时候,风水先生要跟来,棺椁朝向要根据地脉走向确定,一道道程序繁琐,很是绕人。最关键的是安放好棺椁之后的聚坟,孝子要跪在一头,先生抱着一个斗,抓出豆,一边撒一边念念有词,孝子要张开孝布,接住一些,大喊三声“爹(娘)躲土”,然后闭口不言,头也不回一路回家。之后,族人才开始聚坟,待一切完成,回到主家吃“回灵席”。</h3> <h3> 当然,十里不同俗,也有的地方把正丧和下葬安排在一天,被称为“连丧起”,一天时间安排两天的事,就尤其紧张,所以也会省去一些环节。</h3><h3> 至于“圆坟”、“五期”、“周年”等等,孝子孝女们也要如期来坟前烧纸拜祭,不可疏漏,否则会被人骂不孝。</h3> <h3><font color="#010101"> 百善孝为先,亲人故去,生者的悲痛自不必说,亲友吊唁也属正常。但是如果把丧事办成有太多规矩的仪式,那也大可不必。至于有的人,生前不孝,亲人死后再故作悲痛,就更是一种表演,简直令人作呕。作为子女,父母活着的时候还是应该多尽孝,多陪陪多看看,尽量满足老人一切的物质和精神需求,给老人一个幸福的晚年,我觉得这才是真正的孝顺,要比等爹娘去世了再痛哭流涕要悔不当初要好的多。如果确实做不到更好,至少也不要惹爹娘生气,至于虐待老人,那就是大不孝了。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2018-3-28于古城</font></h3> <h3>扫码关注墨痕,阅读更多精彩!</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