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山古道

长治市徒步协会

<h3>  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鲁迅说的, 翻转过来, 世上本来存在的路走的人少了, 也就慢慢不成其为路。就在机械掘进, 逢山钻洞, 遇水架桥的年代,飞腾的科技在快速地构筑着最短的行程,同时也在无形中灭绝着曾经的通途。 在南太行山, 这样渐渐地洇没在历史长河中的路很多。</h3><div> 太行山是一条有着厚重历史的山脉,两百多万年以来的第四纪时期,由于太行山的强烈抬升,太行山以东盆地的不断沉陷,地形上的一正一负,西边不断地削山移土,东边不断地填海成陆。逐渐形成了今日的华北平原和山西高原, 太行山的海拔高度大多在1200~2000米之间,呈北高南低状。这样的海拔,似乎谈不上有多险峻,但因南太行山乃是突兀于海拔只有几十米的平原边缘,山峰大多是由深切的幽谷和刀劈斧削、壁立千仞的悬崖构成,其间曲流千折百回,群山耸立,水萦谷环,乱石崩摧。 因而看上去竟比西部许多四五千米的极高山更险峻,也更让人嗟叹行路之难。因此,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有了“太行之路能摧车。”明世贞《适晋记行》说:“车行太行道,如浮沧海、帆长江,身居危险之境”的感叹。</div> <h3>  自古以来, 山西高原东出平原的大道很少,太行八陉是当时人们穿越太行山脉的主要途径。“五月相呼度太行,摧轮不道羊肠苦”,李白留下的著名诗句,描写了古代人们穿越“太行八陉”之难。这些被称为“陉”的驿路,不过是弯弯曲曲的羊肠小道也,这些羊肠小道盘桓于山腰,蜿蜒于云端,古人凿岩建道,在崖壁上悬空铺路,宽处十几米,窄处仅能过一匹马,徒步行走尚且困难,要是兵马辎重过太行更是难上加难。 除了这些可以通马车的国道,农人奔走山间, 采药和联络时也踏出了一些 可以攀爬穿越的路线, 当然在这些路上从事大规模的商业和兵事活动是不行的, 为官府所不弃,自然也不为史书所记载。只是隐约在周围百姓的脑海和传说中。 在南太行这样的路多如牛毛。 有的也曾经喧哗一时, 人来车往, 有过辉煌,,而今却渐渐被遗忘, 被废弃, 时事无常,路径何尝不如此,在当下, 只有一些历史学者和所谓的户外爱好者在追寻着曾经的记忆, 去探寻曾经的足迹,去挖掘着历史的遗珠。<br></h3><div> 光 华不再, 曾经有着非一般的辉煌的太行八径 只剩残垣败迹, 太行八之一的白径, 在陵川县境内。是太行八陉中目前保存距离最长、最完整的古马古道。先民们依傍山势,因地制宜,用整齐的石块从山脚叠到峰巅,一层层砌出充满智慧的“七十二拐”,将客商逐步送上200至300米的山巅,设计和施工之巧妙,在我国堪称独一无二。 白陉古道或穿隙而过,或绕石而行,或凿壁而通,或垒岸以成,盘出一条上倚危崖下临深渊惊心动魄的“悬天古道”。古道总长五公里,宽2米,由七十二拐和古栈道两部分组成。据此陉可南渡黄河攻开封,东可向大名进击,北可窥安阳、邯郸,是个可攻可退可守的军事要地。 。春秋至公元1972年之间这条古道一直是这一带去晋中南的唯一通道,也是商家和兵家的要道,古道上的车辙印、马蹄印和客栈、还清晰可辨、仿佛要告诉我们它当年的喧嚣和繁忙,春秋战国时,齐晋争霸,齐师就是由此道进入、而伐晋的。近代阎锡山打老蒋、军队就也是从这里下山的、火炮和军火都是用骡子驼着,作战失利后又从这里撤回到山西。鼓角悲鸣已消逝在岁月的深处,车马挑夫也成为历史的记忆,古道沧桑,说 不尽的前尘往事。</div><div><br></div> <h3>  白径古道所处地区高耸险要, 与滏口陉的平和地势现成鲜明对比, “白陉悬天压滏口”一说由此而来, 滏口陉是太行八陉中地势起伏最小的一条, 它把长治、潞城、黎城、涉县等这些山间盆地串联起来, 行走其中, 似乎感觉不到很大的地形反差, 不知不觉间已穿越太行山主脉。 正是因为它的平和, 通行较易,才在历史上成为争夺最多的地区, 战事连连, 唐代大诗人杜甫称其为用尸骨填起来的道路,有了 “尸填太行道,血走浚仪渠。滏口师仍会,函关愤已摅”。战争,是古驿道上永恒的主题。一方在山这边守卫着自己的文化,另一方在山那边冲击着旧有的规则。<br></h3><div> 同在南太行的轵关陉。春秋战国时期,三晋等诸侯国连通都城洛阳的要道。太行陉。陉阔三步,长四十华里。沿陉北上太行,有关名曰“太行关”。又称天井关,雄定关。形势雄峻,素称天险。由此陉南下可直抵虎牢关,是逐鹿中原的要陉之一。同样也难逃历史的命运,辉煌不再。</div><div> 古老的太行八陉早已成为历史,做为中国历史上极其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留给我们的是无尽的价值。从有形遗产上讲,其每一块砖石无不勒刻着中华民族文明进程中不可或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宗教、民族融合的历史踪迹;从无形遗产上讲,中国历史上与太行其关联的战争史实、名人名迹、诗词文曲、神话传说等,就足以让古道两端的后代子孙享用不尽。</div><div><br></div> <h3>  “畏途巉岩不可攀”,“猿猱欲度愁攀援”为了生活, 勇敢的先民们硬是在劈山锻石,然后肩扛背驮,修通了一些穿越太行的古道, 除了著名的太行八径外,还有不少著名的古道如虹梯关, 玉峡关,大河关 、壶关等。<br></h3><div> 虹梯关是山西著名的雄关, 为山西八大关之一, 设在从今平顺县虹梯关乡东出河南的晋豫古商道上,先有古商道,后有虹梯关,“虹梯”二字也由古道上的五十四盘立陡的“之”字形人工石梯得名。从山底仰望,山道如虹,石梯蜿蜒而上,如上接虹霓,故名。从山神庙往下,山路缘崖边向前,虽然很险,但已颇平缓。沿路石屋处处,大部屋顶坍塌,而墙、券犹存,道边的客栈依然伫立,依然可以看出其数百年前的豪华与排场;路上还有遗存的石槽、石碾盘等物。而在大的平滑的石板上,人们还凿有齿纹,用于防滑。至今保存完好。 这段较平整的山路中段,有一组三通大石碑,碑上记载着清朝乾隆五十五年各地捐资拓宽商道的盛况。从两侧的两通碑上可以看出,捐资者的地域分布非常广:从今天山西省的平顺、长治、壶关,到今天河南省的林州、水冶、安阳,可见当日这条商路的受益者范围之大、使用人数之多。</div><div><br></div> <h3>  玉峡关在是明王朝于嘉靖年间在此剿灭陈卿起义军后在此设关。又称风门口,这里群山叠嶂,尖峰屏立,悬崖陡峭,深沟万丈,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及之势。关口东临陡峭山壁与古花园梯路相接,为两河三晋之界。盖天作之险也。<br></h3><div> 在南太行, 能穿越晋豫的古道, 还有许多, 不过也更加难行, 携带重物都难以行走, 需四肢攀爬, 方能通过,有名的 有 哈喽梯, 毛圪愣梯,七里谷洞,猫路 、蒙眼道等, 无名的更是多如牛毛,凡在村庄者附近必有登山之山道。或管道、或樵道,皆可行。为山区人民生活之需。或采药或砍柴或放羊,皆可达山顶。 在河南林州 一条不深的千瀑沟内就有茅厕梯,老雕梯 南悬空青石缝 神仙梯,冷灯梯、老汉梯、一脚眉等十几条。</div><div><br></div> <h3>  冷灯梯就在悬崖上,将近九十度的峭壁给你的第一印象是“猿猴不敢爬,小鸟飞不过”、简直就是“断头路”,上冷登梯要团结互助、胆大心细、脚手并用,象壁虎般“吸”在壁上的山缝里、棱角上、藤条上,每一步,每一个姿势、每一个动作都要做到心里有数,来不得半点马虎。曾经有人在此坠落,从 而此道在驴友界名声大燥。<br></h3><div> 青石缝藏在这万仞绝壁的山坳之中。两侧垂直高耸的涧谷伸向山体的深处,曾经坍塌的碎石坡道已被绿色植被覆盖,崖壁峥嵘,涧谷狭窄,蔽日幽深,寒气悚然,置身其中,会使人顿感大自然的威严,陡然而生敬畏之心。青石缝二三十米高,崖壁上滴答着水珠,峭壁冰凉透骨,宽仅能容下一人,垂直之中略带些许的交错,裂缝中卡着几块位置高低不同石头, 在垂直的绝壁上徒手前进,,正是这上苍的造化的石头,成为了穿越者攀附、支撑、歇脚的层层圣地,才勉强使人可以爬上去。</div><div> 传说中的一脚眉古道, 更为艰险, 始于传说也止于传说, 至今无人走通过。</div><div><br></div> <h3>  除了这些穿越太行山绝壁的通道, 即使 在太行山腹的的崇山峻岭间, 也存在着无数条跨越断崖的道路,为了生存, 先民对道路中极难攀登的一段,极尽艰辛,手拉肩扛地整修铺垫后, 形象地称之为梯,在南太行奇山异水间, 有榔梯,漳云梯、南绝梯、北绝梯, 驴尾巴天梯等,这些路 顺着山势而筑, 绕着山体而转,曲折回旋,顺着太行山的裂痕深入肌里,自然极是险峻, 唯其险峻, 自然也风景绝佳, 成为了寻古探幽者凭吊和觅踪的胜地。其实古道的存在, 本身就是一道旖旎的风景线, 他们所创造的历史和风云, 连同镌刻其上的足迹和文人墨客的咏叹, 一起成为人世间的山光水色。<br></h3><div> 如今,在钢筋水泥筑就的闪着银光的大路叠映下, 这些乡间小道, 人迹廖落, 若隐若现, 大都为野草和丛生的树木以及荆棘所芳草掩没,芳踪难觅。即使偶有人穿越也和农人进山种田或采药的道路分不清楚, 已经分不清那些是通途, 那些是去田间的小道, 常常走着走着就成了穷途末路。太行古道开始回归了原始和天然, 渐渐和气势恢宏的太行山硬朗的身躯融为了一体, 一条路的出生与归宿, 从头至尾承载了无数人的辛劳、智慧和命运,几番经风历雨,又回归了天然, 道生道灭, 见证了太行山人生生不息的内在。</div> <h3>  变天险为通途, 走在这些古道上不得不感慨智慧勤劳的先民创造的伟大,不得不为农人的锲而不舍的精神所折服, 人民也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英雄。<br></h3><div> “千秋不易太行道,百里难载中华史”,作为千年古道,已经完成了它工具意义上的使命,留下的,则是厚厚的文化的堆积物。作为极其珍贵的自然与人类文化遗产的综合体,它的价值将永远和太行山共存。</div><div> 在享受现代文明的便捷和舒适时,真应该重走一下这些古道,在悠悠的历史和煌煌现实中, 读读历史和先人, 懂得尊重和敬仰。</div> <h3>长治市徒步协会微信公众号,望关注并转发。</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