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300小型轧机精调彺事

明老

<h3>300小型热连轧机是上世纪五十年代苏联设计制作的当时较先进的轧机,是苏联援建中国的156工程项目之一。该轧机未架轧制速度是每秒18米,生产产品主要是10~30mm的园钢、罗纹钢,年产量为30万吨。轧钢区域的粗轧机组由R1~R8八架轧机和一号飞剪组成。精轧区域由F9~F16八架轧机和二号飞剪组成。轧机主传动采用水银整流器供电,控制器由磁放大器和移相触发器构成,通过测速机构成速度闭环系统。二台飞剪由电动发电机组供电,釆用电机放大机並通过测速机测速和自整角机测位形成速度控制和位置闭环控制。1961年五月,300小型连轧机开始试生产。直到1962年二月都没有达到正常水平。经常出现跳闸,拉断、堆钢等事故。班产不到设计产量的十分之一。为此,成立了轧机精調小组,黃秉文为组长,景涛、永吉和我为小组成员。三月份冶金工业部和北京市派国内知名专家来到300小型主电室。我记得的专家是:冶金自动化院的工程师:刘清沛、朱兆年、丁蕴石;北京钢铁设计院的工程师:厐树宣、朱畅洪和朱镇东:清华大学教授郑维敏、讲师韩增進等。我们精调小组成员和安装公司的徐楚权工程师参加了研讨会。专家组在首钢断断续续地调研到四月中旬后都回去了。这期间他们提出二点事项具有参考意义:一是查到苏联援建印度的普拉軋机(与300小型轧机相似)已经投产,后经外交途径得到伩息,印度普拉轧机采用3000赫芝的中频磁放大器,。而给首钢300小型的是50赫芝工频磁放大器。由于当时的中苏关系,苏联不向中国提供3000赫芝的磁放大器。另外一点是郑教授提醒要用25瓦的电烙铁(不能用75瓦以上)更换电流检测器的锗二极管,否则会损伤鍺二极管。 </h3><h3> 此期间黄秉文设计了一台活动的备用小车给十六台轧机做备用。1962年6月,清华大学的郑教授带领熊光楞、朱果敏二位研究生来到我厂。並决定把提高300小型轧机的稳定性做为二位研究生的研究课题。首钢总公司的安总接见了他们,并指示厂部给郑教授一把沙发掎,每天中午二个鸡蛋。这是困难时期对教授的一种待迂。1962年的七月份,二位研究生提出一个技术方案,郑教授特意来首钢观看效果,郑教授认为此技术方案有效果,景涛认为没有什么效果,最后证明景涛同志的看法是正确的。此后两位研究生有时来首钢调研,有时回校研究、实验,一直到1962年的十月中、下旬,他们有了新的研究成果,邀请我们去清华大学学习控制理论、讨论新的控制方案。黄秉文因机动科工作忙无法参加(白复沛已调到钢铁研究所)。永吉留在主电室守摊。我和景涛去了清华大学,学习了一些控制理论,参加了新方案的讨论。新方案中心思想是在原有电流微分反馈基础上再增加一个电压微分反馈,达到每二个惯性环节有一个反馈,确保系统能够稳定工作。1962年底,在一台电机上实验了清华大学的技术方案,实验效果非常好,不但提高了系统的稳定性,还提高了系统的控制精度。1963年1月到八月,在16台轧机上推广了淸华大学的控制方案。从此,轧钢机不再因为控制系统不稳定而跳闸了。1963年8月至10月期间,清华大学的另一位研究生王文威来到首钢,他用非线性理论帮我们解决了二台飞剪的速度稳定和定位的精度。 </h3><h3> 此外,景涛同志设计了水银整流器的水温自动调节装置,确保了水温在规定的范围内工作。景涛同志还提出苏联规定的水温标准太低,容易出现熄弧,引起系统跳闸,重新调整了水温的控制范围。经过这些改造,300小型轧机电控系统彻底稳定了。300小型轧机达到了设计的各项指标,産品的产量、质量都达到了设计的水平。 &nbsp;</h3><h3>此次参加精调有三点收获:</h3><h3>一是保证了生产。 &nbsp;</h3><h3> 二是学到了很多技术。 &nbsp;</h3><h3>三是我们三人的工作有了新的转折点。</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