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邹大耳 浅解 </b></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中国文人画布局主要元素</b></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br></h1> <h1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1, 1, 1);">以下我们用十二讲来浅谈</b></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1, 1, 1);">如何布势、何为主势、何为动线、主宾关系等等</b></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br></h1> <h1><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第一讲:总论</b></h1><h1><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在中国画的布局中,讲究主宾、聚散、疏密、虚实、起承、转合等等,而构成画面的总势。势生则有情,有情则生境。人们因大自然中不同物象的奇妙而引发出的不同感受或感悟,为了抒怀达意,把她在纸上转换成视觉形象艺术,完成从自然物理到艺术画理的互换。若完全合物理不如照像术,若完全用画理那么无以寄托,何来境地?势在自然中山水有动势、花木有姿势,云霞有气势。</b></h1><h1><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b></h1> <h1><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但在画中必大胆取舍、以繁而不乱、简而不单,亦合物理亦合画理。从而达到为意造象、笔随意出而以尽情的目的。</b></h1> <h1><br></h1><h1><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中国哲学思想为指导思想的中国画(文人)画,作为中国传统的人文思想的载体,不仅可以应物象形,又物我交融、缘物寄情,达到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客观与主观,唯物与唯心的高度统一,完成了画理、物理的融会贯通。在绘画发展过程中,布局做为中国绘画的技巧第一要素,逐渐发展完善。这些理论指导着创作,在研究布局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善于处理其各种矛盾与统一的关系。而在画面中有一个主线,引领全局,这就是大势。而在画中势不止一个,而是有N个大小势,而大势中最为突出的势叫主势,次之为辅势或附或宾。</b></h1><h1><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b></h1> <h1><b><font color="#167efb"> 第二讲:什么是势<br> 在中国画中每幅都有个中心,这个中心不一定是在画面中心,而这个中心也不是一个或为几个,把这几个大小中心连接、穿点、串联,而形成画眼或贯气、或起主骨之作用,这就叫做势。势是中国画中表现出来的趋势,势是力量,势是一种运动轨迹,势是一种往来回转的气息,是给人一种运动之感。“布局先必得势,无论大小尺幅,势在必得。”正如清沈宗骞所言:“总之统乎气以呈现其活动之趣者,是即所谓势也。” <br> </font></b></h1> <h1><b><font color="#39b54a"> 自然界中的物是存在相互关联的。而运动是体现物的气息与生命之特征。利用自然物象加之中国书法线条的动态之美来写出艺术形态,这是中国画之基本着眼点。有节奏和韵律的线写成物象,总的趋势则构成气势,构通着自然界与创作者的思想精神,形成天人合一的艺术完美境界。</font></b></h1> <h1><b><font color="#ed2308"> 第三讲:如何布势<br> 中国画的形式美与其它画种的形式美有共同点,都是属美术。美在先而用其术表达,但不同之处在于,中国画之形式美大多目地不在表象,而在于通过形式传达内在中国哲学思想之美,中国诗境韵味之美,中国书法线条之美,以及创作者人格之美。我们根据对自然的领悟,用独有的书法用笔,通过八面出锋写出诗境般的韵味,表达自我情怀。有了立意,构思画面的布局叫‘相纸`,相看也。先确定画面构成的主体物象,明确主题,树立主体,思索宾体,只有主宾(附/辅)体的互动,才有了对立因素。而后在平面中通过高低、欹侧、疏密、聚散,通过遮藏、穿插、叠合、虚实来表现二维平面空间到纵深三维立体空间的物象经营布置。而这个过程要有对立,有对立才有比较,才有呼应,才有取舍,才有和谐而最终的统一。对立易而统一难。<br> </font></b></h1> <h1><b><font color="#39b54a"> 第四讲:布势与取势<br> 中国画特别是写意画,强调写,写者运行也,行乃走也;写者运动也,动乃发作;写者运气也,气乃元也。行、动、气等都有个始与终,都有个指向,都有个路线。我们把运动后轨迹称之为走运势或布势,把运动的方向称之为趋向或走向。在画中尽量让走势动起来,或曲折环绕,或跌荡起伏,使画面构成并非单一或规矩的几何图形分割,并且符合形式美法则。<br><br> </font></b></h1> <h1><b><font color="#ff8a00"> 东晋顾恺之有:“若以临见妙裁,寻其置陈布势,是达画之变也。”一语道破了构图中的玄机。可见,布置与经营的关键在于布势。布势中取势对于布局中的诗乐般节奏美,或者说形态婀娜多姿的曲线美,都具有动势或方向。对整个画境都起到决定性作用。布置必先得势,取势必先知得失,方可通画理,以不变应万变,这就需要'妙裁`,也就是取舍,谓之经营。</font></b></h1> <h1><b><font color="#ed2308"> 明代顾凝远《画引》:“凡势欲左行者,必先用意于右;势欲右行者,必先意于左;或上者势欲下垂,或下者势欲上耸;俱不可从本位径情一往。苟无根柢,安可生发?盖凡物皆有然者,多见精思则自得。”这是说布势的势不可直冲平铺,要宛如九曲河溪。然曲线亦不可均匀对等,要恰似音乐有高低长短之音。</font></b></h1> <h1><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第五讲:布局中二种构图形态</b></h1><h1><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在中国画布局法则中,S形的应用最为常见。它是由“太极阴阳图”演化而来。在阴阳两极中,黑白虚实相生,对立统一相辅相成。它包含着中国艺术的全部原理。S形做为画面基本动势,可以在画面内上下左右伸缩、调节,可以伸延,亦可相互制约。物象有序的安置在以S形为主线的周围,实虚、疏密,实、密则处于S形的主体位置,虚、疏则处于主体辅(附)位置。这样才可虚实相生,而实、密中有虚、疏,虚、疏中分实丶密,其原则不外乎二个物象相连,而另一个物象离开,注意其不可构成等边△形。而W、N、M、C、Z等,形动线统归“之”字形构图,是S形的变体,区别是把S形的波线,旋转、变异,转为折线形态,暗合中国书法一波三折的艺术规律与特性,其不仅可顺逆、连绵,而且可与客(辅、附)势叠合、包揽,而S形衍生形态很多,只可掌握规律,不可死搬硬套。</b></h1> <h1><b><font color="#ed2308"> 而另种布局中构成形态是所谓‘井`字形构图,虚谷、潘天寿常用此法。许多文章评析其作品,皆以为是吸收西方绘画建筑的构成原理,还有用黄金分割法布画眼等等。其实这些都是对中国画理论缺少深层研究,更是为标榜西方化找拫据。殊不知井字形构图是地道的中国哲学思想、中国古代“九宫八卦图”,"八卦"中宫共分“九宫",九宫分界线实为井字。而黄金分割法在古代叫三七停,即画面大约三分之二或三分之一处布物象为画眼。三七停约等于黄金分割点。而井字形也不是机械对称,而也是变化多端,如:女字可视为交凤眼破凤眼,穿枝多为此、朴字左密实右疏虚、抔字左疏虚右密实等等。</font></b></h1> <h1><b><font color="#39b54a"> 第六讲:平面中势的动线<br> 我们把几个大小中心连接、穿点、串联,而形成画眼或贯气、或起主骨之作用,这就叫做势。简化看成一条线,如:在画面中,凡物象圴可视为一个点。几只鸡、几朵花、几块石等的疏散、参差、错落,可将其视为几个点的组合,规律还是二点相连,临近,一点离开。而枝叶、枝干等都可以将其整体物象视为一条线,这条线视为主势中的主动线。而余下各方向的宾(辅、附)动线,与主动线互万穿插、错落、参差变化等种种构成千变万化的图,这个经营得当,妙奇的过程称为布局。而由点与点、线与线,以及由线扩展而成的面等变化,形成一团气、似围棋中的目、粘、连、飞等,形成舞蹈中的曲线、起伏、翻腾、旋转,形成音乐的音律、节奏、长短、高低等等。这就形成动势。而势中主线称之主动线。</font></b></h1> <h1><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第七讲:变化无穷的布局</b></h1><h1><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中国画布局在一幅画面中无论是‘S`形或'井`字形,都不是单一机械的重复,而是有变化又有规律可行的。大势取S形时,局部也有井字形穿插,而大局显井字形时,其动线也走S形势。互为交差、互为顾及、互为补充,绝非一种模式。那种以为中国画写意构图少变、而体裁乏味、其色彩单调之说,实是对中国画写意精神确乏深度认知,更不会体会中国写意画的简非简单、率非草率、真非写真、精非精细,而易乃为易、变易、不易之三易之妙。今人的浮浅与创作简率真精的缺失,实乃是对中国哲学思想的认知与自身修养的不足。</b></h1><h1><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而无论以西画的写实与抽象,来评看中国画,实则无意义与必要。因为,虽同为艺术之美,但取舍不同、理念不同、手法不同、境界不同,故而,评品标准自然就不可能相同。</b></h1> <h1><b><font color="#b04fbb"> 第八讲:布势中的动线构成<br> 布势的规律就是矛盾的对立统,也就是动线之间的关系布置。如:主宾(辅附)、虚实、疏密、开合、揖让、大小等关系。我们讲把具体物象概括成点,而N点串联成线,主线在构图中起到主骨作用,与余下宾(辅附)线组合成主势。我们可以连接物象的线来表示基本的动线,而基本的“三动线”就组合成基本势。</font></b></h1> <h1><b><font color="#39b54a"> 两线即“一长一短、一大一小、一多一少、一纵一横”。 在最基础的两线构成中,两线的长短不同,长线可以是一根,也可以是一组,长线体现着主势。长线和短线要突出主宾关系。短线可相交于长线,对主线实为破,也可指向主线,实现虚破。此理亦是二物象组合之理,而道家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当“第三条线"产生,这时,我们说最基本的构成关系完整了,也就是构成画面最基本的道理。在画面中最小的点如此,线如此,面如此,扩之画面三大块亦如此。<br> “三线”的关系,概括为“主线、辅线、破线”。三线中,主线在构图中起主导作用,主线既成为主势。辅线是主线的辅助、动势依主线而行,但不可平行,以产生变化。使主线不孤,又助其势。其形态一般较主线要短而弱。破线、主线、辅线、三线交而互为穿插,但一般辅线及主线的顺势而行,而破线则另开一势,形成与主势相违背的一股小势力,与主势相呼应、亦在画面中起到称砣的作用,产生主宾{辅附)势。写兰花叶的一笔长,二笔短交凤眼,三笔破凤眼,此同样是“三动线"之基本法。“三动线"组成了基本动势,画面中可有N个基本组合势(动线),而最为突出的为主势。各势复杂而有序,对立而统一。</font></b></h1> <h1><b><font color="#b04fbb"> 第九讲:势的意义<br> 置陈布势也好,经营位置也好,布局主首布势。势是画面的形式美之骨、是画中思想之灵魂;是把艺术家的唯心通过对唯物之象的感悟,最终有助于笔墨色在纸上达到对立统一关系的总纽带。首先定大势,小势可顺势辅佐大势,增加主势力量,还须有与大势形对立而统一关系的小势,使画面显示变化,从而更加丰富对画面的构成。在中国画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构图的法则也在不断完善发展,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画面如若没有势,那么笔墨再精良都没有存在义意了。画面就杂乱无序,而无气韵回味,形式将乏力而无美可言。因此,在整个绘画创作当中,一切物象的穿插、连联、互扣、虚实、疏密,都要服从于画面的大势。从大处着眼,从整体着眼,局部必须服从整体。特别要提出的是,画中同类色(同色)也形成呼应的虚之色线,而这根线与其它物象之动线一样,有曲线之美,并与其互为破、互为交、互为连、互为疏密。</font></b></h1> <h1><b><font color="#39b54a"> 在中国画历史发展的过程中,虽经营置陈的法则也在不断完善发展,直至今日谢赫的"六法"依然成为中国画的基本画理,这个理基本阐述了画之理,如果这个“理”变了,中国画就失去了自身的独特审美情趣,就不可能称其为中国画了。一切外来艺术表现语言、可有借鉴、可有融会、但不可以贯通、更不可替代。中国画的艺术中画理之‘势`,也是不能变的。就象语言一样,若用外语语法和中国字词去写文章,或用中文语法和外国词语去写文章,谁能看懂?有何必要?所以中国画的‘势`,必是中国画之‘势`,任何艺术技巧形式都不可代替,也代替不了,也无须代替。</font></b></h1> <h1><b><font color="#ff8a00"> 第十讲:巧布白黒与势之关系<br> 中国画画面的空白处并非全为空白也,或者说并非称之为空白。如虚位待发,空个位,是有而非无。在中国画里讲究是从虚处取势,布白布黑如同围棋。白者虚也、黑者实也,虚实相生,互为相制、随伴相行。实中有虚、虚中生实。无虚不生实,无实何有虚。<br> 然而,往往布白比布黑更重要。在画面上安排空白也就是虚处,要使虚处疏而不觉空,正如古人所讲:“于通幅中留空白处尤当审慎,有势当宽阔者,窄狭之则气促而拘。有势当窄狭者宽阔则气懈而散。务使通体之空白勿迫促,勿散漫、勿过零星、勿过寂寥、勿重复排牙,则通体之空白亦即通体之龙脉矣。”也就是说空白处的大小、排列、形状、乃至于错落,要有联系、也要有疏密,更要能突显主物象,而不可有碍势的发展,以白计黑就是这个道理。</font></b></h1> <h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第十一讲:势的开合</b></h1><h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走势有有起,也就是开。势得适时必收。也就是合。开合本无定法,左开右合,右开左合,无论何式的开合变化,皆可产生千变万化。而开合的斜倚、纵横更是变化万千。开合必要讲究呼应,呼应是和谐、又是制约。</b></h1><h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而起承转合是开合呼应的具体运用。起是中国画布势的开始,承是顺势而生,起到延续和过渡作用,转是势的转折变化,合则峰回势收,取得均衡。起与转为取势而造险,合则为均衡而破险。于险中求势,于势中造险,以不平衡打破平衡,于不平衡中求得均衡,才是取势的道理。同时中国诗词也是强调起承转合,为何?因为这就是中国艺术,运用的是中国哲学思想。</b></h1><p class="ql-block"><br></p> <h1><b><font color="#b04fbb"> 要擅于处理开合的关系,开合呼应用以取势,是布局的整体运动趋势。开是开放,是着墨的开始之处,合即是合拢,是与开的呼应。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说,“分合乃大字纲也,有一幅之分,有一段之分,于此了然,则画道过半矣。”开合要有主次,主次必须分明。开合整而不乱,大势所趋,开合一乱,势无次序。主次适宜得当,以次辅主,以主带次,使开合相辅相成,势在必得。</font></b></h1> <h1><b><font color="#ed2308"> 第十二讲:小结<br> 以上浅谈,叙述了“势”在中国画中的地位与重要性等。最后,我们必须再次提到中国特有的数字"三”字。中国画指导思想为中国哲学思想,而中国哲学的基本思想体系为道家观念思想,而道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而在中国人的观念与现实中都存在这个“三”字,比如:"三人行必有吾师”;"飞流直下三千尺”;"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等等,三为多之意也为最基础数。中国画中布局讲究"三个块面”;三个物象“;"三条动线”;"三个势"并二个相近而相联一个远而呼应,再纸上着墨色自然分为"深中浅"即画面层次,笔上墨色过渡调为“浓中淡"即一笔下去自分浓淡,还有画眼处在大约一分为三处即"三七停"也就是近视于黄金点等等。而更深、更细、更多的技巧、画理,请参见我其它论文。</font></b></h1> <h1><b style="color:rgb(57, 181, 74);">胸无成竹 [邹大耳写竹/诗书画],郑板桥提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丰富并发展了文同的“胸有成竹”论。这样一个艺术创作的全过程,是对“意在笔先”作出的直观而生动的全新的阐释。郑绩在《梦幻居画学简明》中作了进一步阐释:“不可有法也,不可无法也,只可无有一定之法。”这里,“有法”可以理解为文同的“胸有成竹”,是指作画前“意在笔先”,作画时合乎规矩法度地将胸中之物表现在笔端;“无法”是指人们通常理解的“胸无成竹”,作画前对所画对象毫不了解,胸中一片茫然,自然无“法”可言;“无有一定之法”,即“无法而法”则是郑板桥所说的“胸无成竹”,强调擅画者应超越法度限制,下笔时当不受“有法”的束缚,“入乎规矩之中,而又出乎规矩之外”,在“胸有成竹”、笔精墨妙的前提下,捕捉画面随时可能出现的“趣在法外”的艺术效果。艺术是探索未来而不是泥古,但这种探索是建立在对前人的研究继承的基础之上的,非背道而驰的盲目“创新”,而是站在一定的高度,参悟与之平等对话。 [邹大耳写竹/诗书画]</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