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和女高音歌唱家万山红演唱前在舞台后合影 </h3><h1><br></h1><h1> 我的四个歌唱老师</h1><h3> </h3><h1> 我为什么那么迷恋歌唱,直至七十多岁,此情仍有增无减。我业余兴趣广泛,除摄影外,歌唱就是爱中之爱。尤其歌唱成了退休老人的最佳选择后,我把闲暇时间更多地用到学习歌唱上,也更加想念我在学唱歌时的几位老师。他们都是在我生命的不同时期对我的歌唱爱好起到重要作用的人。</h1><h1><br></h1><h1><br></h1> <h3>和总政男中音歌唱家熊兴才合影</h3><h1><br></h1><h1>一、 我的初中时期的音乐老师梅畅润先生是把我领进音乐殿堂的恩师。在广州第十一中学读书的我是在音乐课爱上歌唱的。是从梅老师教我们唱《嘎达梅林》开始的,梅老师魁梧高大的身材,天生一副歌唱家的仪表,他用浑厚的男中音唱的《嘎达梅林》很快就把我吸引住了。这首歌也伴随我度过了近七十年岁月。从那时起,我就特别喜欢上音乐课,学歌唱也特别用功。后来梅老师还推荐我和另一个同班男生唱男声二重唱并参加广州全市中学生歌咏演出。这次演出使我从小就酷爱唱歌,同时也使我从小就历练过在大场面演唱的成长过程。后来我也顺利参加了市少年宫合唱团。至今想起这些事,我还非常怀念我的恩师梅畅润老师;</h1><h3><br></h3><h3><br></h3><h1><br></h1><h1><br></h1> <h3>与著名指挥家曹丁合影</h3><h1><br></h1><h1>二、原上海乐团的男高音吴大昭老师在我的业余歌唱中起了关键性的作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到了中年的我,在朋友介绍下报名参加了上海乐团的业余音校学习,经老师审核我被分配在男高音组学习,指导老师就是上海乐团男高音吴大昭老师。吴老师教学是一丝不苟的,他教唱施光南作曲的《我的祖国妈妈》时对全曲讲了该曲的中心和意境,使我们在演想时有追求、有目标。这对我的业余歌唱爱好起了很好的引领作用。</h1><h1><br></h1><h1><br></h1> <h3>上海爱乐合唱团参加第三届全国合唱节阵容</h3><h3><br /></h3><h1>我现在唱每一首歌都努力挖掘歌曲的思想内涵,使演唱脱离"傻唱"的层次,向着"有味道"的层次前进。吴老师对我最大的帮助是提携我进入上海乐团辅导刚成立的上海爱乐合唱团,使我的歌唱爱好进入一个新的、更高的层面,使我在后来七、八年业余时间里,在许多知名的指挥家马革顺、司徒汉、曹鹏、肖白、陈燮阳、曹丁等指挥家、周小燕等歌唱家的教导、熏陶下成长。</h1><h1><br /></h1><h1><br /></h1> <h3>在北京获奖后受到上海副市长刘振元等领导接见</h3><h3><br /></h3><h1>印象最深的是1991年10月随团参加第三届全国合唱节,获得第一名的殊荣,受到中央音乐界知名音乐家及上海市刘振元副市长的接见并合影留念。获奖前在浙江师大排练、在上海商城演出,获奖后又在上海、北京、苏州演出,这些艰辛和欢乐还记忆犹新,至今仍不忘吴大昭老师的教导与提携;</h1><h1><br /></h1><h1><br /></h1> <h3>与教授级调研员戚成荣老师合影</h3><h3><br /></h3><h1> 三、退休后我又想到继续学习歌唱,认识了长宁老干部大学的戚承荣老师。戚老师早年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毕业后曾在上海芭蕾舞团任独唱演员,退休后曾在多所老年大学任教。我报名在戚老师声乐班学习,从合唱向独唱实行新的跨越。戚老师对我们要求是十分严格的,除了每课化不少时间练声外还讲了许多外国歌唱家发声的要领。他还要求班内每个同学都要撰写声乐论文,记得我曾写出了《掌握正确的歌唱方法是声乐爱好者学员的不懈追求》一文。戚老师非常善于因材施教,经过初步试唱对不同水平的学员安排到适当的声乐班级入学,让每个学员都有提升的广阔空间。他特别注重鼓励和诱导学员,提高演唱的自信心,</h1><h1><br /></h1><h1><br /></h1><h1><br /></h1><h1><br /></h1> <h3>我的演唱专集《因为有了你》的光盘封面</h3><h3><br /></h3><h1>做一个有益社会有益自己身心的业余歌者。他每节课都鼓励同学上台演唱并形成习惯。后来,我熟悉的录音师和朋友都有感我的声音和演唱都有长足的进步。在戚老师任教的学期中我在戚老师指导下录制了三十多首歌,2012年9月我终于出版了自己的独唱专集《因为有了你》,以此回报老师和帮助过我的歌友。戚老师还把我推荐到社区为居民演唱,既能为居民大众服务,又锻练和提高了自己的演唱能力。戚老师还经常鼓励我们这些大龄学员说:"年龄不是问题,关键是学习的方法。"我想因为年龄或其他原因,我不可能成为一个专业歌者,但我们可以唱得更靠近专业一些,在正确的理论学习和不懈的实践相辅相成中追求演唱技巧的不断成熟。</h1><h3><br /></h3><h3><br /></h3><h3><br /></h3> <h3>年青的海归声乐老师赵红梅在上声乐课</h3><h3> </h3><h1> 以上三个老师都是我歌唱爱好中起过重要作用的引路人,是令我终身难忘的。今后的路还要不要走?怎样走?这问题摆在我的面前。我的好朋友也坦诚对我说"老李,你唱歌中气很足,但是让人听来不够放松。"其实我也知道除了气息外还有许多毛病,但最关键还是气息问题,我实际地走进了我的歌唱道路的瓶颈。我困惑过,苦恼过。就在这个时候我抓住了一个绝好的机会。</h1><h1> 四、我遇到了帮我走出歌唱瓶颈的青年声乐教师赵红梅。去年十月,经朋</h1><h1>友介绍,我旁听了赵老师的一节声乐课,课讲得很出色,对学生循循善诱,不厌其烦,既温柔又活力四射,她讲的都是声乐基础知识,连想到我曾读过一些音校和声乐班,像她那样讲歌唱与气息的理论和实践的关系使人听得懂,行得通的老师不好找。我也想明白了,要唱好歌,必须从声乐ABC学起,真正搞清歌唱与气息的关系,还有很多与歌唱有关的如学习普通话,归韵、行腔等问题,这些问题对我来说是最合适不过的。</h1><h1><br /></h1><h1><br /></h1> <h3>与参加"和平之声"比赛的歌唱家赵红梅在演出后合影</h3><h3><br /></h3><h1> 课后,我走到赵老师面前拱手说:"赵老师,我要拜你为师,从头开始好好学声乐。"虽然班内名额已满,但经我一再请求,校部终于同意我和另一位歌友成了学校的插班生。赵老师早年毕业于西安音乐学院,后又出国深造,最近才作为人才引进上海,她有深厚的声乐理论和实践知识,这是许多自己唱得好,对声乐理论与实践一知半解的音乐教师所不能比拟的。更加令人称赞的是她为人师表做得好,学生们都交口称赞。这个学期我又介绍了几位新歌友入学,成为赵老师的学生大家都觉得是一份荣幸。学唱歌、学做人成了我新的目标和追求。</h1><h1><br /></h1><h1><br /></h1> <h3>在录音棚中</h3><h1> </h1><h1> 在人生不断实现梦想的旅途中,友情、亲情永远是梦想的有力支撑。我的业余生活正因为有了老师、友人、亲人的关爱、支持和鼓励才有了这令人欣慰的今天。歌声见证着童年的梦,心中唱出是未来的希望。愿我在新的学习道路上所唱的歌化作一束束感谢老师、挚友、亲人的鲜花,永远留在他们的心中!</h1><h1> 世界在悄悄地爱我,我不能拒绝这份爱。在本文结尾时我引用一句世界著名的声乐教授莉莉 · 雷曼说的话是十分恰当的,她说:"如果不是每一位歌唱者都会成为著名的艺术家,每一位歌唱者至少有义务学会那些值得学习的东西,而且,只要出现在观众面前,就应尽其所能做出最佳表现。"我想她说的"最佳表现",正是我们每一个学员持续学习声乐不懈追求的最终目的。</h1><h1><br /></h1><h1><br /></h1><h1>背景音乐:丁毅《感恩》</h1> <h1>2018年3月28日写于沪上岭杉阁</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