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b>1987年7月,年少轻狂的</b><b>我们初三毕业,怀揣着梦想,果断而坚决地离开了栗江中学,挥挥手作别,不带走一片云彩。</b></h3><h3><b> 2018年3月23日,初中同学刘红桔的父亲不幸去世,我们前去悼念,碰巧地点就在在母校的旁边,不经意与母校相逢,恍然惊觉阔别母校已是三十一年。</b></h3><h3><b> 三十一年光阴逝去,曾经芳华正茂的我们,如今都已过不惑之年,两髪微霜,我们的母校,现在可好?带着对那段青葱岁月的回忆,我们再次归入母校的怀抱</b>。</h3> <h3> 老栗中的教学楼,承载着我们初中三年的追求与梦想,尽管水泥和磁砖掩盖了它的本色,但它现在依然坚挺,倔强地与岁月抗争,它的身影常常会在不经意之间沿着记忆的脉络,深入我们心灵深处。站在楼前,曾经熙熙攘攘,现在却人迹稀少,青草蔓长,不禁唏嘘!</h3><h3> 在这栋楼里,我们度过了600多个日日夜夜,我们在这里哭过、笑过、挣扎过、努力过,最终,带着如同这栋楼房一样的顽强品质,我们从这里走出,就像薄公英的种子,散落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h3> <h3> 这是32班初一时所在的教室地点,我们32班是当时学校最优秀的班级之一,主要的原因是我们有一位优秀的班主任何仲平老师。</h3><h3> 何老师那时已有50多岁,矮矮胖胖,留小平头,须少白净,戴一幅圆形远视眼镜,拿一根小竹鞭,喜背手走路,口袋上常插一支钢笔。我因大兄在镇里工作有幸进入这个班级,被何老师委任班长,其实我那时候又矮又瘦,纪律观念不强,更无多少组织能力,主要工作就是登记上晚自习讲小话同学的名字,然后告诉老师,登记时偶存私心令不少同学对我恨之入骨。但我的成绩确实较好,在班里常常与欧丽、唐小平排名前三,只是我的语文成绩更突出,这可能是作为语文教师的何老师选我作班长的重要原因吧。 </h3><h3> 何老师治教严谨,上课认真,喜欢拖堂,板书工整规范,作业批改一丝不苟,对课堂上调皮违纪或不认真学习的同学处理严厉,罚站罚抄、打手心、写检讨是常见的方式。何老师敬业忘我,记得为了让我们有更多晨读时间,每天早晨5点半起床,把煤气灯在家里就提前准备好,挂到教室中间,然后我们琅琅的读书声便从这间教室飘出,分外悦耳,这是当时栗中每天最早的最靓丽的风景。何老师特别注重对我们综合素质的培养,他请来胡秀华先生(胡光明同学的父亲、当时栗江镇党委书记)给我们进行过激励讲座;他鼓励欧丽等同学教唱诸如巜万水千山总是情》、巜十五的月亮》、巜妈妈的吻》等当时比较时尚的歌曲,早几天同学在一起K歌,周文楚同学深情演绎的巜望星空》,估计也是那时候学会的;他带领我们喊着洪亮的口号、踏着整齐的步伐晨跑。何老师以他极强的责任感和难得的远见卓识,引导着我们在艰苦的条件下懂得敬畏、不惧困难、勤奋学习、提升素质、努力向前。我们应该真心感谢那一批以何老师为代表的教育者们,他们身上的优良品质深深地影响着我们。致敬苏楚贵、金毅平、吴名海、刘邦达、刘春志、夏绍华等老师们!</h3><h3> 如今我也身为人师,与老师们相比,不禁汗颜,但老师们的理念和精神一直存于我心!</h3> <h3> 我们班在初二年级时搬到二楼,这个楼梯是我们那时与外界联系的唯一通道。</h3><h3> 楼梯右侧墙上是当时学校最具影响力的宣传栏,一般公布考试或比赛成绩比较优秀的学生名单、学生干部的人事调整、重要的通知等内容。我在初二时被选入校学生会,先后任学习部长、学生会主席,名字高悬在墙上,主要工作是考勤各班出操情况。那时的领操员是邓欣,典型的小鲜肉,衣着光鲜、皮肤白净、动作规范,是许多女同学心中的男神,和他一起站在台上,难免自惭形秽。另外,我在各项竞赛中经常获奖,榜上有名,有一次,我的作文还被作为范文张贴在栏内。所以每次爬楼,我总要放慢脚步,窃喜一阵。虽然现在宣传栏已经被石灰和水泥覆盖,但它对于我们而言有着特殊的意义,因为它给予我们的肯定和鼓励,让我们带着自信去攀登人生的阶梯!</h3> <h3> 32班初二、初三时的教室,现已隔为住房,木门紧锁,人迹罕至。</h3><h3> 在这个教室里,我们的学习更加紧张,竞争也更加激烈。胡光明、唐代战、杜英杰、刘玉兰等同学的加入,改变了班级的格局,我们原来几个成绩较好的同学不再有优势,班长也移交给光明同学担任,更主要的是我们的荷尔蒙分泌更加旺盛,抵制美目巧笑变得艰难无比,在这种青春的躁动中,我们慢慢学会控制自己,男生的绅士风度也从这里起步。</h3><h3> 我们毕业后离开了这个地方,许多同学老师再未谋面。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h3> <h3> 当时的厕所位置,也是我们部分同学处理私密关系和问题的地方。</h3><h3> 那时候课桌上的三八线丝毫不能阻止我们青春的萌动,互有好感的男生女生会通过不同途径传递纸条,而厕所是他们偷阅的最佳场所,在此处看完之后处理起来不留痕迹,有此经历的同学若参加地下斗争,绝对是潜伏高手。</h3><h3> 当然,也有如我般不解风情者,不经意就伤害了人家,假如时光可以倒流,我想我会釆取更好的方法来处理。青春的回忆充满了诗意,但也包含了遗憾,这里可以看出现在培养孩子的情商有多么的必要。永远不要伤害一颗有爱之心!</h3> <h3> 学校曾经的内操场。我们就在这里集合,举行升国旗仪式,接受教育。现在,这里已经硬化,并搭建了雨篷,成为了小学生活动场所。</h3> <h3> 只有这块地方还能找到当年内操坪的痕迹,每次集会结束后,我们男生大多都不走楼梯,就从这里冲上去,手足并用,只争速度,如遇雨天,滑倒一片,极为壮观。现在这个地方仍然光滑,少长草木,可能与当年同学们爬行太多致泥土紧实有关。 </h3><h3> 地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h3> <h3> 学校食堂所在地,在内操坪的南侧,远没有现在气浱,但这里却是我们的生存之源。</h3><h3> 那时候,住宿生毎人一个白色瓷杯,瓷掉的厉害,上面用红漆编号,我不太记得自己是8号还是9号。杯子就放在漆黑的水泥台上,里面的饭是蒸的,通常很干,呈褐黄色,只有半杯,上面常见老鼠屎,即便如此,我们也不愿意轻易扔掉较硬的饭皮,因为那时候我们饿得实在厉害。最常见的菜是南瓜、冬瓜、白菜、萝卜等,只有丁点油星,其本上是水煮,大多数住校生都会再从家里带点酸豆角和萝卜干。每天就餐铃声响起,我们便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奔向食堂,寻找自己的饭杯,秋风扫落叶般三口两口,饭菜便已下肚,但肚子仍然空了半截。我们就这样在饥饿中学习、生活、成长。今天的孩子就餐东挑西拣、拖沓抱怨,是因为他们没有我们那时的饥饿感,不懂得珍惜!</h3><h3> 现在,我的家人叫我细嚼慢咽,多吃荤菜,但我吃饭仍然风卷残云,最喜欢的菜仍然是白菜萝卜,掉到桌上的饭菜仍在会捡放到嘴里,这是多年前在母校养成的习惯,已然无法再改变了。</h3><h3> </h3> <h3> 当年的宿舍,由教室改建。</h3><h3> 那时候一个年级一间教室,里面摆放三行两层木床,前后相连,上下相扣,拥挤不堪,需侧身挤过。两人睡一铺,睡觉时常常脚头相蹭,因床太窄必须紧贴才不至于掉下。汗臭脚臭混在一起,蚊子臭虫相伴来袭,疥疮癣疾交叉感染,真是苦不堪言!但即便如此,学校管理仍然非常严格,记得有一次午休我讲小话,被左才春老师处罚,在雪地里站了一个多小时。我们就在那样的环境里不断培养了自己的团队意识、生存能力、吃苦耐劳的精神,就如同压在石头下的小草,顽强艰难地成长。我想我们现在能在各自领域里面取得哪怕是一点点成绩,也一定与当年那段刻骨铭心的经历相关,那是我们人生当中最宝贵的财富。 </h3><h3> 现在我们下一辈的求学条件已经好了太多,寝室空间大、人数少、有空调和独立卫生间,但缺乏的正是这种磨难教育。</h3> <h3> 物理老师苏楚贵先生原来的住房,苏老师经常在门口炒菜,异香飘出,浓郁之极,对于当时生活条件极为艰苦的我们来说,诱惑实在太大,那种味道一直魂牵梦绕我们多年,现在也不曾忘记!</h3> <h3>苏楚贵老师受邀参加我们聚会时的合影</h3> <h3> 这里是原来学区家属房,入住的是学区领导和少数几个优秀老师,我记得我们的班主任何仲平、数学老师刘春志、英语老师金毅平就住在这里。 </h3><h3> 现在这栋楼房重新进行了装修,一部分变成了联合学区的办公室,但红黄磁砖掩盖不了其中的沧桑。在这里,我们碰到了学区领导左小灵老师,他向我们介绍了栗中的发展历史,得知在我们离校后不久,母校即停办初中,现在变成了一所小学,多数场地已被废弃。</h3><h3> 时光已逝,沧海桑田,对母校的印象只能定格在遥远的记忆深处了!</h3> <h3> 我们32班班主任何仲平老师当年的住房,门窗依旧,斯人已逝,音容宛在。</h3><h3> 当年,就在这所房子里,我、胡光明、欧丽、唐小平、郑婷、杨颖等同学无数次聆听了老师的教诲,老师的耳提面授,至今言犹在耳。但毕业31年,我竟只回来探望过老师一次,见面之时,80岁的老师已身患老年痴呆症不再认识我们,后来几次想回去看看老师,总因种种原因未能成行,不久后老师就驾鹤西去,那一面竟成永别。</h3><h3> 树欲静而风不止、生欲问而师不待!愿老师天堂快乐!</h3> <h3> 何老师80岁生日时,我们去看望时留下的合影</h3> <h3> 30多年前这里是一块沙砾铺垫的大坪,位于山顶之上,山下有一条小河,站在这里俯瞰,玉带环绕,阡陌纵横,炊烟袅袅,当年栗江镇镇政府大楼、食品站、车站等最重要的区域尽收眼底。</h3><h3> 那时候,我们就在这里看电影,有两根固定的杆子,专门用来悬挂幕布,每个月一次,基本上都是诸如巜英雄儿女》等战争题材的片子,虽然画面不太清晰,有时也无头尾,但每次我们都是带着激动的心情,渴望的目光在这里接受初始的爱国主义教育。 </h3><h3> 这里也是我们课间打闹嬉戏的主要场所,男同学最喜欢玩"斗鸡"游戏,晓宏和玖丽同学通常是赢家,但当我们大汗淋漓赶回教室,往往会迟到几分钟而受到老师的处罚,快意立刻变为懊悔。</h3><h3> 这块坪地现在巳经彻底改造,但确实是我们当时快乐的源泉!</h3> <h3> 站在山顶大坪,景色尽揽,但已无当年"小桥流水"田园风光之美!</h3> <h3> 我们去山顶大坪的楼梯和大门,是我们那时候追求自由快乐的通道。只是现在这里巳废弃许久,不知道现在的学生们是否有更多途径找到幸福?</h3> <h3> 记忆中,初中三年的时光充满了艰辛、烦恼与苦涩,我们衣衫褴褛,食不饱腹,谦卑求学,但我们对待生活的热情从未褪色,一直把乐观与憧憬,写在了岁月的封底与封面上。</h3><h3>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h3> <h3>几多梦回,</h3><h3>几多牵挂,</h3><h3>化为青春的音符,</h3><h3>跳跃在人生的扉页上。</h3><h3>一段流金的岁月,</h3><h3>一朵含苞待放的花蕾,</h3><h3>一张未曾描绘的白纸,</h3><h3>一段温暖的感情。</h3><h3>上课时的专注听讲,</h3><h3>下课时的嬉戏打闹,</h3><h3>放学时的翘首以盼,</h3><h3>走出校门时的自由快乐。</h3><h3>这些儿时的美好,</h3><h3>灵魂深处的珍藏,</h3><h3>慢慢聚集脑海,</h3><h3>渐渐填满心田。</h3><h3>我们有缘汇聚在一所学校,</h3><h3>同坐在一间教室,</h3><h3>一起聆听老师的谆谆教导,</h3><h3>我们一起长大!</h3> <h3> 毕业后,我们虽然各奔西东,但同学们保持联系,并成立了同学会,经常组织活动。</h3><h3> 曾经我们一起长大,以后我们一同变老!</h3> <h3> 离开时,春光明媚,万物复苏。祈愿母校有一天重焕生机!祈愿我们永远年轻!</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