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最好的自己——记田柳镇小学语文名师送课教学研讨

郭秀霞

<h3> 2018年3月20日下午1点,田柳镇迎来了前段时间申报的第一批次的送课名师——现代中学东校区的张凤珍老师。张老师是潍坊市特级教师徐翔老师工作团队中的成员。名师出高徒,果不其然。</h3> <h1 align="center"><b><font color="#ed2308">关于听课队伍</font></b></h1><h3> 本次申报的是一年级的同课异构,由植庭小学王小静老师和送课名师同上一年级下册第13课《荷叶圆圆》。因还申报了高年段的送课,根据年段实际情况,学区要求一二年级的语文教师全员全程参与,其他年级年轻骨干教师3-5名参加听课研讨活动。</h3> <h3 align="center"><b><font color="#ed2308">关于本土上课老师</font></b></h3><h3> 王小静老师是一年级1班的语文老师兼班主任,她上一学年在世纪本部顶岗,去年九月一日来植庭小学任教。年轻的小静老师在工作方面一马当先,对一年级工作,从没有叫过苦喊过累;对于学校安排给她的任务,也未曾拈轻怕重过。没有一颗吃苦受累、好学上进的心,焉能成为一个领域的佼佼者?她用行动告诉我们: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h3> <h1> <font color="#ed2308"> <b>关于识字教学</b></font></h1><h3> 一家之言,不当之处,请两位老师多多包涵。 <br></h3><h3> 王小静老师课题导入前的生字清障疏通工程。</h3> <h3> </h3><h3> 小静老师用了近十五分钟的时间扫除生字新词的障碍,只为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做准备。出发点很好,——放在平时,我们也是这样做的。但话又说来,可否将这些生字的识记放在课文学习中,有时候,随文识字效果更明显。</h3><h3> 小静老师在随后研讨时解释,说她这节课是真真正正没有水分的课,她就想通过学生对这些字词的识认回忆,导入到对《荷叶圆圆》一课的学习中去。我个人还是认为这样的导入工程有点巨大,欲期效果甚至适得其反,毕竟这是一年级的小孩子,他们的学习兴趣时段保持不是很长。所谓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也。</h3> <h3> 逮到一个上课前五分钟聚精会神,听讲五分钟后"专心致志"捣乱的小家伙。</h3><h3> 识字教学如果形式单调统一,孩子们的注意力就会转移。</h3> <h3> 张老师将识字教学灵活地放在文章的学习中去,这就是随文识字。更可喜的是,她没有将这个字单纯地进行识记、组词、跟读,而是进一步拓展,找到了跟提手旁有关的字,领读,自读,交替进行。<br> 意想不到的,她还自编了儿歌。一个语文老师,若没有改编整合的能力,真的很难说自己是优秀的。<br> 如此一来,“摇”字便如荷叶上的小水珠,躺在了孩子们的头脑里,生根发芽,散枝生叶。</h3> <h1><b>&nbsp; <font color="#ed2308"> 关于自读要求</font></b></h1><h3> 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老师要求得越明确,他们贯彻得就越彻底。带着明确而具体的要求去做,任务才会更加落实到位。学生自读课文是整体感知课文必不可少的前置工作,对自读要求,两位老师都做到了合情合理,目标达成度高。</h3><p> </p> <h3> <font color="#39b54a">王小静老师自读要求:</font><br> 1.读准字音,不添字,不漏字。<br> 2.说一说:荷叶是什么样子的?<br> 3.想一想:荷叶把谁吸引来了?<br> <font color="#39b54a"> 张凤珍老师自读要求:</font><br> 1.标出自然段序号,读准字音,读通句子。<br> 2.边读边想,荷叶是什么样子的?它有哪些小伙伴?<br> 对比发现,张老师设计的自读要求表述更贴近学情,她的要求也更容易让学生弄清楚他们自己读书的任务,并且其中还蕴含着方法的指导(如,边读边想)。<br> 一年级学生还小,读文标段是标配。小静老师似乎忽略了这一点;或者是因为面对着自己的学生——学生已经熟悉了老师的套路,所以不必写上这一点也未可知。</h3> <h1 align="center"><b><font color="#ed2308">关于肢体语言</font></b></h1><h3> 展开!我就只用一个动作,你便明白了展开即张开。这是近义词的前期渗透工作。</h3><h3> 小静老师是个有心人,她的课并不追求花里浮哨,她也没有过分美化课堂,她说过,她教学是实实在在的,但她知道怎样做学生就能明白其中的意思或道理,她的心是和学生连在一起的。青年教师一旦上了心,有的是办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h3> <h3> 张老师的肢体语言是丰富的。她用她的热情带动起学生的激情。这真是一节激情燃烧的课堂!她步履轻盈,双臂柔美,课上和学生一块手舞之,足蹈之;学生一本正经地效之仿之,然后成才之。</h3> <h3 align="center"><font color="#ed2308"><b>&nbsp;关于朗读指导</b></font></h3><h3> &nbsp;小静老师放心着孩子们的朗读,在本课中,她没有过多地去指导,因为她的学生已训练有素,不必再在课堂上设计读的花样。孩子们读得有腔有调,很是招人喜欢。</h3><p> 张老师的朗读指导可是三板一眼。生自读,师范读,指名读,男女生赛读,并且读的时候不是生硬地说朗读,而且给予学生一种读的情境,或带着问题,或带着情感,不一而足。<br></p><h3> 着重说一下指读。指读是一年级学生的读书必备动作。指读就能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一个字一个字地读下去,时间长了,就能一目十行了。</h3><h3> 看着孩子们灵巧的食指点墨香,恍然间,自己又回到了三十多年前那口斑驳青砖垒起的一年级教室。岁月不堪念,惟有梦相牵。</h3> <h3><br></h3> <h1 align="center"><font color="#ed2308">&nbsp;关于仿说句子</font></h1><h3> 仿说仿写,两位老师都将此作为了重点。这是本课的一个训练重点,课后题就有明确的要求。</h3><h3> 两位老师皆借助图片,引导学生说完整的话。貌似简单的一句话,孩子们说得也很有见地。</h3><h3> 一年级开始训练说完整的一句话,二年级训练说完整的段,三年级足可以写完整的文章了。语文学习,要的就是循序渐进,不能走旁门左道,不能急于求成;如同雨中登山,一步一步地来,终有一天会登峰造极。语文教学,慢慢从一年级来。</h3> <h3><br> 再思考:仿说“荷叶是()的()”句子。<br> 1.小静老师将仿说句子放在了最后一个环节,在学生写的过程中下课铃声响起。这个时候,换作是听课的你,是匆匆结束课程还是拖延一分钟指名一两位学生汇报教师点评?<br> 小静老师是这样处理的:下课后将自己写的话交由组长检查。<br> 我就想啊,一年级的小组长真的能独挡一面吗?是我过于杞人忧天不信任小组长的能力还是发自内心地不赞成这种自由奔放的教学方式?我也说不清楚。我多年不教一年级,对一年级孩子的学习能力确实有点摸不着边。但我还是希望问题留在课堂上解决。<br> 2.张老师课上的此句仿说放在了第五步(第六步是积累背诵,第七步是总结)。聪明的学生先挑着他们认为同时我们也认为好说的句子说,有人挑走了孩子,有人挑走了小兔子,中间那只蝴蝶还真是不招人喜欢,没人挑它。我当时也思维停滞了下。第三个被点名的学生难为情地站起来,吞吞吐吐地说:“荷叶是蝴蝶的停机坪。”确实,无论从表述还是修辞上来说都没错,老师也顺势让其他孩子跟读了这句话。可是,我觉得意犹未尽。文章最忌雷同。课文中已有“停机坪”一说了,我们学生再用上,再受到“你真是活学活用”的表扬,——那么,这种仿说有效不?我认为张老师可以在此基础上,再帮着他们修正一下。譬如,荷叶是蝴蝶的舞台。(因为蝴蝶是个舞者)<br></h3> <h1 align="center"><font color="#ed2308">关于教师风格</font><br></h1><h3> 毋庸置疑,小静老师是严肃的,张老师是亲民的;小静老师是亮晶晶的冰,张老师是笑嘻嘻的火。两个性格不同的人,上出了味道不一的课。</h3> <h3> 小静老师自己说过,她这节课最大的失败就是没有评价学生。她能意识到说明她在反思自己。一个优秀的教师,不就是在一次又一次的反思中成长起来的吗?<br> 冰,让人冷静。<br></h3> <h3> 张老师深入学生中。从端正学生的写姿到指导学生书写,从与学生亲切交流,到陪学生一块说儿歌,她一路都笑语盈盈。这真是个让人舒服的语文老师!她的声音宛转动听,她的态度和蔼可亲。她倾听学生回答的时候,总是微微地前倾着身子,——这接地气的姿态,怎能不让人为之动容!这节课,在容量满满的情况下,学生们仍是不知疲倦。</h3> <h3><br></h3> <h3> 看看现代东校区语文老师的整合能力!听慈秀老师说,这首儿歌是她们自己编的。无敌!<br>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淮北则为枳吗?乡下老师如果不主动学习,不主动读书,不主动思考,那么,叫城里老师拉下的可不是一星半点儿。想一想,同样一个学校一个班出来的,怎么毕业后的发展会参差不齐?没有人会剥夺了我们上进的权利,除了我们自己。<br> <br></h3> <h1 align="center"><font color="#ed2308">关于板书 </font> </h1> 小静老师的板书下了功夫;但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这样的板书我并不推崇。总觉得这份板书少了点什么,而且,似乎不规正。这是面对着一年级的小孩子的一份板书,可不可以再活泼点呢?可不可以图文并茂呢?其实,我更想看到她的手写字。 <h3> 张凤珍老师的板书真见功底!</h3><p> 一横一竖,她都规规矩矩地书写。这样板书的老师,叫人敬重。学生的身上有老师的影子,相信张老师手底下的学生在她的影响下必定是一笔一画书写人生的。所以,一年级老师的配备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教育的千秋大业,需要一大批像张凤珍老师这样认真书写的奠基者。<br></p> <h3></h3><h3 align="center"><b><font color="#ed2308">评课说课再提高<br></font></b></h3><h3 align="left"> 镇语文教研组长郭秀霞老师主持了研讨会。<br> 部分青年骨干教师进行了评课。成功的课总是各有各的精彩,而我们的语文教师的水平,城乡差距在拉大。<br> 会上,小静老师和张凤珍老师进行了说课。张老师说她这份教案是四易其稿而完工的,周六周日都没歇一歇,随后又磨课两节,期间团队成员靠上,指导老师全程指导。破茧成蝶,总要付出代价。<br> 这是怎样的一支团队!我认识徐翔校长,她是诗意的语文老师,是我们追不上的美丽背影。她在前面悠然地走,我们气喘吁吁地跟;可是,还是跟不上。我想,这是因为慧根不同罢。<br> 会后,小静老师跑来找我,说:郭老师,你看人家都是团队在帮着 !<br> 说来惭愧,业务方面我确实有短板,可我从来没有掩盖过呀。<br> 同样是团队的主持人,我和徐翔校长之间隔的不是一座山。<br> <br></h3> <h3> 教案手写稿!我们的老师还会这样做吗?从细节中找找差距,我们就会恍然大悟自己为什么还蹲在原地,翻不过眼前的山了。</h3> <h3> 翻过眼前的高山,我们也就遇见最好的自己了。<br></h3>

老师

学生

一年级

小静

张老师

语文

板书

自读

荷叶

仿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