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师,我们永远的家。 一位战友女儿笔下的我师

76 钱文书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76师,我们永远的家</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琳子</b></h1> <h3>  一个叱诧风云,战果累累,威名远扬,参加过鲁南战役、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豫东战役、淮海战役、解放上海及抗美援朝战争,被粟裕大将称誉为三野六大头等主力纵队之一的26军,就是后来被称作中国人民解放军26集团军的前身。</h3> <h3>  1952年6月,26军从朝鲜战场回国后移防山东半岛,成为极具特色的守备集团军,一直守卫着胶东半岛这一海防要喉。</h3> <h3>  1967年,由当年刘邓大军手下的主力部队之一步兵33师,厉练了朝鲜战场的炮火后,辗转进驻昆嵛山,改称76师。是三野头等主力师之一,也是我军首批十个全训战备值班师之一,威名赫赫、无比的荣耀。</h3> <h3>  其先后驻扎在素有"海上仙山之祖"美誉的胶东半岛第一高峰"昆嵛山"文登区域和山青水秀的山城栖霞。</h3> <h3>  我们有幸随着父辈们的脚印在此两处停留。在这个充满着光荣、骄傲和温暖的76师的大家庭留下了一个个铭刻于心,终生难忘的美好瞬间。</h3> <h3>  初到昆嵛山里的军营居住,才五六岁的模样,懵懵懂懂。诺大的军营,满眼都是绿,绿色的山、绿色的水、绿色的树还有绿色的军装。陌生的一切、新奇又充满着生机。座落在山坳里的军营没有明显的院墙。</h3> <h3>  大块的青石立于山顶之上则雄伟壮观,充满着阳刚之气,若卧于泉溪之下,则柔滑圆润,闪着丝样的光泽。若藏在地下露出个尖脑袋,则让人看着如何也不顺眼,磕磕跘跘,总让人身上青一块紫一块的。</h3> <h3>  从山下的村子抬头望去,一排排小石房露着小脑袋挂在半山腰上隐在草石中若隐若现。昆嵛山最大的特点是树木茂密青石林立。大小不一的青石形态各异,或突兀或陡立。</h3> <h3>  有了驻扎的军营,"六度寺"、"无染寺"这两处胶东的名刹,竟有了些静穆又不失活泼的烟火气。一日三回的号角声、来来往往的军用大卡车的轰鸣声、拉练队伍长长的身影,周末的露天电影、还有最热闹的家属区孩子们无忧无虑的欢笑声都给原本静谧的原始森林般的昆嵛山带来了活力和生息。</h3> <h3>  因为年纪小也因为平日里居住在六度寺,所以对一公里之外的无染寺,只记得它的澡堂和大礼堂这两个常去的地方。还记得这一公里蜿蜒的山路上四季美丽的风景。最记得秋日里那满山的映山红真是美极了。</h3> <h3>  我们哼唱着刚刚看完的《闪闪红星》里的插曲《映山红》,像漫游在绿野仙踪。昆嵛山呀,让我们多少在76师生活过的儿女们痴迷留恋。</h3> <h3>  如果你再到昆嵛山,说你是以前部队的,上了年纪的老百姓就会脱口而出:"76师的吗?",军民鱼水之情可见一斑。</h3> <h3>  换防到栖霞之后,司政后和医院聚在了一起,占据在东山顶,成了著名的"东顶部队"。大院里人们相见频繁,来往密切,感情更加深厚,我们也都渐渐地长大。</h3> <h3>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复员的、转业的、退休的,最后76师整个转预备役。小时不曾知道自己所生活在的76师的父辈们是那么地牛,那么地让人骄傲,那一身的橄榄绿上写着无尚的荣耀。虽然我们没穿过绿军装,但我们的心跟76师同在。76师,我们心中永远的家。</h3> <h1><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2017年9月9日,部分老战友来到第二故乡昆嵛山,回忆我们的青春岁月,怀念我们的军旅生涯。如今这里已经打造成了红色旅游区域,新修筑了水泥路可以直达,欢迎当年的战友们回来看看!</b></h1> <h3><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感谢文字作者:原76师某科长范哥女儿琳子</b></h3> <h3><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感谢照片提供:老战友和老朋友</b></h3> <h3><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编辑整理发布:77年高炮三连钱文书</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