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早起的人比其他人更接近梦想,更加会感受到生活的多姿多彩,看到更大的世界,拥有更多的骄傲。</h3> <h3> 今天早晨跟随着张老师学习“十二德”中的“和”。《中庸》里有这亲友一断话:“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里的“致中和”讲的是适度、恰当、平衡与节奏协调,从而使内在心灵达到平衡,这是追求外在和谐的内在基础。如果人人都做到“中和”的境界,大家心平气和,社会秩序井然,天下也就太平无事了。从晋襄公元年间《狼瞫怒而不乱》这个真实的中看出狼瞫能够在受到不公正待遇时还能够以公义为重,控制自己的情绪,协调自己的心理,最终用实际行动获得人们的赞许和尊敬。人的一生会经历各种情境,有时得意,有时失意。不论外界环境和自我遭遇如何变化,我们都应该努力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协调,努力实现身心和谐,力求符合“和”的美德。在现实生活中做家长的我们要通过自己一点一滴小小的努力,改变自己,树立道德的力量。“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焉。”品质也是一个习的过程,家庭教育中我们家长不应该和孩子两败俱伤,孩子是需要体恤的,团结所有可以团结的力量。打压怒骂、呵斥孩子可能会造成孩子唯唯诺诺的性格,孩子的身心发展是极为重要的,天地和万物才能育。孩子就是我们天与地之间的庄稼,适应大环境才能茁壮的成长。</h3><div><br></div> <h3>张老师讲的课太棒了,我不由自主的总结了她昨天课程中的名言:能够包容多少人,就能够成就多少人。一个人改变不了大环境和气候,但教育就是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棵树撼动另一棵树,我们不羡慕云,但我们要做这样一朵云,推动整个天下的气候,能够达到和谐,才能够发育万物。</h3> <h3> 中华文化最核心的思想就是“和”,《易经》中有“保合大和,乃利贞”。我们应该经常向自我提问:在生活中,在家庭中,在教育孩子当中做到中正而平和了吗?喜怒哀乐是我们每个人都有的情绪,控制好自己情绪的人,方能控制好自己的人生。</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