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现如今,对汉中的春天最起码的尊重,便是去看一看、说一说那漫山遍野的油菜花!</h1> <h1> 在过往漫长的历史岁月里,油菜在汉中这地方是再普通不过的一种农作物。</h1><h1> 深秋里,收获完水稻、玉米的农田,熬过了漫漫的雨季,经一犁两耙,便到了播小麦、栽油菜的时节。</h1><h1> 秋收过后,汉中的乡下已渐入慢条斯理的节奏,再不像夏季插秧时节为赶时令的风风火火。农民手里那不足半尺的一把油菜苗握在手中,也不再是手握秧苗时的那种酷热与着急……栽油菜,简直更像是一种休闲活动,轻松到常常为强壮劳力所不屑。</h1> <h1> 待到施过农家水肥之后,整整一个冬天,油菜苗便不断经受着风吹、雨淋、霜冻、雪覆……它们更象是正经历着人生磨难的忍者,绝不敢轻易地抬头张扬。它们只有一个坚定的信念:活着!</h1><h1> 终于等到了立春,等到了春风按下的“快捷键”,油菜苗便迎着春雨春风窜长;终于等到了惊蛰、等到了春分,等到一年之中最明睸的阳光,油菜花便开始含苞、开始绽放,开始招蜂惹蝶,引一片春光融融。</h1><h1> 此时的乡民们观花,只企昐是年油菜籽的丰收,其“赏心”的价值远超“悦目”;此时的城里人观花,只为踏青与春游,只为摆脱漫漫严冬的沉闷。没有手机与纱巾的年代,观花更象是典型的孤芳自赏。</h1><h1> 在那未及温饱的岁月,深陷困顿的人们绝难有观赏的闲情逸致。</h1> <h1> 仍是这普通的农作物,仍生长于或肥沃或贫脊的土地上,仍是那亘古不变的单一的黄色。谁料想,曾几何时,这长满油菜花的土地,办起了声势浩大的“油菜花节”,让极为普通的油菜地一跃而嬗变为品牌式旅游景点、景区,让乡间的道路、农家的小院一跃而成为车轮滚滚、人头攒动的耀眼场所。油菜花虽也偶见历代文人墨客的笔端,也许因其太过普通,绝少有名篇名段扬名。这无疑令那些千百年来习惯于吟花弄月的万千古典诗人为之汗颜,倘若他们中的几位能在自已成名的岁月里,为世间留下几首吟咏油菜花的著名诗篇,让今天的人们在这赏花的兴奋中优雅吟颂,岂不是又能令自己英名再次光耀于二十一世纪?</h1><h3><br></h3> <h1> 油菜作为一种古老的经济农作物,在汉中自然有着悠久的种植历史。但它的发展壮大却是解放以后,特别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的事。</h1><h1> 决定农作物大面积的种植,除了必须适应当地相应的自然条件外,需求程度与价值才是决定的因素。</h1><h1> 我无从得知解放前汉中的油菜种植状况,但从去年网传的刋登在《旅行杂志》1936年第九号的题目为《从西安到汉中》的文章里,能够揣摩出当时油菜种植面积是相当有限的。一是因为当时的种植靠自然调控,什么值钱,农民自然种什么。文中描述六月的汉中,田野里四处种植着一片片的罂栗,且已到收获的季节。除去接近成熟的小面积的小麦,可以推测油菜绝难插足汉江谷地。</h1><h1> 鸦片虽政府明令禁止,却是形同虚设,利益的驱动决定了农民的选择。文中介绍当时的汉中城有1500余家大烟馆,此说是否夸张,难以考证,但鸦片的大面积种植却是不争的事实。</h1> <h1> 可以想象,当时的汉江两岸盛开着无比妖艳的罂粟花,曾让多少江湖好汉变成了真正的东亚病夫!</h1><h1> 我与油菜花的缘份始于上世纪七十代上山下乡的插队生活。</h1><h1> 那时的春天里,主要农作物是一片片一望无际的绿油油小麦与苕芽。在那“以粮为纲”、“备战备荒”的年月里,粮食的种植永远是生产队雷打不动的首位,油菜只是解决食用油不足的一种补充。</h1><h1> 作为知青,我也有一块不大不小的自留地。因为每年在生产队里能分到一个半人的口粮,我的自留地里年年春天便是盛开的油菜花。在阳光肆意出场的日子里,站立田头,看油菜花丛蝶舞蜂飞,方能感知春天的到来,方能感知油菜花的平凡是一种能够触动寂寞心弦的温情的平凡!</h1> <h1> 然而,在那油菜花的烂漫里,人们却很难感受到它的无尽芳华,它似乎无法在当时的环境下、在人们的心目中构成一种独立的审美对象。</h1><h1> 这恰似身处插队的困境,村里尽管有许多靓丽的“小芳”,但知青们一般是不会与之谈情说爱、顾盼有加的。美丽的东西,往往在特定时期、特定境遇里并不一定会为人们所欣赏、所接受,这如同我的自留地里酽酽的油菜花,在观望的心态里,更多的只是对产量的祈求!</h1> <h1> 前几天有西安同学从微信传来一组关中地区武功县种植的一片油菜花,金灿灿的色彩也很引人。图片里还有附言:今后看油菜花再也不必翻山越岭上汉中,咱的身边也有!</h1><h1> 其欣喜的言语里充满了自豪与兴奋。我随即给他浇上了一盆凉水:无山、无水、无绿树,你那充其量就算是一片菜园子!</h1><h1> 观赏汉中的油菜花看的是它的气势:漫山遍野、峰回路转、水绕树围、房前屋后。油菜花不仅带着清新在柔和的阳光里稚嫩地微笑,更能将浓郁的芳香渗入人的灵魂;不仅如此,蜂飞蝶舞炫耀出田间的宁静里别样的热闹,将大自然的和谐洒满村村落落、山山水水,并神奇的融入一个个曾经浮燥的魂灵……</h1><h1> 这样的壮阔与气势,怕便是关中人、甘肃人趋之若鹜的缘由!</h1> <h1> 人们的审美习惯总是在抵制一揽无余,大海的魅力也永远在神密的海岛与黄金海岸。</h1><h1> 汉江两岸的地势呈浅山丘陵状,看起来峰回路转,看起来沟沟坎坎,但其间的油菜花却始终跑不出游人的视线……蓝天、白云、绿树、黄花共同构成了和谐的色彩组合,充分地洗涤着久居都市的人们于心中沉积的斑斑点点。</h1><h1> 油菜花怒放了,苏醒的不仅仅只有村庄,也许还包括城里人的浪漫与情怀!</h1> <h1> 近年来,油菜花海景观的突然火爆,滋生出一系列极具中国特色的旅游文化来。</h1><h1> 诸如网评“中国最美十大油菜花海”。其评选结果分布于中国的东西南地区,没想到竟是汉中的油菜花海力拔头筹。但,这毕竟只是民间授予的名份,地方政府也未必能因此而理直气壮。</h1><h1> 在中国,名份永远很重要。这种观念根植于悠远的历史文化中,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是也。仅就旅游发展来看,各层次A级景区的争创,多年来始终如火如荼,令各级政府不遗余力,有些甚至不惜劳命伤财,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真可谓“有条件要上,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然而,油菜的经济价值十分有限,一亩地往好里说也就收成一千多元,比起外出打工,比起种植中药材,实难调动农民的种植热情。为了开发旅游、为了油菜花节的不断延续,地方政府更象是一位血气方刚的新婚丈夫,却偏偏遇上一位性冷淡的新娘……</h1><h1> 乡村振兴,路在何方?</h1> <h1> 要论最美十大油菜花海,这两年真正在全国富有影响力,能吸引八方游客的还要数江西的婺源及青海的门源。</h1><h1>门源的油菜花开的最晚,也最显大气,是地道的西北风。</h1><h1> 婺源其实是闷着头在争抢全国第一。我没去过婺源的江岭,从网络上疯传的文字信息与图片来看,与汉中相比,它规模不大,但由于古树、河流、梯田,特别是有徽派农舍的乡村背景为衬托,完美体现了人与自然的亲近与和谐:金黄色的油菜花海以极富特色的徽式民居之白墙黛瓦为背景,云雾飘飘、炊烟袅袅,恍若天上人间。</h1><h3>(下图为婺源风光)</h3> <h1> 油菜花海无疑是人的杰作,是当代人以现代社会为背景而展现出的恢宏的农耕文明。</h1><h1> 单一的油菜花海很难显示出大美,它必须依托更为宏大的背景。在这背景中,除了阳光、蓝天、白云、绿树、山坡、河流而外,人文特色应当也必须成为最为重要的决定性元素。</h1><h1> 放眼而观,婺源的民居不单只是景色中人文元素的填充,白墙与青瓦的绝妙融入,不但极大地丰富了画面的色彩,更彰显出人在乡村美景中的重要地位,——而这正是汉中的油菜花海所缺失的灵魂。</h1><h1> 不是汉中的油菜花海背景缺少民居,而是如今汉中的乡村民居早已丧失了四川民居的地方风格;更不是汉中的乡民不愿固守传统,而是贫穷限制了他们的追求!</h1> <h1> 说到婺源的梯田油菜花,我不禁想到:陕南也是有一大片小有名气的梯田油菜花海的。这便是安康汉阴县凤堰古梯田油菜花。上个星期我也曾到此一游。</h1><h1> 说汉中又何以扯出安康?个中的缘由令人深思而担忧!</h1><h1> 今年的凤堰梯田里油菜花已不再风光,站立于高高的山谷之上,梯田里的黄花只能叫斑斑点点。百分之六十的梯田呈荒芜之态,更有一片片去年秋天尚未收割水稻,顶着细小的稻穗干枯地立于梯田之中。</h1><h1> 何以有如此的败相?</h1> <h1> 用不着去深究原委,瞅着一座座山村里大多数皆为老人小孩,答案自会昭然若揭。</h1><h1> 在那相对贫脊的土地上,一亩油菜、一亩水稻能有多少收入?也就一个壮劳力外出务工半个月的工资撑死。倘家有壮劳力,谁还乐意种田,谁还怜惜那贫脊的稻田?</h1><h1> 于是,我自然联想起了汉中的油菜花海。倘若是油菜花节为农民带来的旅游收入低于外出打工的收入,油菜籽的收入更是远低打工的收入。那么,农民何以再有大面积种植油菜的积极性,政府又将靠什么来支撑一年一度盛大的油菜花节?</h1> <h1> 上周从安康返汉的途中,顺道拐进了今年油菜花节的洋县分会场。</h1><h1> 洋县是去年的主会场,只因拥堵的交通,我去年下了高速也只有无奈折返。今年的再来更像是还愿。</h1><h1> 也看过各县区的油菜花景区,总觉着洋县的景区更象是景区:三十余公里环绕式道路,起起伏伏的浅丘地形,星罗棋布的大小湖泊,笔直耸立的白桦树林,四处分布、居高临下的观景平台,让景区更像是一座超大的公园。更为赏心的是万亩洁白的梨花盛开于其中,一扫满眼金黄所带给的单调与审美疲劳。</h1><h1><br></h1> <h1> 如今的旅游,人们已经不满足于走马观花式的匆匆。惬意的休闲要有充实的体验,而体验必须依托充足的时间。如何能将游客乐意的留下来,为汉中旅游市场带来更多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让汉中的油菜花文化可持续发展,洋县人的功夫可资探讨与借鉴。</h1> <h1> 梨花谢了、桃花也正落英,油菜花也总有落黄的一刻,诱人的春天终将离场。天下的告别也许只是新的轮回的开始……也许我们眼前更多的只是生活的苟且,但想象里或许也会有诗和远方……</h1><h1> 无法猜测明年的油菜花节会是啥样,是否依旧还是亘古不变的“黄”?</h1><h3> </h3><h3> 补记:听说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已研发出多彩的油菜花品种,但能否广植、能否高产、能否为油菜花节锦上添花,我们只有拭目以待。愿它的研发成功能够治愈乡民的“性冷淡”,让骨子已经凋敝的乡村恢复些元气,让我们这代人能够在活着的时侯,能看见真正令人向往、宜居的美丽乡村</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