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三月,最美的季节,有幸第一次在天津参加了"中国教育梦"-全国小学名师教学观摩活动。一睹了几位只闻其名,未闻其声名家风采,使我真正体会到了讲课是一种有非常魅力的艺术。享受了一场为时两天的艺术盛宴。却让我思考了好久......反思自己的课堂为什么缺少这样的艺术感呢?</h3> <h3><br /></h3><h3>正是缺少薛法根老师和窦桂梅老师的执着感。在这次活动中,我了解到薛老师从教以来,潜心研究丝绸文化素质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初步形成了"着眼整体发展、着力语言训练、着重内化进程"的教学思想和"教得轻松、学得扎实"的教学特色。并找到了好课的秘密,一堂课只教一个内容,经历教学的一个过程,教的准,学的透,用得活。</h3> <h3>在《珍珠鸟》一课中薛老师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一切教学活动都以学生为本,学生不懂的要教,已懂的不教。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朗读课文,感悟理解,积累语言,运用语言,才能真正习得语言。薛老师始终"盯"着语言文字,让学生从文中找出作家与常人养鸟的不同之处,理解体会鸟儿对人的依赖。读的指导上,薛老师的一句话让我记忆犹新:读,要从读课文到度自己再到读作者,才能真正读懂作者。窦桂梅老师对语文的热爱和执着深深地打动着我。只有执着的做自己所爱,才会一直坚持下去,并且能做好。</h3> <h3>窦桂梅老师《戴嵩画牛》一课打破了传统的叙事的课文讲述模式,不再注重情节的理解,而是把注意力放在了对人物的理解上。通过多次朗读"此画斗牛与?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然后抓住"拊掌大笑"的动作,让学生认真理解,既加深对牧童的这个人物形象理解,又领悟语言表达的深刻和符合身份的语气。</h3><h3><br /></h3><h3><br /></h3> <h3>窦老师钻研教材确有独到之处。即使课文浅显平淡 ,她也能深入文本对话 ,认真分析语 文教育的因素,强化语言的训练。认真推敲描写人物语言、神态的词语、句式 深刻领悟出内涵。记得有一个片段,窦老师这样指导:师:"有一牧童见之,",这种笑是种怎么样的笑?生:…师:还可以大胆的想象,这种笑还可以是怎样的笑?生:……师:他是一个牧童,有可能坐在牛背上,还有可能不像大人那样顾及形象,他可能有什么动作?生:……师:那么,"处士笑而然之"的"笑"又是怎么样的呢,他会说什么话呢?学生在这样的指导下潜移默化的就理解了拊掌大笑,领悟出内涵,并让课堂轻松愉悦的走进古文。而我在二年级的时候曾出过一堂公开课《画家和牧童》,忽然觉得自己的教学仅仅是浅尝辄止,只停留在课本本身的意义上。按照一般设计,学生在明白了诸如"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像。不能迷信权威,要从客观事实出发"的"道理",似乎就是已经完成了任务。但是窦老师打破了这个模式。就在大家都认为这节课结束的时候,窦老师突然出示四幅图片,大家惊奇的发现原来自东汉至现代,很多的画家都是把牛尾画的向上,就连广告也是如此。难道牧童的话说错了吗?难道是画家都画错了吗?……一系列的问题立刻充满了大家的脑袋。窦老师不慌不忙,指导学生重新的寻找资料,依次探究画作后的背景资料,大家才明白原来那个"认真观察事物"的牧童也并不是对的,不同牛的种类在相斗的时候确实也是有尾巴竖起的,一下子让学生真正理解了"不迷信权威"的真实性涵义。</h3> <h3>窦老师的课堂不受课本、课堂学习的局限 ,重视大量阅读、扩展延伸学习空间 。本课的教学就体现了这一特点 。补充阅读的内容并不是以量取胜,简单的一篇带多篇 ,而是围绕教学目标整体设计 、优化组合,补充阅读的内容 。在本课中窦老师仅仅以乾隆题戴嵩的《斗牛图》上两首不同的题跋变化,深刻的体现了"君子是以务学而好问者也"的主题。窦老师采用两种教材既相辅 相成的方式,但又主次分明。在精读原教材同时,把补充教材有机渗透进去,作对照印证 。既加深、丰富了对原教材的领悟 ,又增加了阅读分量,扩展了知识,发展了思维。 </h3> <h3>"长辫子"老师的创新感也正是我所缺乏的。"这是什么?""苹果""哦,不,它是一个爱脸红的小胖子………"多么有趣、生动的课堂,任谁会不喜欢呢?</h3><h3><br /></h3><h3><br /></h3> <h3>紧接着一节轻松活泼的却以"观察"为目的的教学展开了。以观察老师开始,学生展开想象,把长辫子老师的头发想象成海藻、柳条,甚至有的学生把老师的脸比作成大饼,而在老师的适时指导中一切都充满着天马行空却又朝着观察的顺序、条理走去。最后跃然于黑板上的是:仔细的看,抓住特点,发挥想象,按照顺序,注意过渡,原来方法的渗透可以这样润物细无声,在这堂课中,我欢笑着,感动着,赞叹着……</h3> <h3>一切尽在美好的境界中!</h3><h3>名师的艺术感课堂让我望尘莫及,但仍要抱着一颗积极向上的心努力学习,且学且行,把自己的语文课上扎实!让自己在小语的道路上走出属于自己的路。</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