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知青故事——纪念上山下乡五十周年

花样年华

<h1> 五十年前,我们这群少男少女们积极响应毛主席的[农村是一个广阔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号召上山下乡,从此我们便有了一个共同的名字叫[知青],如今五十年过去了,我们都已到了古稀之年,回忆起那些知青岁月,毎个同学都有不少感慨,多少往事仿佛就是昨天……</h1><h1> </h1> <h1>毛主席塑像前部分同学们的合影</h1> <h1>抱着红宝书合影</h1> <h1>下乡四十周年聚会</h1> <h1>回母校</h1> <h1> 闯祸了</h1><h1> 作者:刘玉芬</h1><h3><br></h3><h1>我们队30个知青,17男,号称17大傻,13女,30个初中生在一个队,上演了一幕幕喜怒哀乐剧。</h1><h3><br></h3><h1>那时候队上每年都有维修公路的公差,忘了什么时候,我们知青和农民一起去修路,要修的路挺远,好像快到油房沟了。收工时拦了辆卡车,可司机怎么也不让男生坐,我们女生就坐车先回队了。男生只好再拦别的车回。事很凑巧,我们坐的车到杨家山后,司机要加水,车停在了路边,刚好被后回来的男生碰上,冤家路窄,男生把司机美美打了一顿,住了医院,并告到了公社。听说公社书记要亲自来我队,我们觉得打人的五个男生要去坐班房了,于是把当月供应知青的肉,大米全部买了回来,美美吃了一顿,为他们送行。结果是书记批评完了就没事儿了,但我们一个月的日子就难过了,高粱面,玉米面凑合了一个月。苦了点,可大家毫无怨言。</h1><h3><br></h3><h1>有哪些不准确的地方,请同队的叶小兰,陈忠勇,李立国批评指正。拜托了!</h1> <h1>美丽的少女时代</h1> <h1>你能看出她们是谁吗?</h1> <h1>六姐妹毕业留念</h1> <h1>和军训的解放军叔叔合影</h1> <h1>阿玉和培华真漂亮</h1> <h1>  &nbsp; 打 柴</h1><h1> 作者:刘玉芬</h1><h3><br></h3><h1> 下乡没多久,我们分灶了。我,叶小兰还有初三五班一个女生一个灶。就是在房檐下磊个能支小铁锅的土灶。做饭我们还能凑合,但打柴就太难了。打柴的地点在后山,早上五点出发,一路上坡,我们一个人推独轮车,一个人在前面拉坡。(车和牛皮绳都是借农民的,我们是无产阶级,一无所有)渴了喝口凉水,饿了啃块玉米面馍。到后山后还要下到沟底才能打到柴。因为农民祖祖辈辈靠山吃饭,山上早没柴了。女生劲儿小,大柴,硬柴从沟底拖不上来,只能砍些细的,或者拾些树杈。回队比上山还难,一路下坡,怕控制不住独轮车,一边一个人用绳子拽住车子,每次回到住处都是深夜了。</h1><h3><br></h3><h1>人真的很让人惊叹!为了生存,有巨大的能量和勇气,农村的历练为以后我们走上工作岗位克服困难奠定了基础。</h1> <h1> 房子失火了</h1><h1> 作者:张润芝</h1><h3><br></h3><h1> 下乡时大家都很受苦,我们队的女生受的苦更多。下乡第十三天,我们住的房子失火了,没有地方住。三个男生分别安排在三个单身汉家,三个女生却没有办法安排。后来,崔英霞她妈妈让她姐姐抱着被子去白芝兰家住了。让我们女生与崔英霞住在她家后坑上,英霞与我睡一个被窝。后结果我被染上了一身虱子。但是,比没有地方住要温暖不知多少倍。生产队里√英霞妈妈收留了我们。因为只有她家有两个炕。</h1><h3><br></h3><h3> </h3> <h1>  天气稍暖和时,生产队在宝娃家低矮的厨房给我们用木桩和树枝搭了个,铺上麦栉。就这样我们在保娃家低矮的厨房度过了一年。我们每天早上天不亮,就被队长的钟声敲醒。走出这个简陋的厨房直到晚上十点才回来。生产队在打麦场上的仓库腾出了一个角,为我们搭了做饭的灶台。这便是我们一天的生活。除了上工以外我们几个都呆在这个库房的一角。因为男生也不愿意回他们的住处。因为不上炕的滋味也是很冷的。我们女生更不愿意回到宝娃家的厨房。我们住的厨房连个门儿都没有,也没有门帘,只有一个低矮的栅栏。而且,宝娃也是个单身汉。与他妈一起过日子。他妈妈得了肚子胀的病。每天晚上躺不下去。跪在床上直哼哼。听着也很可怜。我们也无能为力。睡觉也睡不安生。直到1970年夏天生产队终于攒够了盖房的木头和钱,为我们盖起了新房。寒冷的岁月终于熬过去了。</h1> <h1>女強人</h1> <h1> 和跳蚤的斗争</h1><h1> 作者:杨云</h1><h3><br></h3><h3><br></h3><h1> 我下乡后,也饱偿了生活的艰辛: 农活的繁重;有细粮时,白面条洒上盐吃得滋滋有味,没细粮吃炒玉米豆就水也能嚥下去……这些忘不掉,更令我难忘的是与跳蚤的斗争。 </h1><h1> 我们队五女生两男生,住的是三孔窑洞,这原是生产队的牲口圈。自住进后,就和跳蚤结了冤,这小家伙夲事不小,把人咬得浑身奇痒,挠烂了都不解痒,逮不着还不知它啥模样。我和初三三班一女生我俩最不耐咬,一到晚上,我给她挠背,她给我挠背,后来干脆用刷鞋的硬刷子互相跐脊背。开始我们给窑洞里泼水,不行挡不住叮咬,后来我弄了两小瓶滴滴畏,临睡前给手心上滴几滴,两手一搓直接抹到身上,然后钻被窝,嘿,那一夜睡得真好,第二天起床一看床单,嗬 ,死的、晕的、还有打转转的,赶紧扒拉到手上,不少十多个呢,这才看清它的真面目,打那后用这方法我们能睡个安稳觉。现在想来:那时身体结实,抹滴滴畏也没中毒。O5年回生产队,那几孔窑还在,有的己塌,窑洞前蒿草一人多高,一片凄凉。</h1> <h1>依然美丽</h1> <h1>登高望远</h1> <h1> 同学情宜深如海</h1><h1> 作者:张立勇 &nbsp;</h1><h3><br></h3><h1>阴雨连绵不断,知青们坐在炕上和贫下中农谝闲传。那天轮我和应宽做饭,他洗菜我劈柴很是默契。当我挥起斧头奋力一劈:"逛脱了"!斧头刃不偏不倚正砍在左脚内踝骨上足有3公分长,顿时血流不止,肉皮翻开,踝骨外露。我赶忙喊"应宽救我!"应宽、远征、绍光即刻赶来稍做处置便要被我下山到卫生院。山上缺医少药啊那年代!</h1><h1>刚出发,四班的魏同飞手持树棍飞奔而来,说是一起去,雨天路滑多个人多份力!顿时我眼泪夺眶而出。就这样四条汉子轮流把我背到山下。可屋漏偏逢连阴雨,嘉陵江水位暴涨无法过河,正在无奈之际,应宽果断发声:沿江顺山路直达县城双十铺!他那坚定果敢的声音让我又一次热泪盈眶。就这样同学们沿着泥泞的小路一口气走了二十多里啊!</h1><h1>到了县医院医生说:"很及时,否则破伤风会很麻烦的。"等处理好了伤口,我才觉得胸部不适,聊起衣服才看到大家在背我的时候由于长时间颠簸摩擦,胸口已一片红肿,可见同学们的背……?!</h1><h1>由于得到及时救治,伤口很快愈合恢复。这件事每次想起我都禁不住流下感激的泪水:不是亲人,胜似亲人。这就是我的同学情!同学们:有你们我真幸福!</h1> <h3>  &nbsp;</h3><h1> 恶作剧</h1><h1> 作者:张立勇</h1><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1> 下乡的日子虽然艰苦,有同学的地方也有不一样的欢乐,收土豆也能收出笑声……</h1><h1> 每次收完土豆,难免有"漏网之鱼"被遗留在地里。所以在犁种过土豆地时每个掌犁人后面要跟个女社员挎个篮子及时把翻出来的土豆捡起来。有时候犁出来的土豆会被土再次覆盖,这时候,掌犁的人就要用鞭杆儿给跟在身后的女社员指一下被埋土豆的位置,以便女社员能准确及时将被埋土豆收入蓝中。咱们知青已成为生产队的主力军。李君德、商季伦、徐焰生、魏同熙、魏同飞、贾远征、王应宽、我和寥绍光一路纵队开始犁一块种过土豆的地。当然我们每人后面分别跟着一个随时捡土豆的妇女。跟在贾远征后面的是队里一个地主家的黄花闺女,大约十四五岁,长得还蛮漂亮。犁着犁着,远征用鞭杆指点一下身后向那女子示意,那姑娘随即将手插入土中欲捡土豆。只听姑娘大喊一声:"野狐子蛤地很"!喊完便将手从土中抽出红着脸把腿便跑。其他人不知何事,只见远征躺在地上哈哈大笑,大家过来一问才知:原来远征指给她的不是土豆,而是被土掩盖了的一滩新鲜的牛粪。</h1><h1> 可惜贾远征已作古,只留下了深深的怀念。</h1> <h1>当年的美少年,如今的……</h1> <h1>学校的毛主席像</h1> <h1>下乡打场收麦子</h1> <h1>在灶房前合影</h1> <h3>下乡合影,珍贵的照片</h3> <h1> 背粮 &nbsp;</h1><h1> 作者王应宽 下乡以后我才真正尝到饥寒交迫的磁味。那时我们经常背麦子到山下河坝去磨面。轮到我去了,背了100斤小麦下山,磨完面后回家天己日落。过了嘉陵江沿着山路行走天己黑了,这时天又下起了雨,用随身带的防雨布包扎好粮袋,沿着崎岖的小路往山上爬。雨越下越大,天越来越黑,身上的粮食也越来越重,肚子越来越饿。雨水,泪水交织在一起,使我体验到了饥寒交迫滋味。等我回到队上己晚上+点多了,我终于到家了。</h1> <h1>阿里山的少年</h1> <h1> 那个寒冷的冬天</h1><h1> 作者:邢耀华 在凤州插队时,我们队六个女生住在一个房子里,农民用荆条为我们扎了一个大铺,我们六个人一字排开就睡在上面,别的季节还好过,山区的冬天是最难熬的,农民家里都焼的热坑,而我们却睡在冰冷的房子里,冬夜是多么的漫长寒冷,记得那个冬天,晚上队里开完会,还剩下一盆未燃尽的炭火,几个女同学小心翼翼的把炭盆搬到住的房子里,也许是有了炭盆房子暧和了,或许是心里作用,那个晚上我们都睡的特别沉,直到被浓烟炝醒,原来是小娟的棉祆整个掉到了炭盆上,好好的一件棉袄被烧的只剩下了前襟,满屋弥漫着浓烟,惊吓,后怕,寒冷一齐袭来,再也没了睡意,那个漫长寒冷的冬日至今难忘。小娟,沒了御寒的棉袄,那个严冬你是怎么度过的[流泪][流泪][流泪][流泪]</h1> <h1>招工后分别畄影</h1> <h1>那时我们很年轻</h1> <h1>看着老照片,心潮起伏……</h1> <h1>五十年后再相聚</h1> <h1>五十年后再相聚</h1> <h1><br></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