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读后感</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2017.3.10</h3><div> 读季羡林先生写的文章,有人在读自己的。不是攀附,自己很无知,原本不知道季羡林是谁,还以为是说相声的。看到书名《一花一世界》,觉得很亲切,又见着什么国学大师,一直想了解了解国学,什么都不懂,有点太遗憾。我翻开他的书,先看目录,觉得不咋地,感觉会很枯燥。随便翻阅了一篇文章,立马觉得,文字很通俗,很自然,很平和,但又很令我感同身受。对他的故事,我表示很理解,换作我,可能也会有很多相同之举。他配得上大师的称谓,我相去甚远。不过,人各有所长,在我的世界,我依旧是我的王,只是,他确实是大师。</div><div><br></div><div> 大师是个很严谨的人,但凡分析个现象,总喜欢以具体例子说明,这样一来,很清晰,没有丝毫强加于人的感觉。胡适先生喜欢标注,各项资料的来源,这种内容,往往占了很大的篇幅,确实很严谨,不杜撰,极客观。季羡林先生都是写亲身感受,像森林里的空气,像冬天里的阳光。</div><div><br></div><div> 大师提到,他家是最穷的村子里的最穷的人家,我却觉得不对,因为,他6岁吧,家里投奔了一个亲戚,还有保姆来着,几年后,又搬房子。我觉得,还是很殷实的。(读其他书,才明白,他是说,他自己家很穷,6岁后,是寄居在叔叔家。)</div><div><br></div><div> 大师看问题,能看出问题的不同层面,比如,谈糊涂,他就能分出真糊涂和假糊涂来。比如说,一个人,遇到一点点事情,就伤心不已,或者欢心雀跃,沉浸在事情里,不能自拔,这是真糊涂,像郑板桥一样的,人生很失意,却装着糊涂,则是假糊涂。他总是能看到各种现象的方方面面。这可能是文人的特质,据我所知,很多人是无法做到的,对他们而言,要么对,要么错,或者说,要么黑,要么白。我却不这么认为,我认为,对错间,黑白间,都还有更多更多的内容。就像好人,坏人一样,他们不是全部,因为,真的好人坏人并不是很多,最多的是不好不坏的。季羡林大师能区分得很清楚,我觉得很投缘。</div><div><br></div><div> 巧合的是,大师也认为,用唯物主义,唯心主义把人简单地归类,是很不准确的,那是过于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我也是这么认为的。</div><div><br></div><div> 大师的社会责任感很强,总是说:这有利于社会团结。他还自己捡垃圾,说,要帮中国人挽回点颜面。我呢,不会这样做 只会不乱扔。当然,我一定会做公益,为子孙后代做点好事。大家都想:我一个人有鸟用。然而,都这么想,真的没有鸟用了。我不能这么想。我这种想法,大师肯定能理解。</div><div><br></div><div> 先写这里,突然觉得很困了。</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