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登程子岩遐思

龙华田夫

<h3>  阳春三月,正是漫山桃花盛开的时节。乘课余闲暇,携朋友三四人再次登临久负盛名的程子岩。徜徉在花的海洋,人也仿佛飘飘然起来,山野里淡淡的花香,仿佛在轻轻告诉着大家春的消息。</h3> <p class="ql-block">  程子岩,作为盂县一个历史文化遗迹,说它久负盛名也许有点过了。其实登临这里的人并不是太多。在灌木丛中一条逶迤的山间小路斗折蛇行, 所以拜谒者少,并不是因为其偏远,也不是文化内涵不够深远,我以为世事浮躁,或许历史的厚重不会太多影响现代人们的漠然。同行的郑老师滔滔不绝地为大家絮叨着程子岩的过去和今天,间或来两句未及推敲的,思古抚今的诗歌,因为人家是兴道人。</p> <p class="ql-block">  被兴道人称为岩凹(wa)庙的程子岩,掩映在村东北岩凹的灌木丛中。岁月风霜的剥蚀,今天的程子岩已是一片狼藉,野草萋萋,残垣断壁。相传这里是始建于东魏的礼乐寺所在,也有说是叫丰乐寺。历史悠长,寺院早荡然无存,而我更想让这里叫礼乐寺(繁体字礼写作"禮"而丰作"豊"或"豐",有可能后人在残碑上看到的是岁月磨去"礻"的礼字)。礼乐诗书,乃儒家之道也。正是这个普通的岩洞,它曾是程朱理学的奠基者、宋代大儒程颢、程颐的讲道之处。逾千年的历史尘埃,封存了许许多多恩怨情仇,但那铿锵顿挫的讲道之声,却萦绕在绵延不绝的岁月长河中。  </p><p class="ql-block"> 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宋朝是经学发展的最重要时期。程朱理学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保持思想统治地位的新儒学体系的奠基者,在森严的孔庙里占着重要位置的"二程”为何会来盂县这么个偏僻、封闭的地方?为什么会在那么一个普通的岩洞里“讲道”?他们和盂县又有什么关系呢?</p> <p class="ql-block">  简单的说,那就是:西烟镇上文村是二程的娘舅家。</p><p class="ql-block">  据程颐所撰的《上谷郡君家传》记载:“先妣夫人姓侯氏,太原盂县人,行第二。世为河东大姓。”清光绪《山西通志·仕实录三》:“侯道济,盂人。祖元,父嵩,皆以武勇闻。道济始以儒学登科,任丹徒(今江苏镇江)令。赠比部员外郎。子可,孙仲良,皆为世名儒,悉道济家教云。”以上史料中所称的侯道济、侯可就是二程的外祖父和舅父。既称"名儒",诗书源渊可见一斑。 </p><p class="ql-block"> 记得曾在崔亮云先生主编的《盂县诗词》一书中读过,二程之母侯氏(1004~1052)的诗文。“何处惊飞起,雍雍过草堂。早是愁无寐,忽闻意转伤。良人沙塞外,羁妾守空房。欲寄会文信,谁能付汝将?”该诗为《盂县诗词》首篇,其意境、其格律都属上乘之作。可见侯氏之诗书功底。当然,侯氏对二程的品质和学识教育都是可圈可点的。  </p><p class="ql-block"> 二程在盂讲学的时间,据有关士考证应在1075—1085年期间。在这10年中,二程“讲学于家,化行乡党”。当他们来其舅家——上文村省亲时,是有充裕时间讲学传道的。在程子岩逼仄的岩凹中,我们看到最显眼的是那幢“宋大儒程夫子讲道处”碑,那"兴起斯文"的碑额,仿佛依然闪动着缕缕二程理学的余光,追思着离我们渐行渐远的岁月辉煌。</p> <p class="ql-block">  又想起了"程门立雪"的典故。二程是宋代大儒,大就有"大"的讲究。他们推崇师道尊严,门人不论尊卑长幼,听讲时都必须毕恭毕敬,肃然无声。一次,门人杨时、游酢拜见,颐瞑目而坐,二人侍立不去。当时正值下雪,待颐觉察后,门外雪已一尺多深。这就是有名的“程门立雪”的故事。也读过其他的"立雪”版本,说所以立雪是因为杨、游拜访时,程颐在在午休,二位不想(也许不敢)去打扰大师。无论如何吧,程门立雪之"程",确乎是程子岩之"程",是无疑的。 </p><p class="ql-block"> 为了解程子岩的过往,不久前拜读了马玉亮先生《程子岩怀古》一文。该文在简述了程子岩的由来和二程讲道的历史故事后,说,有人论及自宋代以来二程在盂讲道后,我县学习风气渐盛,整个科考时代盂县举人、进士三晋第一,似有些牵强,于史无据。大意是说,二程讲道乃理学之道,孔孟之道,非科举之"道"?</p> <p class="ql-block">  马玉亮先生是我在盂县一中旁听时的老师。我同意马老师的话,更愿意相信,自隋唐以来三晋进士盂县数第一的史实,始于封建时代农业文化的渊源。据有关史料记载,程朱理学在宋代并无优越地位,自元朝后才被统治者定为官学,以兴盛。西烟川、苌池川是我县两大粮仓。肥沃的土地,无际的田川,富庶的乡民,学而优则仕的理念,造就了两个"川"里读书人多,崇文尚学。西烟川里侯道济,侯可父子(二程之舅家),芝山脚下的大儒王珻,就是其著名的代表。乡野俚语说"芝角里的秀才比城武村的驴还多",人们认为这俚语似乎在骂城武村"驴"多,其实更强调的是芝角里秀才多。秀才和驴无关,秀才多,举人、进士自然也就会多了。 </p><p class="ql-block"> 有点扯远了。我对同行的兴道村桥上的文书老师说,管它秀才、进士有几人,咱村有"兴道“二字已经够了。兴起斯文之"兴",二程讲道之"道",孔孟之道呐!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咱也是历史文化名村了。郑老师频频点头,若有所思。</p> <p class="ql-block">  程子岩下有龙潭,后人称兴道泉,是龙华河的源头。红崖绿树,芳草萋萋,一条如带的清流蜿蜒北去,它终将汇入波澜壮阔的大海。可惜今天泉(过去当地人称小海子)己枯竭,一条平展的公路从"泉"上飞跃而过。沧海桑田,星移斗转。 </p><p class="ql-block"> 下山的时候,身心更轻松起来,我们不堪历史的厚重。回望桃花掩映的程子岩,袅袅山岚,仿佛升起了一束程朱理学的灵光,微风送来的阵阵松涛,好似天际传来程夫子朗朗的讲道之声。时空已越千年,愿二程精神庇佑我龙华子孙,诗书传承,礼乐绵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