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情课堂一一陈小波

张继强

<h3>  3月20日上午,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特聘导师、著名策展人陈小波老师,受邀为中国文联第13期全国地县级文联负责人研修班的学员们,作了一堂充满温情的授课。</h3><div><br></div><div><br></div><div> </div><div><br></div><div> </div> <h3>  作为一个基层的文艺工作者,能够听到陈小波老师的课,无疑是一个巨大惊喜。</h3><h3> 因为接触摄影快30年的自已,关于摄影,有越来越多的困惑,30年前摄影爱好者的那点自信和骄傲感一天天被长枪短炮、大片大腕干得零三四碎。</h3> <h3>困惑之一:手机是不是相机?</h3><h3>陈小波老师说:一点问题都没有。</h3><h3>如此,我的那台相机应该还算是台相机。</h3> <h3>困惑二:自已照存的数十万张照片是不是摄影作品?</h3><h3>小波老师讲了一个四岁女孩拍摄她的妈妈的故事,温暖地鼓励了我。</h3><h3>我那些图片,大部分是自动档拍摄的;但每一张,我都清楚记得摁下快门时的一闪念。</h3> <h3>困惑三:自己生活在地方,有题材吗?</h3><h3>小波老师针对当前摄影作品存在的普遍问题,她提出中国扫除“文盲”的同时,还需要扫除“美盲”。</h3><h3>她的观点及讲授,让我想到没有美的盲区,只有审美的盲区;也想到传播美好,传播正能量,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该不会分层面,用心和思做了也就意味着做到了。</h3> <h3>陈小波老师极富温情色彩的授课形式,本身就给予了我们这群很难挺胸收腹提臀抬头的人,一种极其舒适的支持与帮助。</h3><div> </div><div><br></div><div> </div><div><br></div><div> </div><div><br></div> <h3>陈小波老师还讲到:摄影的决定性因素是“人头”,而不是“机头”。</h3> <h3>陈小波老师认为:一个摄影师只有把自己的生命体验与民族的兴衰融合起来,把个人的兴趣与百姓的生活融合起来,才可能做出成就,他的摄影才可能具有真正的意义。</h3> <h3>作为新华社的图片领衔编辑、影像编辑第一人,陈小波老师讲到:你的图片,我的展出。</h3><div> </div> <h3>  一堂课给予的,一堂课想要的,也许都会超乎想像;因为图片是瞬间的光阴,就那么一眼也许就会成为经典。</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