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张敬华,一位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小学教师,却有着一颗澄澈善良的心。在事业上,她爱岗敬业,默默奉献;在家庭中,她孝老爱亲,无怨无悔;在社会上,她倾情公益,遍洒爱的火种。</h3> <h3> 她忠诚使命,敬业奉献,用大爱为"折翼天使"点亮心灵的灯火</h3><h3> "来到我面前的,都是我的天使,我要善待每一个与我有缘相逢的孩子。"这句充满诗意更充满力量的真情表达,让学生和家长内心充满了温暖和感动,也伴随她走过了30多个春秋。</h3><h3> 1986年8月,张敬华走上了教书育人的讲台。她深知自己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孩子们的领路人。为当好领路人,她以德为本,与爱相随,于每时每刻、于一言一行中,树立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形象。在业务上,她潜心研修,向身边同事和名师、大家学习,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创新,逐渐形成了"重情趣、重感悟、重习惯"的教学特色和"以阅读为根本,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教学观。对此,来校访问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高级官员奥德内斯给予了积极评价。2010年1月,她结合教学编写的小学《阅读课本》和《作文课本》由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h3> <h3>张敬华编写的阅读课本。</h3> <h3> 2011年9月,她所在的南湖小学由普教学校转型为特教学校,由此,她成了6个自闭症儿童的"代理妈妈"。如何点亮 "折翼天使"心灵的灯火,成了她心中的一个梦。没有教材,她就自己编;特殊儿童智力差异悬殊,她率先实行一对一分层教学;为记录孩子的细微变化,她潜心设计《家校联系表》,每日以此与家长沟通;为学习特殊教育理论,她自费购买大量专著,学习研究;她积极参与各级各类培训,利用假期去哈尔滨、上海、北京等地"充电",就是在旅途中,她也捧着特教专著潜心研读。每学期的期末检测,对于特殊孩子,其实是可以忽略的。但她为了检测工作成果,自找麻烦,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分别为每一个特殊孩子出一套检测卷,从生活认知、自理能力、情绪控制、交流沟通、知识掌握等多层次、多维度对孩子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制定出下一步的差别化教育计划。在她日复一日的努力下,孩子们渐渐地能够听懂各个时段的铃声,能够按指令去做一些事情,能在操场上站出整齐的队伍,自理能力也在不断增强。在她的日记里,记录着她研究和探索的足迹,记录着孩子们每一天的变化。有一个自闭症男孩,入校之初,坚决不肯听课,在室内满地打滚不起来;做操坚决不肯站队,在室外满操场乱跑;课堂大哭大闹,搅得全楼无法上课办公。而在她的精心呵护下,小男孩不仅完全能够上课,也逐渐和他人有了一定的交流,甚至能参加学校的大型活动。更为高兴的是,有一天,这个男孩清晰地喊出了一声"妈妈",让他的母亲惊愕不已,涕泪横流。站在一旁的张敬华也热泪盈眶,她说:"那一刻的幸福,不亚于自己的学生考上了清华北大。"</h3> <h3> 安慰情绪低落的孩子。这个孩子虽然不懂得如何与人交流,但他也有情感。他没有母亲的陪伴,张敬华就像妈妈一样关爱着他。</h3> <h3> 带领特殊儿童参加区里的文艺汇演</h3> <h3>对特殊儿童的引领,贯穿于每时每刻</h3> <h3>分享孩子的快乐。</h3> <h3>孩子们的哪怕是一丁点的进步,都是她最大的欣慰</h3> <h3>和特殊儿童一起堆雪人。</h3> <h3>特别的孩子,特别的爱。</h3> <h3>特殊儿童也有爱。</h3> <h3>特殊教育公开课。</h3> <h3>为特殊孩子过生日。</h3> <h3>与志愿者们一道,为自闭症儿募捐购买蓝手环</h3> <h3>一朝一夕、不厌其烦地引领特殊儿童融入集体活动中</h3> <h3>在教自闭症儿童学习汉字。</h3> <h3>为自闭症儿童义卖报纸。</h3> <h3>在北师大参加特殊教育培训.</h3> <h3>在上海参加特殊教育培训。</h3> <h3>在北京师范大学参加培训。</h3> <h3> 作为"代理妈妈",她不仅是孩子们的老师,很多时候更是孩子们的保姆。有的孩子生活不能自理,大便经常拉在裤子里,她就给孩子换上干净的裤子,并把脏裤子洗好、晾干,以备下次之需;有一位家长因要养家糊口,每天不能及时接孩子,她就把孩子带回家义务照看......她在劳累之余,不忘科研,2014年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了《自闭症儿童教育训练探究》;主持并完成了国家级科研课题《特殊教育生活化研究》。<br /></h3> <h3>平时的日积月累。</h3> <h3>在国家级期刊上发表的论文。</h3> <h3> 2015年8月,明德小学生源大增,师资力量不足,她服从组织安排,交流到明德小学工作。在明德小学和谐的人文环境中和先进的教育理念引领下,她的工作更加充满了激情,业务能力也得到了更大的提升。从普教到特教,再从特教到普教,她觉得自己仿佛多了一双翅膀。在明德小学工作的这几年,她利用学到的特殊教育理论,加上在明德这片沃土里掘到的"黄金",解决了自己以前根本认识不到的一些难题,使自己对现在的孩子有了更准确的判断和定位,使工作更加得心应手。如何利用特殊教育理论,解决普通教育领域里的问题,成了她新的研究课题。</h3> <h3>张敬华老师与孩子们在一起。</h3> <h3>班上的孩子参加学校的经典诵读表演</h3> <h3>明德小学的创意课堂深受家长和孩子们欢迎</h3> <h3>明德小学每个学期都有丰富多彩的活动。这是孩子们上台表演之前</h3> <h3>在孩子们的入队仪式上。</h3> <h3>在孩子们的入队仪式上。她愿意以点点滴滴的努力,陪伴孩子们成长。</h3> <h3> 她代"夫"尽孝,无怨无悔,一片真情洒满孝老爱亲路</h3><h3> 1994年,她与在部队工作的陈光相识。1995年秋,还只是朋友的她,得知陈光父亲患了癌症后,不仅拿出了所有积蓄倾囊相助,还四处筹款为老人治病。老人刚刚出院,陈光就接到了催其归队的电报。她坚定地说:"你放心回吧,家里有我呢!"一句简单的允诺,却要靠她一朝一夕的行动去兑现。张敬华与陈光两家相距30多公里,为了节省路费,给老人多买点喜欢吃的东西,她坚持每周骑着自行车往返于两地。期间,老人伤口久不愈合,疼痛难忍,在买不到止痛药的情况下,她得知仙人掌汁有止痛作用,就发动全校学生和亲戚朋友找来大量的仙人掌,用小刀一点点地把刺挖掉后,切碎熬汁给老人喝,以减轻老人的痛苦。1996年春节,当她得知陈光春节战备值班不能回家时,她对父母说:"叔叔的三个儿子都不在身边,那边需要我,春节我就不陪你们了。"于是,她告别父母,陪着病重的老人度过了他人生的最后一个春节。1996年4月28日,老人悄然离世。她又顶着世俗的压力,代"夫"尽孝,料理后事。为了让老人有尊严地离去,她跑了两个乡镇花钱为老人买来了一件呢子大衣。匆匆赶回到家中的陈光,心中充满了对父亲的愧疚,也对张敬华充满了感激。1997年1月3日,她和陈光结了婚。没有婚戒,没有婚礼,没有婚纱照,更没有豪华气派的车队和喜庆的锣鼓与鞭炮……有的只是亲友们的祝福,只是她心中对军人的一份崇拜,对未来生活的一份美好向往,还有为陈光父亲治病欠下的一堆外债……陈光的母亲没得早,他父亲去世的时候,他的弟弟还不满18岁。张敬华在父母的大力支持下,又照料起了其弟弟的生活。1998年,小叔子到了成家的年龄,张敬华又承担起了家长的角色,帮助介绍对象,操办婚礼,筹划生活。给小叔子安排妥当后,张敬华的口袋里只剩下了80元钱。为让小叔子好好过日子,也让在部队工作的丈夫无后顾之忧,已有7个月身孕的她,将自己的房子腾给小叔子做婚房,自己则出去租房子住,她的儿子就出生在了简陋的出租房里。从此,小叔子不叫她"嫂子"而叫"大姐"。为了帮助大伯哥创业,她又倾囊而出,把自己家里能拿得出的钱都赠予了他。2009年,张敬华自己的弟媳因病去逝,自己父母受到了严重的精神打击。为让老人尽快走出阴影,张敬华在爱人的大力支持下,把两位老人接到了家里。同时为让弟弟安心工作,她又把弟弟家的孩子接到了长春读书,主动承担起了母亲的责任。最终孩子不负重望,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重点大学。这些年来,她关爱和帮助亲人的事情还有很多很多……中央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对她的事迹进行了报道。</h3> <h3>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h3> <h3> 她因"志"而行,因"愿"而动,积极向社会传递正能量<br /></h3><h3> 张敬华常说,一个人的价值,不仅体现在事业和家庭中,也体现在社会上。她很早就开始了志愿服务。2014年,她成为了吉林省志愿服务联合会注册会员和学雷锋志愿者,用行动诠释着"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向社会传递着正能量。她时时处处为别人着想,始终把帮助别人、提升自己作为人生的价值追求,用高尚的人格感染着家人,使家人也相继都成为了志愿者。参加工作之初,把第一个月工资拿出一半捐给了希望工程;2008年,汶川地震她两次捐款;2013年,全区开展在职党员进社区活动,她第一个到社区报到申领扶困助残项目,积极参加社区"微心愿"活动,走进社区贫困家庭为他们送去衣物和米、面、油等生活用品;义务为社区老人理发;每周利用周末时间给社区脑瘫女孩李戈宁送课;助力寒门学子"圆梦大学",从起初的自己带着儿子去捐款,到与爱人一道发起救助行动,在爱心企业的大力支持下,为 13名优秀贫困学子解决了学费……她关爱孤残儿童,多次去省孤儿学校,参与爱心活动;2017年世界自闭症日前夕,她与志愿者们走上街头义卖报纸,为自闭症儿童募捐购买蓝手环,使50余名自闭症儿受益;2018年春节前,走进社区与志愿者一起为社区老人服务……</h3> <h3>为社区居民理发。</h3> <h3>春节为孤寡老人包饺子。</h3> <h3>张敬华带儿子为贫困学子捐款。</h3> <h3>参加公益活动。</h3> <h3>春节前为社区老人服务。</h3> <h3>到社区为居民服务。</h3> <h3>儿子走上街头作义务献血宣传。</h3> <h3>一直关爱着的吉林省孤儿学校的孩子。</h3> <h3>为社区脑瘫女孩送课。这是孩子在张敬华的指导下,认真地学习。</h3> <h3>与社区脑瘫女孩李戈宁在一起。</h3> <h3>在公益活动现场。</h3> <h3>在张敬华的引领下,儿子从小就热爱公益。这是儿子和雷锋生前战友乔安山在一起。</h3> <h3>张敬华引领儿子以雷锋为榜样,做雷锋精神的传人。这是她的儿子在公益活动结束后,把他爸爸剪刻的雷锋头像,送给志愿者。</h3> <h3> 2015年1月21日,她在媒体上看到了公主岭市尿毒症患者高明玖急需O型RH阴性血的消息时,她产生了帮助他的念头。通过多方努力,最终为患者寻找到了"熊猫血",挽救了他的生命。2015年3月11日,磐石市白血病患者刘小龙急需2000毫升AB型RH阴性血救命。他这种血因为非常稀有,俗称"熊猫血",供血者的概率仅为十万分之一。为了挽救刘小龙,一场爱心接力在辽、吉、黑三省拉开,经过她和志愿者们三天三夜的寻找,先期找到了1200毫升"熊猫血",为刘小龙化疗创造了条件。3月15日与21日,她再次放弃周末休息时间,与近千名志愿者在长春、吉林、四平、松原、通化五地开展了无偿献血宣传和寻找"熊猫血"公益行动。经过不懈努力,最终找到了6位献血者,挽救了刘小龙的生命。三年多来,她和志愿者们共为16名患者找到了"熊猫血",挽救了他们的生命和家庭。她还为没钱治病的"农安好人"蔡义田、"长春孝子"马书君、贫困家庭王俊福、遭遇车祸的志愿者战百秋、"玻璃男孩"李达和永吉灾区捐款捐物……</h3> <h3>为患者寻找熊猫血。</h3> <h3>媒体发声,寻找"猫血"。</h3> <h3>找到的熊猫血拥有者为患者献血。</h3> <h3> 张敬华,她爱事业,爱家庭,爱他人。在她心中,爱就是永恒的星座,不变的星辰。也正是如此,她先后获得了"朝阳好人"、"长春好人"、"吉林好人标兵"、"吉林省优秀志愿者"、"吉林省三八红旗手"、"全国优秀教师"、"全国最美家庭"和"全国五好文明家庭标兵"等殊荣,并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2015年9月3日,作为全省教育系统唯一受国家邀请的家庭,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阅兵观礼活动。<br /></h3> <h3>2015年9.3大阅兵现场。为了照料病危的父亲,张敬华没能受邀来到现场,但是爱人和儿子带给他的,也是身临其境的感受。</h3> <h3>儿子在2015年9.3大阅兵的现场。</h3> <h3>第十届全国五好文明家庭标兵表彰决定。</h3> <h3>获得"全国最美家庭"的喜报。</h3> <h3>与时代楷模金春燮在吉林省道德模范颁奖典礼上。</h3> <h3>与时代楷模金春燮、崔光日一起,参加省团拜会。</h3> <h3>获得吉林省道德模范提名奖。</h3> <h3>全国最美家庭奖牌。</h3> <h3>在人民大会堂颁奖现场。</h3> <h3>在吉林好人标兵颁奖现场。</h3> <h3>在感动朝阳人物颁奖现场。</h3> <h3>中国好人网页。</h3> <h3>在人民大会堂接受最美家庭颁奖。</h3> <h3>《今天》杂志社的报道。</h3> <h3>接受光明日报记者采访。</h3> <h3>《长春晚报》的报道。</h3> <h3>接受长春电视台采访。</h3> <h3>长春电视台的报道。</h3> <h3>《夕阳红》杂志社的报道。</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