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基础(二十三)古体诗(四)

林震扬

<h1>第八节 歌行体<br /> 歌行体,又称乐府歌行体,为南朝鲍照所独创。起初,歌行体模拟两汉乐府,并自创格调,多为七言,也有五言、杂言,可兼用长短句,形式自由、灵活,富于变化,可用于歌唱。<br /> 歌行体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br /> 1.篇幅可长可短。岑参的《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共十八句,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二十四句,白居易的《长恨歌》多达一百二十句。<br /> 2.表达方式类似于古乐府的叙事方法,把刻画人物、记录言谈、发表议论、抒发感慨融为一体,内容充实而生动。<br /> 3.声律、韵脚比较自由,平仄不拘,中途可以换韵。歌行体诗歌冲破了格律诗的束缚,因为它要"放情长言",因而句子也多,再要一韵到底,平仄讲究就很困难了。例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全诗不过二十四句,却换了好几个韵脚。可见歌行体的形式比较自由,韵脚的设置主要由内容决定。<br /> 4.句式灵活,多为七言,有些以七言为主,穿插三、五、九言。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基本上是以七言为主,间以二言"呜呼",也有九言"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br /> 5.诗人常以"歌"、"行"或"歌行"来命名。</h1> <h1>第九节 柏梁体<br /> 柏梁体又称"柏梁台体"、"柏梁台诗",这种诗每句七言,都押平声韵,全篇不换韵,是七言诗的先河。相传汉武帝建筑柏梁台,与群臣联句赋诗,句句用韵,故将这种诗称为"柏梁体"。<br /> 鲍照以前的七言诗都是句句用韵的,古代另有一种隔句用韵的七言诗。由于柏梁体用韵过密,等到南北朝以后,七言诗就变成隔句用韵了,句句用韵的七言诗变成了特殊的诗体柏梁体。唐代以后,古风格局越发松散,用韵排句不如从前讲究,一句一韵更为少见。曹丕的《燕歌行》是柏梁体的一个典型例子,如下:<br /> 《燕歌行》<br /> 曹丕</h1><h1>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h1><h1> 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何为淹留寄他方?<br /> 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br /> 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明月皎皎照我床,<br /> 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h1><h3><br /></h3> <h1>第十节 楚辞体<br /> 战国中晚期,位于长江流域的楚地诗人吸收南方民歌的精华,继承《诗经》的铺陈辞藻、咏物的风格,融合上古神话传说,创造出一种新诗体,后人称之为楚辞体,又名"骚体"。<br /> 它结构宏伟,句式新颖灵活,打破了《诗经》四字一句的死板格式,而且更富有个性、激情和想象力。代表作家是屈原、宋玉,代表作品有屈原《离骚》、《九歌》、《九章》等。<br /> 可以说,楚辞的出现打破了诗经之后沉寂了三百年的诗坛,它以一种奇诡的异彩开创了中国文学史的一个辉煌时代。<br /> 楚辞运用楚地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风土物产等,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富含抒情成分和浪漫气息,而形式上的活泼多样使楚辞更适宜于抒写复杂的社会生活和表达诗人丰富的思想感情。<br /> 楚辞的语句特征明显,采取三言至八言参差不齐的句式,每句三个节拍;篇幅、字句较长,可根据需要而任意扩充;形式也较自由,并多用"兮"字以助语势;句中常有虚词,可算作句中字数,也可以不算。与《诗经》相比,楚辞的篇章、体制都较庞大,更显其宏伟繁复,而诗中绮丽的语言和浓厚的巫文化色彩,充满着浪漫的气息。<br /> 中国文学史上,"风骚"并举。"风"就是十五国风,代表作为《诗经》;"骚"就是《离骚》,代表作为《楚辞》,二者是中国文学史上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创作的两大重要流派。由此可见,楚辞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