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就该有男孩样

江南

<h3>每个男孩都需要更多的鼓励。他不需要虚假的表扬,也不需要父母督促他变得更加优秀。他需要的是,父母在他身心成长的每个阶段都能支持他。</h3> <h3>男孩一般都很调皮捣蛋。父母带他出去玩,他总是喜欢做一些危险动作,比如登高、从高处往下跳。父母因为担心他的安全而制止他的行为。中国父母传统上一直要求孩子要静,总是想办法约束孩子的行动。在父母管教过严的家庭环境下长大的男孩,往往性格懦弱、没有主见、遇事慌张。他们失去了自己的创造和想象能力,只知道被动地去生活。如此一来,父母成了鸟笼,而孩子却成了笼子里的鸟儿。</h3><div> 其实,父母应该时时刻刻想到,我们的小男孩是远古时期的小猎人,他们需要广阔的空间和自由的行动,他们依靠运动、攀爬、探索、尝试来健康地发育他们的大脑。爸爸妈妈们不要束缚他。你需要在不干涉他的前提下尽量保护他的安全,给予男孩适当的鼓励,让他们打破常规,自己去发现,去创造。</div><div>家长们总是试图用多种方法教育出好孩子,然而当孩子达不到自己的教育预期目标时,那种深深的挫败感就打败了自己,而对孩子生出更多的埋怨。但在这种负面情绪的影响下,又怎会产生出爱呢?同样,孩子的一些不良行为习惯;也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要想改变,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div><div>那在改变不了孩子的时候,作为父母,是否可以尝试着改变自己呢?</div><div>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对孩子不良行为习惯多的是批评,而给与的正面引导则在批评之后。如果我们在不良行为出现就给予正确引导,相信孩子会更乐于接受。当我们改变自己,尝试着包容的接纳孩子,会发现原来教育可以变的轻松许多。从敌对的情绪中跳出来,让亲子在愉悦的氛围中互动,会让自己身心愉快,孩子也能得到更多的正能量。</div><div>接纳孩子,不是每个父母都能做到。需要宽广的胸怀。每每看到生活中某些大人在大声地训斥孩子,而很少问问孩子为什么会做出那样的一些事情。孩子慑于家长的威严,不敢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其实如果静下心来问一问,孩子的答案可能不是我们想象得那么简单。</div><div>有这样一个故事,幼儿园老师让孩子们画画,画森林里的小动物。其中有个男孩子把一张白纸涂得一片漆黑。老师打算批评孩子乱画,忍住了,问孩子画的是什么,孩子很天真地回答:“我画的是小白兔,小熊,还有……,可是,天黑了,他们都回家睡觉了。”看,孩子的内心世界是多么丰富多彩!</div><div>02</div><div><br></div><div>通常来说,母亲在家庭中需要给予儿子情感的温暖和安全感。在童年时期,男孩常常会和母亲形成更亲密的感情纽带。由于母子感情往往比父子感情更亲密,母亲更容易察觉到儿子的感受和动机,并尽力理解和引导他们。许多男孩待在妈妈身边时候会感到更自在。但是这也意味着,男孩的孩子气会更多表现在妈妈面前,比如大喊大叫、大发脾气、哭泣等等。更为重要的是母亲要能够让儿子觉得,不论他们成为什么样的人,母亲都会爱他们。</div><div>而在家庭中,父亲的教育表现则与母亲不同。在男孩的眼中,父亲说的话就是金科玉律,具有巨大的作用,父亲的鼓励能够改变男孩的人生,他的话语能够激发男孩的巨大激情,帮助男孩实现他为自己设定的任何目标。父亲理解男孩心智的角度,是母亲无法具备的。父亲会更理解孩子那些古怪行为,理解儿子的活力,也知道儿子需要展现自己的男子汉气魄。父亲更显严格的规则、更显宽松的约束,会赋予男孩无与伦比的坚强与勇气,进而促使男孩更快地成长为一名优秀的男子汉。</div><div>尽管父亲和母亲对孩子拥有同样的权力,负有同样的责任,但两人对孩子的影响却各有千秋。例如,在家庭中母亲对孩子的情感细腻,态度较多温柔,喜欢给孩子讲故事,做手工等。而父亲往往情感深沉、刚毅、博大,喜欢把孩子高高举起,带孩子踢球、玩打仗、游戏等。总之,父母不同的角色,各有不可替代的特点,对孩子的成长也有着不同的影响。</div><div>其实,缺爱的孩子,其本质就是缺少父母认可,而缺少父母认可的孩子,长大后通常都会极其不自信,对他人的认可呈现出万分的饥渴,稍微听点好听的话,就会愿意为他人干任何事,稍微受点批评,就会怀疑自己的人生和价值。造成这种心理的原因是因为,无论是生活还是生命,对于一个孩子来说,父母都是这世间唯一的、真正的权威。因为小到用筷子吃饭,大到如何看待这个世界,父母的影响都无处不在。而人在做某一件事时,需要权威的认可,几乎是一种本能。</div><div>培养孩子最好的方法之一便是以认可、接纳的方式进行教育。若是给予孩子存在感的话,曾经困扰父母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当自己所做的事情被认可、被表扬、被爱着的时候,孩子就会有安心的感觉,从而自信地成长,能平和地接受父母的话,从而成为性情温和的孩子。因为对于自己的存在很有自信,所以能准确地说出自己想要说的事情,不会被人欺负。同时,因为一直都被教育着要对人和善,所以也不会去欺负他人。</div><div>然而,有很多父母却选择了批评这种教育方式。这样的孩子不是变成过度压抑的人,就是变成反抗型的人。采用批评这一教育方式,无法让孩子成为人格正常的人。一直光被批评的话,心中就会充斥着对这个世界的恐惧,觉得世界都是不快乐的。</div><div>每一个孩子都是完美的。只不过因为“玉不磨不成器”而一直被遮盖住了光芒。孩子这块璞玉能否散发亮丽光芒的关键在于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如果父母经常微笑着接纳、认可孩子的话,孩子马上会开始散发出耀眼的光芒,对自己的存在有自信,从而开始发挥一直拥有的、与生俱来的能力。</div><div>从图库选择图片</div><div><br></div><div>03</div><div><br></div><div>科学家们最近对青少年大脑有了许多研究成果,尤其是证实了许多男孩要到20多岁才能具有完全成熟的认知能力。这些研究成果都在鼓励父母和教育工作者承认,青少年男孩还相当不成熟,他们仍然在学习如何做出成熟的决定,如何克制冲动,而且正是在他们的青春期阶段,我们可以产生最关键的影响,帮助他们塑造人格的方方面面。</div><div>对男孩和我们这些家长来说,幸运的是,我们能够接纳并影响他们的心灵。我们可以帮助他们如何作决定,如何思考,如何感受。因为家庭是孩子进入社会关系的第一站,父母的态度往往是男孩们最看重的。</div><div>在现今中国家庭的教育观念中,“棍棒出孝子”、“严师出高徙”仍是普遍被认可的教育理念。家长们给到孩子的成长环境往往是严肃而不逾矩的。“不许动,动坏了”、“别碰,手碰脏了”、“别拿,伤着自己”、“看吧,我就说让你不要……”等等类似的语句,不一而足。家长们更倾向于关注孩子是不是懂事、守规矩,有没有哪方面的才能可培养,而缺少了积极激励孩子成长的自发性。</div><div>漂亮的衣服,精美的礼物,这固然是孩子所喜欢的,不过,孩子更需要的还是充满欢乐和关爱的精神生活。在遇到挫折、困难时,我们要及时给孩子传递爱的鼓励,让他重新站起来,坚强地去面对一切。</div><div>激励的作用对教育孩子至关重要。但遗憾的是在生活中,家长往往不重视激励,他们更关心的是怎样“对付”孩子的“不规范”行为,根本不考虑孩子的行为究竟表现了怎样的心态,应如何“对付”这些导致不“规范”行为的原因。</div><div>激励就是给孩子提供一个机会锻炼及表现自己的能力,向自己证明他是环境中的一个有效分子,他的行为可以给自己和别人带来积极的影响。在激励的作用下,孩子认识到自己的潜力,不断发展各种能力,就能成为生活中的成功者。一位著名的教育家说:“孩子需要激励,就如植物需要浇水一样。离开激励,孩子就不能生存。”</div><div>每个人都是从童年走过来的,如果你能平心静气地想一想,就会发现:对一个小孩子来说,内心深处最大的渴望是得到父母的认可。孩子童年的幸福并不来自于丰富的物质,而是来自父母的满意。一句鼓励的话,能改变一个孩子的命运;一句负面的话,不仅会在孩子心灵深处留下阴影,甚至可以毁灭孩子的一生。</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