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古村

念过经的标枪

<h3>据史料记载:明代永乐年间房氏由云南乌沙卫“歌乐屯”来此立村。</h3><h3> 金口古港开埠,房氏先辈以到南方贸易经商干倒爷为生,去时将当地的农产品带到南方卖,返程时将南方特有的紫杉木、青砖、灰瓦带回村庄建造房屋,逐渐形成村庄,因地处古阡之北,故称北阡。1946年,北阡以北阡河为界分为两个村,北阡河北沿用原名北阡,河以南村庄因靠近凤凰山名为凤凰村。北阡屯系明朝雄崖所所领八屯之一,房氏应是北阡屯的军户,目前该村房姓人口占九成左右。</h3><h3> 在此村北发现的大汶口文化遗址,说明在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这一带已是人烟聚落之区。而凤凰村至今这里依然保存着55处明清代建筑,一个个古老的大木门、一条条幽深的青石小巷、一堵堵雕刻着精美图案的照壁墙、连同在月色中流淌着的一个个动人的传说、故事,仿佛一幅幅经典怀旧的老照片,吸引着无数游人纷至沓来。</h3> <h3>据凤凰村《房氏族谱》记载,短短200年间,从房氏家族中走出了七品以上大员28位,太学生56名,1名岁贡,1名武举,8名痒生,1名武痒生。在"学而优则仕"的封建社会,一个沿海偏远的小村落,居然走出了如此之多的人才,不能不说是个奇迹,有点令人匪夷所思,难道真的是当地的风水好吗?</h3> <h3>正在加固修缮的古房子。</h3> <h3>一些老房子子分布在小巷的左右,而其中大部分是房氏老宅。</h3><h3>  凤凰村房姓村民占村民总数90%以上。这个古老的村庄在明清时期曾出过太学生46人,七品以上官员28人,曾一度被称为“秀才村”。一个沿海偏远的小村落,竟拥有如此美誉,说起其中缘由,则不得不提一下房氏家训。房氏子孙房格持家教子有道,以“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作为房氏家训。读书明理,睦邻友好,爱国爱家,清正廉洁,为房氏家族遗留传教子孙的家风。</h3><h3>  就是在这种良好的房氏家风中,房氏家族传承儒家传统文化,崇文重教,崇尚德行,廉洁奉公,孝悌传家,房氏家族逐渐发展成科甲连第,人才辈出的文化世家,培养出了以二品大员、抗捻英雄房枫庭为代表的一代代优秀子孙。</h3><h3>  数百年以后的今天,凤凰村里,遍布着好多房氏老宅,它们仍旧保存完好。无论是门口大气的门楣,抑或精美的石鼓雕刻,都诉说着当时的房氏家族门庭显赫。</h3> <h3>门前一对抱鼓石,立的是功名标志。在讲封建等级的年代,无功名者门前是不可立“鼓”的。</h3> <h3>罕见的檐瓦</h3> <h3>悠长的小巷仅容两三人并行。最吸引人目光的,便是两旁的“细缝花墙”。它是胶东民居建筑中由乱石错落勾砌而成的富于装饰性的墙面。距今虽已有几百年历史,看起来却细密整齐,几乎没有岁月磨砺的痕迹,石头拼接的墙面笔直且平整,足以见得当时工匠的用心。</h3><h3>“细缝花墙”坚固的同时极具艺术观赏价值。每一块石头都经过了仔细打磨,各有自己的形状,且互相紧密咬合,石头颜色也略微别,有的带着浅浅的黄色,有的泛青。“这里面做得最细致的,一块石头可以有八块石头包围咬合。”当地老人介绍说</h3> <h3>这窗户几百年了吧</h3> <h3>村中保留的封缸老酒坊</h3> <h3>这个玩意第一次见,猜了半天,应该是喂牲口一类的吧?可是为什么还有看起来像插槽一样的尖头呢?</h3> <h3>村中一块空地叫牛栏茶室,村中人说游人多时,这里以卖茶者多。</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