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

颜毅成 摄影

<h3>&nbsp;&nbsp;&nbsp; “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这是一代伟人毛泽东的一句诗句,今年三月跟随当年红军的足迹,到福建龙岩市的上杭、永定、长汀县进行了一次红色之旅(闽西行)。这是一片英雄辈出的红土地。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陈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进行革命实践,留下了极为丰富的革命遗迹。</h3><div>  1928年春邓子恢(1953年任国务院副总理,全国政协副主席)在家乡龙岩暴动,1929年5月,他写信告知毛泽东,因蒋桂战争,闽西的国民党军队进入广东攻打桂系,当地空虚。为了摆脱国民党赣军的围追,毛泽东应其邀请于五月下旬率军进入闽西。</div><div> 当年的汀州(现为长汀县),是闽西首府(抗战期间,厦门大学曾搬迁至此地),依靠着汀江的水运码头,汀州城繁华异常,不但物产富饶,工业也具备了一定的规模。所以当红军来到汀州的时候,不但可以得到长时间的修整,还在物资上得到了很大的补充。也就是在汀州,红军战士们拥有了自己的第一套正规军服和第一座红军被服厂。当年周总理走进汀州的时候,不由得赞叹道“汀州之富足,可以说是全国苏区之冠”,而朱总司令后来回忆说“红军进驻长汀,乃是中国革命的一个重要转折点。</div><div> 毛主席在进驻长汀八天之后,就召开了红四军军委扩大会议。确定了此后一段时期红军的发展方向。那就是“放手分兵游击,争取广大群众,进行土地革命,组织自己的苏维埃政权。”这一方针,不但为未来几年的红军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红色革命根据地的巩固找到了坚实的支撑基础。</div><div> 而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在长汀的修整,毛主席本人的思想认识也得到了整理和提升的时间,这为不久后召开的古田会议打下了思想的根基。“党指挥枪”这一划时代的原则就是在汀江上暖暖的春风吹拂下慢慢形成了。为此毛主席特意写下了著名的《清平乐·蒋桂战争》<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风云突变,军阀重开战。</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洒向人间都是怨,一枕黄梁再现。</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div><div> &nbsp; &nbsp;这首词写得很直白,上阙写的是军阀们为了自己的一己之私,不顾民生,重新开战,惹得中国大地民怨沸腾,而他们所想要获取的利益最终不过是一枕黄粱而已。下阙写的是红军来到闽西,在取得胜利之后,越过汀江,直奔龙岩上杭,扩大了革命根据地,建设苏维埃政府,而老百姓也获得了土地等生产资源,整个苏区一片繁忙昌盛的景象。</div><h3> 当年红军拿下闽西最富庶的汀州城之后,并没有安于现状,而是迅速将红旗越过汀江,占领闽西一带更为广阔的地区。这种对战机的把握,充分体现了毛主席善于把握时机,敢于大胆突破的战略思想。这一思想也具体体现在以后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朝鲜战争以及建国后的对外斗争策略上。可以说,利用蒋桂战争造成的有利时机,扩大自己的空间,丰富自己的战果,是毛主席第一次体会到利用外部有利因素来获取自身生存空间的好处。如今,这一思想依然还在为中国之崛起而做出贡献。</h3> 1929年12月28日至29日,在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古田乡召开的红四军党的第九次代表大会,史称古田会议。<h3></h3> <h3>  古田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认真总结了南昌起义以来建军建党的经验,确立了人民军队建设的基本原则,核心内容是党指挥枪,重申了党对红军实行绝对领导,规定了红军的性质、宗旨和任务等事关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的根本性问题。由毛泽东同志起草的著名的古田会议决议的第一部分《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建设的纲领性文献,其精神至今仍然是人民解放军行动的基本遵循和原则。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h3> <h3>著名军旅画家何孔德创作的油画《古田会议》</h3> <h3><font color="#010101">古田会议会场</font></h3> <h3>古田会议会场入口</h3> <h3>会场外,风展红旗如画。</h3> <h3>当地学校组织小朋友春游参观古田会议会址</h3> <h3><font color="#010101">红四軍后勤部旧址</font></h3> <h3>游客可免费租借红军军服</h3> <h3>战地黄花分外香</h3> <h3>本次闽西行第二个景点是福建永定湖坑南江村的客家独具特色土搂,南江村主要土楼有23座,建筑形态有正方楼、长方楼、圆形楼、八卦楼和土箕形楼兼容并蓄。堪称“土楼奇葩”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吸引八方来客。</h3> <h3>  永定区湖坑镇南溪南江村是明崇祯年间江氏添满公在南江开基立业,开枝散叶后建造土楼居住而成。东西两侧山脉连绵、山峦重叠,整个地势呈南高北低走势,一湾溪水潺潺流过,形成两山夹一沟的河谷盆地。树木青翠、溪流环村,水稻梯田与古色古香的土楼相辉映,600年村落在此延绵。南江村面积只有5.5平方公里,却保存有完好的明清建筑30多座,民居、堂屋、书屋、古井等一应俱全。村内23座土楼,建筑形态各异,风格兼容并蓄。</h3> 福建永定湖坑南江土楼一一明壁楼<div>  永定是福建拥有最多的土楼的区县,总共23000多座。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奇的山区民居建筑,是中国古建筑的一朵奇葩。2008年7月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div> <h3>  土楼历史悠久、风格独特,规模宏大、结构精巧。土楼分方形,圆形,五角形,八角形,日字形,回字形,吊脚楼等多种类型。永定区共有著名的圆楼360座,方楼10000多座<br></h3> <h3><font color="#010101">  土楼采用当地生土夯筑,厚厚的墙基宽达三米,底层墙厚一点五米,依次向上缩小,顶层墙厚也有一米左右。然后沿圆形外墙用木板分隔成众多的房间,其内侧为走廊。</font></h3> 福建永定湖坑南江明壁楼与东成楼<div>  土楼分方形(东成楼)和圆形(明壁楼)两种,依山就势,布局合理,适应聚族而居的生活和防御的要求,巧妙地利用了山间狭小的平地和当地的生土、木材、鹅卵石等建筑材料是一种自成体系,具有节约、坚固、防御性强等特点,又极富美感的生土高层建筑类型。</div> <h3><font color="#010101">  土楼除了具有防卫作用外,还具有防震、防火、防盗以及通风采光好等特点,由于土墙厚度大,隔热保温,冬暖夏凉。墙脚通常用大卵石或块石干砌至最高洪水位以上,以确保土墙不被水浸泡。石砌的墙脚不仅有防水的功能,而且使土墙墙脚更为坚实。</font></h3> 福建永定湖坑南江明壁楼内部<div>  一般圆楼,小的设置两处公共楼梯,大的设置4处楼梯,底层相通且层层环廊通达,相互往来,十分方便,全楼木制结构不用一枚铁钉,与平均厚度近2米的生土墙一道经历了风霜雪雨。</div> <h3>福建永定湖坑南江明壁楼入口</h3> <h3>  土楼属于集体性建筑,其最大的特点在于其造型大,无论从远处还是走到跟前,土楼都以其庞大的单体式建筑令人震惊,其体积之大,堪称民居之最。土楼的墙内有许多加固用的竹条和木条,为了安全,一楼和二楼没有窗户,三楼四楼才有。<br></h3> 福建永定湖坑南江福兴楼<div>  现在这里已经没有客家人居住,成为了我国最完整的客家民俗博物馆。土楼既是族人的家,也是他们的堡垒,既是归宿,也是枷锁。很多客家人已经背井离乡,到城市里生活。土楼、灯笼、铜锁等等富有中国特色的元素都在这里得到了完美的体现</div> <h3>福建永定湖坑南江“土楼长城”<br></h3><div> 在南江村的观景台俯瞰南江全景,方的、圆的土楼沿着蜿蜒清澈的南溪河一字排开,好似一条狭长的玉带飘在山峦中。有土楼几百座,由此博得了“土楼长城”的美誉。南江土楼依山就势,布局合理,吸收了中国传统建筑规划的“风水”理念,适应聚族而居的生活和防御要求,巧妙地利用了山间狭小平地,用当地原生建筑材料和传统建筑技术,形成一种独特的、自成体系的建筑形式。</div>   本次闽西行最后一个景点是长汀县丁黄村的丁屋岭。据说该村长年没有蚊子,是因为村口有一块酷似蟾蜍石头,当地人称其为"蛤蟆石",其头朝丁屋岭,嘴巴微微张开,传说它会吃掉丁屋岭的蚊虫,所以丁屋岭才会常年不见蚊子。但"蛤蟆"尾部方向的几个村子却很多蚊子,那里的村民认为是石蛤蟆把丁屋岭的蚊子赶来的,一气之下将"蛤蟆"的嘴巴敲坏了一角。为了挽回损失,丁屋岭的村民在"蛤蟆"石前建了小庙,年年供奉蛤蟆石。<div>  丁屋岭村口有一座寨门,寨门由当地的石板砌成,显得古老端庄;村中央有一座敞开式的老祠堂,建于明朝,是开基时所建。</div><div>  丁屋岭以前是一个比较闭塞的村落,经由古建筑学者造访和各类媒体不断披露该村的村貌和建筑特色后,引起了政府部门的重视,对该村在保护的基础上实施大规模维修和开发,方使其基本恢复原貌。</div><div> 上图为村口寨门。</div> <h3>早期苏维埃政府所在地,现为丁黄村村委会。</h3> <h3><font color="#010101">当年斗笠社工坊</font></h3> <h3>谢谢观赏!</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