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深处的拐子河

阿宁

<h1>记忆深处的拐子河<br> 阿 宁<br>  前几天,市老年艺术团的几位朋友来会馆聚餐,想必是小酒推波助澜,席间聊着聊着兴致勃发,各种软绵而又浓炽的记忆和情感纷纷喷薄而出。<br>宋老师生长在省城,四十三年前,她响应党的号召,参加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落户在了济宁邹城一个叫拐子河的小山村,当了一名乡村女教师。<br>回忆有时催人兴奋,情感一旦敞开,便会在这早春二月里骤然升温。上了年纪的人,总爱眷念以前,时常会沉浸在旧时光里,回访一段切肤的芳华,反刍一件念念不忘的陈事。<br>往事如歌,一如夏花的芬芳,一如阳暖的诗歌,一如泥土的清香,从遥远的记忆中缓缓飘来。<br>七十年代的拐子河,河水湍急平稳,水质清澈见底。知青石房寝舍沿河而建,离河道近在咫尺。我们每天漫过浅浅的沙滩,或河里漱口洗脸,或河里浣洗沐浴。冬天河水结冰很厚,我们就用石块砸开冰层取水做饭。那时的山区,天高云淡,早起晚归,不用抬头就能瞥见月升日落-----<br>如诗如画的叙述,令人心驰神往,大家一致同意,择日自驾拐子河看看。<br>去拐子河的那天早上,天气也像今天这样,阳光明媚,蓝天碧玺。车蜿蜒起伏在低山丘陵中,山水相连的自然景象,安静、古朴。隔车窗观景,仿佛看到一幅活动的墨画,伊甸园般的阒然美丽。穿过田黄古镇,转出大片大片麦青地,便看到东西横向的拐子河浟湙潋滟;看到了拐子河两岸垂柳新芽吐绿;看到了河水流成的拐子河村像一道浓墨重彩的弧线,幽静雅致。<br>车驶过拐子河雕栏石桥,便停在了河边。村委张书记热情的迎向我们,书记紧握宋老师的手,激动溢于言表。这位恢复高考因两分之差未能如愿大学梦的老书记,当年是宋老师的得意门生。而今书记花甲之年,岁月染白了鬓发,风霜刻满了皱纹。书记笑容可掬里,写满了山区人的淳朴和厚道。<br>错落在河岸上的知青房,被荣新的村房包围。石房顶盖早已坍塌,颓垣断壁,围墙破败,使人目不忍睹。房子空荡荡的,墙壁抹灰大都脱落,垒石层层叠叠,石缝交叉,宛若年轮纹线清晰可见。庭院的桃树,青灰的石桌,木格的窗棂,驰念的影子,还有那蓝天苍穹下沧桑妥善收藏的标本,缕缕丝音,物影蝶语,滴滴点点泛着青涩的色泽。<br>一棵百年柿树,从石头夹缝里长出,鱼鳞般翘起的树皮,如石头一样坚硬。大树高高耸于石房,碗口粗的树臂,跨过房顶,遮天蔽日,以身躯阻挡风的去路。金柿砸房,一度在知青组里传为佳话,那是顽童老树,轻松逗弄的玩笑,暗含异样的柔软和深邃的情愫。<br>学校还在,只是没了琅琅的读书声,校园迁了新址。站在新旧交织的光影里,学校昔日痕迹还依稀可见。墙壁上褪色的红色标语,仿佛一抹燃烧未尽的余火,呈现着一个时代的火热。教师办公室前,那块沉默坚毅的石头,内存了数不清的时光,断面花纹画卷般的清晰好看,像似一幅满园桃李的春图:以石励人,以石励志;春华秋实,蜡炬春蚕,撒播爱的种子。<br>老支书好似透明的琥珀,心里埋藏了太多的记忆,87岁的他,精神矍铄,耳聪目明,到今还能叫出知青的名字。当年支书和村民对知青的无微不至的关怀和亲情般的厚爱,让游走四方的知青们,自始至终念念不忘。<br>一波又一波的知青,心怀感念之心,一次次重返灰色岩石凝成的清净山峦和水清粼粼的拐子河,追溯着记忆深处的青春年华。<br>蒙山沂河水,拐过道道弯,弯过凤凰山,拐来拐去,拐进了拐子河。这条神韵的河流,像穿越时光隧道的使者,冲刷出一片富饶的土地。那曾经的波澜壮阔的汹涌大水,藏在了河底深处,那口倾斜的孔圣井,至今喷涌着清甜的甘泉。<br>村南三仙山杏花开了。三仙山生态园里,满园春色,花开艳艳。宋老师两位学生,安排这里接待我们,让我们不禁有些受宠若惊。园林餐饮区古朴典雅,带有浓郁的孔孟文化色彩。1万平米的钢构恒温大棚,可容纳千人同时就餐,客人所用无公害食材,全部有24座暖式蔬菜大棚供给。一流的现代化设施,堪称大手笔,折实让人啧啧称赞。席间张书记说,拐子河村近期也有引资项目,拟兴建一所星级养老院,立项正在规划中。投资人是宋老师的学生,他在美国长期做贸易生意,是位充满传奇色彩的创业者,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创业,赢得了财富,事业得到了迅猛发展。他深爱自己的祖国,心系生我养我的老家,他说用打拼的汗水来回报家乡的父老乡亲,觉得非常值得!<br>村东千亩桃园,桃花骨星星点点铺满山坳。看着远处寂然无声的山村,折几枝桃树枝,怀着对乡愁的冲动,寻觅记忆深处的故园,也许这就是人生最为动人的一个篇章。<br>这里是群山怀抱的风水宝地<br>这里有景色怡人的十八盘森林<br>这里是至圣孔子的诞生地<br>这里盛产花生红薯<br>这里是绿色食品生产基地<br>这里有苹果板栗桃子杏子<br>这里是亚圣孟子的故里<br>这里有孔子“龙生虎养鹰打扇”的传说<br>这里是圣地<br>还是知青们魂牵梦绕的第二故乡</h1><h3></h3><h3></h3><h1>2018-3-24走访拐子河村济南知青点随笔</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