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h3><h3> 四十年后回岢岚 </h3><h3>岢岚县位于晋西北,因太原卫星发射中心而闻名天下。1969年,我中学毕业后,分配到建工部八局六公司,不满十六周岁的我,来到当时称之为“新工地”的岢岚工地,有幸参加了基地最初的建设,在这里工作生活了九年。</h3> <h3> 当时建设的是部队的导弹训练基地,工程代号为3201工程,是现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的前身。这个基地是1967年开始筹备建设的,负责建设的部队是从酒泉第20试验训练基地调动过来的,代号为520部队,是国防科委第五部第二十训练基地的简称,是师级单位。1968年底,部队改称第五试验部,代号为8366部队。1976年1月,基地正式称为第25试验训练基地,基地代号89740部队,为军级单位。</h3> <h3> 1968年12月18日,中国自己设计制造的第一枚中程运载火箭东风3号在2号发射场发射成功。 </h3><h3> 1979年,7号发射场区竣工,可发射长征2号丙/丁和长征4号乙以及东风新型远程弹道导弹试射。</h3> <h3> 1988年9月7日,长征4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将中国第一颗风云一号气象卫星送入太阳同步轨道,标志着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正式启用。</h3> <h3> 2008年,9号发射场区竣工,发射中心具备低温发射能力,可发射长征二号丙/丁和长征四号乙/丙。</h3> <h3> </h3> <h3> 如今,这里已是中国四大航天发射场之一,主要承担太阳同步轨道和极地轨道航天器发射任务,三十年来,已成功将四十颗国内外卫星送入太空,发射成功率达百分之百,居世界前列。</h3> <h3> 目前,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已建成具有多功能、多发射方式,集指挥控制、测控通信、综合保障系统于一体的现代化发射场。</h3> <h3> 从1969年11月到1978年3月,我把最美好的青春年华留在了晋西北黄土高原上的山沟里,这里的山,这里的沟,这里的一草一木,都令我深深的怀念,我一直想着故地重游,特别是退休之后,怀旧之心更胜。2017年6月,我和妻子专程回到了这里,她也曾经在这生活工作了五年,如今,我们已过花甲之年,就想沿着当年的足迹走走,寻找难以忘怀的片段。</h3> <h3> 第一站先去了4号,因为在这里我们生活的时间最长,留下的记忆最多,但是,已经进不去了,这修建了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的大门,门口站着哨兵。我和门卫室的同志说明了来意,他们得知我是1969年来的这里,特别尊重我们,但因为有纪律,连在门口拍照留念也不允许,更不要说进门了。我们只好离开警戒区域,远远地照了几张像,也算没白来。<br></h3> <h3> 宋家寨紧邻4号,是距发射场最近的小村庄,当年只有二十多户人家,都是土坯房或窑洞的院落,分布在山脚下,村前只有一条小路,通向基地的专用公路,在村后,沿着山脚下还有一条山间羊肠小道,途中翻过一条很深的大沟,可直接到我们在4号的驻地,顺着小道一直走可通往5号。</h3> <h3> 我妻子曾在宋家寨住过两年,当时我们正处于恋爱时期,我经常从4号去宋家寨看她,就走这条山间小道,冬季踩着厚厚的积雪,顶着刺骨的寒风,夏季也曾被突如其来的暴雨淋成落汤鸡,这条小路见证了我们的爱情。四十五年过去了,我已白发苍苍,小道依旧。</h3> <h3> 宋家寨的变化并不大,我们过去的办公、生活区域,现在都建成了军事设施,占据了宋家寨的大半。村子虽然比过去扩大了许多,房屋院落变成了砖混结构,进村的路两侧也有了小饭店,通了班车,但总的感觉还是很落后的。也正因为变化不大,我们才能在记忆中找到熟悉的影子。我妻子当年居住过得宿舍早已不存在了,但沿着小道还能找到那片地方。</h3> <h3> 从宋家寨出来,我们沿着209国道驱车去15号,一路上都是熟悉的地名,这边是秦家庄,山坡上地标似的烽火台还在那矗立着。那边是孟家坡,是我们经常去那看二炮文工团演出的村庄。往前是过去的汽车团,现在仍然是军事驻地,门口有卫兵站岗,面积比原来大多了。</h3> <h3> 再往前远处的三层小楼是安塘火车站,自从通了火车,我们回家都在这个车站上火车,安塘村还是我们处机关的所在地,1975年以后,我经常到这开会学习,现在都已不复存在了。</h3> <h3> 经过16号,这里原来是总后326医院的分院,我曾经在这看过病,现在建成了航天博物馆,医院的小楼也改做其他用途了。17号山洞还在,外观上看,都是现代化装饰,比过去漂亮多了。1973年秋,我因帮助部队盖苹果窖,曾在17号附近的柴油机房住过2个月,对周围的环境比较熟悉。</h3> <h3> 15号是原来的军部,现在是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总部机关,这的变化最大。我们过去盖的楼房有的拆除重建了,有的外部重新装修了,根本认不出来了。过去河的对面是一片荒山野岭,如今修建了主题公园和其它设施,新建的桥连接着两岸,站在宽广整洁的广场向四面张望,令人心旷神怡。</h3> <h3> 从15号出发,再往前走就进山了,原来是碎石子路,现在是水泥路面,道路虽然并不宽,但很平整,可一直通往芦芽山顶峰荷叶坪山脚下的小村庄—大营盘。</h3> <h3> 当年,大营盘是个只有十几户人家的小山村,四面环山,山上是茂密的原始森林,一条小河顺山而下,河边上就是出村的路。</h3> <h3> 也许就是因为这的环境隐蔽,利于保密,它成为了基地的13号技术阵地。1970秋,基地在这搞大会战,为了抢时间,冬季能继续在室内施工,要在封冻前完成厂房封闭。我参加了这次会战,而后的两年多,我们在这完成了厂房和其它配套设施的建设,在这住了2年多。可不知什么原因,这的所有设施都报废不用了,厂房一层的窗户都用青砖砌死了,大门被锁链锁死了,四周死一般寂静,院墙内杂草丛生,一片凄凉景象。面对当年亲手建设的厂房如此破败,伤感难免油然而生。</h3> <h3>2017年6月,为了纪念13号,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在这里建立了纪念碑。</h3> <h3> 当年住过的楼房还在,但已破败不堪,坡上的断壁残垣是我们原来食堂遗址。</h3> <h3> 门前的小河依旧流淌着,但已没有从前哗哗作响奔腾而下的气势,只有当年栽的树木还充满生机,已经长成参天大树,一切都在变。</h3> <h3> 远望荷叶坪,仍然高耸挺拔,在它的怀抱中,一望无边的原始森林,孕育着生命的循环。正是;兴衰转瞬即逝,是非转头即空,唯有青山不老。</h3> <h3> 告别13号,一路上我浮想联翩,耳边似乎响起了各种机械马达的轰鸣声,人们的吵嚷声,工地上的各种声音组成特有的交响乐,把我的思绪带回到四十八年前……</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