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普洱茶自然辩证观

文成于思

<h3>  &nbsp;有感于平时喝茶闲聊的点滴积累和感悟,很早就想写一篇关于普洱茶自然辩证观点的文章。羞于与厚重内敛的普洱茶底蕴相比,我是如此的渺小和浅薄,一直不敢下笔,期待下笔若有神的时刻。<br></h3><div>&nbsp;&nbsp;&nbsp;</div> <h3>  去年七月始,有缘与来自京城的饱学大哥经常请教,粗略地学到了一些哲学辩证法的观点,自然而然地一一对应普洱茶的一些自然辩证的规律和现象。尤其是一次闲聊中,这位大哥问我:“云南滇池这么大,为什么叫池”“草海这么小,又为什么叫海?”我一时语塞答不上话。的确,我从来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在座的几个朋友也不时提出佐证自己的答案和观点。有的说是云南人低调,有的说本身就是以地名命名的,有的说红土高原七彩云南的大美,没必要直接挂名,那显得俗气,有的说大就是小,小就是大,对立统一的辩证法,我不知道该怎么说,是他们的忠实学生和听众,他们每个人说的都很有道理,自愧不如,是自己书读少了,或学而不思则罔。那天晚上,我没怎么睡好觉,脑海里一直跳动着大与小两个字。我想,有的人年龄小但格局大,有的人年龄大但格局小,有的东西很小但价值大,有的东西很大但价值小.......。受到深刻的启发后,工作生活中时常观察思考一些事物,结合自己对普洱茶的了解,悟出了个人对普洱茶自然辩证的一些粗浅观点,尽管不全面不系统,也不一定对,但我愿浪费点墨水,供闲光消遣之用。</h3> <h3>  1.关于普洱茶的大与小。经常喝茶的人都知道,树龄大的茶要比树龄小的更好喝,饱满度、厚度、耐泡度都要高得多,这是由茶叶所含有机成分决定的,也是自然规律。树龄大的茶树,饱经岁月的风耕雨梨,根系发达,吸收到深层土壤的营养物质和微量元素更多,蓬头大冠,光合作用吸收覆盖更多,自然比树龄小的好喝。所以普洱茶界按树龄把普洱茶分为野生茶、古树茶、老树茶、小树茶(放荒茶)、台地茶,按茶叶的品种又有大叶种、中叶种、小叶种茶之分。又比如,名气大的茶产量小,因产量小则卖大价钱,诸如老班章、冰岛、昔归、凤凰窝等。</h3> <h3>  2.关于普洱茶的多与少。比如,茶叶叶片背面茸毛多、茶汤里茸毛多的比茸毛少的喝起来更甜,那是茸毛基部有分泌芳香物质的腺细胞,能分泌芳香物质所致。我认真观察过,勐库大叶种茶甜度好,的确是叶片背面茸毛比其他大叶种要多得多,用手一摸厚厚的一层,很有手感,这也是从叶面上区别于其他大叶种的明显特征。茸毛多,持嫩性强,茶多糖、茶氨酸含量也高。</h3> <h3>  3.关于普洱茶的高与低。有的人总结,1800海拔,出得了好茶。我也非常赞同这一说法,普洱茶的品质,除了光热水土、温度湿度、生物多样性、地下矿物质微量元素等的影响之外,与地理位置、经纬度密切相关。与朋友探讨冰岛茶为什么好喝?得出:其一,地处北归之线;其二,面向朝阳之光;其三,置于矿带之中;其四,树龄百年之冠;其五,海拔千八之上。比如易武山海拔1950米以上,布朗山深处的原始雨林中,位于海拔1800~1900米就生长着稀世奇珍的野生古茶树,困鹿山海拔1900米,所以绝大部分共性的高海拔的茶比低海拔的茶品质好,高山云雾出好茶也是关乎海拔。但亦非海拔越高越好,据有的茶人实地品鉴,海拔超过2300米的味偏淡,估计湿气太重,阳光覆盖少。当然,也不排除一些个性差异的地方,比如昔归茶海拨高度只有750米,是云南海拔最低的古茶园,算是一朵“奇葩”了。</h3> <h3>&nbsp; &nbsp;4.关于普洱茶的内与外。内是内因,外是外因。唯物辩证法指出,内因即内部的,自身的,在事物发展过程中起决定因素。外因即外部的,外在的,在事物发展中对事物的发展起增速和减缓的作用。一款品质上乘的普洱茶品,最根本是茶叶本身的品质,即茶叶有机物质的组成,但一旦采摘下来加工成茶品之后存储的温度,湿度和环境的清洁,通风等发酵氧化的外部条件十分关键。由此得出,不讲茶叶品质的内因观点或者不讲后发酵外因条件的观点,都是片面的,形而上学的。</h3> <h3>&nbsp; &nbsp;&nbsp;5.关于普洱茶的厚与薄。简而言之,品质好的茶一定是饱满厚实,入口化得开,润滑甘来得快,茶汤给人一种糯糯润滑的感觉,茶滋之厚也,内涵物质丰富之故,氧化发酵之上品。与之关联滋厚之茶生津回甘快,喉润明显,茶韵停留时间长。相比较茶滋之薄者,茶滋寡味,茶汤如水,生津回甘不明显,茶韵就无从说起。故普洱茶界有“存厚不存薄”的收藏箴言。</h3> <h3>  6.关于普洱茶的加与减。通过了解普洱茶的种植、加工、工艺及现代各种茶道、茶文化,我觉得有的要做加法,有的一定要做减法。比如,茶叶的种植即绿色生命孕育成长成熟阶段,要遵循道法自然、顺应自然规律,最好是自然状态下的快乐成长,人为干扰因素越少越好,就是减法越多越好。比如,对现代茶园进行改造,杜绝施肥、打农药,移除减少密集的茶树,增加单株茶树对土壤养分的吸收比例,种植覆荫树,用自然肌理除虫等等,提高茶叶的品质,就是减法效应。比如,茶叶采摘后的鲜叶摊晾、杀青、揉捻、晒青等程序一个都不能减,少一个就不是普洱晒青茶。比如,近几年兴盛一时的禅茶一味、瑜伽茶、茶艺表演、茶餐、各种茶道等有物质的,有精神层面的,我觉得都是在做各种形式的加法,增加了普洱茶文化的韵味。</h3> <h3>  7.关于普洱茶的甜与甘。按照甜字与甘字的拆字分析,甜还在舌上,即茶汤接触舌尖感觉的叫甜,离开了舌部在喉部的甜叫甘,当然只是个人胡思乱想,后面在喝茶的时候经常反复品尝,还觉得有一定道理。请教了一些专家说,普洱茶中的“甜”主要是物理作用,取决于茶叶本身的口感,而“甘”则是由霉素发酵作用而来,由茶叶内含物质的高低决定,这也是二者之间最大的区别。 </h3> <h3>  周末闲暇时光,有的是时间,想到什么就写什么,终归拼凑了七条,也算是跟七子饼有个交待。本美篇纯属个人观点,有错乱之处,敬请批评指正。</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