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官桥往事

海纳百川

<h1> △ 马官桥(拍摄于1983年)</h1><h3><br></h3><h1> 故乡是每个人都眷恋的地方,当你在异地生活久远之时,这种思念会变得更加强烈。带着这种思乡之情我踏上了回故乡之路。去马官桥地区找寻过去的岁月时光。</h1><h1> 马官桥地名来源于很早以前一个美丽的传说,马倌为方便人们过河出行,历尽艰难在河上修成了一座便民桥-------马官(倌)桥。</h1><h1> 这地区有几家科研单位和农大,那些熟悉的商店、邮局、学校,映入我的眼帘,记忆的闸门一旦打开,回忆如流淌的河水奔流不息……</h1><h1> 马官桥大队是近郊蔬菜生产基地,各种蔬菜新鲜水灵,我们都吃过这里产的西红柿,粉红色的,味道非常可口,黄瓜绝对是顶花带刺的,绿瓤小籽,吃上一口,满嘴清香回味。</h1><h1> 大队部院子一两个月能放映一场露天电影,无论冬夏我们几乎场场都看,放映的多是老电影如《铁道游击队》《平原游击队》和样板戏。也上映过重拍的《南征北战》和《平原游击队》。与老版比起来逊色多了。最喜欢《铁道游击队》里的刘洪队长,站在火车头上,手持匣子枪,豪气冲天。</h1><h1> 大队部路西是卫生所,有台19吋黑白电视机,当时是大屏幕电视了,晚上就在院子里给大家看,我看过好多次,美术片《大闹天官》看得我们喜欢的不得了,美猴王本事真大!</h1><h1> 我常常在内心期盼,什么时候能有一台自己家的电视机啊!</h1> <h1> △ 八十一中学新校区(2009年拍摄)</h1><h3><br></h3><h1> 八十一中学是马官桥地区的一所中学,周边地区多数人都在这里就读过,早期校舍是四趟红砖平房,房中间是个门洞通道,教室两边排列着,简朴整齐。校外西南有个标准的大操场,是每年春秋运动会的举办场地。现在的新校舍就在原来大操场位置上建的。</h1><h1> 学校老师勤奋敬业,培养出很多人材,后来晋升为区重点学校,是最辉煌的鼎盛时期。近两年学校已改名为某校的分校区,八十一中学从此只保留在我们的记忆中…… 感谢为我们辛勤付出的老师们,感恩母校!</h1><h1> 学校除正常教学外,文体活动开展的非常好,民兵三打三防演练是区里的头牌,市里也有名望。在滑翔机场举办的市中学军体大会上,我校的精彩表演吸引了全场观众。两名护旗手手端冲锋枪护卫着中间的国旗手,身后是四路纵队的队伍,手持半自动步枪,刺刀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正步向前,步伐整齐,如同阅兵式一般,威武雄壮。</h1><h1> 警报声突然响起,队伍迅速卧倒进入战斗状态,发现″敌坦克入侵”,爆破手抱着炸药包匍脯接近“敌坦克",战友们射击掩护,枪声砰砰的响,轰的一声巨响,“敌坦克″在爆炸声中瘫痪了。</h1><h1> 空中传来轰鸣声,″敌机"入侵我领空,指挥员立刻指挥战士们向空中展开猛烈射击,“敌机"盘旋着投下一些伞兵,在战士们强大火力攻击下,敌伞兵被歼,敌机被我强大火力击落,演习圆满成功。</h1><h1> 每个星期六是各班学农劳动日,我班在榆树屯生产队劳动,向贫下中农学习农业生产,学会了好多农活。栽辣椒时我们用马车往地里运送秧苗,一匹枣红马拉着我们和秧苗行驶在绿油油的田野上,广阔天地,好有情致吧,马屁股上怎么还有个五星印记?原来是匹退役的军马。</h1><h1> 1976年十月中旬,早上到校接到通知,组织各班级学生去东陵区委开大会,庆祝粉碎″四人帮″。我们徒步行走近两小时,到了区委所在地黄泥坎。天阴蒙蒙的,开始下小雨了,全身很快就湿透了,雨水从脸上流下来,冷风一吹,周身冷的要坚持不住了。大会开到下午二点多才结束,沒有午饭吃,衣服里外都是雨水,十几里的归途遥远的不能再远了。</h1> <h1>   △ 马官桥老街路。</h1><h3> </h3><h3> </h3><h1> </h1><h1> 原来的老校区沒有留下图片,感觉十分遗憾与无奈,那个年代照相机是高档奢侈消费品,照片很少是情理之中,期待以后能收集到。</h1><h1> 马官桥路南已拆迁了,沒有什么建筑了,原来想拍摄马官桥小学的想法落空了……</h1> <h1> △ 马官桥邮局(2009年拍摄)</h1><h3><br></h3><h1> 马官桥邮局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L型建筑造型,也很有特色。这是人们同外界联系的重要窗口,给外地的亲友写封信报个平安,寄个包裹什么的。贴上八分邮票,爱心与思念随书信飞向各地,那绿色的邮箱带给亲人们太多的爱。</h1><h1> 许多人的第一封书信都是从这里寄出的。</h1><h1> 邮局门前是18路公交车站(现在的218路),红色老式客车,后来换成长龙式车,运力提高很多,但车速跑不起来。壹角伍分的不分站段单一票价,价格不低了,当时工资只有三四拾元,浅黄色的车票仍有印象。这是本地区唯一的公交车,大家都坐过的。</h1><h1> 在这条路上,我们曾夹道欢迎过西哈努克亲王和莫尼克公主。我们事先用彩纸制作成一束束花束,身穿白上衣蓝裤子,系上鲜艳的红领巾,很早列队在公路两边。一长串红旗车队驶来,马路上立刻变成了花的世界,欢乐的海洋……</h1><h1> 随着电信通讯的飞速发展,邮局的业务被逐步取代,离我们生活渐行渐远,记忆中的邮箱与书信永远是我们心中的快乐印记……</h1><h3><br></h3> <h1>  △ 满堂河畔,摄于1983年。</h1> <h1> △ 满堂河。</h1><h3><br></h3><h1> 满堂河,我们以前都叫它牤牛河,河水不宽,静静的流淌在林间。我们小时候常在这抓鱼学游泳,有一处河水转湾处,水深流急,让我们不敢去那里游水,都管那地方叫“王八坑″。漫长冬季里,原野一片银色世界,小河冰面上总有我们的身影,滑冰车是我们冬天里的最爱。小小冰车载着我们在冰面上急驰,心在飞翔,它带给我们那么多的快乐,一条小河承载了我们愉快的少年时光。</h1> <h1>  △ 满堂河春天(拍摄于2017年四月)</h1><h3><br></h3><h1> 如今的满堂河经过治理改造,以新的面貌出现在我们面前,绿草廊道,花繁叶茂,桃花盛开的时节,如果你来到这里,美丽景色会让你流连忘返的。</h1> <h1>  △ 这是2009年拍摄的农展馆总馆</h1> <h1>  △ 原农展馆办公楼(2009年拍摄)</h1><h3><br></h3><h1> 农展馆办公楼,小时候我和同学去里面打过乒乓球。球台好象在三楼。通往馆区的路两边种植了很多品种树木,春天的时候,各种花争相开放,最难忘的是丁香花扑鼻飘香,沁人心脾……</h1><h1> 农展馆有一批专业人才。各方面的大师级人物,成就了展馆的辉煌。展厅标本瓶里保存的海洋生物标本鲜活有亮,猪、牛标本体型健硕,呼之欲出。展厅装饰极具艺术性,是许多老师们的心血结晶,带给我们很高的艺术享受。你们是创造美的使者。</h1><h1> 阶级教育展馆留给我的印象最深,刘文彩的收租院,农民交不起地租卖儿卖女。贫农的儿子李传良,受尽剥削摧残,工作人员用手推车推着他,瘦骨嶙峋的他只有三尺长。“二人夺”拐杖是大地主的防身之物,平时是拐杖,应急时从里面抽出利剑,让对手防不胜防。</h1><h1> 记得给我们讲解的解说员身穿笔挺的蓝色衣裙,端庄清秀略显严肃,字正腔圆的给我们讲解着:“长夜难眠赤县天,百年魔怪舞翩跹,在那万恶的旧社会,中国人民吃不饱穿不暖,受尽了欺压剥削。一唱雄鸡天下白,毛主席领导我们得解放,翻身当家做了主人”!(大意是这样)</h1> <h1>  △ 辽宁农展馆总馆,2009年拍摄。</h1> <h1><font color="#010101">  △ 辽宁省农业机械研究所办公楼。</font></h1><h3><font color="#010101"> </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font></h3><h1><font color="#010101"> 农机研究所是省级科研单位,我小时候常去的地方,院子里的那些拖拉机和农机具最吸引孩子们,总爱坐在上面嘟嘟嘟的开个没完没了。单位会议室有台电视机,吸引着大人和孩子,那时候有电视机的单位是凤毛鳞角。晚上才有电视节目,人们围坐在电视机前看得津津有味,虽说是黑白电视,屏幕也不大,但它带来的欢乐让人们喜悦无比。</font></h1><h1><font color="#010101"> 后来市气象站搬到这里的楼上,每天早晚都要放一个白色探空气球,下面挂着小仪器。当旭日出升之时,放飞的汽球缓缓飞向天空,一道独特而靓丽的风景。</font></h1><h1><font color="#010101"> 记得办公楼前试种过一块地,栽种着从美国引进的油料作物“油沙豆″,象小地雷似的型状,吃着很香甜,好多人都品偿过。</font></h1><h1><font color="#010101"> 后来单位买电影机了,我们高兴了好多天,常演电影大家看,那时看场电影是巨大的精神享受,电影《雁南飞》放映时让我们耳目一新,斯琴高娃因此而走红。</font></h1> <h1>  △ 农机研究所住宅楼(小红楼)</h1><h3> </h3><h3> </h3><h1> 农机所住宅楼,建于文革前,是第一栋住宅楼。我们在这里生活过好多年。</h1><h1> 各家的摆设几乎一致,木床,桌椅一模一样的,是单位配发的,每月收几角钱费用。</h1><h1> 戏匣子(收音机)是我们的好伙伴,小说连播听得我们如痴如醉。《海岛女民兵》,《烈火金钢》,《林海雪原》。魏巍的《东方》刚播了一部分停播了,过了一段时间,中美正式建交了。</h1><h1> 小人书是大家的最爱,你借我的,我看他的。《敌后武工队》,《平原枪声》《战火中的青春》。只要是战争题材的,都是我们喜欢看的。</h1><h1> 75年2月4日晚上7点多钟,我们饭后在同学家玩,突然从西南方向传来巨大轰鸣声,如排山倒海般袭来,整个楼房在剧烈摇晃中,地动山摇,持续了几十秒钟,是地震,人们惊恐的喊叫着,光着脚,穿着内衣向楼下跑去。楼下聚集了好多人,大家焦虑不安,议论纷纷,急切的想知道是哪地方发生了如此强烈的地震。那时信息十分落后,很晚才知道海城发生了7.5级大地震。</h1><h1> 从这时开始,很多人家投亲靠友,都去平房躲避地震,持续了好长时间,还没过年,但家家都买肉做好吃的,惶恐中先对得起肚子,不知道明天什么情况啊。人类在大自然中是如此的渺小无力。</h1><h1> 红楼纪历了大地震,竟然毫发无损,建筑质量杠杠的,当时听说南塔塔尖倒了。</h1> <h1>  △ 红楼远眺。</h1><h3> </h3><h3> </h3><h1> 红楼远眺,你的美丽永远留在我们的记忆中。拆迁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无论怎样也拆不去我们心中过去的美好时光,让影像保留它们的身影吧……</h1><h1> 多么熟悉的身影,陪我生活了多少年,从来不需要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h1> <h1><font color="#010101">   △ 农科院办公楼(2018年拍摄)。</font></h1><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h1><font color="#010101"> 农科院成立于1956年,这是最早的一栋办公楼,站在她面前,感觉熟悉而亲切,今天还是这样的美丽。</font></h1> <h1>  △ 2009年拍摄</h1> <h1> △ 原农科院招待所老楼,好象还是独身宿舍。</h1> <h1>  △ 农贸市场</h1> <h1> 农科院新建的第一栋住宅,解决了回城五七干部的任宿问题,是套间格局,当时是很好的房型。前面有个副食商店,是知青回城后办的,方便了周边住户。</h1> <h1>  老仓库,房子不够住时,许多回城的五七干部家属挤在这里临时居住过。通长的大走廊是各家烧火做饭的地方,一家吃鱼,整个走廊鱼香缭绕,只有那个时代才有的独特趣事。</h1> <h1> 拆迁中</h1> <h1><font color="#010101">  △ 农科院供水塔(现在已经拆除)</font></h1><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h1><font color="#010101"> 这座水塔建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是马官桥地区最高建筑,我们都是吃这水长大的,清爽甘甜没有消毒粉味,我们渴了的时候,抱着水龙头一顿狂饮,从来不拉肚子,可见水质是相当好的。</font></h1><h1><font color="#010101"> 水塔西南方向是农科院的养猪场。当时猪肉凭票供应,每月一斤肉票很少有肉吃,农科院逄年过节杀几头大肥猪,食堂改善伙食有肉吃,职工每人分上一块肉带回家。那年月这种福利让周边人眼馋啊。</font></h1> <h1>  △ 农科院招待所</h1><h3> </h3><h1> 新招待所美观庄重,周边人常来这地方办聚会、婚庆。餐厅美食味道鲜美。在周边很有影响力</h1> <h1>  △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建的科研楼。</h1> <h1>  △ 农科院的春天。</h1> <h1>  △ 柳绿水清春来早。</h1> <h1>  △ 背影依然很美丽……</h1> <h1>  △ 农科院麦田,背景为马官桥邮局。</h1> <h1>  △ 农科院最早的平房家属住宅。</h1><h3><br></h3><h1> 农科院的家属区住宅,还有几栋没有拆迁。这种平房原来有好多栋,许多人都在这里住过。平房北面是葡萄园,春天来这里挖野菜,小根蒜辣爽可囗,苣荬菜味道有点苦,荠荠菜白根甜丝丝的。金秋时节葡萄熟了,一串串的挂满枝头。玫瑰香芳香浓郁,龙眼甜度适中,农科院有一大批农业技术人才,新品种农作物屡屡获奖,地里到处是瓜甜果香,周边地区受益很大。</h1><h1> 麦收季节,我们路过农科院麦田被眼前的情景所打动。金黃色的麦田,微风吹来,麦浪滚滚,这就是麦海啊……大型联合收割机行走在麦海中,成片的麦子被割倒,进入机器后直接出来麦粒,现代化农业强烈震撼着我们……</h1> <h1>  原来的托儿所。曾是孩子们的乐园,记得有位老师唱歌跳舞很有功底,琴弹的非常好。</h1> <h1>  农科院五十年代苏式住宅,也许你就在这里居住过,地板、壁橱,当时的条件很时尚的。</h1> <h1> 农科院国家高梁改良中心,以前的老房子是卫生所。</h1> <h1>  △  新住宅商品房。</h1><h3><br></h3><h1> 记得我们晚上去炮校(炮兵学院)看露天电影,走小路穿过玉米地很快到了,演的香港电影《画皮》,特技很逼真,女鬼出现时音乐低沉,画面特别恐怖吓人,很多女人和孩子吓得捂上了眼睛。</h1><h1> 回来的路上,不见月光星星,风吹得玉米地哗啦啦的直响,我们几个半大小子虽说胆大,受电影影响的,心里有一丝害怕。不知谁说了句,后面好象有脚步声,怎么看不见有人啊,我们加快脚步往回走,最后是一路小跑回家的……</h1> <h1><font color="#010101"> △ 农学院商店,2009等拍摄。</font></h1><h3><font color="#010101"> </font></h3><h1><font color="#010101"> 农学院商店是东陵区最大的一家供销社,二层老建筑,是我们生活用品的主要购买地。一楼经营副食品五金电料,二楼日用百货、文具。商店后院有个冷冻厂,每年夏天做冰棍,五分钱一根,有白糖和小豆的,盛夏时节吃上一根,甜丝丝的凉爽。就是现在老中街冰棍那个味。</font></h1><h1><font color="#010101"> 后院大门傍有个夜卖店,各家订的牛奶都在这地方取,奶证用笔一画,二瓶牛奶交给你,当时牛奶紧俏,普通人不给订的。</font></h1><h1><font color="#010101"> 暑假里商店贴出通知,收购蚂蚁莱出囗日本,价格优惠。</font></h1><h1><font color="#010101"> 我们几个小伙伴闲着无事可做,决定采摘一批蚂蚁菜卖。说干就干,这东西田间地头到处都是,很快就采到一大堆,我们每人抱一堆,浑身是汗,兴匆匆的来到收菜点,马上就能挣到钱了。</font></h1><h1><font color="#010101"> 收菜的大叔告诉我们,只收蚂蚁菜梗,叶子要摘除掉。又费了好长时间才把菜叶去掉,一大堆变成了一小堆,收获了四角多钱,那时明白了一个道理,赚钱不容易啊……</font></h1> <h1> △ 2009年拍摄的农学院商店。</h1><h3> </h3><h1> 同学告诉我,农学院商店卖照相机,是玩具相机,可以装上胶卷拍照。这消息对我们来说太重要了。</h1><h1> 放学后哥几个背着书包直接去了商店,看到了这款相机,精明的上海人看准商机,生产出普通人家能够购买的低价玩具相机,长长的镜头,黑塑料机身很新潮的,那时确实有些人用这相机拍过照,据说效果还不错。但16元多的价钱让我们不敢有想法的,透过柜台玻璃看了相机很久,等工作有收入了,一定要买个好照相机!</h1><h3><br></h3> <h1> △ 1983年拍摄的农大小洋楼。</h1><h3><br></h3><h1> 农大的四座小独楼,首任院长张克威在此居住过,(照片拍摄于1983年,这几栋小独楼早已拆了)</h1><h3><br></h3><h3><br></h3> <h1> △ 沈阳农大旧大门(本图为网络上图片)</h1><h3> </h3><h1> 文革期间,农大搬到农村去了,据说是农业大学不能办在城里,还得知足啊,如果是民族学院,估计非得搬到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不可。象工农兵饭店,群众电影院,是当时最响亮的名字。</h1><h1> 农大搬走以后,好多工厂搬进来了,晶体管二厂,无线电总厂和十二厂等电子厂。我们学工劳动在晶体管二厂。帮工人师傅修理房子,房子是游泳池傍边的一处房子,站在高高的屋顶上,四周豁然开朗,山峦起伏,树木繁茂,东陵公园在天柱山中清晰可见,松涛掩映着琉璃瓦的金碧辉煌。</h1> <h1>  △ 原农学院职工食堂</h1><h3><br></h3><h3><br></h3> <h1> △ 农大游泳池秋色</h1><h3><br></h3><h3><br></h3> <h1>  △ 校园山林秋色,老水塔。</h1><h3> </h3><h1> 农大的秋天,登上校园后面的小山,整个校区尽收眼底,银杏树叶黄了,金色的银杏路横贯校园,是道靓丽的风景线。山上一片火红色,层林尽染,景色醉人。秋意浓浓,徜徉在洒满秋叶的小路上,心似日出时刻的朝阳,暖意浓浓</h1> <h1>  △ 新校舍(浓郁的欧式风格)</h1><h3><br></h3><h3><br></h3> <h1> △ 农大主楼(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h1><h3> </h3><h1> 主楼刚建成时,我们几个同学专门去看了,还在主楼前合过影,和农大的缘分不浅呢。</h1><h1> 农大教育气氛浓厚,培养出来很多栋梁之才,也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们……</h1> <h1>  △ 农大运动场</h1><h3><br></h3><h1><br></h1> <h1>  △ 农大新图书馆,宏伟壮观。</h1> <h1>  △ 老图书馆一角</h1><h3><br></h3><h3><br></h3> <h1> △ 农大秋叶火红耀眼</h1><h3><br></h3><h3><br></h3> <h1>  △ 农大的老俱乐部。</h1><h3> </h3><h1> 老电影院,刚上小学一年级时在这看电影《地道战》,加演片是《苏修入侵我国领土珍宝岛》。我们站排走着去的。座椅是最简单的,砖头立柱上铺的木板。现在回想起来象是仓库改成的电影院。</h1><h3><br></h3><h3><br></h3> <h1>  △ 小松鼠与秋天</h1><h3><br></h3><h3><br></h3> <h1>  △ 秋花红艳正当时。</h1><div><br></div><h3><br></h3> <h1> △ 农大老住宅楼,你家就在这里住。</h1> <h1>   △ 教学楼老建筑。</h1><h3> </h3><h1> 农大教学楼,保存下来的老建筑。建筑风格很精美,今天来看更加美丽。</h1><div><br></div><h3><br></h3> <h1>  △ 农大林学院教学楼</h1> <h1> △ 优雅的环境</h1><h3><br></h3><h1> 马官桥地区自然环境得天独厚,有山水河流的滋润,人杰地灵。马官修桥造福人民的美丽传说是当地人的写照,纯朴善良,热爱生活,是个有故事的地方。这里的山美水绿,一草一木让你熟悉喜爱,这就是莹绕在心中的那份淡淡乡愁……</h1><h1> 这些年许多人愿意回到插队的青年点、参军的部队驻地看上一看,寻找曾经的岁月足迹,回忆过去,感慨万分。光阴荏苒,岁月如梭。我们昨天都年青过,都有自己的青春梦,而回忆正是青春梦的延续,追寻曾经的青春岁月,在续我们的青春芳华。</h1><h1> 故地重游令思绪飞扬,昨天我们青春年少,今天我们已不再年青,明天我们依然不老……</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