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一,龙江,我美丽的故乡</h1><p class="ql-block"> 我的故乡在回龙山脉的七宝山下,永乐江畔,村名叫龙江。那儿山青水秀,群山环抱,溪水淙淙,风景优美。春天鲜花盛开,夏天绿树成荫,秋天果实累累,冬天暖气融融。是一个令人神往,令人难忘的好地方。龙江人民的优秀儿子,武汉大学著名教授何国瑞撰写的"龙脉悠悠翠木森森千里秀,江涛滚滚烟波淼淼万年清“。正是对故乡龙江的真实描写。1954年9月,我就出生于此的一个世代农民家庭,直到1984年参加工作外出,我在故乡整整生活了三十年,除去儿童和学生时期外,满打满当了十二年农民。</p><p class="ql-block"> 时光荏苒, 岁月蹉跎。匆匆三十年,蓦然回首,发现如絮的往事已深深烙印在我的脑海之中,编织成了记忆的画册,无论酸甜苦辣,还是喜怒哀乐。那些事,那些刻骨铭心的记忆,那些无助与无奈的场景,那种迷茫,焦虑和烦躁的身心,那种贫穷与快乐,苦与累且又平淡的生活,尤如昨天,历历在目,永远消失不了……</p> <h1>二,漫漫三十年,我从童年到青年</h1><p class="ql-block"> 我们这代人,一出生就遇上了国家最困难时期,我们'的儿童年时代是在饥饿和冒进中生存长大的,经历了人民公社,大跃进,吃食堂,三年自然灾害等天灾人祸的非常时期。我们的少年时代是在动乱中渡过的,经历了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革命无罪,造反有理,破旧立新的荒谬时期。我们的青年时代是在活学活用,表忠心,以阶级斗争为纲过来的,经历了批林批孔,斗私批修,农业学大寨,大锅饭,平均主义愚味时期。可以说,我们这代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国家困难我挨饿,国家动乱我受伤,国家改革我在列,国家发展富裕了,我却老了“。这就是我们这代人的人生轨迹。</p> <p class="ql-block"> (一),十一年的少儿记忆(1954年一一1965年)</p><p class="ql-block"> 1,童年印象</p><p class="ql-block"> 体弱多病:我是在父亲45岁,母亲35岁时生下我的,也许是先天的不足抑或是后天的饥荒致营养的缺乏,出世以来一直体质虚弱,一付病怏怏的样子,隔三差五不是感冒,肚痛,腹泻就是头晕,胸闷,出粗气,时常躺在床上起不来,趴在桌上抬不起头,父母为我操碎了心,不知多少个清晨,父亲背着我到一公里之外的医院看病,吃药,打针。母亲为了我到处寻医问药,她不耻下问,问过,访过,求过,用过不知多少个民间偏方。更记得不知多少个夜晚,父母请来法师为我避邪,驱魔,收魂,深更半夜父亲打着火把,端着祭品跪拜在出入村里的十字路口,烧香祭神,乞求神灵护佑我。每当发现我的身体不乖巧时,晚上睡觉时,母亲就会站在睡房的窗口旁叫魂,大喊我的乳名,xx快点回家睡觉啦!</p> <p class="ql-block"> 大办食堂: 在村里的大祠堂里,摆有四十几张饭桌,都是各家各户搬来的,祠堂隔壁就是厨房,垒有二个大锅灶,一口煮饭,一口炒菜烧清汤。煮饭的灶台上,一个大木桶式样的饭甑直立在铁锅里,热气翻腾,厨房两边靠墙处用木板支起两个架子,用来放菜,切菜。 锅,碗,飘,盆都摆在上面。五,六个妇女在厨房忙里忙外。开饭时,大人们领着自家的孩子,自带碗筷,排队凭票打饭菜,我家的桌子是在祠堂中间的一根大柱子旁,还记得有一天家里来了位客人,说是永兴县鲤魚塘我父亲的舅舅,六,七十岁了,穿一身破旧的土布长袍,也是鹄面鸠形,胡子拉碴,在我们家住了两三天,与我们一块在食堂同桌吃饭。</p> <p class="ql-block"> 挨冻受饿: 挨冻受饿是我们那代人共同的深刻记忆,大人们白天含着眼泪砸锅卖铁大炼钢铁,晚上饿着肚皮拔禾成堆亩超万斤。高工效,放卫星,干部们天天不切实际的瞎指挥,搞浮夸,搞冒进,虚报假报数字,到头来,瞒了上级,苦了自己。由于粮食和物质匮乏,导致无论大人小孩,个个都面黄饥瘦,眼晴凹陷,脸脚浮肿。</p><p class="ql-block"> "饿",有次与堂弟一块在他家玩,快中午了,感觉又饿又渴,二人到处搜寻东西吃,当打开他家碗柜时,发现柜里剩有半碗青菜,我俩五爪并用,一下就把那半碗又苦又涩的菜吃光了,后来又在碗柜角落处发现一个铁壳罐,以为里面装的是酒水或是糖水,端起就喝,结果喝到肚里的是煤油,反应过来时己在地上打滚了。好在父母收工回来了,也不知他们用什么方法让我把煤油吐出来了,到如今,我闻到煤油的气味还会作呕。</p><p class="ql-block"> “冻“,冬天,大人们都要出工争工分,不可能在家带小孩,才只三,五岁的小孩们,也不能在家生火取暖,怕引发火灾不安全。那时的乡村根本就没有什么哺育园,幼儿园,农村出生的小孩只要会走路了,就全是放养了,父母出工时把门一锁,小孩们就只好出去与村子里其他小朋友这站站,那躲躲,藏猫猫,玩游戏。绝大多数小孩子身上没有一件不打补丁的衣服,脚上也没有一双能保暖甚至象样的鞋子,雨天,下雪天小脚总是湿淋淋的,红通通的,久了就会开始发炎靡烂成冻疮,又痒又痛,很难愈合。至今,我的左脚根就有一块很大的伤疤,每年到了冬天还会发痒脱皮,甚至开裂,就是那时生冻疮留下的后遗症。</p> <p class="ql-block"> 大炼钢铁: 在村里大祠堂下边的另一个祠堂里用土砖建有一个高炉,高炉的底处有一个木制的抽拉风机,炉内放有一个如铁桶一样的家伙,那时,人民公社大办食堂,家家户户的锅灶都拆了,把铁锅,铁铲,火钳一律交到村上,将村里好多大树古树砍掉,或烧制木炭或劈成碎块给高炉升温融化铁制品,那时我们很好奇,经常跑到铁炉旁去观望,想去烤火取暖,大人们怕我们发生意外,每次都会大声吼叫着把我们赶走,但铁炉四周那种枭烟滚滚,火星四射的场景很够刺激,至今没忘。</p> <p class="ql-block"> 十里外婆家: 外婆家在永乐江上游的十里村一一曹家,距我们家有十来里路程,那时,在我们那山沟沟里还没有一条公路,通村连寨都是过往行人长久踏出来的小路,且杂草丛生,很不好走,去十里外婆家,也是一条弯弯曲曲,两旁茅草齐腰的羊肠小道,这条山道有三个特别的地方在我脑海里留下了深深烙印。虽然过去五六十年了,羊肠小道也已建成了宽阔的水泥大道,但每次回家路过此段时,脑海里总会闪现出小时候那种胆战心惊,哆哆嗦嗦的情景。有时候身子还会不由自主的颤抖几下。</p><p class="ql-block"> 一是半路上的那座凉亭,它建在路的中央,这头进,那头出,两边各放有一条很长,很厚实的木板凳,供过往人员坐在上面歇脚,歇汗,乘凉,那时,母亲每次带我们去外婆家,父亲就每次会背着我,牵着姐姐或妺妹的手送我们到凉亭,休息一会儿,嘱咐我们慢慢走,注意安全,一路顺风,然后他才返回家里去干活。我们回来时,父亲也一定会按照事先约定的日期早早地到凉亭等候我们,接到我们后,问寒问暖,一路欢声笑语领着我们回家。</p> <p class="ql-block"> 二是从凉亭走到与光明村交界处,路的左边有几棵又高又大的松树,右边是一个又长又深的山沟,密麻麻的老古树千姿百态,黑压压,阴森森的一大片,每次路过此地时,都会隐约感觉到身子后背阴风嗖嗖,额头冷汗涔涔,这时,母亲会叫我们停下来,安慰我们不要怕,并领着我们排成一排,双手抱拳,朝着那山沟和老古树三拜九叩,拜山神拜地神,口中念念有词"菩萨保佑,菩萨保佑"。</p><p class="ql-block"> 三是走到一个叫黄旗坑的村子后面,路旁又是一处可怕的地方,几株多人都难以合围的老古树上面贴满了红的,黄的,绿的四方小纸块,挂在树技上的红白布丝条被风吹得嗖嗖作响,小纸块上面密密麻麻也不知写的什么,画的什么,地上满是香棍,烧完了的纸钱灰和撒在那儿的米饭及一些肉食品,看到这些,我们又是全身骨软筋麻,寒毛卓竖,直打啰嗦,嚷着母亲不去外婆家了,回家去吧!母亲又是俯下身来,拍拍我们的胸部,并从地上拣些小沙子装到我们的衣袋里,说是怕我们在这个地方吓怕了丢了魂,拣些小沙子装到衣袋里,这里的土地公公就会保佑我们,要我们别怕,胆子放大些,且又是一番顶礼膜拜。</p> <p class="ql-block"> 十里曹家:那里,正月十五元霄节有放孔明灯的爱好,最当初,我们对孔明灯能升天很好奇,觉得是一件很神奇的事。所以每年头一次去外婆家都会选在临近元霄节才去。孔明灯是那儿的篾匠师傅扎制的,它是用竹篾扎制个灯罩,将细铁丝或细竹条支撑中央拧成向上的钩状,再在灯罩上用糨糊将一种叫牛皮纸的纸糊紧,底部扎一个放置燃料的铁丝盘,夜幕降临,村里的男女老少会挤满放飞场地,扎制师傅将"灯"放置禾坪中央,点燃里面燃料(一般里面放置的是煤油灯或松光)当气流热浪达到一定时,孔明灯就会缓缓顺着风向升高飞起,飞向夜空,越来越高,越来越远,像颗流星在夜空中闪烁。这时,我们与那儿的小朋友就会一边仰望夜空中的那盏灯,一边在田野上呐喊,奔跑,追赶。直到追不到看不见为止,个个都气喘吁吁,大汗淋漓。</p><p class="ql-block"> 2,儿时记忆</p><p class="ql-block"> 推石磨,逛田野,睡木板床: 几十年来,每当回到家乡,目睹小时候生活用过的家什旧物,踏上那片给人以生存希望的田野,脚步不自觉地就会缓慢停住,心情随着沉重起来,思绪也似乎越过时空,仿佛回到了当年的那时那景……</p> <p class="ql-block"> 推石磨: 古老的石磨是那段苦难日子的历史证物,它伴随着穷山僻壤的人民,碾转千年,见证了处在水深火热贫穷老百姓充饥饱腹的苦乐年华。它沾染着醉人的五谷芳香和浓郁的草根野味,它磨过苦涩,磨过霜寒,磨过生活中酸甜苦辣的情节。为了生活,为了充饥填肚,人民依赖它,推着它磨五谷杂粮,磨草根树皮,磨生活中可以磨的人或牲畜的口粮,是当时那个年代不可缺的生存工具。</p> <p class="ql-block"> 小时候,在我们家里,晚饭过后,父母隔三差五就会用两条长凳子,一个簸箕摆放个架子,将屋角里的石磨搬出来,在昏暗的松光照明下推着石磨磨他们在山岭沟壑挖来的蕨根,葛根,野生芭蕉根等草根野果和自已栽种的玉米,高梁,乔麦,铲子等,有的磨成浆,有的磨成粉。父母每顿就是用这些一半米饭一半草根杂粮度过的,我们呢?不知多少个漫漫长夜,坐在灶前火炕边的板凳上,听着这沉重的"呜呜"磨声,揉着眼睛,揺摇晃晃,似睡非睡,瞧着父母疲惫无奈地推着石磨一圈一圈的旋转到半夜,多想父母快点磨完,早一点带我们去睡觉。在那漫长的岁月里,记不清多少次坐在饭桌上,看着父母将米饭拔到我们碗里,自己啃着粗乱的杂粮还笑着,催着我们快吃,要吃饱,这些埸景,真的不敢回忆。</p> <p class="ql-block"> 逛田野: 生长在我们那个时代的农村孩子,从小就是伴随着田野成长起来的,田野是我们儿时的乐园,留有我们的足迹和身影,那一片片的碧绿,那一层层的大丘小块梯田,曾经是我们的依托,我们的向往。回想起家乡的田野,至今我还为之动情的是一个叫蕉芭垅,一个叫花冲的地方,不晓得那个时候这两个地方的垄垄梯田是队里分给我家的人口田,还是队里分给父母做农活的定额工分田?这两片农田,父母带我去过无数次,看过他们犁田,中耕,除草,扮禾,当年不少场景都定格在我的脑海里。</p> <p class="ql-block"> 每次到了那儿,父亲会找一处比较平坦开阔,有树能遮太阳的阴凉地,弄些茅草,砍些青嫩的树枝铺在地上,让我坐在上面后他才下地干活。我呢,坐久了也会到路边,田埂上到处游荡,看见蚂蚁在地上来回走动,我会捡根小柴棍逗它们玩,用棍子堵它们的路,猛抽棍子吓它们,它们会四处逃窜,有时我会将父亲用瓦沙罐带去的米汤里剩余的饭渣喂它们,蚂蚁很警惕,开始不敢吃,一旦有一只尝到味道。它们会通知洞穴里其它同伴出来,将剩余的饭渣拖回洞里去。</p><p class="ql-block"> 田野路旁的草从里,树技上有五颜六色的蜻蜓飞飞停停,我会轻手轻脚去捉它,用小树技织一个园形小网去捕它。从山上,田里和沟旁蹦出来的小蛤蟆,会用手去抓,用脚去踩,用树枝去扑打,把捉来抓来的蜻蜓蛤蟆掐死,丢在路旁又喂蚂蚁。</p><p class="ql-block"> 父亲犁田时,经常能抓到泥鳅黄鳝,很多回,我也卷起裤筒,撸起袖子,提个小竹篓,屁颠屁颠地深一脚浅一脚,东歪西倒地跟在后面,一旦父亲抓到了泥鳅黄鳝,我赶快会将竹篓伸过去将它装入篓中。</p> <p class="ql-block"> 睡木板:就是睡木板床,木板床十分简陋,用两条凳子,几块木板,上面铺几梱稻草,盖上一张草席就成了当时农村多数家庭的睡床了。我们是睡这种床长大的,从出生一直睡到十八岁。</p><p class="ql-block"> 那时,我们家有六口人,只两张这样的木板床,一张是父亲领着我和两个妹妹睡,一张是母亲带着姐姐睡。受木凳的限制,床不宽,约一米三左右。选择做床垫的稻草也很讲究,一般在杀禾时就会挑选那种长得高,长得粗壮,未被病虫侵蚀过的,脱谷后没被雨淋过,太阳晒得白嫩嫩的稻草。床的枕头也是用稻草扎制的。每年到了四,五月,父母会把草垫草枕拿到外面晒一晒,以利除湿,除虫,除细菌。</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在我们家,床上最好的一床被子是"印花被",它面料是从商店买来的带有印花图案的土布,里料是自家自纺自织的老粗布。这些老粗布是我母亲到商店买来棉花,在濛胧的夜晚和清晨一丝丝,一缕缕纺织出来的。虽然一年四季盖了洗,洗了盖,长年摩擦,补丁叠加,但特别暖和。与铺在床上的稻草一样,都具有柔软舒适,透气吸汗,冬暖夏凉的作用。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小时候,我们每晚一躺在床上就嚷着父亲讲故事,父亲没进过学堂,不识字,但他记性很好,从别处听来的故事点滴不漏的讲给我们听,他所讲的孙悟空"从花果山到三打白骨精再到从西天取经归来",和薛仁贵"从住破窑洞到薛丁山取樊梨花再到薛刚反唐"都讲得有板有眼,十分生动,与近些年播放的电视连续剧《西游记》《随唐英雄》,无论从故事梗概到故事情节都特别吻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久别的木板床,有我的经历,我的记忆,我亲睐它,回味它,它朴实无华,淡泊悠然,令人身体健康,心旷神怡。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二),十二年的学生往事(1961一1972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学生时代对大多数人来说是美好的,可是我们这代人的学生时代却是在"十年浩劫的文化大革命"和"学工,学农,又学兵"中度过的。岁月悠悠,时光茬苒,那段无法忘记的学生生活,那段特殊年代,特殊教育,特殊教学的点滴,也是我一段永远忘不了的人生经历。</span></p> <p class="ql-block"> 1,启蒙读书上小学: </p><p class="ql-block"> 早在1931年,在我们波水那山沟沟里就创办了一所六年制的完全小学,她位于著名的风景名胜区,回龙山脉的七宝山脚下,永乐江畔,学校三面环山,地势平坦开阔,周围枫柏和油茶树清翠葱郁,是一座三进院的中国传统合院式建筑。学校左边是人民公社办公楼,前面是一块呈长方形的大操场,在这里,我从小学至初中,整整十个年头。</p> <p class="ql-block"> 送我启蒙读书的是我的父亲,那是一个艳阳高照,晴空万里的日子,我第一次挎起母亲用二块旧布一针一线为我缝制的书包,跟着父亲从狮形山下那条小路到学校注册报到,然后在老师的引领下来到学校操场与比我先到的小朋友汇合,在操场,我第一次看见那么多与我年纪相仿的小朋友,虽然都很陌生,但心里高兴极了。老师教我们按高矮顺序排队,排成二排,然后一排接一排,一个接一个地报数,还要我们各自数自己衣服上的纽扣有多少粒。</p><p class="ql-block"> 我读书的第一个教室是学校大门一楼左边的第一间,因个子比较矮小,我的座位编在最前面第一排的中间,记得我们上的第一节课是音乐课,教我们唱歌的是一位姓揚的女老师,那支歌叫做"戴花要戴大红花,听话要听党的话",初次唱歌,都觉得很新鲜,很兴奋,感到特别快乐,都放开喉咙拚命地跟着吼唱。</p><p class="ql-block"> 六十年代初期的教育还算正常,每天上五节课,课程主要是语文,算术,体育,音乐等,也经常考试,单元,期中,期末都要考,而且都是闭卷,考试成绩平时以班排名,期末按年级排名,学校不允许迟到早退旷课,老师敢管乐教,发现有学生上课不认真或调皮捣乱,会叫到他办公室批评教育,发现学生作业未完成或弄不懂不会写时,也会对其单独辅导,每个学期还会定期不定时进行家访,与家长互动。那时的学风,教风,社会风气都很好。</p> <p class="ql-block"> 我们读小学时,正是国家三年困难时期的后期,农村生活还极其困难,物质极其匮乏,记得夏天时,我们每天都是光着脚板赤脚往返上学,下雨天没有雨伞,只能戴个破斗笠,书包破烂不能用了,就用竹蓝子提书。冬天,身上的衣服也很单薄,好在父母很疼爱,为了让我们不挨冻,在做早饭时,总忘不了烧点好柴火,给我们准备火笼带到学校,上课时,我们会将火笼放在课桌底下,脱了鞋将脚踏在火笼架上,炭火的热量通过脚底传遍全身,下课了,又将火笼提上来放在桌上烤烤冻僵了的小手,经常有同学会围扰过来,伸出双手放在火笼架上,手叠手的,烤暖后又回到座位写字写作业了。</p><p class="ql-block"> 学校条件也很差,防寒保暖都是用原始方法,夏天为降低室内温度,老师只能将门,窗全部打开,让自然风吹进来,使其空气对流。冬天用废旧的纸张糊满窗户,阻挡寒风吹进教室,靠每个人散发出来的体温增高点室内温度,抵御寒冷。</p><p class="ql-block"> 我们的课桌是两人共一张,坐的凳子也是两人共一条,夏天午睡时,同桌的两人一个睡桌上,一个睡凳上,隔天交换。最好笑的是睡在凳子上的同学,每天都有入睡后"嘣咚"的一声从凳上掉到地下,唉哟唉哟的大叫,这时全班同学都会哄堂大笑。</p><p class="ql-block"> 2,不堪回首的高小和初中阶段,我们是1966年秋读高小的,由于文化大革命,从高小到初中读了六年,都是在同一所学校就读的,这六年正是文化大革命的高峰期,全国都闹大革命,一幕幕荒诞离奇,人性扭曲,残酷恶劣的人间丑剧时有发生,我们学校也不例外,一次次的停课闹革命,举着小旗帜,列队插在游行队伍中间高喊着口号,一次次的响应"五,七"指示,到田间学农,到社办"五、七"工厂学工,自制木枪学军,教育教学质量普遍下降,"教师欲教不能,欲罢不忍",学生那种"以学为乐“的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都荡然无存,那六年,是人生中思想泛滥的六年,荒废学业的六年,知识一无所获的六年,现在回想起来还不寒而栗。</p> <p class="ql-block"> 忘不了1966年9月开学的那一天,我和同村的几个同学挑着父母为我们准备的被盖,木箱,米和菜,有说有笑地赶往学校报到,刚走到学校操场入口时,就看见操场上人潮湧动,欢呼声,吼叫声,呐喊声此起彼伏。操场的另一头,一个用木头搭建的台子上站着七八个威猛凶恶的汉子,他们手持喇叭筒呼喊着口号,台子的前沿几个低着头,脖子上挂着大牌子,白纸黑字,台下黑压压一大片,全是从各大队生产队赶来参加批斗会的社员,举着拳头齐喊着口号,撼天动地。那时我们毕竟还小,从未见过如此场面,心里好害怕,都躲在学校不敢出来了,后来听说是公社召开万人大会,台上挂牌子的是公社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和几个地富反坏右分子,台上带头呼喊口号的是造反派组织"湘江风雷"的头头们,他们要夺权,要专政。</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学校未上课,全校师生都参加了造反派组织的游行活动,造反派头头肩佩"湘江风雷"字样的红袖章,那些走资派戴着纸糊的高帽子,胸前挂块大黑牌子,手敲小锣,游行群众和学生扛着红旗,手举小旗帜,一路高喊口号,浩浩荡荡地沿着永乐江两岸转了一大圈,至此,在我朦胧的记忆里,文化大革命就开始了。</p><p class="ql-block"> 文化大革命初期,学校还算正常,我们同年级有三个班,都寄宿在校,离学校仅一公里左右,方园几个村庄的学生都不允许走读,几十个人挤一间寝室,没有床架,没有床垫,沿着墙壁四周一个挨着一个将草席铺在地板上,地板很冷,特别是冬天和下雨天,那么多同学进进出出,地板整日都是湿漉漉的,加之有些同学乱吐痰和口水,卫生也极差,尽管如此,同学们晚自习后哪管三七二十一,铺开草席滚到被窝就睡了,更有趣是,睡到半夜里经常会有同学闹哭,而且不只一两个,遇到这样的晚上,同寝室的其他同学,有的开骂,有的大笑,有的也跟着哭起来。班主任老师听到哭闹声后会起床来安慰,同学们才又慢慢入睡。</p><p class="ql-block"> 几个星期后,也不知何故,学校要求附近几个村庄的学生不再寄宿了,一律走读,那时我们很天真,以为学校是关心我们,天天可以回家,又可以不早,晚自习了,老师也会少监管我们了,好高兴啊!从那以后直到上完初中,我们都是走读生。</p><p class="ql-block"> 随着文革运动的深入开展,造反派将斗争的矛头也指向了学校,学校也不安宁了,他们操纵学生,先是铺天盖地的大字报贴满了教学楼的走廊,一些出身不好的老师成了批判对象,对他们冠以"牛鬼蛇神",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乱了,学生们走向街头村庄,破旧立新,上房拆龙头狮子,进屋砸八仙桌,太师椅,见到雕梁画栋的建筑就砸,窗子神龛是重点。我们本村几个同学也不甘落后,将村里祠堂神龛上十几个五颜六色的菩萨砸的砸,烧的烧,还将两尊又高又大的菩萨提到学校,到班主任那儿表功求表扬,班主任老师见到我们,只"哦哦"了两声,没表扬也未批评,这件事,几十年过去了还心有余悸,生怕神灵突然惩罚自己。</p> <p class="ql-block">我们同村同龄又同年级的四个男孩子,自从学校要求我们走读后,就像几匹脱了缰的野马,学校爱管不管,家里父母又管不到,基本上放任自流了,每天不是迟到早退就是逃学逃课,记得学校后面有一条还未通水的渠道,有两个各几十米长的隧洞,我们经常整日在隧道里穿来穿去,躲猫猫,扮演抓特务打鬼子。夏天时,从家里吃过早饭不是去学校上课,而是直接跑到永乐江一个叫"猪屎凼"里游泳,在那儿比潜水,比跳水,玩到精疲力竭时赶到学校己经上完两节课了,中午的下课铃响了,跑步回家吃饱午饭后又到永乐江里了,有时玩过了上课时间,干脆不去学校,直接回家了。那六年的书就是这样读的。</p><p class="ql-block"> 我在努力打开记忆的闸门时,也搜寻到初中时期的点点碎片,记得在教室里,数学老师给我们讲几何,代数,概率,什么勾股定理,锐角三角函数呀,物理老师的电学,力学,光学,什么扛杆作用,二力平衡,惯性作用呀,英语老师教我们读,认,写二十六个英文字母,告诉我们什么是"一般现在时,一般过去时"。这些书本知识,虽受当时教材的制约,很多原理还只是触及皮毛,但都是基础知识。讲堂上老师讲得津津乐道,可对座位上的我们等一小部分学生,那真是白费口舌,"教者有心,学者无意",课后,原原本本又回到老师肚里了。</p> <p class="ql-block"> 搞劳动是家常便饭,砍柴,种菜,捡茶籽。有一次学校组织到一个叫“井龙"的深山老林里砍柴烧木炭,我将父亲一把用来破篾做竹器的勾刀砍出了三个大缺口,勾刀基本报废。还有一次用箩筐去坪木瓦屋头山里挑木炭,由于是刚出窑的木炭,挑到半路被风一吹,死灰复燃起火了,把两个箩筐各烧了一个大洞。那时,买一把勾刀需一两块钱,买一担箩筐需三块多钱,父母好生心疼啊,虽平时对我百般疼爱,可这两次,他们也骂我是个"不成器的东西"。只有一次,那年学校组织我们种了好几块地的旱烟,长得绿油油的,叶子又宽又厚,品质达到了上乘,割烟叶时,记不清是学校分的还是出了点钱买的,我从学校挑了一大担烟叶回到家里,父亲看见后,高兴地笑得合不拢嘴,连说好烟,好烟!</p><p class="ql-block"> 3,高中的那二年(197l一1972年)</p><p class="ql-block"> 一九七一年,我荣幸地被贫下中农推荐到资兴二中读高中。资兴二中位于原资兴县彭市公社,学校紧靠省道1813线,是当时资兴县东乡片七个公社唯一的一所公办县属中学,她建校历史不长,创建于1958年,但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和优良传统,是一所人才培养的摇蓝,为国家输送了成百上千各行各业的顶尖人才,从二中校门走出的有国内外著名学府的教授,科研机构的工程师,学术带头人,有将军,有在商海里拚搏的千万富翁,特别是上世纪七,八,九十年代,出身于二中的乡村教师,乡镇干部遍及东乡各乡,村,为当地政治,经济,文化事业发展作出了不少努力和不可磨灭的贡献。</p> <p class="ql-block"> 我们是二中设立高中部以来的第三届,有三个班,每班有五十多名同学,都是"推荐"来的,那时交通闭塞,来返学校都是步行,第一次去学校报到是我姐姐送我去的,也是挑着一床被子,一个箱子,一个布袋,还按学校要求扛了一把搞劳动的锄头。</p><p class="ql-block"> 七十年代初期,农村生活还很困难,我们开学后都是每两个星期回一趟家,星期六下午回,星期日上午返,回家主要是带米带菜,我有个黄色方布袋,每次回家都挎着它装米装菜,我们吃的菜也有限,用过去装一种叫"根瘤菌"肥料的玻璃瓶装菜,一星期一瓶,瓶里的菜是青菜,油菜和萝卜菜晒干后腌制的老韭菜,又咸又呷。</p><p class="ql-block"> 读高中时,我们大多都有十七,八岁了,可是身为农民孩子的我们,身上几乎没有零花钱,看见家里条件好的同学从学校厨房窗口买回香喷喷的新鲜公菜,心里是多么地羡慕他们,与同学一块去彭市街上玩,看见饮食店里摆放的“四分钱和一两粮票"一个的包子和油榨糍粑,口水直流,真的好想吃啊!读高二后,姐姐参加了工作,她很疼我,我每次回家她都会拿钱,拿粮票给我,叫我买学习用品,也买点零食吃。</p> <p class="ql-block"> 1971年春,中央召开了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各级各类学校迅速掀起了狠抓教育质量,提高教学水平的新高潮,这是文化大革以来全党全社会又一次重视教育的好时期,我们有幸赶上了那短暂两年的良好的学习环境,那两年,学校教学严谨,学风严明,各种教学制度,管理规章井然有序。特别是遇到了一批人品高尚,学识渊博,教学精湛,责任心,事业心很强的好老师。她们无私无畏地教我们知识,启迪我们的智慧,其奉献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p><p class="ql-block"> 高中的两年,我也告别了幼稚,懵懂,天真,随便,不断反思了自已过去的种种表现,克服了散懒和“读书无用论"的陋习,逐步静下心来,明确了学习目的,明白了人生的一些哲学道理,体会到了压力,两年中,我的学习成绩一期比一期好,各种进步也一年比一年大。可以说,高中的两年是我一生中一段无比珍贵的时光。</p><p class="ql-block"> 七十年代的教育,也正是贯彻落实毛主席“学生以学为主,兼学别样……"指示精神的高峰期,在二中,学农搞劳动也占用了同学们大量的学习时间,除每星期课程表安排一下午劳动课外,还有季节性的"小秋收'劳动,曾记得: 我们“爬到丹坳,扬头的高山上,摘松果,采杉籽,我们走进南坪,水南的茶树林里,捡茶籽,拾茶仁,我们深坳砍柴,下保扛树,我们上山挖土,挑粪浇菜"等等这些,夸张地说,彭市的山山岭岭都有过我们的身影,留有我们的足迹。除此之外,每学期还要轮流到学校农场劳动锻炼一两次,次次一星期,每次一个自然班,自带粮食,被服及日常生活用品,在农场挖山造林,挑土筑埧,砍柴烧炭,一前一后两个人用木架子牵引着犁铧犁田。</p><p class="ql-block"> (三) 十二年的农民感受:(1973一1984年)</p><p class="ql-block"> 我是一九七三年元月高中毕业的,本来就是农民的儿子,农民的学生,如今又回到了农村,成为了实实在在的农民,顺理成章的脱掉鞋袜,扛起锄头,挑起粪箕,开始了为家里挣工分,自食其力的农民生活,投入到了轰轰烈烈的农业学大寨的运动当中。但没想到,一晃而过就是十二年的光阴,十二个四季轮回啊!岁月不居,时光如流,我历经了无数的沧桑,饱经了无数的磨难,战胜了无数的困苦。也闪现过无数次的招工,招干,跳出农门的梦境……那些太多的曾经,太多的拼搏,努力和付出,给我留下了无数的欢笑,无数的泪水,无数的回忆。所以说,我的青葱岁月在农村。 </p> <p class="ql-block"> 1, 农民生活的最深体会</p><p class="ql-block"> 一是“劳累": 长年累月地干活,一身泥巴一身汗,不分白天黑夜争时间抢速度,那个时期的我们,除了春节休息两三天外,每天从被窝里钻出来就得光着脚板踩进冰冷的水田里,面朝黄土背靠黄天,忍着饥饿,开始一整天十几个小时的原始劳作,一年下来,记工员张榜公布,xx出日工361天,早工218个,晚工97个。曾记得:</p><p class="ql-block"> 为了插完早稻过"五一",不顾严寒,顶着霜冻,二月份犁田,三月份育秧,四月份插田,头戴斗笠,背付蓑衣,连续弯腰跪腿插田一个多月,指尖现老茧,指甲磨半截。</p><p class="ql-block"> 为了插完晚稻过"八一",冒着酷暑,迎着热浪,日出而作,日落也不息,穿短裤,打赤膊,抢时间,争速度,劳累了一天,晚饭后哨子一响,又要借着月光或打着火把到田里刹禾,挖田,扯秧。一天下来,浑身酸痛,全身骨头有如散了架子,躺在床上动都不想动。</p><p class="ql-block"> 为了建成大寨式新农村,白天拆旧房,晚上平地基,半夜起床打泥砖,雪花飘飘抬石头,砍大树锯木料,进深山扛树条,刹茅砍柴烧泥瓦,一项项繁重的体力活,天天累得直不起腰,夏天时,衣服整件汗迹盐,冬天时,手冻僵脚开裂。短短四年,硬是将一个地势凹凸不平,阴暗潮湿的旧村庄改造成了坐落有序,平坦开阔,整齐阳光的新村庄。得到了上级好评,引来了外地外县无数客人前来参观学习。</p><p class="ql-block"> 为了冬季的"三冬"任务,修渠挖圳,破冰冻,打木桩,砌石界,不顾寒风刺骨赤脚下田铲田埂,刨草皮,挖田坎,扛着锄头踏着积雪上山挖山造林。</p><p class="ql-block"> 为了不耽误出工挣工分,要在烈日当空的正午,拿把镰刀或挎把勾刀到山里砍柴背柴,还要利用早上,中午那极短的休息时间,挑桶浇菜,背篓找猪食。七十年代的农民累啊!真累!</p><p class="ql-block"> 二是“蛮干“,就是不遵循科学,主观臆断,凭想象,凭兴趣,头脑发热瞎指挥。还记得:</p><p class="ql-block"> 为了粮食产量跨《纲要》,不论海拔高低,不管日照阳光,不论陡坡梯田,盲目扩大双季稻播种面积,全队耕地180亩,每年种双季稻135亩,中稻47亩。结果: 双季稻两季相加的亩产也比不上单季稻的亩产量。</p><p class="ql-block"> 不重科学,不循规律的温室催芽,温室育秧,清明节当日插田。结果,一次霜降或一次冰雹,辛辛苦苦插好的几十亩禾苗全被冻死,只好全部拔掉,重新浸种,重新育秧,重新再插。</p><p class="ql-block"> 不顾品种,不顾土壤土质,过分强调密植,在抢插早稻,晚稻时,干部们拄着棍子,拿着标尺在田埂上逐块抽查丈量,若发现未按他们规定的所谓密植标准4x5厘米时,轻者,责罚重插,重者,上纲上线大批臭骂一顿,屡犯者,扣除当日工分。结果: 过分的密植,纹枯病,稻瘟病,这虫那虫都来了。</p><p class="ql-block"> 组织社员冬季造林,东一片,西一块,没计划,无规模,只挖不造,造后不抚育,过后一两年,又是茅草丛生,荒山野岭了。</p><p class="ql-block"> 为了早涝保收,组织社员在水库左右两侧开渠引水灌良田,不勘探,不测量,不设计,无图纸,凭干部的眼力,手势打桩定等高,开山劈路,毁林动土,奋战两冬天,结果,再大的水也流不下去,白白浪费了人力,物力,财力。</p> <p class="ql-block"> 三是“艰苦",主要是吃不饱,穿的也不暖。</p><p class="ql-block"> 最难受的是吃不饱,全队社员辛辛苦苦一年打下来的粮食,要“先国家,后集体,再社员“。名目繁多的"征购粮,双超粮,贡献粮,储备粮",剩下的还得按公社批复的口粮标准进行分配,不能超标,一年到头,绝大多数家庭不够吃,有的缺粮一个月甚至两个月,都是"半是米饭半是杂粮,南瓜汤,红薯粥,大米糠挺过来的。</p><p class="ql-block"> 其次是穿的也不暖,七十年代初的我们,多数人还没有一件象样的棉袄,更不用说羊毛衫,成品衣,有一两件衣服也是千篇一律地用白洋布染黑缝制的衬衫,夏天穿一件,冬天全穿上。每到夏天,不少青壮年怕干活出汗被盐.咸腐烂了衣服,干脆短衣短裤,甚至整天赤膊出工,赤膊上山砍柴背柴。</p> <p class="ql-block"> 2,几项社会工作</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第一件:共青团工作: 1975年得到大队领导的重视,大队全体青年推举我担任了大队团支部书记,那时,我们大队有12个生产队,25岁以内的青年特别多,加上从城里下来的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共达20O余人,当中有团员8O余名,是一支活跃于当地农业生产的主力军,突击队。</p><p class="ql-block"> 举办团员青年"培训班",为加强团员青年思想政治工作,引导他们积极投身到"以阶级斗争为纲,批林批孔,农业学大寨运动当中去,鼓励回乡,下乡知识青年热爱家乡,扎根农村,在政治,思想,文化运动中发挥主力军作用,我们经常举办这样那样的学习班,培训班。七十年代是集体制,大队可以调工统筹,办一个班,搞一次活动也很简单,只要大队领导同意了,团支部下个通知,办个七天八天甚至半个月是常有的事,结束之后由团支部出具个证明到生产队,证明某人参加了多少天就可以了,生产队按照证明天数记工评分,所以青年人都很积极参与,培训班我们自己拟讲稿,写资料,讲团课,请大队干部,公社团委领导作辅导报告,有时还邀请老同志老前辈讲革命传统,也搞座谈会,学习专栏,立榜样,树典型之类的活动,由于团组织十分活跃,年青人都特别愿意靠拢,我们每年都发展新团员二,三批。</p><p class="ql-block"> 组建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 每年到了十一月底十二月初,我们会在全大队青年当中挑选一些思想活跃,头脑灵敏,喜爱文艺表演,会拉,爱唱,爱跳的青年聚集在一起,组建一支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那个年代的文艺宣传队颇具时代特色,政治色彩浓厚,谈不上艺术性,全凭队员的一片热情,没有导演,自已排练,就地取材,自编自演,笛子,二胡,锣鼓,服装自制自带。</p><p class="ql-block"> 队员热情极高,白天各自在生产队出工劳动,晚饭后按规定时间赶到大队部排练节目,一般每晚排练到十一二点钟才各自打着手电回家,连续二十几天,没有报酬,没有补助,没有夜霄,尽管条件艰苦,但同志们劲头很足,有的队员家离大队部有二三公里,每晚如此,风雨无阻。有的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或急事,都会尽最大努力克服,排练在先,排练为大。</p><p class="ql-block"> 过了大年初一,从初二起一直到正月十五元霄节,我们就会带着队伍走村串户,先从本大队的生产队开始演出,然后出村,出公社,甚至到外县。毗邻的州门司公社,兰市公社,永兴县的大布江公社,千冲公社所属的等等村庄都留有我们演出的记忆和话题,那时,农村文化生活落后又贫乏,我们的节目质量虽然不高,但每到一地演出,都是人头攒动,热闹非凡,各地乡亲热情好客,招待我们吃零食,吃糍粑,有的还刹猪煮饭招待我们。</p><p class="ql-block"> 正月十五元霄节,公社团委会举行全公社文艺汇演,那天公社附近的乡亲们都会前来观看,把公社大礼堂挤得满满的,各大队宣传队会很早赶到公社做准备,也会组织评委,评出一,二,三等奖给予精神鼓励,发给奖状一张,队员们知道得了奖也十分高兴和满足。那时精神鼓励比物质奖励更能激励人。</p><p class="ql-block"> 成立农业生产突击队: 农业生产突击队的主要任务是"当某个生产队农业生产将赶不上季节或某项生产进度落后于其他地方,或者某项生产完成上级规定的时间,任务有较大困难时,为赶时间,赶季节,赶进度而组织精干力量进行突击,邦助其完成任务"。我们这支突击队共有五十余名队员,都是本大队身强力壮的汉子,青年中的骨干,能吃苦耐劳,就好比是我们团支部攻坚克难的一把尖刀,平时都在各自生产队出工劳动,一旦哪里有了困难,哪里有了任务,只要大队领导一声令下,都能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p><p class="ql-block"> 有一年,离五月一日仅二天了,陈家生产队规划内的早稻任务还有11亩未动工,极有可能完不成插完早稻过"5,1"这个季节点,是我们突击队员牵着牛,扛着犁,带着劳动工具,有的刨草搭田埂,有的犁田耙田,有的扯秧插田,一天之内将11亩荒田插上了早稻,邦助该队完成了早稻莳插任务。</p><p class="ql-block"> 多少次,为邦助本大队个别生产队插完晚稻过“8,1",也是我们突击队员冒着酷暑,自带箩筐,镰刀。在稻田里将打稻机踩得呼呼直响,上午收割打蒲滚,下午扯秧插田。那种干劲,那种不计得失,卖力流汗,乐于奉献的精神和场景,真的难能可贵。</p><p class="ql-block"> 又有多少个寒冬腊月,我们突击队员卷着被盖,带着粮食,带着劳动工具,集中在一起,开伙煮饭,白天上山垦荒造林,晚上一块开会学习搞娱乐,一日三餐九两米,韭菜老,南瓜汤,以苦为乐,以干为荣,一把汗水,一把锄头,一排脚印一株苗,硬是将两座杂草丛生,荆棘,野藤遍布的100余亩荒山挖成了梯土,栽上杉树和紫树。</p> <p class="ql-block"> 第二件:民兵工作,我们大队按公社武装部要求设有一个基干民兵营,再按民兵居住区域分为五个排,民兵营长是一位抗美援朝的老战士,扛过枪,上过战场,军事素质极高。那时,民兵工作与共青团工作紧密相连,多数民兵都是团员,很多活动都是共同配合,一块抓起来的,</p><p class="ql-block"> 民兵训练,除了参加公社组织的基干民兵训练外,我们大队每年也会选在农活较闲的"双抢“之前,在大队学校操场搞十天半月的民兵训练。炎夏酷暑,烈日灼人,我们排除万难,练出操走方步,练起枪,肩枪,放枪,这些要领娴熟了,就练习射击,射击比较难练,瞄准时,必须屏住呼吸,眼睛盯住前方,做到缺口,准星,目标三点成直线,缺一不可,要身,心,眼,神互通,才能命中目标。</p><p class="ql-block"> 投弹爆破和战术也是训练的主要科目,我们选了两个偏壁的山头作为民兵野战训练的基地,在隐蔽的山沟里实弹射击和投掷手榴弹,对训练刻苦认真,射击投弹成绩好的给了表揚,树为学习标兵,对平时训练不认真,射击测试吃烧饼的给予批评教育。</p><p class="ql-block"> 持枪站岗放哨,七十年代的农村,政治倾向也是一边倒,天天喊"阶级斗争,防修反修",人为地造成社会紧张,我们大队是公社和县属部门派出机构的所驻地,每逢"元旦,春节,五一,国庆"几个重要节假日时,我们基干民兵就会肩扛"五六"式半自动步枪到所分配的部门昼夜巡逻,站岗。有时遇到国际国内风云变幻,风吹草动时,经常派四五个民兵一组,分别持枪到毗邻的乡界,县界交界的路旁,挖一个山洞,垫上几梱稻草,吃睡在里面,日夜轮流站岗放哨,盘问过往人员,防止坏分子流入本大队,本公社。</p><p class="ql-block"> 第三件: 大坪改河,七五年冬,公社掀起了冬修水利,改河造田的新高潮,并选择在永乐江大坪河段进行截弯取直,拦河筑坝,从冬茅岭山脚下重开一条一千多米长的新河道,将旧河道填土造田。公社将改河任务逐段分解到了各大队,并限期两个月内完成任务。</p><p class="ql-block"> 我们大队与其他大队一样,派谴改河劳力也是从青年民兵中抽调,团支部与民兵营接到大队通知后,两天之内就将100余民兵开拔到了指定工地,我们自带背包,食物,工具,在河滩上平地扎草棚,搭木床,建煱灶。以高昂的斗志和艰苦创业的精神投入到了改河工程中。</p><p class="ql-block"> 改河工地上红旗招展,一面面"xx大队改河先锋队,xx大队改河突击队,xx大队改河战斗队的旗帜迎风飘扬,"让高山低头,要河水让路",“改河造田,造福人民"的标语遍布工地,从各大队调来的1000多名民兵战天斗地的口号声此起彼伏,那种热火朝天的场面,很是壮观。</p><p class="ql-block"> 公社团委和武装部也及时跟进,展开了声势浩大的宣传鼓动,办专刊,出简报,利用高音喇叭不停歇地播放带有鼓动性的革命歌曲,大队与大队之间,突击队与先锋队之间的挑战书,应战书,决心书以及表杨信,进度稿在喇叭里反复播放,极大地调动了青年人的积极性,相互之间开展了挑战竞赛,"你的进度涨一寸,我的非得长二寸,你们中午不休息,我们就晚上不睡觉"。</p><p class="ql-block"> 那时,民兵们个个都年青气盛,在那种激昂奋进,震撼人心的环境里,他们忘掉了疲劳,忘掉了辛苦,全身心地投入,那种冲劲,那种无私无畏的奉献精神,那种敢叫日月换新天的昂扬斗志,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的。</p> <p class="ql-block"> 第四件: 粮站助征工作, 改革开放以前,农村实行公社,大队,生产队三级所有制,生产队生产出的粮食要交公粮,购粮,双超粮,国家在各个公社及一些乡村集中的地方建有粮仓,负责收购当地应交的粮食,在粮食收购的高峰期,粮食部门因缺少收购人员,每年会从当地农村选调人员邦助收粮,称之为“助征员",每月工资30元,一半交生产队记工分,一半留给自已作生活费用。</p><p class="ql-block"> 77年和78年,公社领导和州门司粮站领导对我的信任,我也成为了一名助征员,做了两年的助征员工作。收粮很辛苦,特别是在征收夏粮时,正是"双抢"结束的"秋老虎"季节,往往气温都在35度以上,粮仓内没有通风设备,只在四周髙高的墙壁上开有几个小窗口,且蛛丝灰尘滿满,风吹不进,热浪散不出,活脱脱的一个大蒸笼。仓库内一条用木条木板搭架的过道上,一张桌子,一台磅称,一把算盘,几本购粮凭证,我们就坐在桌前磅旁,一边招呼交粮群众,一边粮样检验,定等,过磅,开票。完成后倒谷入仓时,弥漫的谷灰和仓内的热浪从粮堆上向上翻滚升腾,真让人喘不过气来,从粮仓出来时,都是喘着粗气,汗流浃背,汗污灰尘满面,真真实实的一个大花脸。</p><p class="ql-block"> 收谷期间,我们不会天天在粮库里坐等收购,也会安排时间,带领搬运工,拖个木板车,装上几捆麻袋和磅称到各大队生产队上门收粮,"白筱,黄旗洞,新洞,春牛"等大队的村村寨寨仓库里,都有我验粮,过磅,开票的记忆。印象最深的是州门司的红星大队,山高路远,连一条能行驶手扶拖拉机的机耕道都还没有,全靠社员肩挑手提交公粮。77年冬,为邦助他们减少挑运路程,我们在州波公路3公里处的路旁设点,专门收购他们的征购任务,那场面好热闹,从红星大队出来的山坡小路上,一队接一队的挑粮队伍陆续地将稻谷挑到我们面前,社员们虽己大汗淋漓,气喘吁吁,但他们不顾劳累,一边装袋过称,一边朝我们连说谢谢!还与搬运工一道将缝好袋口的粮食一袋一袋往拖拉机车上搬,二台中型拖拉机不间断地将装满的粮食运往粮站。那场景是忘不了的,到现在,我每次回乡路过此地时,心底总会有那么一丝丝惬意涌上心来。</p> <p class="ql-block"> 78年,粮站领导的信任,派我到州门司的下江粮点,一个人执管一个仓库,负责那里的下江,建设以及兰市公社的塘背垅三个大队的收粮工作,总任务只70多万斤,任务不大,也不需要带磅拖麻袋下生产队收购了,但我是个坐不住的人,空闲时或下雨天,我会到那儿的大队,生产队去走走,找那儿的干部群众聊聊天,问问丰收了没有,到他们仓库里看看他们晒干了的谷子,三个大队所有生产队我都去过,那儿的干部群众很热情,总是"小何,小何"地叫我,邀我到他们家喝茶,从瓷碗里舀稀饭给我吃。</p><p class="ql-block"> 当助征员最大的责任是严把质量关,如果质量不保证,所收的粮食存在水份过重,倒入了粮库会引起全仓粮食增温发热,发生霉变,所以丝毫大意不得。</p><p class="ql-block"> 助征工作也有难,也有苦,个别时候,一些生产队干部为了争取那个每百斤相差5毛钱等级时,会大声吼叫,与我争得面红耳赤,有时他们挑来的谷子存在水分过重,要他们重晒时,个别蛮不讲理的人,会拿起他们挑谷子的扁担在我面前乱飞乱舞,甚至拿起磅称上的磅砣猛砸桌子吓唬我。</p><p class="ql-block"> 当了两年助征员,领导信任,工作也称心,但心里总感觉不是长远的事,临时,临时,总有一天要回去,1978年底,粮站领导还想留我,我拒却了,背起被盖又回到生产队当我的农民了。</p><p class="ql-block"> 3,迎来了农业农村改革</p> <p class="ql-block">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了,改革的春风吹遍了神州大地,唤醒了家乡人民要改革,要吃饱,要过美好生活的热情,也唤醒了当时个别干部对极“左"思想,极"左"路线造成严重危害的深刻认识。81年冬,在抵不住群众的强烈要求下,我们生产队终于分田到户了,虽是迟到的春天,但社员们心里还是喜洋洋的。 </p><p class="ql-block"> 我经营了三年责任田,家里分的11.21亩责任田,每年插双季稻6.3庙,中稻4.9亩,连年丰产丰收,稻谷满仓,除交足国家征购,集体提留外,我还每年多卖双超粮,贡献粮,从此,一日三歺白米饭,一家人丰衣足食,过着平安幸福的生活。 </p><p class="ql-block"> 人的一生,也许一开始就是上帝安排好了,注定的命吧!1984年,我三十岁了,前途渺茫,希望不在,我也不 怨天,不 怨人了,把自已的理想,自已的追求,心里的梦想深深埋藏到了心底,安下心来老老实实当一辈子的农民算了,就在自己一心努力经营好自家分到的11.2亩责任田时,是上级领导和亲朋好友给予了我的机遇,机会,是改革开放和“公开,公平,公正"的好政策给予了我竟争的平台。1984年,我这个当了十二年的农民,别上了抽屉里的那支久违的钢笔,也跨进考埸,实现了自我命运的最后一搏。最终,党和祖国的挑选,让我解摘了身上的蓑衣斗笠,洗去了脚上的粪土泥巴,怀揣着"粮食和户口关系转移证"及"录干通知书",挑着一个木箱,一床被子,告别乡土,踏上了为国为民服务的新的征途。实实在在地说,我是一个两脚踩着泥巴长大的农民的儿子,又是一个卷着裤筒从责任田里走出来的幸运儿……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三,三十年 农村生活感慨 </span></p><p class="ql-block"> 三十年农村生活,我把一生中最美好,最旺盛的青春年华献给了故乡,故乡这块热土里,糅合着我的血汗,我的泪水,我的悲欢,我的理想。十二年长年累月的劳动,三十年缺衣少食的生活,它粗糙了我的双手和脸庞,它磨砺了我内心的柔韧和坚强。它点缀了我人生“无奋斗,不青春“的历程和注定。</p><p class="ql-block"> 三十年岁月悠悠,三十年寒来署往,我体味到了生活所赋予的艰辛与苦涩,幸福与甘甜。三十年的雨雪风霜,我经历了岁月沧桑和时代变迁。我曾不止一次问过自己,路在何方,未来几何?我概叹过命运多桀,生活维艰,渴望有舞台去施展,有天空去翱翔。</p><p class="ql-block"> 三十年人生道路,一路走来,风一程,雨一程,几程磨砺,几经跋涉,坎坎坷坷,磕磕碰碰,那些来来往往的点点滴滴,沉淀至今,依然还让我心跳,让我心惊,让我寻味。</p><p class="ql-block"> 无数的孤寂,无奈与凄惘,一切的一切,无论对错,无论幼稚和荒唐,我想,都是岁月赠予我的无尚精彩,都值得我用心去体味,去回忆,去珍藏。</p><p class="ql-block"> 也许,只有到了这个时候,到了现在这个年龄,才发现自已过去的一切原来是那么纯真,那么美好,那么亲切,那么天真烂漫,那么值得念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二O一七年三月于新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激励语:</p><p class="ql-block"> 一,要"立大志",勇担时代使命,要有"天降大任于斯人"的时代使命感和紧迫感。</p><p class="ql-block"> 二,要"养品行",加强道德修养,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p><p class="ql-block"> 三,要"学本领",充实能力素质,增强独立生活,辨证思考,增长本领和才干。</p><p class="ql-block"> 四,要“强体魄",保持健康身心,培养沉稳踏实的韧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