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人生什么时候最快活?少年时候最快活。那时,天真烂漫,心底单纯,无忧无虑,活泼好动。回想我的少年经历,真是多姿多彩,恰似七彩缤纷的彩虹,宣染着我的生命,充满着无限的欢乐。每每想起当年的那些趣事,往往使我忍俊不禁。</h1><h1> 1946年,当时我八岁。日本投降不久,我的家乡获得了彻底解放,全村呈现着一派斗地主,分田地,庆胜利,大生产,参军支前,热火朝天的大好景象。这时既没有了躱避战火之災,也没有了忍饥挨餓之苦,我的少年时代是幸运的。</h1><h1> ( 一 )</h1><h1> 俺村是老区,建过儿童团,因俺年令小,身份是团员。</h1><h1> 扛过紅缨槍,村口把岗站,头戴小军帽,任务是治安。</h1><h1> 村中斗地主,叫俺站前边,大人去诉苦,我们口号喊。</h1><h1> 老师写标语,我们帮着粘,虽然不理解,情绪被感染。</h1><h1> ( 二 )</h1><h1> 土地分到家,全家笑哈哈,生产劲头大,余粮交国家。</h1><h1> 爷爷推粮车,我在前边拉,俺家交粮早,村长把俺誇。</h1><h1> 舅舅去参军,骑着棗红马,乡亲都来送,给他戴红花。</h1><h1> 村建秧歌队,俺也去参加,虽然扭不好,心里开了花。</h1><h1> ( 三 )</h1><h1> 少年多趣事,想起笑哈哈,上树掏过鸟,下河捞过虾 </h1><h1> 麦场捉迷藏,草窩地下趴,老鹰捉小鸡,保护不被抓。</h1><h1> 春天放风筝,不买自已扎,夏天多游泳,混身泥巴巴。</h1><h1> 秋天更快活,瓜果㧱回家,冬天打雪仗,雪人堆俩仨。 </h1><h1> 以上情景虽然只是一些片段,但也展现出少年时期的我,伴随着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又进入一个新的社会大课堂,接受着鲜活的社会教育</h1><h1> 由于家里劳力少,从小就跟着家长下地干活。开始从事摘棉花,拽豆角,掰棒子等辅助性的伙计,随着年令的增大,在锄地、浇地、播种、收割等方面,也能独挡一面了,逐渐成了一个像模像样的农家孩子,这为后来1957年知青下乡直至当上生产队长,做了很好的铺垫。</h1><h1> 我从小就迷上了下象棋,舅舅是我的指导教师,表弟是我的亲密棋友。开始没有棋子,我和表弟从河边挖来胶泥,团成团,压成片,写上学,在地上画上棋盘,就痴迷的厮杀起来,有时都忘了吃饭。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十三岁那一年,我已成为全村小孩中的"小棋王"。下棋这个爱好一直保持了几十年。现在我深深感到这个爱好给我带来了很多好处,活跃了我的生活,结交了不少朋友,还明白了不少事理。</h1><h1> 说到游泳我非常感谢我的二舅。我的老家是㵚阳河的下游,这里的人大多数都会游泳,舅舅和表弟都是游泳好手,每当我串亲戚来,为了学会游泳总要在这里多住些日子,在他们的悉心指导下经过几年的努力,我也成了"浪里白条"。有一年这里发大水,我也成了他们捞庄稼的帮手。1965年毛主席畅游长江之后,全国掀起了群众性的游泳活动,当时我正在邯郸师范工作,我的游泳技术排上了用场,在我的调教下,我们班绝大多数都能渡过滏阳河,成了全校的典型。后来大串连时,南方我渡过湖南的湘江,北方我渡过松花江。至今我还保持着游泳的习惯。</h1><h1> 说到当年下河捉三八之事更是觉得有趣,表弟比我小一岁,可他已是捉三八的好手,这方面的技巧就是他教给我的,夏天水浅的时候,正是捉三八的好季节,王八多伏藏在水泥中,当脚踩着之后,一定不能马上用手去捉,否则会被咬伤。它的体征是橢圆形且头部厚尾部薄,踩着之后脚要前后挪动一下,这样就能察觉到那边是头那边是尾,然后从后面将其掀起,用手抠住后腿根部的两个钳窩,这样既防止了咀咬,也防止了脚抓,㧱出水面后,砍下王八头,支上三块砖,坐上小沙窝,放进一把盐,点起一把火,煮上半天就可以美歺一顿了,㧱着王八盖还可以到药店换些山楂片来,当茶饮。这些愜意的往事,多年都没有忘掉。</h1><h1> 教育专家说,人们都在接受着三种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者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但不可互为替代。对这种观点现实生活给予了充分的证明。</h1><h1> 少年时期的社会教育,万万不可缺失。他们精力充沛,好奇好动,这是他们的天性,一说让他们去玩,个个必是欢喜雀跃。一定不要小看这个玩,玩耍对他们的身心健康,智力开发,情感陶冶,动手能力,社会交往等等方面都是大有益处的。有了爱好,就会乐此不疲,埋下了一棵种子,说不清将来会长成一棵大树。</h1><h1> 时代背景的不同,帯给孩子的活动内容及活动方式也不尽相同。但是逻辑上是相通的。通过活动与参与,思想必然升华,知识必然积累,动手能力、社交能力、抗挫折能力、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必会节节捉髙,必会与日俱增。少年时期是打底子的时期,打好了基础,为后来大展宏图,必准备了良好的条件。</h1><h1> 具有远见卓识的人士曾向社会振臂高呼:"把时间还给孩子!把孩子交给社会!"我一百个赞同与拥护这个观点。</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