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八百年多前,陈氏鼻祖三六公(陈海公)举家从云坛迁徙后垟村,拓荒辟地,开创后垟村新纪元。为了纪念陈氏祖先,族人常说:后垟村毛氏有祠堂,陈氏没有,要建一座。</p><p class="ql-block"> 为纪念后垟陈氏祖先,建造一座祠堂,具有重要意义:一是明了后垟村的三六公开基历史:二是可以传承鼻祖不恋祖业,不畏艰险,垦拓生产生活新区域,开创民生新天地的精神:三是在后垟传承的陈氏祖先有个灵魂归属,后裔有个精神寄托和寻根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三六公和后代祖先战天斗地,开创后垟村历史的创业兴家精神,属于传承八百多年的后垟村人,更属于绵延四方,到处建树立业的陈氏宗亲。</p><p class="ql-block"> 为此,开展纪念开基陈氏鼻祖,并修建一座陈氏祠堂,后垟陈氏族人尤为责无旁贷,但能否建起一座陈氏祠堂,或以什么方式,切合实际地建一座纪念设施,值得我们认真思考。</p><p class="ql-block"> 据了解, 纪念陈氏祖先,族人有不同看法和建议,主要有三种:一是建一座陈氏祠堂;二是建一个标志性纪念建筑;三是搞一场纪念活动宣传等。哪那种方案可行呢?</p><p class="ql-block"> 建造陈氏祠堂,希望美好,可能难以实现。一是筹资比较困难。建造祠堂,投资大,起码得几十万甚至上百万资金。这些建设资金,向上立项争取,因后垟村已有毛氏祠堂了,可能性几乎没有。如果集资筹建,从目前了解到的后垟陈氏族人的社会背景与经济实力看,落实的难度很大;二是地基选择和审批,难度也很大。有人说后垟村老学校西边角落那块地,本是陈氏祠堂曾经用地,现在可以用。据了解,那块旧址地比较小,面积不够,如扩至全幢老学校用地,估计后垟村民不同意,建不了,受传统文化影响,陈氏族人也有分歧,觉得不是再理想的用地。到其它地方会有可选的用地,如大家齐心克服征地困难,相信可以找到宝地,但地基审批问题难以解决,因已有毛氏祠堂,用陈氏祠堂名称立项申请,审批就难了,再说陈氏祠堂没有古建筑遗存,又没有传承影响较大的文化遗存,要获得政府的直接审批,就更难了。</p><p class="ql-block"> 造个标志性纪念建筑,可大可小,看资金筹集情况确定建设规模,最后建成竣工,可能性较大。建造标志性建筑,如纪念堂、亭台、石碑、碑坊、雕像(要有后垟鼻祖像)等,象这种纪念建筑做法,许多地方就有,如云和县石塘镇长汀村,徐家后人在村后山脚,就建有一座石柱八角亭台建筑、纪念石碑(刻有碑文),供人凭吊、游览、乘凉。</p><p class="ql-block"> 搞个纪念活动也可行。纪念活动,只要拟个计划,把陈氏族人召集起来,在后垟村举办,开支也不大,比较好组织,容易开展,但纪念活动完了,没有留下可永久性纪念的东西。</p><p class="ql-block"> 从以上分析,第二种方案可能更好更可行些。采用这个方案,后垟村民容易接受,符合后垟村发展规划,也可能获得上级政府和村委的支持,如选址好,设计漂亮,又建得好,还可能成为后垟村的一个景点,一个永久性建筑,且会有更多的人来纪念和缅怀陈氏祖先。</p><p class="ql-block"> 为此,建议先按第二种方案思路去落实纪念陈氏鼻祖,待条件成熟时再建造陈氏祠堂。</p> <h3><font color="#010101"> 上图为石塘镇长汀村徐氏后人为纪念先祖而筹资建造的八角石柱亭台组合照片。此处纪念亭台,白天成为该村村民和游客在此休闲、游玩的一个去处,夜晚彩灯闪烁,甚是漂亮。</font></h3> <h3> 下图为一些地方的纪念亭台建筑照。</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