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用贤才

清南文兵

<h1></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刘备雪中顾,萧何月下追。<br></font><font color="#ed2308">李固心平荐,赵普气和推。</font></b></h1> <h1> 今天四个故事的押韵属于“灰堆辙”,故事的内容归纳为“荐贤与妒能”类。</h1> <h1> 【刘备雪中顾】(liú bèi xuě zhōng gù)<br> 典源:典故“三顾茅庐”出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涉及人物:刘备、徐庶、司马徽、关羽、张飞、诸葛亮。<br> 题解:刘备是三国蜀汉皇帝;雪中顾就是冬天下雪的时候去寻访身居茅庐的诸葛亮。<br> 故事:刘备,字玄德,三国时的蜀汉皇帝。东汉末年,朝廷腐败无能,致使天下大乱。各地诸侯趁机瓜分地盘,拥兵自重。豫州牧刘备早年颠沛流离,无处可归。此时也想打下一块地盘为安家之所。听徐庶和司马徽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转回去。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刘备只得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过了一些时候,刘备吃了三天素,准备再去请诸葛亮。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虚名,未必有真才实学,不用去了。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他捆来。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访诸葛亮。这次诸葛亮是在家,不过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诸葛亮见到刘备有志替国家做事,而且诚恳地请他帮助,就出山了,他全力帮助刘备建立了蜀汉皇朝。<br> 感悟:《三国志》中提到了这件事,并没有“三顾茅庐”一词。《三国演义》把刘备三次亲自请诸葛亮的这件事情总结为“三顾茅庐”。刘备求贤若渴,真心诚意地请诸葛亮出山。如果像张飞和关羽那样瞧不起诸葛亮的话,历史上可能就不是三国了,很有可能是南北朝了。</h1><h3><br></h3> <h1> 【萧何月下追】(xiāo hé yuè xià zuī)<br> 典源:典故“萧何追韩信”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元代根据此典故编成了戏曲“萧何月下追韩信”。涉及人物:萧何、韩信、刘邦。<br> 题解:萧何是建立汉朝朝的第一功臣,后来为汉丞相;月下追是说萧何连夜追赶韩信,最后向刘邦极力推荐韩信为大将。<br> 故事:韩信是公认的军事家,原来在项羽部下,可项羽不重用他。于是就投到刘邦麾下。起初,刘邦让他当了一个管理粮草的小官,韩信大失所望。一次偶然的机会,萧何结识了韩信。在接触过程中,萧何发现韩信有胆有识,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于是多次向刘邦推荐,但并没有引起刘邦的重视。这个时候,汉军还驻扎在蜀中,将士们不愿久驻,便有人开小差。韩信觉得自己不被重用,也离开了汉营。萧何听说韩信也跑了,急忙放下手里的活,连个招呼也没来得及打,就骑马去追赶韩信。有军吏向刘邦报告说:“萧丞相也跑了。”刘邦大惊失色,当下派人去找萧何,两天也没找到。可萧何却找到了韩信,一阵大道理,还真把韩信给劝回来了。刘邦见萧何回来,又惊又怒,得知萧丞相去追韩信,却不以为然。萧何告诉刘邦说:“别的些将军容易得到,可韩信却没有第二个了,你如果只想当个汉中王,那就无所谓了,可你要得天下,没有韩信就不行。”萧何还告诉刘邦:“只让韩信当普通的将军还不行,必须得隆重地拜他为大将!”刘邦这次还真听了萧何的话,真重用了韩信,拜他为大将。韩信也由此成为叱咤风云的大将军,并帮助刘邦取得了汉家天下。<br> 感悟:萧何可谓知人,知道韩信是大将之才。可惜的是,萧何不知道胜利之后的人会怎样,所以最后只能顺从刘邦和吕后的意愿,将韩信杀掉了,真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h1><h3><br></h3> <h1> 【李固心平荐】(lǐ gù xīn píng jiàn)<br> 典源:典故“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出自《后汉书•黄琼传》。涉及人物:黄琼、李固。<br> 题解:李固有伯乐之才,他知道黄琼很有名望,心平气和地推荐他出来为百姓做事。本题之意:由于李固的信,使黄琼出来做官了,黄琼也用事实证明了自己是名副其实。所以本题目的主人公是黄琼。<br> 故事:黄琼,字世英。东汉时期名臣,尚书令黄香(参看“黄香扇枕席”)之子。黄琼的家风特别好,所以他从小就爱学习,知识丰富,很有名望。可他不愿当官,公卿推荐他进朝廷,他走到半路又装起病来。其实这也是有原因的,原来朝廷召请的处士许多是名不副实的,所以就有人说:“盛名之下,其实难副”,也就是名望高的人不一定有真才实学。可有个叫李固的人着急了,因为他平日对黄琼很了解,很钦佩,所以这时便写信给黄琼:“听说你已经走到半路了,怎 么就不来了呢?如果你想一辈子睡在深山住在深谷,追踪巢父、许由,这也就罢了;如果还有心参政救助百姓的话,现在正是时候。现在有人认为所谓处士纯粹是一帮欺世盗名之徒。我却希望先生你能来到朝廷,做出令众人叹服的事情,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人,也为处士洗雪恶名。”黄琼看了李固的信,下决心干一番事业,便来到了京城,被任命为尚书仆射(yè)。黄琼是一个敢于直言的好官,他建议皇帝:“要流放谗侫小人,严惩搜刮百姓、贪污受贿的人,应当检查政事,关注不足的地方,追求节俭朴实,明令大臣遵守法纪,招揽接纳儒学之士,让他们陈述得失利弊。革除弊端,从善如流,自然就会灾消而福至了”皇帝很重视黄琼的建议,让相关人员按黄琼奏章所列事项切实施行。公元164年,黄琼逝世,临逝世前还在向皇帝提出良好的建议,用事实证明他是名副其实的人。<br> 感悟:现在,各级人大任命的领导人和国家工作人员要进行“宪法宣誓”。其中有“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恪尽职守、廉洁奉公,”就这几句做到了,就是好的官员。</h1><h3><br></h3> <h1> 【赵普气和推】(zhào pǔ qì hé tuī)<br> 典源:故事“赵普荐贤”选自《宋史•赵普传》。涉及人物:赵普、宋太祖赵匡胤。<br> 题解:赵普是北宋初年的宰相,向皇帝推荐贤才,皇帝生气不用,赵普心平气和、再三推荐,直到皇帝用了为止。<br> 故事:赵普,字则平,北宋著名政治家,开国功臣。赵普性格沉稳,能以天下为己任。所以深得宋太祖的信任,而赵普也敢于在宋太祖面前坚持自己的意见。有一次,赵普发现了一个很有才能的人,于是写了一份报告上报给了皇帝,请求任命这个人到朝廷里去做官。谁想到,宋太祖看了他的报告,说:“算了吧!没听说过这个人。”第二天,赵普又递交了报告,还是那件事,宋太祖还是不同意。第三天,赵普又拿报告来找太祖,太祖不耐烦了,发火了,将报告给撕碎了。赵普不说话,弯下身子,把地上的碎纸片,一点一点地捡起来,放在衣兜里,回家去了。第四天,赵普再去见太祖,又递上一份报告。宋太祖心想:这回大概是认错的报告吧。打开一看,吃了一惊:这不是昨天撕碎的那份报告吗?太祖这次反倒冷静了,心想:赵普再三地推荐这个不沾亲、不带故的人,莫非这个真有本事?于是郑重其事地让赵普介绍一下这个人。赵普也郑重其事地把这个人的好处一条一条地讲了出来。宋太祖听了,有了感悟:赵普这样做,是为了国家呀,于是采纳了他的意见,让这个人到朝廷里做了官。后来,这个人果然为国家办了许多好事。<br> 感悟:宋太祖的感悟应该有很多,但我认为有这两条就够了:一是赵普忠心耿耿,所以才能冒死多次奏荐;二是赵普以天下事为己任,所以推荐的人一定很有才能。</h1><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