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3月24日 农历二月初八 星期六 早9:00</h3><h3>二十六年前的今天是我为人妻的日子,感觉就像在昨天一样,一眨眼的功夫快三十年了。早晨刚醒就听老公嘟噜了一句:今天咱和爷爷奶奶去北京玩吧?我的天呐!你就不会提前一天和我说吗?睡意还没全消的我一骨碌爬起来,赶紧洗漱和收拾行李。不到半小时就出门了,这速度跟集结号后的兵哥哥有一拼。</h3> <h3>这就是传说中号称世界第一的高速光伏路段。功能是:给行驶中的电动车充电和融化路面冰雪的作用。</h3> <h3>空荡荡的候车大厅把人显得十分渺小。</h3> <h3>由于两位老人的身份证是第一次购买高铁票,网购票必须认证通过。为了节约时间,世伟兄只好排队用现金购票。</h3> <h3>初次坐高铁的奶奶爷爷看哪都新鲜,一进站就开始东张西望,嘴里还一个劲儿的叨叨☞我和你爸俩人单独出来肯定不行。</h3> <h3>既然今天是结婚纪念日,那就少不了庆祝的蛋糕。你看世伟兄那一脸的皱皱,不笑还好点,这一笑褶子更深了。</h3> <h3>爷爷奶奶从站台等车就开始激动,一直到车来,上车,坐稳后才稍稍平静下来。列车一开动起来,他们就又开始兴奋,特别是高速行驶的两列列车相会的时候,更让老人惊叹不已。</h3> <h3>麦苗已经变绿了。</h3> <h3>很喜欢这个蛋糕,简单不失浪漫,谢谢葛霖为我提前订做蛋糕,不然就赶不上这趟北上的列车了。</h3> <h3>到达北京南站。</h3> <h3>不敢上电梯的婆婆今天也上上下下了好多次,现在已经练的快不用我们扶了。</h3> <h3>坐完高铁坐地铁,老爷子老太太满满的成就感和自豪感。</h3> <h3>乘坐地铁到平安里站下车,我们一行四人直奔护国寺老店,品尝护国寺小吃。小吃品种很多,有艾窝窝、驴打滚、豌豆黄、象鼻子糕、馓子麻花、麻团、焦圈、面茶、杂碎汤、豆汁等八十多种小吃。</h3> <h3>吃完饭继续前行,沿途有个梅兰芳纪念馆直接吸引了婆婆的眼球,演了大半辈子戏的婆婆一进园子就振振有词。细说着梅兰芳的方方面面。虽是第一次进这园子,却熟悉着园子的每个角落,这应该归功于电视吧。婆婆在梅兰芳先生经常练功的地方也亮了亮相。由此来看婆婆对梅大师的了解是多么的透彻和崇拜啊!</h3> <h3>梅兰芳纪念馆。梅兰芳先生去世前,曾在这幽静、安适的四合院内,度过了他人生的最后10年。此院原为清末庆亲王奕王府的一部分,解放后经过修缮,梅兰芳先生搬到这里居住。梅兰芳先生去世后,时任国务院总理周恩来提议建立梅兰芳纪念馆。</h3> <h3>不管到哪儿,跑腿,背包的活都是世伟兄的。图为又累又渴的世伟兄一口气喝干了一瓶汽水。</h3> <h3>在天桥上看西单。</h3> <h3>走了一天的路,我的腰都板了,老爷子和老太太却精神抖擞,步履轻盈,深感佩服。</h3> <h3>在酒店休整片刻后去餐厅简单的吃了个晚饭。</h3> <h3>酒足饭饱后就进入了拉体力的环节。先从酒店步行着去地铁站开始。这一路的夜景还是不错的,一路走一路拍。</h3> <h3>老人每次过马路都离不开儿子的搀扶。</h3> <h3>今天坐地铁的频率极高,地铁来了公公婆婆已经上下自如了。</h3> <h3>公公婆婆不会自己进出站台,每次都是世伟兄逐一放行,过通道。</h3> <h3>从地铁站出来直奔天安门。两位老人见到天安门时的心情简直无法用语言来形容。只见老爷子掏出手机不管对着哪儿就是一阵狂拍。</h3> <h3>公公就随看随拍,婆婆就☞在这给我来一张,☞在那再给我来一张。我们四个人拍照拍的不亦乐乎。</h3> <h3>近距离观看夜幕下的天安门。天安门是明清两代北京皇城的正门,最初名“承天门”,寓“承天启运、受命于天”之意。清朝顺治八年更名为天安门。过去只有皇帝才可以由此出入。民国十四年十月十日,故宫博物院成立,天安门开始对民众开放。1949年10月1日,在这里举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由此被设计入国徽,并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196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h3> <h3>这是公公给我俩拍的合影,尽管有点点儿虚,天安门也只拍了一点点。不过这已经是很OK了。👍👍👍</h3> <h3>这是刚刚学会拍照的婆婆给我俩拍的合影,尽管有点点不正,但整体效果自然还是极好的。👍👍👍</h3> <h3>天安门下爷俩的背影。</h3> <h3>王府井的夜景随手拍。</h3> <h3>今晚真的累了,二老见座就想坐下来歇歇,快八十岁的人了这身板,这活动量,还能坚持的走就已经很不错了,我是甘拜下风啊,今晚累得我给我一个手包往胳肢窝一夹,简直就是一个活脱脱的女版张嘉译啊。世伟兄应该也累的不行了,从那僵硬的表情中露出了一脸的疲惫,但只要站起来就开始耍帅。</h3> <h3>小吃街的古今对比图。</h3> <h3>让俩老人再回味一下坐公交车的滋味。在人挨人,肩碰肩的公交车上竟然还有人给二老让座,这表明国人的素质是越来越高啊。</h3> <h3>3月25日 星期天 早9:00</h3><h3>由于昨天劳累过度,一觉醒来已经是早晨八点多了。等我们洗漱完毕后早餐时间已过。退房后领着老人,拉着行李,漫步在北京蓝下。</h3> <h3>城市大了啥都不方便,吃个早饭都得坐公交去。</h3> <h3>途中再次见到1992年我第一次来京吃肯德基的地方。</h3> <h3>公公婆婆就想吃正宗的北京炸酱面。</h3> <h3>炸酱面馆的旁边有个老舍茶馆。老舍茶馆是以老舍先生命名的茶馆,建于1988年,古香古色、京味十足。可以欣赏到曲艺、戏剧名流的精彩表演,同时品用名茶、宫廷细点和应季北京风味小吃。</h3> <h3>二分钱一碗的大碗茶。世伟兄看见装饰用的大碗儿又调皮了。</h3> <h3>闲的没事去大栅栏看看,就相当于遛食吧。大栅栏里德云社,大观楼,瑞福祥,王麻子,张小泉等等的老字号。</h3> <h3>喜欢听狗不理包子的传说。清朝同治年间,一个十四岁的叫高贵有的孩子,从武清县杨村老家来到天津,当了刘家蒸食铺的小伙计。这家铺子专卖什锦蒸食和肉包,主顾大都是往来运河码头的船工、纤夫、小商贩。高贵有在店里专管做包子,因为他幼年性格很强,父母给他起了个“狗不理”的小名。他人小心灵,做出来的包子好吃,卖得很快,受到人们的称赞。他十六、七岁时,利用所积攒的钱,在附近开起了包子铺,人家喊惯了他的小名“狗不理”,久而久之,就把他经营的包子叫“狗不理”包子了。</h3> <h3>全聚德门前的有轨电车。</h3> <h3>为了不排队,我们早早的就去定好了桌子。今天终于吃上前门大街的老字号全聚德。全聚德创建于1864年,以独具特色的全聚德烤鸭为龙头,集“全鸭席”和400多道特色菜品于一体的全聚德菜系,被誉为“中华第一吃”。原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周恩来曾多次把全聚德“全鸭席”选为国宴。</h3> <h3>烤鸭一上桌,先别说品尝味道如何,刚看大师摆的盘就已经感觉出不一般了,口感更是没的说。</h3> <h3>吃完烤鸭顺便看看前门,婆婆一直哼着李谷一的☞大碗茶。此情此景此歌此时搭配的是恰到好处。</h3> <h3>前门大街全景。前门是明嘉靖二十九年建外城前是皇帝出城赴天坛、山川坛的御路,建外城后为外城主要南北街道。民众俗称前门大街。明、清至民国时皆称正阳门大街。</h3> <h3>婆婆没去过天坛,我们以前虽去过,但也忘的差不多了,所以我们决定陪婆婆重游天坛公园。</h3> <h3>天坛全景。天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清乾隆、光绪时曾重修改建。为明、清两代帝王祭祀皇天、祈五谷丰登之场所。天坛是圜丘、祈谷两坛的总称,有坛墙两重,形成内外坛,坛墙南方北圆,象征天圆地方。主要建筑在内坛,圜丘坛在南、祈谷坛在北,二坛同在一条南北轴线上,中间有墙相隔。圜丘坛内主要建筑有圜丘坛、皇穹宇等,祈谷坛内主要建筑有祈年殿、皇乾殿、祈年门等。</h3> <h3>七星石。它们是明朝嘉靖年间放置在这里的“镇石”。代表的就是泰山七峰,泰山一直有“五岳独尊”的美誉。自秦始皇封禅泰山后,历朝历代帝王都不断在泰山封禅和祭祀,所以,泰山在帝王心目中,那就是“神山”,是与天最近的,嘉靖皇帝放置这几块石头其实就代表着泰山。在这七块大石头的旁边还有一块小石头,这是“八块石头”,这第八块石头是清朝乾隆皇帝给加的,因为清朝是满族入主中原建立的,生活于白山黑水间的满族人,从小就把长白山视为自己的“圣山”,因此,定鼎中原后,康熙皇帝专门命人去考察泰山和长白山的关系,并编写了一部《泰山龙脉论》,这部书里写道:朕细考形势,深究地络,遣人舵海测量,知泰山实发龙于长白山也。意思就是泰山其实是发源于长白山的,我们满族人也是华夏中华中的一员。因此,乾隆皇帝根据自己爷爷的考证,特意在这象征泰山的”七星石”旁,另外再放置一个小石头,代表着长白山,意思就是,我们也是华夏的一员,汉人们别排斥我们满人,大家都是一家人。</h3> <h3>这颗树叫九龙柏,是天坛公园最有名气的树。500多年的树龄已经非常有沧桑感了,如同游龙飞腾般盘旋向上的纹路更加令这棵树备受人们的关注。而这棵树的树名就是根据树身命名的。</h3> <h3>皇穹宇全景。皇穹宇位于圜丘坛以北,是供奉圜丘坛祭祀神位的场所,存放祭祀神牌的处所。初名泰神殿,嘉靖十七年改称皇穹宇。</h3><div>皇穹宇围垣具有传声功效,俗称回音壁。</div> <h3>天坛公园留影。</h3> <h3>北京南站的人山人海。</h3> <h3>离发车时间还有一二十分钟的时候,公公婆婆一溜小跑找自己的车厢,我想给他俩照个照片都变成了抓拍,生怕高铁跑了他们上不了车。老人啊!什么事都很认真。</h3> <h3>晚上八点多到济南西站,下车后我给他俩拍照,这时候的老人才静下心来配合我。我让他俩扶着车照,他俩还有点紧张,你看照片上的他们笑的那叫一个灿烂。但这失真的笑容掩盖不住内心的害怕和紧张。</h3> <h3>晚上十点四十下高速,我们安全到家。</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