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在二年前的某次省级肿瘤护理新进展的学习中,我第一次听到“巴林特小组”这个名称,也从那日授课老师的经验分享中对巴林特小组活动有了浅显的认识。那时的我,对巴林特小组活动从心底充满了好奇和向往。</h3><h3> 让我没有想到的是,二年后的今天,我居然梦想成真,“巴林特小组师资培训班”神奇地走进了我们湘潭市第一人民医院,让我有幸与之牵手,可以如此亲密地参与其中,学习其方法,感受其过程,领悟其真谛。</h3><h3> 3月23日至24日,我院的“巴林特小组师资培训班”从激情开幕到圆满结束历时两天,整个培训安排时间紧凑,内容充实,至培训结束时,我们不但没有丝毫学习的疲困之感,甚至还感觉意犹未尽。之所以有这种奇妙的感觉,我想,不但是因为培训老师刘海洪博士的授课精彩,更是因为这样的培训正是大家心里最需要、最期待的。</h3><h3> </h3> <h3><font color="#010101"> 本次培训不同于以往的任何一次学习,没有高深的理论知识灌输,没有专家的高谈阔论,参与的学员,不管是领导还是普通员工,大家都平等地围成圆圈就座,每个人一抬眼就可以看清所有的人员。在一种宽容、开放、真诚的氛围中,所有的授课都是轻松的情景式教学,所有的案例都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医患相处经历,那么熟悉,那么平常。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我们总共分享了7个案例。讲述第一个案例的是妇科的一名责任护士小唐。她的患者仅仅因为第一次化疗没有产生自己所期望的治疗效果,其儿子就私下猜疑护士,认为护士没有给自己母亲加入足量药品,不可言喻地对医护人员说出难听的话语,并提出以后的每次加药都要亲自监督的无理要求。“大家能不能体会,我们平时工作认真负责,对病人始终怀揣最大的责任心,面对的患方却对你妄自猜测和菲薄,对医护人员毫无信任可言,你心里的感受有多么糟糕。”小唐讲到这里几乎哽咽,在座的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她心底深深的委屈、伤心、愤怒和无奈。</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当小唐讲完自己的案例,培训老师兼组长刘海洪博士引导在座的其他人对事情经过进行提问,之后冥想自己的角色并说出当时的想法。在大家相互交流和讨论过后,进入类似话剧的案例雕塑环节,每个人扮演不同的角色,摆出当时每个角色的造型。然后扮演角色的学员来阐述自己此刻在作为“扮演角色”的体验。紧接着扮演角色的护士和患者纷纷说出自己的感想,在他们的言谈和感受中,整个事件又被清晰地重现。</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通过感受、倾听与换位思考,大家站在不同的角度多元化看问题,责任护士小唐认识到了病人当时的情绪其实是“对事不对人”,内心的委屈感和压力得以释放,心情一下子轻松许多,经过换位思考,她对家属的行为也表示能够理解,不再觉得有一双眼睛总在背后牢牢盯着自己。而作为护士长的扮演者,通过角色的体验,也深刻地认识到在日常工作中,管理者及时给予护士心理疏导和心理支持的重要性。</font></h3> <h3> 完成案例分享后,刘博士再穿插讲解了巴林特小组的概念、特点、目标、开展注意事项等基础知识,枯燥难懂的理论知识一下子变得生动起来,大家在潜移默化中轻松地掌握了相关知识。</h3><h3> 在一个案例的分享过程中,我也尝试当了一回巴林特小组的组长,引导大家开展了案例讨论和情景雕塑。过程看似简单,其实真要当好一名组长却并不容易哦,需要熟悉活动流程,需要细致观察,需要适时引导、需要全盘把握……</h3><h3><br></h3> <h3> 在本次培训中,我们共享了一段美好而难忘的“巴林特时光”,充分感受到了“巴林特小组”的魅力,我有了几点切实的感悟:1.在今后的工作中需要更好地理解患者,注意加强医患关系,“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是职业生涯的必修课”;2.需要学习敏锐的倾听,识别医护人员自身对问题患者的感受,以利更好地预防和解决工作冲突;3.需要新视角发现工作盲点,每个人的自身能力有一定的局限性,“我很遗憾但不是我的错”,适时寻求团队的支持和帮助;4.需要学会有温度的管理,对我们的医护人员提供更多的关心和支持,帮助释放负性情绪,预防职业耗竭,提高员工的职业幸福感。</h3><h3> 英国诗人弥尔顿说:心仍是你应用的天地,你可以把地狱变成天堂,亦可将天堂变成地狱。其实,巴林特小组活动正是这样一种途径,可以帮助我们敞开闭锁的心扉,为心灵打开一扇感受阳光的窗户,让爱和温暖洒遍心灵的每个角落,让快乐、释怀的种子在心田生根发芽,于是,我们一度的地狱就会不知不觉地变成天堂。</h3><h3><br></h3> <h3>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