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路撒冷—惊艳了谁的时光?

人淡如菊(大林)

<h3>世界如此大,任性去旅行。</h3><h3>在我的旅行计划中,从未想过去中东,</h3><h3>更没有打算去以色列。</h3> <h3>这个国家太敏感了,贴的标签太多:世界文明中心,三大宗教圣地,宗教种族矛盾激烈,领土冲突长年不断;它既让世人魂牵梦绕,又让世界上的政治家们觉得麻烦、棘手;它像一个火药桶一点就燃。不仅如此,它还是个天天出新闻,时时有武装袭击,人肉炸弹像家常便饭随时发生的地方;春节假期,冥冥之中,我们还是去了那里。朋友说"你们胆儿真大",选择去的理由就一个,为一座城一耶路撒冷。</h3> <h3>3300年前,一张写在羊皮卷上的犹太圣经《塔木德》说:上帝给了世界十分美丽,九分给了耶路撒冷。后来世人说:上帝给了世界十分哀愁,九分给了耶路撒冷。当上帝耶和华、耶稣基督和真主安拉聚集在同一块土地上的时候,想想看,世界不会再有什么地方能像耶路撒冷那样吸引人们眼球,令人无限向往。</h3> <h3>耶路撒冷是怎样的一座城?</h3><h3>犹太教说:上帝赐给的土地,古犹太王国首都,</h3><h3>锡安山上有宗教圣殿。&nbsp;</h3><h3>基督教说:耶稣诞生、传教、牺牲、复活的地方,</h3><h3>无可替代的圣地。</h3><h3>伊斯兰教说:穆罕默德夜游听真主安拉祝福,得到启示的圣城。</h3> <h3>不到一平方公里土地承载了三大宗教精神重心,实在是不堪重负。&nbsp;</h3><h3>希伯来语"Jeru"(城市),"salem"(和平),</h3><h3>两个词根组成的"和平之城"唯一缺少的是和平。</h3><h3><br></h3> <h3>抵达古城大马士革门,这是老城最古色古香的入口,我们开始领略这座古老城市,耶路撒冷不收门票,多少有点让人意外,穿过窄窄的大马士革门,自由自在地穿行在老街上,老城拥塞不堪,曲曲折折,上坡下坎。沿着迷宫般的街道,漫步在灰白色的石板路上,仿佛活生生的中世纪画面向我们扑面而来。每一块路石都被岁月打磨得光滑照人,茫茫历史穿越时空在脚下延伸。有些顶棚的商业街据说建于十四世纪,而脚下的青石板路却已经铺就两千多年。</h3> <h3>耶稣受难之路,当我们重新走了一遍耶稣身背沉重十字架去往刑场的路,每个人心情颇为沉重,这条路被称为"苦路",耶稣被审判后用生命最后走过的一段路,途中有14 次停顿,沿途挤满了为他送行的门徒和大众,甚至有耶稣母亲!很难想像母亲看到儿子受难时的心情,很难揣摩耶稣为拯救世人,抱着"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的普世情怀,人们把这14 次停顿称为"苦路十四站",每天都有世界各地的基督教徒来到这里祭奠牺牲的耶稣。</h3> <h3>圣墓大教堂</h3><h3>是耶稣殉难所,作为一个受唯物主义教育多年的无神论者,进入圣墓大教堂除了感受到宁静与神圣外,还体验到那慑人心魄的宗教力量。精巧的雕刻,华丽的壁画,圣洁的烛光,考究的摆设,耶稣的神圣与教徒的虔诚,圣墓大教堂的正门大厅,迎面两幅油画令人震撼"犹太先知亚伯拉罕祭献儿子以撒"和"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油画左侧是耶稣殉难的地方,矗立着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雕塑。</h3><h3><br></h3> <h3>出门旅行,难免有摆不脱的俗套,"西方教堂东方庙,上车睡觉下车拍照",可耶路撒冷的教堂有其独特的魅力,每一座教堂都有一段真实的人和事,如著名的"复活教堂"。教堂里的壁画、雕刻、塑像,颜色真是太美了,这座教堂就是在耶稣就义的地点上修建的,它注定了在众多教堂中无比神圣的地位,吸引着无数基督徒前来瞻仰,当所有的人在这尊耶稣像下顶礼膜拜时,一种纯粹、神圣、肃穆的氛围深深打动了所有在场的人。</h3> <h3>参观完教堂已是黄昏时分,我们来到城市西边的哭墙。</h3><h3>哭墙是一堵巨大的石墙,近前的广场被一道栅栏分割开来。人们按男左女右分别来到哭墙脚下。犹太人几乎人手一本《圣经》,面对哭墙,或念念有词,或默默哀思,一边祈祷一边点头(根据犹太教规,凡是念到圣人名字的时候必须点头),还有的人搬把椅子面对哭墙而坐,他们在冥冥中与上帝进行着心灵对话。当今世人见证过这个民族的衰微复兴、磨难困扰,可鲜有人能真正感受到犹太人心目中的那个上帝,没有人能掂量出"和平"这个词在犹太民族心中的分量,也少有人能真正理解体会他们的爱恨情仇。</h3> <h3>一位犹太拉比用希伯来文诵读着《旧约》,失声恸哭;教徒裹着头巾,额头抵着西墙,捧着经书祈祷、抽泣,一位父亲抱着小孩不停地亲吻小孩和墙面,将幼小的生命带入肃穆庄重的仪式中,2000多年的悲怆,宗教迫害、生活艰辛、大规模的屠杀……所有这些理由,足以让西墙的哭声从早到晚,啜泣不止。</h3> <h3>圆顶清真寺</h3><h3>圆顶清真寺是圣殿山上的"皇冠",城市独有的地标,初建于公元11世纪,具有伊斯兰特色的大圆顶,镏金装饰,高高矗立于蓝天碧空,在耶城骄阳下熠熠生辉,庄严无比。清真寺只对穆斯林开放。</h3> <h3>伯利恒</h3><h3>对于基督教来说,伯利恒意义非同一般,这里是耶稣的诞生地。伯利恒位于犹太山地顶部,耶路撒冷以南,属于巴勒斯坦中部城市,该城最著名的基督教古迹是坐落于市中心马槽广场的圣诞教堂,据说耶稣就出生在这个长13米、宽3米的地下岩洞中的一个泥马槽里。</h3> <h3>伯利恒历史上曾经被众多的帝国所统治。目前,以色列控制着伯利恒的进出口,而日常行政由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进行管理。伯利恒以穆斯林占多数,但拥有巴勒斯坦第二大的基督徒社区。</h3><h3>隔离墙和武装检查站让人感到有些紧张气氛。</h3> <h3>橄榄山</h3><h3>橄榄山是犹太教圣地,这里居高临下,几乎可以看到耶路撒冷旧城全景,导游拿着图,将圣经记载的所有重要场所详细给众人讲解,四周种植大量橄榄木,山坡下客西马尼园种有非常有名的迷迭香,右边是客西马尼万国教堂又叫苦闷大教堂,祭坛前的岩石传说是耶稣被出卖后渡过最后一夜的地方。站在橄榄山上,看着蜿蜒的旧城墙、圆顶清真寺和圣墓教堂,脚下是数不清的墓碑,众多亡灵将在末日复活守护家园,听着这样的故事,混杂在历史与宗教的传说中,一阵风吹来,仿佛是在为无数的地下魂魄哀鸣。</h3> <h3>徘徊在古老而不失活力的耶路撒冷,时常有一种悲情氛围笼罩着,头脑中不时会涌起一串问号:这是怎样的一方热土?怎样的一个族群?3000多年来,无数朝代在这里交替变更,不同文明在这里交织、激烈碰撞;它被占领捣毁多达38次,又18次从一片废墟中重新站立;</h3><h3>虽是弹丸之地,竟使千百年来无数英雄为之赴汤蹈火,前仆后继。</h3> <h3>探究本源我想起几天前去参观的马萨达古城堡。它距离耶路撒冷100多公里,公元72年,罗马人在占领耶路撒冷后,决定拔掉马萨达这棵眼中钉,罗马大军以十倍优势兵力将驻守马萨达的960名犹太起义勇士团团围住,罗马人以为这不过是一场轻而易举就能取胜的小小战争,却不曾想到,马萨达城堡竟旷日持久,坚持抵抗长达三年时间!</h3> <h3>最后在马萨达沦陷前夕,犹太领袖艾力阿沙尔,在马萨达古堡的犹太教会堂(目前世界上发现历史最早的犹太教会堂)召集所有犹太人开会,以一场撼动人心的演说,劝服全体犹太人集体自杀,以换取"永远的自由",避免马萨达古堡被攻陷后,遭受罗马人惨无人道的蹂躏与侮辱。他们抽签选出10人,杀掉全部男女老幼,然后剩下最后一人自杀,这样既不违反教义,也成全大家忠烈,殉难总计960人,罗马人最后得到的只是一座空城。</h3> <h3>这是何等的英雄气概,何等的视死如归!这种"宁死不屈",永不做亡国奴的精神,一直激励着犹太民族。至今,以色列每一位服役新兵都要到马萨达宣誓:"马萨达永远不会再陷落",几千年来,亡国之恨,民族之殇,铸就以色列国家灵魂,自强不息成为犹太民族精神支柱。</h3> <h3>马萨达,不仅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也成为我们破译以色列犹太民族基因密码,它是犹太民族英雄精神的象征,是失去家园、颠沛流离在世界各地的犹太人心中圣神的精神图腾。</h3> <h3>正是这些血腥战争、亡国之痛、民族之殇惨痛的教训,使犹太民族虽历经罗马帝国屠城,十字军东征杀戮,沙皇被刺后百万人丧命,纳粹德国的种族灭绝大屠杀等一次次的民族浩劫,仍能深刻的自省、自律、自强,在蓝色六芒星旗下凝聚、团结起来,最终回归故里,重建起自己美丽的家园。</h3> <h3>耶路撒冷,</h3><h3>让我认识了以色列,认识了犹太人。</h3><h3>这个民族不需要同情,值得尊重!</h3><h3> 2018年3月22日 大林夜于西郊</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