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东新村稻田里的观光栈道。</p> <p class="ql-block"> 东新村村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文/徐继龙</p><p class="ql-block"> 倭肯河是家乡七台河市的母亲河,母亲河奔腾不息,穿越了长兴乡全境。倭肯河以及罗泉河、柳毛河、方家沟这三条小河沟,哺育着长兴乡这方沃土,让东新村的稻花愈发飘香,历史文化愈发厚重。 </p><p class="ql-block"> 1.寻根问源</p><p class="ql-block"> 朝鲜族是自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的100年间,由于各种原因,从朝鲜半岛移居到中国而形成的跨境民族。他们在不同历史时期移居到中国之后,主要居住在东北地区生活,比较完整地保存着民族传统文化。长兴乡东新村的朝鲜族群众来自朝鲜半岛的不同地域。经过多年的历史变迁,如今,长兴乡东新村里的朝鲜族年轻人多数已经到韩国发展,留守的基本都是老幼朝鲜族居民。</p><p class="ql-block"> 东新村李吉浩等老村民讲述了东新村的由来、变迁。 李吉浩的祖籍是朝鲜元山村。因为生活所迫,在李吉浩年幼时,父母就带着李吉浩跨过图们江进入中国境内。上世纪40年代初期,日本侵略者横行中国。日本开拓团来到勃利县,看好了东新村这个地方。日满统治期间,东新村被称为“小街(gai)基”,只是倭肯河畔的一个小码头。村民要在“小街(gai)基”附近盖房建村,日本开拓团要求必须在码头附近建村,因为这里有水,可以发展水稻种植,供应日军军粮。水稻收获时,日本人不让百姓自己吃大米,需要交军粮,有日本人安排汉奸负责巡查偷吃大米饭的百姓。 1942年,“小街(gai)基”更名为东新村。在老村民李吉浩8岁的时候(1948年),“小街(gai)基”已经有100多户朝鲜居民。当时,在东新村北5公里处的龙头山村也有10户朝鲜族居民,暂住在六部落,后来也并入东新村。</p><p class="ql-block"> 2.美食文化</p><p class="ql-block"> 1981年,东新村成立了第一家朝鲜族饭店。由韩英信、韩国成父子经营,当时只经营了五六年,业主就前往韩国发展。</p><p class="ql-block"> 走进东新村,我被这个村的美食文化吸引了。东新村居民长期生活在依山傍水的自然环境中, 美食文化丰富多彩, 富有情趣。东新村代表性的美食有泡菜、冷面、打糕、米酒和米饭。</p><p class="ql-block"> 泡菜和野苏子叶:东新村的泡菜依原料、制法、 用法和时间的不同, 口味各异。东新人在辣白菜和打糕里都喜欢放上苏子叶。苏子叶可以凉拌,即拌即吃,味道独特。野苏子叶吃起来有股莫名的香气。它只要包任何食材都会停不下来!可以包五花肉,也可以包海鲜。野苏子有去腥和去腻的作用,放上辣白菜还有辣椒、大蒜,包起来放在嘴里太好吃了! </p><p class="ql-block"> 冷面:冷面是东新村传统美食之一。东新人不仅在炎热的夏天爱吃冷面,即使在寒冬腊月里也喜欢坐在炕头吃冷面。特别是每年农历正月初四中午,有全家一起吃冷面的习俗。据民间传说这一天吃面条,可以长命百岁,故冷面也称做“长寿面”。</p><p class="ql-block"> 冷面的主要原料是荞麦面、小麦面和淀粉,也可用玉米面、高粱面、榆树皮面和土豆淀粉制作。做法是在荞麦面中加淀粉、水,和匀成面条,煮熟后用凉水冷却,加香油、辣椒、泡菜、酱牛肉和牛肉汤制成,吃起来清凉爽口,味道鲜美。 </p><p class="ql-block"> 东新人都认为有了朝鲜族就有了冷面的存在,就像是每家必备的辣白菜一样。如果东新人吃面条,他们一定会选择冷面。无论是炎炎夏日还是寒冷冬日。冬天可以把面汤调好后放在屋外自不待言,而夏天能干的主妇更会把冷面放在深深的地窖中,让它冷到一定温度。从制作方式上看,冷面更像是辣白菜的衍生产品,因为更原始的冷面汤就是家妇腌白菜的菜汤,顶多放进些炖牛肉时剩下的汤汁,其特有的酸、辣、鲜、香是天然发酵而成的,并少有人工的调味。现如今,东新人的冷面已经有了相当多的改进和改良,调味中有牛肉原汁,又有像洋葱、蒜头之类的香料,更加进了其他口味的各式蔬菜汁及水果汁(譬如菠萝汁)以提升汤汁的口感。因为冷面的口感很重要的就是取决于这碗汤,而大厨手艺的高低也正是在这碗汤汁中反映出来。他族人吃冷面,往往对朝鲜冷面的颜色及口感感觉陌生。其实,其深的颜色是面粉中加入了荞麦面的缘故,搀和的比例最高可达七成。面筋道的口感则是来自掺入适当比例的食用碱所致,冷面入口的吃法对面条的口感也非常有帮助。至于厨师下面的技术,也是非常重要的,要开水下锅,大火滚开来煮,一旦变软,迅速捞出过冷水。</p><p class="ql-block"> 食用冷面的配料有酱牛肉(以牛腱子肉为上),切出来有纹理,也有用狗肉的,黄瓜(丝或片)、辣白菜,配上一种水果(苹果、梨、菠萝或朝鲜特产的苹果梨)。用料必须新鲜,配合着酸甜适口、温度如冷饮的冷面汤,夏日食来当是鲜爽可口、开胃是自不必说的了。</p><p class="ql-block"> 打糕,是东新人最爱吃的传统食品之一。打糕早在18世纪朝鲜族的有关文献中已有记载,当时称打糕为“引绝饼”。如今,凡逢佳节或红白喜事,每家都用打糕来招待亲朋好友。顾名思义,打糕是打出来的。笔者对东新村的打糕槽比较感兴趣。这个打糕槽是用一大块石料从中间挖洞而成。打糕的原料主要是糯米,所洒的豆面原料,除用小红豆外,还可以用黄豆、绿豆、松子、栗子、红枣、芝麻等。制作时,先将粘米淘净蒸熟,放在打糕槽内或石板上,用打糕槌子把米粒打碎粘合在一块而成。包上苏子叶,洒上豆面,味道更佳。吃的时候,用刀蘸水切割成小块,蘸着糕面吃。每当孩子高考升学的时候,东新人就会来到期盼孩子能去读书的高等学府外。在凌晨天还没亮的时候把事先在家做好的打糕扔到学校墙上和大门上。扔得越高代表孩子考上大学的希望越大,以此来寓意:蒸蒸日上,金榜题名。</p><p class="ql-block"> 米酒,是东新人爱喝的饮料、招待客人的佳品,色微白,略带甜味,后劲十足。米酒,主要原料是江米,所以也叫“江米酒”,“米酒”或“甜酒”。用蒸熟的江米(糯米)拌上酒酵(一种特殊的微生物酵母)发酵而成。蒸熟的米放在干净的盆里,待温度降到 30-40度时,按比例拌进酒曲,用勺把米稍压一下,中间挖出一洞,然后在米上面稍洒一些凉白开,盖上盖,放在20多度的地方,经30小时左右即可出味。 做米酒最好要在冬天做,(立春之前)做好的可以一直放着一年都不会坏。</p><p class="ql-block"> 水稻:东新村的水稻田种植面积有3000亩,以种植优质水稻为主。水稻绿色高钙,米饭口感上乘,诱惑着你的味蕾,让你吃了一碗又一碗,成了名副其实的“干饭人”。</p><p class="ql-block"> 东新村的稻田也很有特色,观光栈道一直通到稻田中央。站在这观光栈道上,轻风拂面,稻浪滚滚,稻花飘香,一幅丰收在望的秋收图映入游客们的眼帘。置身稻海,人与自然浑然一体。可谓宜作画,色彩斑斓;宜咏诗,诗意盎然。风摇稻花,四野飘香,似织锦绵延,如长虹绚烂。游人如织,或拍照留念,或发抖音,让这里成为观光打卡之地。</p><p class="ql-block"> 长兴乡东新村的朝鲜族美食以独特的诱惑力吸引着省内外游客前来品尝、观光。经历了80年演变的东新村,正逐渐成为七台河市著名的小康村、朝鲜美食村、绿色水稻村、朝鲜文化艺术村。</p><p class="ql-block"> 3.风土人情</p><p class="ql-block"> 东新村老年协会会长宋汉益,男,朝鲜族,73岁,祖籍是朝鲜平壤市,东新村学校校长,退休后担任东新村老年协会会长。</p><p class="ql-block"> 1966年,宋汉益响应毛主席知识青年下乡的号召,下放到勃利县吉兴乡富兴村,辗转来到了东新村,后来担任东新村学校校长、老年协会会长。当时的东新学校是九年制教育,中小学一体化。</p><p class="ql-block"> 1974年东新村创建了老年协会,始建者是当时60多岁的朴炳华。近几年,村里又创建了朝鲜民族文化艺术队,每年拿出大量经费为老年人买设备,举行活动,外出旅游。现在的老年协会活动地点就在东新村村委会,每周都会开展丰富的文体活动。</p><p class="ql-block"> 慈祥可亲的朝鲜族老奶奶能歌善舞,会唱朝鲜族歌曲,会跳朝鲜族舞蹈。金明花老人善于创作歌曲,曾创作:《东新老年协会之歌》、《长寿歌》、《桔梗谣》、《百岁时代》。</p><p class="ql-block"> 东新村的居民们善长朝鲜长鼓和顶罐舞,每逢有重大活动,都能看到居民们击鼓欢歌。朝鲜族鼓为两面鼓,其两端音高不同,是打击乐器之一。朝鲜族长鼓一般由两端绷紧皮面的空心圆筒构成,以一根或一对木槌敲击时发出深沉的咚咚声。鼓身圆形,木制,蒙皮,中间细实,两端粗空,可发两种不同的音色。鼓身圆筒形,长70厘米左右,由一块木料(或多块木料拼合)车旋而成,两端粗空,中间细实,形成两个共鸣腔。两端鼓面直径大小不一,蒙皮厚薄有别。一般多用羊皮、马皮、牛皮或驴皮,用绳索绷紧并可调节鼓皮的张紧度,因而每个长鼓可以发出两种不同的音色,粗端发出柔和深沉的低音;细端发出清脆明亮的高音。</p><p class="ql-block"> 朝鲜鼓历史悠久、构造独特、音色柔和,常用于歌、舞伴奏和器乐合奏。 朝鲜族长鼓起源于印度的细腰鼓。公元4世纪时,细腰鼓通过丝绸之路传入我国中原,而后又东传朝鲜。 隋唐时期,中原称长鼓为“都昙鼓”、“毛员鼓”和“腰鼓”,当时虽未有长鼓之名,但实际已用于九、十部乐的天竺、龟兹、西凉、疏勒、高昌和高丽诸乐。 宋代长鼓以“杖鼓”之名载入史册。杖鼓在中国中原逐渐消声匿迹,而在朝鲜族人民中广为流传,遂改名为长鼓。</p><p class="ql-block"> 东新村村支书宋汉俊介绍说:“以前的东新村,每年都会组织村民开展群众体育运动会。运动会上的节目异彩纷呈、老少皆宜。年轻人进行长跑、短跑、顶罐子跑(朝鲜族群众擅长顶罐子);老年妇女进行穿针线跑、老年男子进行点烟跑。此外,还会进行足球、排球比赛。”</p><p class="ql-block"> 东新人爱穿素白服装,有“白衣民族”之称。妇女服装短衣长裙,叫“则高利”和“契玛”。男子头上顶“冠”,日常服装为短上衣,外加坎肩,裤子宽大。</p><p class="ql-block"> 每逢有重大节日或喜事,东新的女人们身穿“则高利”和“契玛”,跳起长鼓舞、顶罐舞;东新的男人们弹起手风琴,高声歌唱,跳起象帽舞,一派喜庆祥和。</p><p class="ql-block"> 东新村老年协会会长宋汉益向村志编写组讲诉了东新村朝鲜族群众热衷的体育项目—门球。由宋汉益老校长组织,2007年东新村成立了朝鲜族门球队。每天早晚各练一小时。场地由东新村提供、修建。门球队还自筹会费,开展活动。2009年,在勃利县朝鲜族门球协会组织的比赛中,东新村荣获第一名。从2009年开始,这只门球队陆陆续续获得了多项殊荣。</p><p class="ql-block"> 丰润的稻花迎风荡漾;香甜的米酒十里飘香;欢乐的舞蹈祝福吉祥……黑龙江省七台河市新兴区长兴乡东新朝鲜族民俗村,文化特色浓郁,饮食文化繁荣,民族特色突出,适合学生研学,迎合美食达人,吸引着周边市县人群来观光品尝朝鲜美食,形成了浓郁的地方文化。</p> <p class="ql-block">东新朝鲜族民俗村正门。</p> <p class="ql-block"> 翰林院幼儿园的孩子在东新村进行研学活动。</p> <p class="ql-block"> 东新村朝鲜族村民热情好客。</p> <p class="ql-block">击长鼓,载歌载舞。</p> <p class="ql-block">顶罐舞。</p> <p class="ql-block"> “东新杯”门球邀请赛。</p> <p class="ql-block"> 朝鲜族传统服装简介:朝鲜族爱穿素白服装,有“白衣民族”之称。妇女服装短衣长裙,叫“则高利”和“契玛”。男子头上顶“冠”,日常服装为短上衣,外加坎肩,裤子宽大。</p> <p class="ql-block">东新村朝鲜食品加工销售店。</p> <p class="ql-block"> 慈祥可亲的朝鲜族老奶奶能歌善舞,会唱朝鲜族歌曲,会跳朝鲜族舞蹈。右一为金明花,曾创作:《东新老年协会之歌》、《长寿歌》、《桔梗谣》、《百岁时代》。两位老人善长朝鲜长鼓。</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图为东新村打年糕的打糕槽)</span></p> <p class="ql-block"> 图为长兴乡东新村村委会,也是东新老年协会活动室。</p> <p class="ql-block"> 老年活动室内部设施齐全。</p> <p class="ql-block"> 图为长兴乡东新村村委会的灶台。</p> <p class="ql-block"> 图为长兴乡水稻田。水稻绿色高钙,口感颇佳。</p> <p class="ql-block"> 图为东新村第一个朝鲜饭店。</p> <p class="ql-block"> 如今,狗肉馆春笋般遍地开花。</p> <p class="ql-block"> 图为东新村老茅草房。</p> <h3> 长兴乡东新村的朝鲜老房子。朝鲜族茅草房,已鲜有人知。</h3> <p> 作者与长兴乡东新村村民交流。(左起为东新村村支书宋汉俊的哥哥宋汉益,东新村历史亲历者:李吉浩、李相俊。右一为村志编写组成员:徐继龙)</p> <p class="ql-block">参考文献:</p><p class="ql-block">①吉林文史出版社1994年《朝鲜族简史》、延边大学出版社1996年《中国朝鲜族文化发展史》。</p><p class="ql-block">②《朝鲜王朝实录世宗实录》2卷。 </p> <p class="ql-block"> 本文配音歌手李九萱来自七台河市长兴乡。图为李九萱决战《黄金一百秒》,开始人生新历程。</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徐继龙:高级教师,七台河市作家协会会员,《青年文学家》杂志七台河分会主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