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家祠堂——我的万秋公祖祠情缘

烟雨文 昌、

<h3> 翻开族谱,一个令子孙千秋万代都记起的名字;一个开创了海南史上潘氏先河的人物之一;一个令子孙为之骄傲的元岁进士…他是潘万秋。字孔清,号禧,出生于广东潮州,为潮州府教授朝奉公之第九世孙,宋福州藩检官讳廷爵公之五男。上有万一,万二,万三,万春四兄长,下有万里为六弟。其祖父子韦乃是宋朝邑尉,曾祖冲公乃是当时的宋郡驸马。同时万秋公也是晋朝潘安的二十四世孙,也就是说,“人称玉树临风胜潘安”中的潘安,就是当今我们整个海南潘氏的祖先。<br>  万秋公1259年出生,于1311年偕同兄万春弟万里渡琼,之前1279年有堂兄万全万炳偕家眷渡琼,为渡琼五大始祖之一。万秋公初居府城西门甘蔗园,后迁居文昌鹿掘,为住文昌之肇基祖。生两男,长子子翁,次子绍翁,乃明岁进士,任山东汶上县令,孙子宏耀也是明岁进士,任善化县令,入琼乡贤祠。<br> 没接触祠堂之前,我或许还在村谱之间徘徊,没接触到琼潘,没听说过懋德堂,更别说咱们的潘家祠堂了。万秋祠堂,始建于文昌潭牛敦友,上世纪三十年代在日本侵略时期被拆去修炮楼,文革时期又遭遇破坏。经过后裔四年多的努力,并经过海南懋德堂领导同意,决定原址重建。<br> 12年高考,考上了大学,看着身边的同学个个都有自家的祠堂,并前往祠堂领助学金,都说当年村谱眼界小,或许是东郊地区的宣传力度不够等原因。当年高考我也并没有因为我原本持有的这份敬宗爱祖的热心而领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助学金,或许当年我也称不上热心,也不知道这份热心从何而来,何时萌发,对自己意义如何。也许我只是追随大流罢了,看别人去祠堂领助学金,自己也想去领。可知道祠堂在哪,祖先之从来,助学金又是何来的吗?一些人领了助学金以后,踏进社会,也再没有回来过自家祠堂为先祖上支香,清理牌位。不觉得有愧于当年领助学金时的那份欣喜吗?当时的信誓旦旦哪去了?然后毕业之后听最多的是,年轻人不准管这方面的事,让老人去管,可老人那代走了以后呢?我问他们,他们不语。是谁说,敬宗爱祖,一定是老人?是谁说,年轻人,不可接触自家祠堂?可有谁知道,没有祖,何来今日的我,没有祖,你什么也不是!<br> 2017年9月15日,也就是去年九月中旬,那是我与秋公初次邂逅的日子。那天,闲暇之余打开微信,村群的一条捐款名单首映入我的眼帘,并引起我的注意,“祠堂”字眼仿佛让我找到了志同道合的东西。顺着心思而下,我喜出望外,那是我关注许久却未曾找到的潘家万秋公祖祠的消息!说真的,那时候没有考虑很多,直接输入号码加了负责人的微信。先是加了潘在德宗亲的,之后他又介绍家松宗亲,此时两人相聊甚欢,共叙原本一家人却因为时间的长久而淡忘的亲情。此时没有什么可以让我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归属感…<br> 2017年11月3号,筹划了几年的潘万秋祖祠终于如期开工。这将是海南潘氏历史上最能记入族谱的振奋人心的伟大时刻!对过去,或许是个醒目的标题,对现在,却是个完美的句号!<br> 2018年1月17号,为期了两个多月的万秋公祖祠已完成了主殿的进程。此时阔别和沉睡了多年的万秋公祖祠终于在原址如梦苏醒,破茧而出,屹立在潭牛镇敦友村处,就像慈父般的雕像。纵然周边高大的冠木林立,也遮挡掩饰不住他的挺拔英姿!<br> ……<br>  </h3> <h3> 祠堂,供奉着生育养育我们的先祖,就像每个家庭一样,也拥有着一个小祠堂,就是我们海南话称作“教厅”。如今的潘万秋祠堂,将会作为全海南乃至全国及海外侨胞的潘万秋后代的“教厅”。那里存放着信仰,记录着先祖过去的点点滴滴。作为子孙,如果想寻根问祖,寻找精神上的寄托,祠堂家谱,就是最有力证据。此时的家谱,魅力不在于记载着先祖的生活痕迹,最大的魅力应当于传承!<br> 走进潘家祠堂,将思想做一次澄澈的沉淀。走上祠堂的第九个台阶,轻轻的推开那厚重的木门,踏过那高高的门槛,与迎面而来的先祖牌位碰撞,令我肃然起敬。偌大的厅堂,站在中间双手合十,随后行三叩九拜之大礼,望着先人的目光与今人相视,试着用心灵与先祖做一次对话。站在面前的你,如果看见我闭上眼睛,微微仰起头,嘴角多了一丝微笑,那么,请给我一点时间。那一刻,我会明白,今人与先人,并没有距离,无论走多远,都会留下印记,我们用翻族谱,忆祖恩的方式怀念先祖,怀着一份对圣贤的尊崇,对家族的热爱的心……<br> 转眼,恋恋不舍的心绪涌上心头。拂去阳光中夹杂的尘埃,走出潘家祠堂,将思想再做一次最后的沉淀。潭牛敦友,来一次就爱一次的地方,因为那里有我这一生难以割舍的情怀。不知这座神圣庄严的建筑,封藏了多少鲜为人知的家族秘密,留存了多少圣贤语录。它也许在中华五千年文化的史册中显得苍老无声,但它充当着联系族人的精神纽带起着至关重大的作用。哪怕日后千百年,祠堂作为国人的灵魂栖息所,就像一块胎记,深深烙在我们的身上。<br> 如今的时代,我们都被充斥着的利益,金钱,欲望包围着,很少能静下心来细细品味生活的真谛。祠堂文化作为中华文化浓厚的一篇,如今逐渐被人们所淡忘,敬宗爱祖的意识也逐渐浅薄。先祖是根,我们是叶,如今我们枝繁叶茂,离不开先祖根的滋养。试问,如果有天我们醒来,发现自己的根没了。那我们这些充当绿叶的子孙还会世代长青吗?那么,在今天的大好时机,我们踏上时光之旅吧!去重温那些历久弥新的家族历史,族中先达如椽巨笔下,喷涌而出的跌宕起伏的情感,让我感受到,震动古今的气势和力量,这就是祠堂的魅力所在。这样的温故知新,可以拂去我们记忆上的灰尘,如今读来,依然让我热血喷张!<br> 行动起来吧!宗亲兄弟,回报祖恩,即在当下,让我们世代永青!<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