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边的大河家

黄河之子

<h1><b><br /></b><b> 大河家,是甘、青两省(永靖、积石山、循化、化隆、民和)五个县边上的一个小镇。正因为大河家处于两个省的边上,很早就听说这种特殊的地理,更容易发生艳遇或一夜情。也许是冲着这个传说,也许是冲着这里的美景,反正我喜欢去大河家溜达。这里的黄河水咆哮着向东海冲去,人们都说黄河水是浑浊浑浊,黄不旯几,可大河家的黄河水清溜溜地个清;大河家周围除了有岿然矗立的积石大山外,这里还有大山庄峡、大墩峡、孟达天池等风景名胜,附近更有蜚名中外的喇家遗址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孟达清真寺。<br /></b><b> 有人说,大河家是大禹治水的地方,也有人说这里是大夏国开始起更发苗的源头,其实这些事情,没人能说得清楚,但谁也不否认没有可能。人人知道的是大河家是个小镇,是不可或缺的甘青两省交通枢纽。自河西走廊被西夏国占据,丝绸之路青海道显得日益重要,南北沟通、东西交流都要走这条路。大河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自然少不了大河家上的黄河古渡,也少不了"赛军舰"的羊皮筏子。千百年来,岁月更替,人世沧桑,社会变迁,商贸交流兴盛,还是经济萧条凋敝,大河家悄然沟通着西域与中原、农区与草原。<br /></b><b> 大河家的北边是青海的官亭,这里聚居着操着蒙古官话的土人,而且让人称奇的是他们竟然有着回回的大姓喇。世界著名的喇家遗址就在土人的村里。说起土人,大河家也有一个村子,全部都是土人,高山环抱,大河长流,长期以来与外界封闭,可这里光热条件非常适宜种植,生活上能够自给自足,是人们理想的世外桃源。<br /></b><b> 大河家也有与土人一样操着同样蒙古官话的保安人,全国近一半的保安人就聚居在大河家这里,以蛋皮核桃和保安腰刀闻名的"保安三庄",也在大河家。<br /></b><b> 蒙古官话,除了土人和保安人讲之外,还有不少史书上称为萨尔塔兀勒的人也在讲,他们自称萨尔塔昆,当地人称他们为东乡人。</b></h1><h3><br /></h3> <h1><b>  大河家的东北边就是享誉全国的炳林寺石窟和西秦在黄河上建立的"天下第一桥"的古桥遗址。<br /></b><b> 大河家在历史上曾经属于强大的吐蕃,所以大河家也有不少操着安多藏语的藏人。十四世达赖喇嘛的老家也在大河家附近,翻过西边的几座山就到了。<br /></b><b> 实在没想到,大河家还有说着突厥语言的萨尔塔兀勒,也就是大家不常见到的撒勒(拉)人。当然大河家最多的还是戴着白帽讲着汉话的回民。在闲聊中,我还听说,大河家有一个著名历史人物的陵园,它就是大河家清真寺阿訇马占鳌的拱北。陵园不算大,但古树葱郁,鸟雀啼鸣,几声鹊叫,更显得这里的幽静与安宁。当地人将此处陵园叫"拱北"。一提大河家漠尼泃阿訇拱北,本地人都知道。拱北就在大河家镇上,所以也不难找。在别人的帮助下我也找到了,可拱北大门上挂着锁进不去。我前后去了四次,最后一次总算实现了我的夙愿,门也开了,也进了拱北,大河家漠尼泃阿訇马占鳌的故事也听上了……</b></h1> <h1><b><br /></b><b> (一)轰轰烈烈举义旗<br /></b><b> 清朝末年,政治腐败,丧权辱国,民不聊生。国家日益沦落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割地赔款、剥削加重,各地人民不堪压迫,纷纷举起了义旗。华南爆发了太平天国起义,华北爆发了捻军起义,而在中国的西南和西北,当地的回民与全国人民一起掀起了轰轰烈烈的起义。在西北回民大起义的洪流中,受陕西、甘肃金积堡起义的影响,河州东乡的马悟真首先举起了起义大纛。 <br /></b><b> 同治二年八月(1863年9月),马永瑞、马永淋、马悟真等因围攻河州不下,请漠尼沟阿訇马占鳌出山,承担河州军首领。马占鳌说:"反清不是寻常的事情,要河州的各派都拿出力量,领导大众共同维护民族和宗教,才能济事。"于是河州的起义军共推马占鳌为帅。<br /></b><b> 同治三年十月初三日,马占鳌指挥河州起义军,将围困了十个多月的河州城攻克。就在攻城前,马占鳌"考虑到城破后汉民会遭到残杀,就和部众立下禁约,入城后对俘虏和降人只要顺随回教,一律保护,不准乱杀。"故对城中居民伤害较少。后来</b><b>马占鳌向左宗棠述说当日情形,左对此大为赞许。 </b></h1><h1><b> 同治五年四月十二日(1865年5月25日),为了配合马化龙部起义军防守金积堡和实现"打通河湟道路"的战略计划,马占鳌率领一万余人,攻打平番(今永登)以西一百余里的牛站堡。在攻打牛站堡时,马占鳌被守堡团练头目何得彪以石子击中左眼,眼珠从眼眶内迸出,从此马占鳌左眼失明。因马占鳌负伤,停止了进攻。过了二十多天,马占鳌又率三万余人,继续攻打牛站堡。这次起义军从堡东北半里许水沟偷挖地道,一直挖到堡城之下。六月十二日夜,马占鳌下令炸塌了堡城,将牛站堡攻克,何得彪逃出,仅以身免。从此,河州起义军打通了与青海西宁联系的通道。 在马占鳌指挥下,河州义军连续打败了陕甘总督穆图善对河州的六次围剿。但在此期间,马占鳌也曾三次向穆图善表示投降,但因手下闵殿臣等人的反对没有成功。<br /></b><b> 同治十年(1871年)九月,左宗棠进驻安定(今定西)分兵三路,大举进逼河州。同治十一年(1872年)正月,马占鳌率领起义军与清军在太子寺新路坡展开决战。除夕夜,乘清军欢宴之机,马占鳌利用"黑虎掏心"战术,派马海晏率三百名敢死队员,携带水、土坯、木桩等物,夜间濳入清军阵地腹地,利用严冬浇筑冰墙,一夜间在清军前后营垒之间筑起三座坚固营堡,隔断敌军联络,使之前后不得相顾,并占据滥泥沟各庄堡垒,互相配合,断敌之粮运。天明清军发现,腹背受敌,河州提督傅先宗只得亲自率军猛扑起义军新筑的三垒,不能取胜,又分兵三路反扑。马海晏沉着应战,指挥枪手射击,清军死伤惨重。傅先宗身穿黄马褂,手执大旗先进,最易于识别,很快"为流炮所中,由右额贯颅,立扑",待抬至营中,"气已绝"。起义军见清军大旗忽折,则从新路坡后方一拥而至,清军猝不及防,阵脚混乱,自相践踏,死伤枕籍。起义军乘胜直逼党川铺,提督徐文秀奉命来援,也大败,一直退到董家山。徐文秀恼羞成怒,统帅全军拼死鏖战,但他败得更惨,不仅所部总兵、副将、参将等十余名将领全被击杀,而且徐文秀本人也身中三矛,丧命于战场,其余幸存者则乘夜深月黑之际,从重围中夺窜狄道营巢。马占鳌发动反攻,清军大败,太子寺周围清军全线溃退,撤至三甲集和洮河沿线布防。马占鳌在同清军的作战中,充分发挥了他的军事才能。他指挥未经训练的起义军,用简陋的原始武器,曾打败了陕甘总督穆图善的六次"围剿";太子寺战役中又打败了装备精良、训练有素、又有常年作战经验、军队数量占绝多优势的楚(湘)军。而且,左宗棠所率楚(湘)军在河州的失败,是他到西北以来唯一的一次失败,也是最惨的一次失败。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以少胜多,以劣胜优的奇迹,也是中国军事史上的一个奇迹。</b></h1> <h1><b><br /></b><b> (二)"体体面面"来投降<br /></b><b> 太子寺战役获胜后,河州起义军首领齐聚太子寺胡门拱北开会,商议战后行动计划。会上马占鳌清醒的分析了当时西北乃至全国的形势和敌我力量对比后,提出了胜后投降的意见。会上马占鳌说:"陕西的白彦虎失败了,金积堡的马化龙也失败了,陕西已告肃清,甘肃也大半平定,我们只剩下河州、西宁两个地方,还要同清朝作对是不行的。况且我们已闹了十年了,再不想结束办法,究竟闹到什么时候呢?我认为这时乘胜投降,过去的罪恶由我一人承当,清廷一定少办"善后",这对大家都有好处。如果等失败了投降,办"善后"一定很重,大家受累,恐怕死的人不少。"说到这里,多数人还不同意,还有人主张攻过洮河再看形势。马占鳌说:"我们一直往下搞,有什么最后目的呢?如果说一直要战斗到建立国家的话,必须选出一个皇帝来,但做皇帝我可不行。大家如能选出令人心服的皇帝,我愿意扶持,我们就一块儿干到底。不然的话,我们还是早点投降的好。"说到这里,大家知道终究要走投降的道路。但仍有人主张把三甲集的湘军赶过洮河,叫他们知道我们这边的厉害,然后再投降。马占鳌说:"够了!只有这一个胜仗,已经增长了大家的骄气,忘记了胜利中曾有不少人死亡,再来个"胜利"过洮河,那一定会死更多的人。如果大家只知道胜利,不知道失败,话就更难说了!" 马占鳌提出胜后投降的提议后,大多数人都认为马占鳌的意见有道理,如马海晏说:"我们造反了十年,这一顶反叛的帽子不好下来,如果乘这次胜利,向朝廷求抚获准,把这顶反叛的帽子脱下来,那是再好没有了,假使继续反抗下去,终久没有好结果的。"但是,马占鳌等人的正确意见遭到一小部分人的坚决反对。马占鳌力排众议,说服了众头领,作出果断决定。派自己的儿子马七五和其他九个首领的儿子,称为"十大少爷",去安定面见左宗棠,表示求抚诚意。 驻在安定大营的左宗棠得到失败的消息,正考虑如何向朝廷交代,十分焦急。突然接到投降禀贴,并有首领头人的十个儿子来见,真是惊喜交加,召见了马占鳌之子马七五等"十大少爷",接受了投降,还给马七五取名"安良",字"翰如"。左对这十个少爷说:"你们的父亲能真诚悔罪,率众归顺,很好,很好。我一定接受你们的诚意,好好招呼。现在我就要进兰州。回去告诉你们的父亲,叫他们不要害怕,都来兰州见我,商量善后办法。"左宗棠进驻兰州后,马占鳌又亲自带马悟真(马尕大)、马永瑞、马万有(六阿訇)、马海晏、马荣(马云)等十二人由河州赴兰州,晋见左宗棠,并与左宗棠长谈了大半夜,左赏给他六品军功顶戴。将投降的起义军改编为"镇南"马队三旗。同治十一年十二月,任命马占鳌为统领兼中旗管带,马悟真为左旗管带,马永瑞为右旗管带,马海晏为督标中营步队管带。每旗下设三哨,每哨约三十余人,共约三百多人马,拨河洲镇总兵沈玉遂节制。</b></h1> <h1><b> (三)功过是非后人说<br /></b><b> 对漠尼沟阿訇马占鳌的投降,史学界和社会上,有褒有贬,都有不同看法。</b><b>全国著名史学家白寿彝说:"马占鳌以大胜而求抚,是在观察了西北乃至全国敌我力量对比之后采取的果断行为,此举使河州各族军民免遭一场浩劫。" 我非常赞成全国著名学者、历史学家白寿彝先生的观点。众所周知:<br /></b><b> 河州起义军"投降"的那一年,席卷江南、华东、华南、华西十几省,定都天京(今南京),拥兵上百万的太平天国起义已经失败;</b><b><br /></b><b> 河州起义军"投降"的那一年,风靡华北、华东、西北十余省,转战上万里,拥兵近百万的捻军起义已经失败;</b><b><br /></b><b> 河州起义军"投降"的那一年,杜文秀领导的革命十八年,有兵几十万,占领五十三个县的大理政权正式失败;</b><b><br /></b><b> 河州起义军"投降"的那一年,同为甘肃起义军,且为甘肃回民起义军中力量最为强大的金积堡起义已经失败,首领马化龙率一家老少投降清军,起义群众面临被驱赶被强行安置的悲惨局面;</b><b><br /></b><b> 河州起义军"投降"的那一年,作为西北回民大起义的核心、骨干和起主导作用的陕西回民十八大营已经被击败,蓝明泰、李得仓等起义领袖投降清军,残余部队在白彦虎的领导下奔向甘肃西边的青海,正惶惶然不知去向。</b><b><br /></b><b> 河州起义军"投降"的那一年,左宗棠率领的清军接到了源源不断的中国首富胡雪岩的财力资助,武器装备更新,军力强大,后勤供应有保障;</b><b><br /></b><b> 河州起义军"投降"的那一年,中国与外国列强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清军以政府的名义获得了大量的枪支、弹药的军事援助。</b><b><br /></b><b> 河州起义军"投降"的那一年,37岁的尕寡妇慈禧太后已大权在握,在政治上纵横捭阖,军事上捷报频传各地的"暴动"一一平息。</b></h1> <h1><b>  漠尼沟阿訇马占鳌面对的是刚刚镇压太平天国、捻军起义的"头号"刽子手左宗棠。面对的是善于玩政治的女中强人慈禧太后,河州起义军不顺势投降,还有更好的路吗?</b><b><br /></b><b> 再说,西南、西北回民起义向朝廷投降的人中,马占鳌不是第一个。云南回民起义的领袖马复初、马如龙投降了,杜文秀最后也无奈投降了,但起义失败后造成的后果异常严重,大量义军死亡,人民流离失所,经济上一蹶不振;甘肃金积堡的起义领袖马化龙也投降了,同样,起义失败后造成的后果非常严重,大批的将士死了,活着的被强制迁徙到荒僻之地,这种做法甚至严重影响到今天。紧随河州起义军的投降,肃州回民起义的马文禄也投降了,大量的义军将士死亡,人民流离失所,土地荒芜,最大的后果是河西走廊从此没有回回"聚居"了。陕西回民起义的领袖崔伟、禹得彦战败后也被迫投降了,但陕西回民起义的失败后的后果也很惊人,八百里的秦川,基本上再无回回了……我惊讶的是,一介阿訇竟然能做出这样"惊天地、泣鬼神"的正确抉择胜利后投降。</b><b><br /></b><b> 我不知道他是不是知道这些内情?大河家阿訇马占鳌仅仅是一个弹丸之地的河州起义领袖,清朝末年,全国各地都在起义或造反,所谓的起义领袖在那个时代多如牛毛。马占鳌是河州起义军的统帅,自然有责任有义务操心河州地区起义军的前途、命运,他不是甘肃(当时宁夏、青海、新疆隶属甘肃)全省的起义领导人,他更不是陕、甘两省的西北地区的起义军领导人,他没有足够的权利要求其他的义军领袖坚持起义或投降清军。事实上,马占鳌胜后投降的决定,使河州地区各族人民免遭了一场军事浩劫,这是客观事实。这与甘肃金积堡马化龙、肃州马文禄、西宁马桂源、云南杜文秀失败后投降的结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河州起义军表面上是"投降",从长远来分析,当时所谓的"投降"实际上是河州人民的胜利,它也是西北回民大起义中的唯一胜利。</b></h1> <h1><b>  光绪十二年二月二十一日(1886年3月26日),漠尼沟阿訇马占鳌病逝于大河家别墅,享年57岁。当年轰轰烈烈的西北回民大起义已经烟消云散整整 十年,除了白彦虎率一部三千多人的部队出逃沙俄外,其余的起义领袖还是投降的投降,死亡的死亡。但没有一个人象马占鳌那样体面生活,没有一支部队象河州起义军一样体面&quot;投降&quot;。人们把他埋在了大河家的上好地方。在他逝世后的第三年即光绪十四年,河南发生特大水灾,淹没了许多民房,造成重大损失,马安良遵父遗嘱,替大河家漠尼沟阿訇马占鳌向河南灾民捐赠了白银一千两。为此,清朝光绪皇帝给马占鳌赐了"乐善好施" 四个字的匾额,并在大河家漠尼沟阿訇马占鳌墓园修建了"乐善好施"牌坊一座。这么重要的历史文物,遗憾的是在 文革中被毁。</b></h1><h3><br /></h3> <h1><b><br /></b><b> 夕阳西下,红霞照亮了大河家的黄河水面,波光粼粼。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我驾车离开了大河家,脑海中还在萦绕一个问题,大河家漠尼沟阿訇马占鳌不仅保护了当时的河州起义人民,而且为民国时期河州军政人才的大规模崛起布下了关键的一个"棋眼"。河州日后成为小湘乡,弹丸之地能出"省主席"十一位,军师长近百位,难道与大河家阿訇马占鳌没有关系?朋友,还是你说。</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