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大巴正行驶在沪杭高速公路上。</p> <p>远处是重重叠叠,连綿不断的山峰。时值五月初夏,山峰绿的像透明的雕塑,可又不像雕塑那么沉静,我们的大巴在奔跑,远山却成为倒退的美景,正当我为稍纵即逝的美景而遗憾时,群峰之上,又露出一个更秀隽的山峰,好像对我说,别遗憾,我在前面等你们呢!近处又看见星星点点粉墙灰瓦的民居嵌在翡翠中。然,我已无心欣赏这样的江南美景,放弃了靠窗口的座位,坐到了最后面,继续和荒友莆增佑老师,65年北京知青郭伟生和张效本大哥聊天。</p><p><br></p><p>五天的旅游结束了,似乎说了比那十年加起来还多的话,又似乎什么也没说。我知道,失去这回沪路上聊的机会,到了上海就没机会了,可我还有许多迷没有解呢。张效本大哥是65年去农场的北京知青,89年才回京,在十八连生活了23年,问他准能解开好多迷。</p><p><br></p><p>“张大哥,吴xx现在怎样?退休后他回北京过得好吗?”我问。</p><p><br></p><p>张大哥已近70,岁月除了将他一头乌发浸染成白发,其他倒没有给他留下苍老的的痕迹,依旧是1米80以上的个子,依旧说话慢条斯理,京味十足。</p> <p>那汪xx一家呢?我又问。</p><p><br></p><p>这回是蒲老师回答我。蒲老师现在定居齐齐哈尔市。他身上也充满了沧桑故事。</p><p><br></p><p>“汪xx是扬州人,原来是国民党起义军的一个副连长,你看,他多年轻,都没有打过仗,但也到了某农场,后又来到十八连,不过你们走后,上面落实政策,他当了副连长,后来又调到某林场当上副场长,他大儿子干得很好,这一家人算是翻身了。”</p><p><br></p><p>听了蒲老师的话,我的脑海中出现了一个十三四岁男孩的形象。他叫汪强,用今天的话说是个小帅哥。他身材匀称,鼻梁挺,眼睛和他父亲一样炯炯有神。大概是1978年冬,他的老师去团部办事,让我代一天课。我一进教室,见几个女学生已将炉子生好,而几个调皮的男孩知道他们老师请假,便把课桌椅敲得震天响,还从外面捧来一堆雪放在炉子旁、座位上,任由积雪在热气中灼化。一时间地上,桌椅上湿碌碌的,一不小心就会滑倒,裤子就会沾湿。此时,小强正和几个同学擦那些被雪水浸湿的桌椅。几个调皮学生见我进去,便坐到了自已座位上,只有一位学生还在做着各种怪样引其他同学哄笑。我忘了是怎么开的头,只记得给他们讲了鲁迅的故事,并背颂了鲁迅的小说“闰土”,学生们个个听得津津有味,尤其是小强,更是聚精会神,两只黑眸子一动不动,仿佛他也和农民的儿子闰土成了朋友。这时“某某学生”又发出了悉悉索索的声音。</p><p><br></p><p>“不要有声音了,听老师讲课。”小强回过头劝阻着“某某”同学。</p><p><br></p><p>“你,一个劳改犯的儿子,敢对我吆三喝四,回头叫人斗死你一家。”</p><p><br></p><p>那同学边做着怪脸边对小强说道。</p><p><br></p><p>这时我看见小强的脸由红变白,牙关紧咬,拳头紧攥,胸脯一起一伏。他朝我看着,眼眶里满含委屈、愤怒、压抑。我朝他摆摆手,对那学生说:</p><p><br></p><p>“不管你们的爸爸是干什么的,你们现在是学生,学生的任务就是好好听老师讲课不妨碍别人,你妨碍别人,谁都可以批评,汪强做得对,我们要向他学习。我还要把今天的事情告诉你爸爸,你爸爸也会批评你的。”</p><p>……</p><p>晚上,在连部,小强的妈妈对我说:“谢谢你,孩子都对我说了,都是我们不好,是我们连累了孩子…… </p> <p>大巴还在继续奔驶,嘉兴服务区刚刚落在眼前,却又远远退到大巴后面。热心的上海知青粉根和张飞给每人送上水果和刚在嘉兴买的小点心,有些倦意的荒友们又开始了说笑。听着荒友们的说笑,望着窗外顺着山势一层层向上延伸,在碧色新翠中挥洒着金光灿烂的油菜花,我从三十几年前中的往事回到现实。我为汪xx一家有好的结局而高兴,心中陡然有层阳光爬上心壁,充满了对人生对大自然的热爱。</p><p>不知不觉大巴已进入上海,开出了打浦路隧道,一拐弯,便到了耀华路。这里在2010年曾举办过令国人扬眉吐气,令世界瞩目的世博会。我看见高大的中国馆,一身红色,岿然坐在蓝天白云之下,气势非常恢弘。外地荒友们激动了,纷纷说道,我来过这里,我参观过世博会。</p><p>再一拐弯,大巴已到了外地荒友们下榻的七天宾馆。来妹夫妇已在那儿等候。荒友们又欢愉起来。而我心中却陡然惆怅,尽管如烟往事大多随风飘逝,早淹没在纷纷扬扬的历史尘埃中,然其中之痛之道之思之悟,却有着咀嚼不完的历史沉思。我想说:大巴啊,大巴,你开的太快,太快呀!那年月的故事我还有很多很多不知道呢……</p><p>后 记</p><p> </p><p>2017年夏季,八五五农场十八连的土地上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他就是吴xx的小儿子。吴xx已过世,临走嘱小儿子代他回农场看看父老乡亲,代他再在北大荒的土地上走一走,代他谢谢曾经照顾他的知青荒友……从十八连的微信群中看到这一消息时,我心里五味杂陈,想起唐朝大诗人杜甫的诗:</p><p>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p><p>都说岁月流逝,其实,流逝得又岂止是岁月?</p><p> 写于2015年秋, 修改于2018年春。</p><p> </p> <p>众荒友对(在回沪路上)的点评</p><p><br></p><p>存网好文笔!图文并茂。往事如梦,往事如烟。我的思绪又回到了几十年前,那里的人,那里的事,一桩桩一件件在心头闪过……夜深了,没有睡意,心情久久平静不下来……</p><p><br></p><p>谢谢小魏姐的关注!是的往事如烟,往事如梦,我们永远不会忘记那里发生的一切……</p><p><br></p><p>网事如歌:你好!看了你的文章,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又一次回到了黑士地,回到了50年前,那里的人,那里的事…又引入了我的眼帘,又一次幸福回忆,存网你的文笔太棒了,情景生动,真实,.谢谢你存网,辛苦了。北大荒的情,北大荒的故事是我们一生中忘不了亲身经历,谢谢你!辛树芝</p><p><br></p><p>网事如歌:看了你回沪路上这篇文章,我心里久久没有平静,文章表达了我们当时的情景和心情。写的生动,朴实,真切。充满了正能量。</p><p>也又一次带我回到了50多年前的北大荒,这是我们经历的故事。网事如歌,你的文章总是带着我的思绪回到那个年代,回到18连。再次谢谢网事如歌,你的付出,给我带来满满的回忆。 郭伟生</p><p><br></p><p>拜读了《在回沪路上》,今天忙于家事未能及时回复,十分抱歉。我就谈谈阅读这篇佳作的第一感受吧。</p><p>看到该篇题目我不免心里猜想,你们一帮知青老友又结伴春游?在回沪车上一定有比春景更精彩的场景或故事,居然让笔者放弃了靠窗的座位?</p><p>于是,阅读从回沪车上的一问一答,展开了那个年代发生在兵团的令人沉重的往事……那些被省略的一个个名字,是心中一个个待解的谜,也是一份份真诚的牵挂,这从学生小强这件事,笔者心中的同情和善良将本篇的旨义表达得一清二楚。</p><p>我也说不出更深的,只是谈点感受。</p><p> 陆鑫华</p><p><br></p><p>时代呼唤这样的作品。文学作品只谈风花雪月,蝴蝶鸳鸯那是无病呻吟,那是"擦皮鞋文化",这种文字不仅沒有价值,却透视文字后面的一颗卑琐的灵魂。</p><p>《芳华》之所以引发众多读者共鸣,是因为作品能直面历史——《在回沪的路上》是一篇紧扣时代脉搏的文字,人性的复苏和回归是文章的主题底色,重塑了对新时代人性回复本真的殷切希望和信心。蒲老师</p><p><br></p><p>又见存网美文,阅后五味杂陈,尘封多少往事,揭开记忆犹新,命运谁又能够主宰,人生从不出现彩排!存网的文笔流畅,车窗外的风景和主人翁的心情紧紧相扣,往事的记忆和眼前的友聚攀谈融入一体,有欣喜有感伤,有开心有别离,文中景色美,欢聚乐,交谈欢。</p><p><br></p><p>杨玉珍</p><p><br></p><p>家园真是人才济济,品读了存网和秋哥的美文心里有说不出的滋味,虽然回忆是酸楚的,但是通过两位的精心描述,又吸取到了甜蜜的味道,两篇文章带来了一天的好心情,从中吸取了丰富的营养,夸奖的话我就不多说了,给你们点一个大大的赞!太好了,过瘾!!</p><p><br></p><p> 桂华</p><p><br></p><p>一字一行的看了存网的美篇"回沪路上"字里行间写的声情并茂、细腻婉转,彰显着她的文学天赋,真的是耐看,存网给你一个大赞!</p><p><br></p><p> 刘国</p><p><br></p><p>存网美篇中的两篇文章都已拜读。游记情景交融,对环境细腻的描写中彰显了对荒友的浓浓情意。《在回沪路上》一改写作手法,通过询问,聊天(犹如采访),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跃然面前。反映了当年特殊年代某一群体的跌宕人生的遭遇。我从字里行间读出了作者延伸了的荒友情。为存网美文点赞!</p><p><br></p><p>存网饱读诗书,又谦虚好学,因而下笔如神;观察事物仔细入心,因而写景逼真写人传神;存网心中装着荒友,因而字里行间处处彰显着深深的荒友情……所以,这样的文章有血有肉,有景有情,耐看!金凤姐</p><p><br></p><p>金凤姐你好!谢谢你的鼓励!这两篇文章都是2015年写的旧作这次包装出炉[偷笑]你的点评一语中的,确实我将荒友情延伸了。特别是去年吴某的儿子代替他父亲重返北大荒,让我很感慨。当初不管是什么原因来到北大荒的,都对那片土地不能忘怀,都想着要在那片土地上重新走一走。往事不堪回首,但愿文中写得这些事再也不要发生。</p><p><br></p><p>在网海毫无目的遨游,当两眼发花,行将就寝之际,依旧习点进《情系金沙》。</p><p>打开存网妹妹的《在回沪路上》,顿时让我精神一震,阅后耳目一新。</p><p>过去看惯了存网妹妹的游记,万千景色跃入笔端,常常使人有身临其境之美。细细品味,其情又随景而生,心悦,鼻酸,不由你随其而兴,随其而落。</p><p>今日又读存网妹妹的美文,令我耳目一新。映入眼帘的不再是熟悉的游记,而是用理性的眼光审阅人性。她从历史的角度,借用荒友的嘴讲了那个特殊的年代蔑视,甚至压制人性悲哀。</p><p>此文除了深刻的主题之外,从写法来看,一是作者对所掌握的素材繁简得当,看出了驾驭素材的功力。二是所写的内容从表面看都是生活琐事,但是却反映了关于人性的大主题。三是拿来眼底的景色为表现主题,表达心情服务。第四更高一筹,作品表现的是人性,也是作者对当时对蔑视人性的审视,但是,文中自始至终不见“人性”二字。高,实在是高。佩服之至。</p><p><br></p><p>百年蝈蝈留言</p><p><br></p><p>存网的文章好!老哥的评论高!文章有苍桑感!轻描淡写娓娓道来写出了文革对人性的压抑和摧残。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有评论家说:弄不明白的写小说,弄明白的写散文!存网妹子啥都明白,可就不说明白,让读者去悟。而倾向早就自然而然的流露了出来!大家的手笔呀!</p><p>蝈蝈老哥,耀华。存网也是杆老枪!我没在十八连待过,不了解情况,此文用议论文写,用完全或不完全归纳推理,得出的结论会索然无味。用形象用故事说话就有震撼力!尤其是对熟悉他们的人来讲!</p><p><br></p><p>杨杰老师</p><p><br></p><p>回复</p><p>谢谢大哥,杨老师,国哥,玉珍!说实话写这样的题材,我也是考虑再三,毕竟比较沉重,怕当事人不快。但觉得将特殊年代亲眼所见对人性的蔑视写出来也是我的责任。所以我在文中写到:其中之痛之道之思之悟,有着咀嚼不完的历史沉思。</p><p><br></p><p>@风雨人生 谢谢郭大哥、小辛、来妹的留言!说实话,刚写完,是不是发到咱们自已的群中,我还在犹豫,怕当事人的后代看了伤感,因为毕竟话题太沉重。我在十八连工作生活了十个年头,九年不到二个月,闭着眼都能想起那年那月发生的事情。去年得知吴的小儿子来连队,我很感慨,不管是什么原因来到北大荒的,都忘不了那里的一切,都要在那里的土地上走一走。所以我选的歌也是北大荒的歌!再次谢谢你们鼓励!</p><p><br></p><p>谢谢蒲老师的点评!谢谢你的理解!说实话,初起,我还真担心,怕触动当事人心底的柔软处,引起伤感。我至今记得那天下午我们在车上的聊天,感谢你们让我知道了真相,所以才有了这篇文章,其实有些人有些事,写起来更有张力,但当事人曾对我说,他们的子女并不知道,所以我不能写。</p><p><br></p><p>披衣倚枕看文章,阅毕大为赞赏,文笔真不错!描景写人,都很精确,感染力强。通篇没有苍白无力的说教,但看后又不由人不深思,文友们的点赞并非溢美之词,实是引发了大家的共鸣,难得!我是那一时代的旁观者,拜时代遗弃之幸,未吃过大苦,但对于文中诸人的苦难,感同身受!一切已成历史,愿社会能以史为鉴,不蹈覆辙,则黎民幸甚!</p><p>好友方铁生在(回沪路上点评)</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