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永流传 ——海南省教育厅"戏曲进校园"工作考察交流活动(三)

娜娜

<h3>2018年3月23日由海南省教育厅体卫艺处林洪珊副处长带领海南省&quot;戏曲进校园&quot;交流学习小组走进武汉市育才怡康小学。</h3> <h3>海南省教育厅体卫艺处林洪珊副处长</h3><h3>武汉市育才怡康小学吴亚玲校长</h3> <h3>  武汉育才怡康小学秉承"对学生的童年幸福负责,为学生的终身幸福奠基"的教育理念,积极倡导"仁爱慧行,乐业创福"的教风和"勤学善思,乐学多福"的学风,凝聚形成了"同心共进,同育共福"的校风,彰显了"底蕴深厚、品味高雅"的幸福文化,使学校成为学生展示生命活力的灵动舞台,教师实现人生价值的温馨绿洲。</h3> <h3>一年级学生表演戏曲广播操</h3> <h3>  除了汉剧,武汉育才怡康小学还开设了&quot;皮影戏&quot;兴趣班。相比汉剧,皮影戏在学校开展的更早,早在2009年学校就让同学们接触到了</h3> <h3>育才怡康小学副校长 郑波</h3><h3> 为我们介绍及展示该校"戏曲进校园"好的开展情况:</h3><h3> 皮影戏的铺开工作从校级社团年级社团班级社团进行全员覆盖,传承创新;拓展资源多方打造;以生为本创新评价;丰富活动自我展示;整体发展 教师人人皆收益;铸造品牌 学校步步在发展;演绎校园的故事 学习身边的榜样。</h3><h3> 汉剧的传承专注教师的培训,武汉市组织全市上百名教师做了为期10天进行戏曲表演培训,在学校组建汉剧社团,邀请专家为学生进行专业训练,创作新编汉剧《取水记》。</h3><h3> 全校推广校园戏曲广播操。</h3><h3> 孩子们在学习戏曲的过程中,更加自信开朗,更懂得互助协作,在趣味中体验成长,在实践中传承创新。戏曲进校园活动丰富了学生戏曲文化的知识,提高了学生对于戏曲文化的兴趣,让孩子们更进一步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他们从小从古圣先贤的智慧结晶中汲取营养,长大后方能兼收并蓄世界先进文化与经典。</h3><h3><br /></h3> <h3>武汉市戏曲进校园教师培训项目</h3> <h3>  湖北皮影是一门古老的汉族传统艺术,民间广为流传的傀儡戏。主要分"门神谱"(大皮影)和"魏谱"(小皮影)两大类:"门神谱"主要集中在湖北中部、东部的仙桃、天门、云梦、应城、黄陂、孝感、汉川等地;"魏谱"皮影分布在鄂北和鄂西北的竹溪、竹山、谷城、保康、远安、南漳、襄阳、随州一带,其形制及风格与陕豫皮影相似,是陕豫鄂三地民间文化交流融合的结果。</h3> <h3>  武汉市育才怡康小学吴亚玲校长介绍该校建设木偶及皮影创意体验厅,注重学生学习基地建设情况,充分利用天台建设半开放式的木偶及皮影创意体验园,邀请传承人为师生们提供专业引领。</h3> <h3>创意园览图</h3> <h3>  江汉平原皮影戏是一种古老的,具有独特魅力的传统民间艺术。江汉平原北依长江,南贯汉水,又是荆楚文化的发源地,皮影戏在这里找到了滋生和繁荣的土壤。虽然其源头尚无法考证,但早在明末清初,这一带凡举办谢神会事,逢年过节都有唱皮影戏的习惯。日积月累便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雕镂特色。</h3> <h3>  汉剧是湖北地方剧种,约有300多年的历史,旧称楚调(又名楚腔、楚曲),后称汉调、汉戏,俗称&quot;二黄&quot;。民国元年(1912 年),定名为汉剧。汉剧的起源尚无定论。</h3> <h3>江岸区小学音乐教研员姚老师介绍该区戏曲进校园活动概况。</h3> <h3>  海南省教育厅体艺处林洪珊副处长谈及武汉市在&quot;戏曲进校园&quot;的工作开展的非常成熟,本次是抱着学习的想法来到武汉取经,我省在海口、屯昌、定安三个市县进行试点铺开该项工作,此次的学习收获非常大!</h3> <h3>参观该校皮影社团培训室</h3> <h3>学校各式各样活动教室</h3> <h3>交流组亲自体验皮影戏表演技能</h3> <h3>仗头木偶</h3> <h3>皮影戏配乐社</h3> <h3>与学生交流</h3> <h3>学生表演新编汉剧剧目《取水记》</h3> <h3>与小演员们合影留念</h3> <h3>  充满韵味的戏曲走进了校园,听"曲儿"再也不是"大人们"的专利了,小朋友们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也真正地感受到了其中的乐趣。</h3> <h3>编辑:沈娜 吴松芩</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