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魂——在这里显现(西秦社火)

王志安

<h3><font color="#010101">  在古老的西秦大地,依然活跃着的永不消退的社火,更是集民间艺术之大成。这种乡土艺术,早在隋唐时期就有其雏形,经过不断发展,逐步成熟于明清20世纪直到21世纪以来,更广泛地流行于渭河两岸和渭北高原的广大农村及城镇,作为初春民间节日的一种娱乐形式,一直保留了下来。这些社火,在锣鼓的伴奏下,尽其戏耍取乐之能事,妆扮、脸谱、道具相互搭配,社火成为民间喜闻乐见的游行展演的造型艺术。西秦的社火脸谱是社火的主要特征。最早的脸谱比较简单,只有红、白、黑几种颜色勾眉画眼,自隋唐以来,经过一代又一代艺人们的演就进化,吸收古傩面具的图案,先秦青铜器的纹饰和民间美术大色块对比的表现手法,逐步完善,发展成数百余幅脸谱。这许许多多的脸谱构图,具有装饰性的图案,变化丰富的线条,强烈的色块对比与耐久不渗的颜料等几大特色,不仅使社火人物更富鲜明的性格,而且其本身就是一种独具特色的艺术美术精品。西秦大地的形色多样,特别是那种血社火、单杆桥床社火、板凳龙等,已是濒临消失的古老社火,但在西秦山乡依然保留。每当元宵佳节,四乡的社火队齐出动,四面八方的乡民也一起涌上等街头观看社火。把自制的面花和各种形状的工艺品摆出来,把彩旗举起来,把鞭炮点起来,把脸谱戴起来,把锣鼓敲起来,一队队的社火在人群间鱼贯汇集,喝彩声、喧闹声响成一片,万民喜庆,把个春节闹得红红火火!在正月十五前的几天里,各乡(镇)村提练的社火除串村串户外,在十五这天集中进城表演,社火数量极多,种类有:地社火(步社火)、马社火、高跷、背社火、旱船、耍狮子、舞龙、大头娃,晚间的步社火主要是旱船、狮子、龙灯、武术等称奇斗智的各种风格,地社火(步社火)、马社火、背社火、高跷多扮演历史故事中的人物,讲究比赛社火人物的脸谱艺术,也是评定社火等级的一个条件。这几天的县城人山人海,锣鼓喧天,鞭炮声震地,是县城里最热闹的日子。铸就了一簇乡魂就在这里显现:</font></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font color="#ed2308">血 社 火</font></b></h1> <h3>  血社火,原来称为扎社火,又叫杀社火、扎快活、血彩。这种社火流传在陕西省宝鸡市的一种极其独特的社火形式。多以扮演格斗凶杀的戏剧故事为主。如《罗通大战王不超》,罗通的肚皮开裂,肚肠、心肝、脾肺裸露于外,肠子盘在腰间与王不超厮杀,其状态威武雄壮。《武松醉打将门神》,将门神被武松背绑而行,蒋的光头上楔进一把快斧,斧把高翘,一走三晃,鲜血淋漓;腹腔亦被剖开,心肝肠肺全部外挂出来,甚为森人。有时在社火化妆时,故意把装社火的人分成打架的两伙,双方各持刀、斧、剑、矛在大街上吵架而过,霎时间便可化装成这一伙打败那一伙的局面,败者被绑而行。有的胸膛扎进利剑,皮肉翻张;有的脸被砍伤,血流如治,形象逼真,惟妙惟肖,其化妆之精巧,令观众难辨真假。但这种社火的化妆从不传人,技术保密,知者甚少,现宝鸡市赤沙镇三寿村有一家祖辈相传此术。据说,这种社火形式是古代杀牲祭祀的延续。</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ed2308">脸 谱 社 火</font></h1> <h3>  社火脸谱,社火脸谱源于西周,是至今保存;延续下来的中国民间吉祥物。西北地区传统民间常悬挂在厅堂,招财进宝;迎祥;纳福之意。上百款不同人物造型的脸谱,生动;夸张;想象力丰富。是极其稀罕的手工珍品。宝鸡社火脸谱,人物众多,开脸严谨,用色讲究。仅脸谱的谱式就有很多种,如:对脸,破脸,碎脸,悬脸,转脸,定脸等,最长见的是对称形和旋转形两种。对称形即是左右形与色都成对称分布,以五官为准,饰以各色纹样,颇似先秦青铜;旋转形则放弃五官中线,向左或向右成一条斜线,并饰以盘旋游走的纹饰,有很强的运动感。画脸谱的颜色早期只用青、赤、黄、白、黑五种颜色,暗合五行明辨忠奸。这也是表现社火脸谱人物角色性格的基本色彩和语言。黑代表忠诚、铁面无私,白代表奸诈,红代表侠义,绿代表草莽,金、银代表鬼怪,粉代表苍老,黄则代表残暴。为便于记忆和传承,民间艺人还专门编有口诀,曰:“红为忠勇白为奸,黑为刚直灰勇敢;黄为猛烈草莽绿,蓝为侠野粉老年;金银二色色泽亮,专画妖魔鬼神判。”此外,也还有画眼、眉、口的口诀,画眼诀里又分顺眼、吊眼、环眼、三角眼、雌雄眼等。画眉诀里有卧蚕眉、梳子眉、吊勾眉、瓦眉、疙瘩眉、兽角眉等。细致全面,形成了一系列的纹饰、眼神、色块等程式化的要求。民间艺人根据不同人物进行不同的脸谱设计,以夸张变形的艺术手法,加进象征性、寓意性的纹样,来表现人物不同的身份和性格。宝鸡社火脸谱,经过漫长的时光雕琢,如今已日臻精细和完美。无论布局、设色、绘画、修整等方面,已有一整套成熟技艺和相对固定的程式,形成了鲜明地域文化特点和独特的民间艺术风格。<br></h3><div><br></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font color="#ed2308">马 社 火</font></b></h1> <h3>  马社火,是人骑在马上(或骡、驴、牛),妆扮成一定戏剧人物游演的一种社火。马的头尾披红挂彩,脖系铃铛。演员们按照剧中人物要求,穿上古代戏服(多以莾、袍、铠甲、旗靠为主),画上脸谱、手持各种缀满缨络、彩球具有装饰性的武器(主要是刀、枪、剑、戟等),组成一组或数十组戏剧故事(多以列国、三国、封神、岳家军、杨家将戏等为主),骑在高头大马上形成一个庞大阵营,进行游演,并有拉马的、坠镫的、护卫的。马社火走起来如两军对垒,东来西往,状作战骑射式,或举手缴械投降态。英姿威武,雄伟壮观。这种社火以在陕西以宝鸡市的陈仓区、凤翔县、陇县、岐山县最为代表,现在在平原地区各城市多被车社火所代替。<br></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ed2308"><b>車 社 火</b></font></h1> <h3>  车社火,车社火即在马车上(现在多半在拖拉机、汽车上)扮演一组社火,并形成一个场面,表现一个故事。其内容基本上与马社火相同,装扮的戏剧故事人物除文臣武将外,还有生、旦、净、丑各类戏剧人物。近年来,还有表现现代题材的戏文故事以及装饰性的吉祥物,象征农、林、牧、渔业丰收的麦穗、玉米穗、棉花、南瓜、牛、羊、鸡、鸭、鱼等。还有工业生产的的新产品实物模型、图表和各种内容的标语等,这类社火规模宏大,运用车辆多。现在人们统称为彩车。</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font color="#ed2308">地 社 火</font></b></h1> <h3>  地社火,也称地摊社火,地台社火,步社火等。主要在街头、广场、村头、庭院表演。宝鸡地区地社火包括:竹马、旱船、云朵(筏子舞)、狮子、龙灯、海蚌以及斗虎、戏猴、娃娃打架、拆洗婆娘(耍懒婆娘)、卖花、推小车、小鬼摔跤,等等。另外,还有跷腿社火(也叫高跷、木柳腿)。<br></h3> <h1><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22, 126, 251);">摄 影:郭安希 唐东全 徐月玲 雷小宁 李 芳 王志安</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22, 126, 251);">编 辑: 王志安</span></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