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墙下的幸福往事——小人书时代

悠悠兰香

<h1 style="text-align: left;">幸福是一种能力,于金钱、权利不成正比;幸福也是一门艺术,在体验生活中成就。在困境中享受人生需要平和的心态,更是一种智慧。《小人书时代》告诉您丽水这家子的幸福往事。</h1> <h3><br></h3><div>&nbsp; 童年与小人书结伴,缘于父亲对我的爱。当年学习资料匮乏,书本是赖以学习、增长知识的唯一工具,而我有好几千本小人书,而且最早在丽水市开创了小人书书摊这个新兴的行业,小人书是我们全家的生财工具。</div><div> 那个年代,高中生就算是有文化的,父亲自然懂得教育的重要性。1977年的春天,我八岁,九月份就要上小学了。父亲望女成凤,想方设法为我提前打下基础,到处去找同学帮忙。当景南叔叔知道父亲的心愿,从家里翻出一大堆书,还一定要把二十多本小人书全部送给我。就是这二十本小人书从此改变了全家的命运,让我收获丰厚。</div><div> 我每天翻着那二十本小人书,不认字,就看图,慢慢地似懂非懂的也就知道了书中故事的大概。农民的孩子没有机会上幼儿园,所以对读书总有一种神秘的向往。隔壁的林福大哥,那年已经十五岁了,家境贫寒还没上过学,他羡慕极了,要问我借几本看看,有不懂的就向我请教,我很有成就感,象小老师一样细心地给他解说。其实我不知道自己说得对不对,反正,我就是那么有模有样地编故事给他听。听得高兴了,他用短了一截的舌音说,“等开学了我每天送你上学,保护你。”这时,我总会笑着开心地点头。我体质弱,精瘦精瘦的,很顽皮,人送外号“白骨精”,总是爸爸最不放心的。这事在以后他仅有的几年读书生涯里,他真的做到了,他是我的好哥们。</div><div> 马上开学了,我还没有书包、没有学费,我得想办法。于是我把小人书搬到了新店(现在中山街上海饭店北边的店辅,当时是丽阳门唯一的副食品商店)门口,摆起小书摊。之所以选择这里是因为店门口有个不露天的过道,上面有房子,不怕淋雨也不晒太阳。靠着柱子我在地上辅上塑料纸,把小人书整齐排列开来,一边看书一边耐心地等待顾客。薄的一分钱、厚的两分钱看一本,价格不算贵,小生意就这么开张了,一天下来还有两三毛的收入,在那个年代这可是一笔不菲的收入啊!</div><div> 于是父亲到新华书店把所有新出版的小人书全部买下,在丽水市中山街上六校(现丽水市实验学校)斜对面五十米的人行道上正式开张,以后但凡有新华书店有新书发行一律购买,补充书摊的新鲜血液。一个新兴的职业岗位从此在丽水诞生了,每每回想起来心中还有点小得意。</div><div> 以后的日子里,我每天放学就去书摊帮忙。放学时,孩子们纷涌而来,一排排简易的木制板凳上坐满了大人小孩。我当起收银小伙计,闲了就看书。图书有整套、上下册、上中下、单册等形式,内容涵盖国内外名著,有讲战争的、英雄的、科学家的、传奇的、少儿故事等等,我如饥似渴一遍遍翻阅,温故而知新。</div><div> &nbsp; 晚上全家围坐在床边,清点一天的收获是最幸福的时光。钱盒里的硬币哗啦啦地倒在床上,那声音是多么清脆动听。一家子沾着口水数着一分、两分的纸币;把硬币十个十个地堆成一叠叠,最后总是爸爸总结:“老婆,把钱收好了,我们的好日子来了。”就那么点小钱就可让一家子人乐得跟什么似的,仿佛全世界就我们最幸福。</div><div> 每当我看到马路上穿着黄马褂扫大街捡破烂的夫妻,相依坐在马路边上,一个缸饼撕两半,你一半我一半,就着费旧的矿泉水瓶自带的开水,吃得津津有味,那男的用他那脏稀稀的手,偶而去理一下女人零乱的发丝。就会想到当年父母恩爱的样子,那一刻他们的是满足的幸福的,那一刻家是安宁的,比好多天天吃山珍海味住别墅的家庭不知强多少。</div><div>小人书给我换来了心爱的小书包、漂亮的铅笔,香香的橡皮擦,那箱箱破旧的小人书至今还在我家的阁楼上供着,每本都渗透着父亲的笔迹,上边写着“看图书学好样,看了以后就送还”。</div><div> </div><div> 2018.3.12</div> <h3>瞧,淡墨痕浸润的父爱;听,父亲教的第一首儿歌……</h3> <h3>愿走过路过的朋友们永远幸福!</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