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文字/小言午</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摄影/小言午</b></h3> <h3> 人间,最美,四月天。</h3><h3><br /></h3><h3> 四月,是美,是醉,是鹅黄,是心头的暖。</h3><h3> 四月,是温和的风拂过脸颊,擦亮你的眼,让你遇见,莺飞,草长,樱花娇,桃花艳,柳丝细长,湖水透亮。</h3><h3> 此时的你,一身矫捷,徜徉在春天里,忘了自己,忘了归。<br /></h3><h3><br /></h3> <h3> 四月,也开始多雨,偶尔的淅淅沥沥,温润的空气里,丝丝缕缕的夹杂着泥土的气息,弥漫着青草的幽香,仿佛,每一滴雨声,是一颗芳草破土的力量,仿佛,每一阵风声,正吹开枝头花的芬芳。</h3><h3> 四月的雨,像门帘,不大,不乱,斜斜的,从河的这头扫到河的那头,透过雨帘,你可以看到窗外,一个,绿色的世界,迷蒙的世界,幽静的世界,此时,窗前独坐,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静静体味:这风,这雨,这人生,这世界......</h3> <h3> 四月的天,咋暖还寒,真同孩儿的面,一会儿晴,一会儿雨,今日春意浓浓,明日西风又扫,说变就变。</h3><h3> 那日的我,大衣依旧在身,而你却非要春意盎然,穿个露肩膀的一字肩,这不,一回校,你就迎接感冒光临。</h3><h3> 老人们常说的:秋不忙添衣,春不忙脱衣,岂是没有道理?</h3><h3> 接着的春日,发烧的你,一周在家养身体。</h3> <h3> 上周四晚上,晚饭后,不见你回房间看书,也不是习惯的抱个吉他弹起你心爱的歌,也不见你去书房翻开钢琴去合合左右手,也不见你偶尔兴起去拨弄我那封存已久的古筝,或者对着电视机屏跳一段热辣的韩国女团健身舞。</h3><h3> 那晚,你不动,端坐,盘腿端坐在沙发上。</h3><h3> 看着没任何动静的你,也就不惊动你,我看我手上的文字。</h3><h3> 片刻的安静后,你开口了。</h3><h3> 依然盘腿,端坐,那架势看似要好好跟我聊聊家常。于是,我放下手中的手机,到你身旁,学你盘腿而坐。</h3><h3> 你突然说:"我在思索,这做人的意义?"</h3><h3> 吓我一跳,怎么突然那么大的话题?</h3><h3> 你说:"这三四十年代的人,他们的生活内容其实都差不多,国家贫穷灾难连连,但是,那时资源竞争不激烈,或者说没啥资源,偶尔有个出挑的,那是门第的优秀,只要有那种成长环境,他就出类拔萃了。这五六十年代的人,依然国穷家贫,大部分人依然没书读,受环境影响有书读的那部分人,在现在倒是成了精英,但是,那个年代出生的人,大基数还是读书少,也没啥大竞争,大家平淡过一生。七十年代出生的人,他们基本趋于两极分化了,不光是他们自己的人生,还有他们的孩子,他们的孩子有些从小就开阔视野,有的就一天到晚在教室死磕书本。我觉得70后的这一代的孩子是最分化的一代。到了,八九十年代出生的人,他们自己的出生环境也都差不多了,各家各户条件都差不多,总体视野还不够开阔,因为他们的青春期不是网络时代,到了零零后,他们是网络时代里长大的一个群体,抖音里玩视频的最多就是零零后,占了基数大半。内容挺无脑的。"</h3><h3> 不去打断你,让你娓娓而谈。</h3><h3> "我觉得70后这一代的孩子,优秀的会比较多,爱学习思考的有人在,不要学的也就混个日子,比较两极分化。至于再后来的孩子比如:九0后、零零后,条件都差不多了,都是电子时代的孩子,太过于满足的物质条件,会让他们失去竞争的动力,甚至找不到活着为什么?但是,也是这一代最为焦虑,人口多,资源少,生活又可以好高骛远,只要愿意想,什么都可以知道,但是资源与人口不对称,什么都需要竞争,压力大。"</h3><h3> "从三四年代到七八十年代,人与人很多的相同与相近,是年代造成的,但是,九零后与零零后的不同,几乎跟年代没啥关系了,有些甚至跟家庭都没啥关系了,他们是活在网络时代的人,外界环境对他们影响大,甚至大过家庭的影响。"臭宝依旧滔滔不绝。</h3><h3> 侧目看你,这是一个19岁的女孩说的话吗?可以如此提纲与逻辑的分析年代与环境对人生活造成的影响?</h3><h3> 于是,便问:"你觉得70年代的下一代,会有什么不同?又怎么两级分化?"</h3><h3> 端坐的你,依旧盘腿端坐,回答说:"70后的孩子,有的进了国际学校,有的学在体制内,这两种学校培养出来的是完全不同的两类人。国际学校也是年代的产物,再往前,是没有的,这就是分化的原因。"</h3><h3> "那你觉得上国际学校对,还是读公办学校对呢?"偶尔充当一次记者,让臭宝答答记者问。</h3><h3> "读国内高中,还是读国际高中,没有对错,只有适合。"你果断回答,不容置否。好吧,答得比我问得用词正确。</h3><h3> 继续问:"那你是适合国际学校还是国内高中?"</h3><h3> "我适合国际高中学校,有的人,Ta的个性是适合在国内学校,比如父母说你要读什么专业,Ta就选择什么专业,不管自己喜欢不喜欢,我也看不出什么是Ta喜欢,好像父母说什么Ta 就做什么,这样的人适合国内学校,也有的人,Ta安于现状,不知道规划自己的未来,也对自己没有远景,好像苦读三年高中,然后一到大学猛松一口气,于是娱乐四年。这样的人也适应国内学校。但是,我不行,我不是一个你可以规划我学业和将来的人,我的人生路我要自己走,我自己选择,我自己负责。我更适应国际学校那种多元的氛围。"你侃侃而谈。</h3><h3> "那你觉得你自己属于哪类人?"继续问。</h3><h3> "我觉得我不是那种可以被规划的人,我是属于有创造力与创新精神的人,我不喜欢被人早早规划好一生,我喜欢体验,我做不了科研家、科学家,但是我会是一个很好的心理学家或者生活家,我喜欢音乐,喜欢美术,我喜欢创意,当然职业中我喜欢医学,但是是心理学,我喜欢面对不同的人,用我的知识去建立与人的链接,帮助他们情绪疏导,帮他们排忧解难,拨开迷雾,找到真实的自我,有价值的自我,疗愈他们给他们带去快乐,因为我喜欢思索。如果一定要做医生,那必须是手术医生,我希望我每次手术刀下去看到的东西是不一样,可以让我有探究的欲望。一个人的一生,钱财、物质、甚至知识都可以不是你自己的,但是你大脑里的感受与经历,是伴随你一生的。这才是你一生伴随的财富。"哇哦,如此有深度的回答,如此清晰的认识自己? 让人晕眩,这是19岁一个女孩的思索?</h3><h3> 臭宝宝,你才19岁。你比我那个年代活得清楚明白多了,可以说我的青春期没有目标,父亲怎么说,基本怎么听。基于你的侃侃而谈,可以再给你两个你适合的家,除了心理学专家和生活家,你还可以是优秀的社会学家或者艺术家。但是,优秀的心理学家的自身素养里应该包括社会学、人文学的知识,一个优秀的心理学家,也必须具备良好的生活素养与艺术素养,如果,一个心理学专家,她自身都不具备对美的领悟能力与鉴赏能力,她怎么把美传递给他人?或者说,一个人会有多种角色,生活中她对美对艺术有很好的鉴赏能力,她就是一个生活中的艺术家与生活家,这个不需要他人认可,只要你内心拥有就可以,这方面的优势一定最后会凸显在你的职业生涯中,也会让你构建更为美好的家庭亲密关系,因为你的人生不光有高度,更有厚度,这些看似无用,实质更为有用的知识的拥有,一定会使你的职场与人生更具魅力。</h3><h3> 嗯,继续问: "那你说,浦东学习两年,转学浦西两年,你觉得这样的选择对吗?"</h3><h3> "我认为对的,因为,浦东两年,我放学后独自一人住在浦东家里,我呆厌倦了,转到新学校,接触新的同学,感受完全不一样的氛围,我觉得值得,但是长时间呆在狭小的寝室,我又想更换新感觉了,所以,现在双休日,我喜欢回家。我跟你不一样,你看你每晚走路锻炼,永远喜欢去走你重复走过的路,而我喜欢每次走不同的路,去体验新意。"</h3><h3> "那你一直喜欢生活有新意,你认为你的每一段路上刚好都能遇到合适的与你同行的伴?"继续问。</h3><h3> "生活的新意,不是找不同的人去经历相同的事,而是选择合得来的同一个人,去经历不同的事,在不同的事情经历中去增进感情,去缔结友谊。"太有深意的回答,好吧,我只有受教的份了。</h3><h3> "走过很多路,到过很多地方,无论是生活还是游历,除了杭州我还是最喜欢云南。"我接过你的话题说。</h3><h3> "我跟你一样,有的人拼命要挤个帝都、魔都,我对北京上海都无感,我也是除了杭州最喜欢云南。"惊讶于你也是这样的感觉。</h3><h3> "嗯,臭宝宝,你好好的学习,杭州天热的时候,我们去云南度假。想象在那小屋里临窗而坐,支起木窗,和煦的风拂面,捧一本书在窗前,面前是热气缭绕的咖啡,窗下是潺潺流过的清澈见底的溪水,水草在阳光下闪着粼光,小鱼在水草里自由来回,心就那么醉了。这是当年我们去云南丽江的记忆了,那时,在那里买下一幢小木屋,不到30万。现在的丽江不知道变成怎么样了?"</h3><h3> "我看你啊,退休后,利用你的管理知识去丽江开个旅店,不为赚钱,只为轻松快乐、又充实的体验生活,每年外面风景最好的三个月,关了旅店或者交给别人打理,然后背上包就去世界各地旅游。"哈哈哈,小脑袋瓜还真想得不少。</h3><h3> "你们这一代是有机会接触各国文化成长的一代,因为有宽阔无垠的网络,有好用的移动终端,而,我们那个成长年代,接触不到学校以外的任何东西,只有书,书也只有科教书,我看你喜欢欧美电影,韩国的影视以及歌曲舞蹈,也可以说你在成长中受到了很多其他国家的文化的影响,那你碰到一些有关国际上的新闻事件,你是用中国思维方式思考,还是欧美,或者韩国?"继续问。</h3><h3> "当然是中国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啊,我是中国人,那是思维惯性的使然,但是,我也会因为了解了其他国家的一些文化,会比其他人更多的理解事件冲突中当事人的想法与观点,不会只看到表面现象去死磕,每一种思维背后都有动机,而我更愿意探究发生的动机,更愿意看到处理事情的意愿与态度。"有女初长成如此,是否足矣?!</h3><h3> "那你留学后,将来是喜欢回国,还是留在国外?"继续问。</h3><h3> "那当然是回来喽,中国有太多的美食,哈哈哈,我还是个美食家,《舌尖上的中国》里介绍的美食,我都想尝一尝,我都想做一做。还有,中国人现在都活得那么焦虑,以后的中国更需要心理疏导,更需要心理学家,能帮助到别人是我最愿意做的事情,因为我做起来不累,而且愉快。更觉得自己有价值。"好吧,赞同你的清晰!</h3> <h3><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你,花季的年龄,昂扬的青春,在美好春日,懂得如此成长自己,是我最大的骄傲</span></h3> <h3> 继续提问:"你怎么看你成长中的每一阶段得失?"继续问女儿。</h3><h3> "我觉得我很庆幸,我不是老人带大的孩子,我们家有老人也仅限于上幼儿园前,那时家里有住家的保姆,我五岁前,上幼儿园放学还有老人接,上小学时,我六岁,你已经买车了,早晚接送都是你自己了。9岁后我自己放学坐公交车回家了。总体来说,小学、初中你管的太紧了,到上海读高中后,就很好了,我突然觉得天地自由了。"应该说这是你坦诚真实的回答。</h3><h3> "我们家从你六岁起到十四岁,每一个寒暑假,我都请大学生姐姐陪你,陪你玩、逛超市、运动散步,而且,对大学生姐姐的要求,只是陪伴,不需要教任何东西,相比较而言,你觉得家里老人带孩子会怎么样?"继续问。</h3><h3> "我觉得,大学生姐姐每个都不一样,大多数是我在教她们,她们从农村家庭到我们家,或许是第一次真正进入城市家庭并生活一段时间,她们的生活习惯并不怎么样,但是陈静姐姐除外,(陈静:来自湖州市,父母是高中教职工)姐姐教了我一个月的素描,我的绘画基础或者我对绘画自发的爱好,可能来自于这一个月的没有一点逼迫的自由学习方式。家里老人带,除非家里老人做的是代替保姆的工作,否则会很悲哀。"你这样回答。</h3><h3> 这样的回答,在我看来也是经过你思考的回答,从你六岁起到十四岁的那一段时光的寒暑假,我们大概一共在我们家接触了二十位左右的大学生,其实我最喜欢的还是城里的孩子,无论换位思考还是做家务,都比农村孩子不知道强出多少倍。除了陈静,还有一位蜜糖姐姐,一位小李姐姐,她们都是杭州市区人,都在我们家附近,蜜糖姐姐长得漂亮,但是总是主动会问:"阿姨,有什么事需要我跟贝贝做的,比如洗菜理菜?",还有一位小李姐姐就是我们家附近的浙工大的,记得年三十前一天晚上走的时候,还一定说年三十要来陪你,我跟她说:"年三十,你可以在家帮帮你爸妈做点家里的事情,明天贝贝睡个懒觉,我一会儿就回来了。"她回答:"阿姨,我爸妈明天不上班了,他们也没什么要我帮忙,明天你不用急着回来,你忙你单位的事儿,我来陪贝贝,我在家也是看书,到你家,我也是看书,我看我的书,贝贝看小人书。"一个很会为他人着想的考研女孩。那时你大概才六、七岁,看的是小人书,那会儿,年三十还不是国定假日,所以我年三十上班。年三十中午回家,小李刚离开,我到家看到了她自己做的新年贺卡贴在柜子上,大部分不记得了,只记得有句是祝福贝贝:你的童年像可乐一样乐哈哈哈,旁边画的是一个冒着一大串气泡泡的拉开的可乐易拉罐......</h3><h3> 想到这些,不由得跟你交流:"老人带的孩子,可能被灌输了很多人生高度,只是,从到了青春期看,未必是好事,因为Ta毕竟要生活在一个同龄人的大环境中。人与人一定会是耳濡目染受影响的,但是当一个孩子Ta还在青春,思考方式却都是五、六十岁的思维方式,那这孩子太悲哀了。你的同学中就有这样的人,不是吗?所以,老人做家务是可以,但是,教育孩子必须父母自己来。那种扔给老人带的方式,80后(或者90年前)前出生的孩子可以,因为那个年代,没有网络,知识谈不上大开放与大爆炸,家里的老人与父母辈,老人跟学校的老师,他们接触到的东西都差不多,老人再怎么教再怎么带,那个年代赋予人的理念就那么多,那个年代的孩子整体区别不会太大,所以,那个年代老人带孩子并负责教育,没毛病。但是,时代轮换到现今,这样的教育方式一定出问题,小的时候看不出有啥大问题,到青春期以后,都是问题。有句话叫作:出来混,总是要还的。这句话,本意旨在提醒人:人,不走正道,最终将得不到好的因果报应。而引申到教育孩子,可以理解为:孩子成长过程中错失了的,等青春,甚至成年后、而立后,还将以补缴学费的方式,为曾经的这种错失买单。但是,那种成长经历错失造成的成年后的补缴学费,代价太大了。所以,成长永远不要忘了跟生理年龄、心理年龄的同步成长。超前未必是好事。就如,我们前几天看的印度电影《起跑线》里,那个贵族学校校长讲的那句话。"</h3><h3> "哈哈哈,老妈是迷上了印度电影。"臭宝打断了我的话。</h3><h3> "是啊,印度电影,每一部都让人看到印度的一些现象、现实,然后去逼你深思。电影内容纯粹,而且总给人以正能量。这部电影,表面看,校长让装成穷人获得照顾名额的富人孩子留在了贵族学校,最重要的实质,是她讲的那几句话。校长她自己是孤儿,是因为为体现教育公平而设置的15%名额分配给穷人的孩子,而有机会进了贵族学校,但是用她自己话说,你不给其他同学抄作业不讨好他们,你不会忍辱,你无法在那种学校里生存。她的意思,是告诉大家,不要因为看到了校长她自己个别的成功,而忽略了绝大多数穷人孩子在这样学校里的成长过程中受到的心灵扭曲。所以她还是赞成,一般的孩子上一般的学校。我估计大多数人不会理解校长那几句话的背后深意,也会认为她贪图赞助费。你看,校长最后,她都不做任何解释。有些事,没有经历过,那种痛,也许说了别人也不懂。"</h3><h3> "每一部印度电影,讲一个故事,教给人一个道理。我也喜欢看印度电影。"你回答。</h3><h3> "还有一点,电影刚开始,那个有钱的从旧市街搬到富人区的女主人公,她看到公园里那些欧美女人带着孩子玩,她觉得她们装,跟她有距离。其实不是,金钱的富有与心灵的富有,完全是两样回事,金钱的富有,只说明Ta占有了金钱与财富,心灵的高贵是一种发自内心由内而外的自信,无关金钱几何。所谓三代还不回一代贵族,大概就是这个意思。也许,这个女主觉得西方人装,但是,或许别人正是这样的发自内心的理念与方式。这就是,那些中国富人到了西方一样依然不太融得进西方白人社会,是一个道理。人,真正的强大是来自内心,而不是来自金钱。人,真正发自内心的幸福感也跟金钱没有关系。印度电影是我们都喜欢的,欧美电影我也喜欢,但是我更喜欢剪过的,没剪过的原片,总是让人觉得太血腥或者残忍,西方人可能觉得这些场面的暴露是为了体现真实,但是,对我而言,却是影响我的睡眠。"继续跟你谈印度电影。</h3><h3><br /></h3><h3> </h3> <h3><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我的青春,对于未来的思索,远没有你那么清晰,但是,记得有如如此一句:青春不是一段时光,而是一种心境。相信自己,一直会拥有这样的心境,因为它无关岁月,无关年龄……</span></h3> <h3> "你又是怎么看,我作为妈妈,这么多年来,我对你教育方面的对错得失?"继续问。</h3><h3> "啊,小时候吧,管的太紧了,我到上海读国际高中以后,你就好了,你放手了,什么都让我自己来,我感觉到了轻松与自由。这几年你做得很好了。"你回答我。</h3><h3> "啊?小学、初二前,也是彻底放松的好不好?从小不上课外班,每个星期总有一天在外面,逛公园、游乐场、图书馆、爬山、喝茶吃饭,一直到初二暑假开始,你开始外面上课外班,那时起,确实是很严很累。那是因为应对中考,体制内的考学,还有其他办法嘛?记得初二暑假,我还带你去了新加坡,是你们班上唯一初三前暑假还在旅游的学生与家长,为此,我在你初三前暑假结束后的家长会上挨了批。"</h3><h3> "但是,你现在还有四句话,你得改,你问得让人无法回答?"你抗议。</h3><h3> "哦,什么话,说来听听?"准备洗耳恭听。</h3><h3> "你今天复习得怎样啊?一句;你做题感觉怎样啊?二句;你考试准备得怎么样啊?三句;你有多少把握呢?四句。"你如此告诉我。</h3><h3> "啊?那你觉得,我应该怎么关心一下你的学习呢?不问,觉得自己都没关心你学习,问了,一不小心就问出问题了,那你说,我该怎么问既表达了我的关心,而你又不反感?"虚心讨教。</h3><h3> "你应该问,今天你的题量完成没有?"你答。</h3><h3> "但是,我这样问,就是你回答我:全完成了,也不知道你真掌握了没有啊?"我继续问。</h3><h3> "那你应该再添上一句,有错题,自己订正去。"你回答我。</h3><h3> 我明白了,这不是沟通不畅,而是年代造成的认知不同。在我的读书年代,都是经历了父母的我上述四句的问话方式的询问。在我年少时,我的父亲就是每隔一段时间就这么询问一次,也许,在他看来,这是最留面子的问话方式,你自己感觉好,你就回答个:还不错,你自己觉得没到火候,你可以回答个:好像感觉有问题。他认为,给我留足了回答余地,他又掌握了我的学习动态,在那个年代看来,父亲的问话是多么有修养与宽容,没有硬杠子的步步紧逼。但是,到了凡事可以量化的现代,我父母那辈的中医式的询问,已经不能适应现在的孩子了,她认为回答你个:约估摸,差不多,那等于没回答。要是给个数字式的确切回答,但是你的问题又不是这么问。在你看来,完成了计划中的题量,就OK,不会的,就自己订正去。不需要多管多问。</h3><h3> 也许,这是年代造成的代沟。</h3><h3> 我那个年代,放学回家,父母与子女,子女与父辈与祖父辈,要是不说话,大家都闭上嘴巴,除了做家务,其他就无所事事了,除非有人爱看书,还得家里有书的人家。但是,现在的孩子,微信里有小学群、初中群、高中群、交友群、各种论坛,各种各样的公众号,各种各样的推送、视频、娱乐,他们是握住一个手机,只怕时间不够用,现在的父母再像老中医那样提问,让他们嗯嗯啊啊的回答半天,确实不符合时宜了。</h3><h3> "好,我尽量不多过问你学习,相信你会做得很好。这四句我马上会改没。还有啊,你觉得我你之间以什么方式相处是最愉悦的呢?"继续问。</h3><h3> "你不要把我当孩子,我已经是成年人了。你有你的生活,我有我的生活,你有选择你自己生活内容与方式的权利,我也有选择我自己生活内容与方式的权利,你有你的责任和爱好,你上班之余,你经营你的爱好,读书、写作、摄影,你也可以做你喜欢的企业规划与战略指导,而我,我有读书的责任,我一样可以经营我自己的爱好,唱歌、画画、舞蹈、美食、旅游,我们可以互相交流彼此生活中的快乐与烦恼,可以分享彼此生活中的得到与失去,但不能活成彼此的约束与羁绊,那就是悲哀了。你走过的是你那个年代的人生,我将要面对的是我这个年代的人生,我们都应该自己对自己的人生负责,活出自己的精彩,你应该把我当成你的朋友。"好吧,现在孩子,19岁的论断太精彩。</h3><h3> "臭宝,你说的很好,这其实也是麻麻一直期盼并在实践的。我们是母女,事实上我一直把你当朋友,但是,你成长的路上,怕你一不小心多走了弯路的担心与焦虑,确实也一直有,但是,你每经历一个阶段,我都反省我自己,对了还是错了,过了还是缺了。妈妈这个角色我也只是摸索着做,只希望能做得更多的合意,给你给自己带来的都是愉悦。"这样回答你。</h3><h3> "啊,对哒,是当朋友!这是最好的。"你补充。</h3><h3> "这个要求,我不仅努力做到,而且,应该做到。"这样愉快的回答你。</h3><h3> 有时候想,这个社会,不是后继无人,而是后生可畏。</h3> <h3> "嗯,觉得臭宝挺长大了,那你有没有想过,这中国人的焦虑与不幸福感来自哪里?"试探着问,这么一个大问题。</h3><h3> "我还是觉得人口与资源竞争的问题造成的焦虑与幸福感缺失。人口与资源是在一张图表上的两条曲线,建国初期,资源未被开发,随着国力强大,资源曲线往上走,人口曲线也往上走,那时鼓励生育是对的,但是,现在可利用资源趋于饱和,总体可利用资源曲线往下走,人口曲线再往上走,这两条曲线的交点,就是人活着的焦虑点,国家进入资源缺少而人口上涨的竞争生活模式,这样就会压力越来越大,幸福感越来越低下。"你这样回答。</h3><h3> "臭宝宝,感觉你都把我MBA念完了,对人文、社会的理解感觉已经具备这水平了,现在对人口资源理论都有这样的认识,太让人刮目相看了。你说的当下人的幸福问题,有东方人的生存理念、国家制度以及人口与优质资源的分配等等各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在一个需要抢夺资源的环境里,人的生存理念不改变,这种竞争模式就不可能真去除。当然,或许也有办法,只是需要当政者很大的魄力,破和立之间,总会有无尽的痛苦与不习惯,所以,每个人活好自己就足够。就如同,我做好我自己,你做好你自己,你快乐,我愉悦。就足够。"</h3><h3> 一次,突然的对话,让我看到一个全新的19岁的正值爱漂亮年龄的女儿,平时只是看她每天在家,或看书,或抱个吉他,或去书房弹弹钢琴,或对着电视机屏跳健身操,或抱个手机,看似无忧无虑的生活,其实已经很会思考人生,以及一生意义。</h3><h3> 有时觉得,成长是一种痛,带刺的痛,但是,细想,在不可能懵懂过一生的环境里,早些明白自己该如何生活一生,该是多么有意义的事情。</h3><h3> 雨后的春芽,总是地下蓄满了力量,才得以破土而出,期待19岁的你,一样蓄满力量……</h3><h3><br /></h3><h3> 小言午</h3><h3> 于2018-04-28</h3><h3> 记录女儿的成长</h3> <h3><b>臭宝宝,无论,无论需要等多久,麻麻都有耐心等你成长……</b></h3> <h3>摄影地点:杭州太子湾公园</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