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波尔图寻访"最美"书店

流苏

<h3>  今年寒假的旅游选择了自由行形式。也不是完全的自由行,而是依托一家旅行社来安排酒店.交通和行程,我们依计而行。很喜欢这种方式,一来避免了跟团游的不自由感,二来又不需自己行前操太多的心,重要的是,旅行社有自己的渠道和资源,可以以较优惠价格,订到高品质酒店。这点是个人无法做到的。</h3><h3> 我们选择了德国飞诺旅行社,去年他们安排的柏林自由行令我们非常满意。商订好行程,支付款项以后,他们发来了行程单,飞机票(有的甚至直接是登机牌)、火车票、酒店订单等。行程单十分详细,比如下机或下车后怎么到达旅店的说明:坐车还是步行,坐车的话坐哪路车,什么方向,多少站,多长时间,在哪站下。下车后的路程一般只有几分钟,但都有地图,标明路线以及沿途标志性建筑。这家华人旅行社吸收了德国人做事的严谨和规范,几次安排几无纰漏。此外还附每地一份的《穷游锦囊》,可以说是非常贴心了。行前,我将资料一一打印,携带上路。每晚仔细阅读,做好第二天的旅行计划。</h3><h3> 这天,我们从马德里乘机,进入葡萄牙境内,首站是波尔图。头天晚上阅读行程单,发觉我们</h3><h3>在波尔图其实只有大半天的游览时间,上午到达,第二天一早就要离开。于是更加仔细地读锦囊,看攻略,做计划。边忙活边想念圣诞假期的意大利之行。那次投奔在博洛尼亚工作的我在埃及时的同事贾老师,旅程中的一切都是贾老师安排好了的,我坐享其成,跟着走便是,唯一出力之处就是负责拍照。每次贾老师把厚厚的《孤独星球》递给我,让我也看看时,我都敷衍地说:"你看就行了"。面对我这副懒洋洋的姿态,贾老师有些诧异的说:"王老师你变了!""怎么变了?""你都不爱学习了!"我吃了一惊,深挖自己变懒的根源,许是跟团游惯出来的。去年我们参加了开元旅行社的几个团,在欧洲游玩了一个多月。不得不说:开元团有一个优秀的导游团队,他们把一切都安排得妥妥的,游客啥心都不操,跟着大巴跑。景点知识也是被灌输的。回来后朋友聚会,年轻人都惊讶于我们的状态之好,问"你们不累吗?""累什么?""奇怪!我们出去玩几天就累趴了!"那就是跟团游相比自由行的优势所在了:不累心还省体力。劣势在于到哪儿都是走马观花,特别是没有参观博物馆的时间。我们这一路在每个景点都能遇到不少中国团。中国现在不愧是世界上最大的游客输出国,但在博物馆里就难见到中国人了,总是只有寥寥几个中国散客的身影。而韩国团和日本团却不少,他们的导游素质很高,能把博物馆的展品讲得头头是道。中国旅游发展势头很猛,但还有待向深度发展,培养出具有很强综合能力的导游,中国游客的素质也才能提高。</h3><h3><br /></h3><h3><br /></h3> <h3>  出来混迟早要还的,此话就报应在我头上了。此次出游,我的角色来了个大反转,成了那个操碎心的人,而丈夫却跟我之前一样,只跟着走,只负责拍照。在机场侯机时我跟他说:"波尔图时间紧,你也看看资料。咱们一起商量商量怎么走"他的回答与我神相似:"你看就行了。"我说:"不看别后悔啊,波尔图可有一家号称‘全球最美书店’,到时候找不到别怪我"。知夫者妻也。他立刻抓过资料料读了起来。逛书店买书是丈夫一辈子最大的嗜好。即使不懂外文,外国书店也是喜欢逛的,何况最美书店乎?</h3><h3> 对书店的介绍只是《穷游锦囊》捎带的一笔,却左右了我们波尔图的整个行程。我有点后悔让他看了。文中写道:"莱罗兄弟书店(Livraria Lello &amp; Irmäo):作者强烈推荐的一个不是景点的景点!这里不仅是网评全球十大最美书店之一,也被多家英国报纸及《孤独星球》评论过。大家搜集到的图片很可能是它那精美的扶梯,但是所表达出来的美不到10%。1960年开业至今,无论何时走进这家书店,你都会为它的美而震惊;习惯了钢筋水泥书店的我们,面对这充满新哥特式风格的书店,精美的雕刻扶梯,五彩玻璃的天窗,一定会让你流连忘返⋯⋯"</h3><h3><br /></h3><h3>(罗马的景点"真理之口"。因电影巜罗马假日》而闻名。)</h3> <h3>  机票显示:在马德里起飞是9:20,落波尔图是9:40,这么说飞行仅20分钟,也就是一起一降的时间。我跟丈夫质疑旅行社的安排:这么近的距离干嘛坐飞机啊!还不够折腾的。没有火车和大巴吗?欧洲最大的廉价航空公司瑞安(Ryanair)公司的出票是随机的,两张票座位总不在一起。行程长的话我会想办法调到一起,反正机上尽是想换座位的人。这次就算了吧。哪知到9:40时,飞机还高高地飞在天上,丝毫没有要降落的迹象,最后落地竟是10:40。我一边懊恼在波尔图又少了一个小时,一边疑惑不解,是旅行社搞错了?不会啊,机票也是这么写的啊?这时我脑中灵光一闪:莫非⋯⋯?急忙掏出手机看。万能的智能手机果然已经自动调成了当地时间:9:40,原来是有时差!又让丈夫也拿出手机,他的Oppo机竟然又象在土耳其时一样没有自动调整时差,看来这款手机的智能化程度有待提高!不过这也有好处,可以印证时差的存在,而不是我手表出了故障。我边调整手表时间,边为一个小时的失而复得而欣喜,同时感叹欧洲情况的复杂:欧盟国家和申根国家不是一个概念,如瑞士不属于欧盟,却是申根国,爱尔兰属于欧盟却不是申根国。欧盟国也不等于欧元国。捷克、匈牙利等国属欧盟,却不使用欧元。今天发现欧盟国家冬令时也没有统一,这才产生了这一小时的时差。奇怪葡葡牙、西班牙这同处伊比利亚半岛的两个邻国,为什么步调也不一致?</h3><h3> 在机场买了公交天票,坐地铁驶往市区。下车后照例花了比图示的几分钟多数倍的时间找到宾馆。不出预料房间还没准备好。我们存了行李就赶忙出门了。</h3><h3> </h3> <h3>  波尔图老城区是世界文化遗产。我们直奔那里而去。旅馆前台说步行就行。可天下着雨,何况我们买了天票。前台就介绍了几趟车。出门不远就是车站了,我们上了车,谁知不过一站就到了景点中心地带:杜罗河边。我主张再坐一站过河先去看看河对岸绵延数里的酒窖区,那可是锦囊里介绍的第一景点。波尔图以波尔图葡萄酒而扬名,有酒都之美誉。甚至葡萄牙这个国名:Portugal也与波尔图近似。中文翻译很绝妙:这确乎是一个盛产葡萄、葡葡酒闻名世界的国度。当然,波尔图:Porto的本意是港口的意思。波尔图葡萄酒就是通过杜罗河的港口运销全世界的。可是丈夫不肯过河,硬拉我下车,说是对葡萄酒不感兴趣,其实他心里有他的小算盘。我们就在桥头下了车。</h3> <h3>  唐路易斯一世大铁桥(Pente Dom Luisi),是埃菲尔铁塔的设计师的徒弟设计的。这桥确有乃师的铁塔之风。桥分两层:下层是普通公路桥,上层走有轨电车。</h3> <h3>  远处的另一座铁桥是埃菲尔本人设计的,而且是在建埃菲尓铁塔之前,所以不该说铁桥象铁塔,而应该说铁塔象铁桥。仔细想想,埃菲尔铁塔的钢架结构可不是与铁桥如出一辙?天气不好,埃菲尔铁桥只能看个模模糊糊的身影。</h3> <h3>  桥旁还有古堡,我们买票乘缆车上去,却发现古堡并不开放,而且古堡也仅残存一段城墙,没什么可看的了。缆车将我们带到了半山腰,可让我们一揽两岸风光。</h3> <h3>  此岸是鳞次栉比红瓦顶洋楼,河对岸的酒窖区几乎触手可及,却遗憾地失之交臂。</h3> <h3>  要说这是在布拉格拍的,人们也会信以为真吧。其实欧洲的历史名城都保留了这种古风古貌。</h3> <h3>  铁艺阳台是波尔图的建筑特色之一。铁艺的曲线给方直的建筑增添了灵动之气。</h3> <h3>  在建筑物内外贴花色瓷砖也是葡萄牙的建筑风格,特别是蓝绿色瓷砖。这很有伊斯兰艺术特征。伊斯坦布尔就是一座用青花瓷砖装饰起来的蓝色城市,土耳其人骄傲地称之为土耳其蓝。葡萄牙曾被信奉伊斯兰教的摩尔人统治了近500年,这段历史必然在城市建筑中留下痕迹。</h3><h3> 这是贴满青花瓷片的美丽的波尔图老火车站:圣本托火车站(Estacäo Sao Bento )。这老火车站早已不够承载城市的交通功能了。但波尔图人舍不得拆它,就让它做一个中转站,人们在这里凭火车票免费乘车到城外的新火车站,再搭乘去往各地的火车。欧洲人对自己城市历史建筑的尊重和保护,的确堪当世界典范。</h3><h3><br /></h3><h3> </h3><h3> </h3><h3><br /></h3><h3> </h3><h3><br /></h3> <h3>  波尔图景点很集中,步行即可,其实是不需买天票的。走不远,就到了地图标示的主教大教堂。它周边在整修,四处围挡,不得其门而入。后才知道,这是主教宫殿,主教教堂在附近另一处。</h3> <h3>  直到写这篇游记,翻译了照片上苹果手机自动搜索出的地名:Se do Porto,又在有道词典上进行葡汉文翻译,才意识到其实我们已无于无意识中走入并参观了主教教堂。这座外表十分朴素、教堂特征并不明显的建筑就是主教教堂了。当时我们都不能确定它是不是一座教堂,本想走过路过,看到有人进去,想反正不要门票,不妨一看。但一进去就惊呆了:我们好象走进了一座堆满黄金的大仓库,所有的墙壁、廊柱、雕像都是金色的。看到钉在十字架上的耶酥像才确认这是一座教堂。我又以为这是著名的圣佛朗西斯科教堂。因为《锦囊》上介绍说:该教堂的"横梁、柱子、雕刻全部用黄金覆盖,据统计大约用了400公斤黄金"。后来证实我们下午参观的才是那座教堂。</h3><h3> 尽管眼前一片金色,我却不能用"金壁辉煌"来形容它。因为它显得那么陈旧,黯淡,布满尘埃,虽"金壁"而不"辉煌",反而一派衰败之色。事实上,我一点都不喜欢这样的装饰,反而心生厌恶。它的雕刻繁复得无以复加,一眼望去象墙壁上布满了疙瘩啰嗦的黄瘤子,让人看了心里发麻,身上起鸡皮疙瘩。巴洛克风格发展到极端,已经走向了腐朽,与艺术无关了。事后才发现,我们竟然没有拍一张照片就离开了,连收门票参观的珍宝室也没兴趣进了。如果知道眼前即是主教教堂,怎么也该多关注一下的,毕竟它是波尔图最古老和最大的教堂,许多历史事件在此发生。</h3> <h3>  雨下下停停,将石板路洗得光漉漉的。因早晨出发早,我们没时间享用马德里四星旅店的丰盛早餐,肚子饿了,桥头恰有一家中餐馆儿。好几天没吃中餐了,我们推门进去。在门外一点儿动静都听不到,冷清得似乎是没有开张。谁知门开了才看到一个四五十人的旅行团在里边用餐。怎么会如此安静呢?后仔细听团员们的低声细语,才发现这是一个韩国团。他们安静、礼貌的作派还真値得我们国人学习。</h3><h3> 填饱了肚子,继续古城漫步,逛沿街的店铺,买了印有鸡形图案的桌布,蓝花瓷砖冰箱贴等纪念品。丈夫看中了一款软木包。我也觉得神奇:以前只见过软木做的鞋,这是第一次见到软木包:尺寸合适、色彩天然,款式大方,手感舒适,自重很轻,价格125欧,可退税15欧左右。没什么可挑剔的。软木制品是波尔图的一大支柱产业。过去软木大约只用于生产葡萄酒瓶的软木塞,现在却被制成了五花八门的工艺品,非常讨喜,这包真是一款又实用又富纪念意义的用品,我们相当满意。</h3> <h3>  不久走到一处广场。这广场呈坡型,一雕像居高临下,手指大海。想当然以为是发现新大陆的哥伦布。后了解是亨利王子像。 亨利王子是葡萄牙备受推崇的历史人物,他开办航海学校,培养航海人才,直接推动了葡萄牙的航海大发现,使小小的葡萄牙崛起为威震全球的殖民帝国。而哥伦布是西班牙人,他的雕塑只能在西班牙才能看到。这里是波尔图最重要的广场,有两处重要的景点。</h3> <h3>  雕像背面的红房子是波尔图证券交易宫,红红的金属构架非常上相。它建于1842年。现在已改变了用途,成为了一座综合的文化娱乐场所,有俱乐部、展览馆、艺术家工作室、摄影棚、电影院等等。</h3> <h3>  顶层是一个餐厅。烟囱、炉灶、桌椅都充满古意。现代葡萄牙人在其中休闲、享受。真是前人裁树、后人乘凉。</h3> <h3>  又宽又高的走廊。</h3> <h3>  雕塑右手就是波尔图最华丽的建筑圣佛朗西斯科教堂了。它也是欧洲最奢华的教堂之一。参观时必须跟随葡语或英语导游。现在教堂已不做宗教场所了。历史上葡萄牙国王们及家室曾在此居住、办公。教堂的装饰也有浓重的伊斯兰艺术风格,蓝色和金色交织,卷草花纹优雅细腻,值得细细观赏。</h3> <h3>  华丽而优雅的室门。</h3> <h3>  美丽的墙饰上的蓝色小方框内都是阿拉伯文,字母的曲线与整体风格浑为天成。</h3> <h3>  马赛克拼贴地板华丽大气。</h3> <h3>  墙上和天花板上的壁画。</h3> <h3>  这大厅现在有时还举办古典音乐会。</h3> <h3>  从教堂出来,丈夫就拉我向牧师塔走去。牧师塔在我眼里并不高大,但由于它身处高处,就成了全城的地标,从城市的四面八方都能看到它。这座6层塔高76来。1763建成后,来往波尔图的船只就把它当作航标和灯塔了。</h3> <h3>  在我们去往牧师塔的小街上,不经意地遇到了一家书店。我们同时认定这就是那家莱罗兄弟书店了。首先是因为它的地理位置:地图显示:它就在牧师塔旁边。重要的是它美,其建筑与刚参观过的证券交易宫如同姊妹。我们不禁喜出望外!我知道,这大半天的参观过程中,丈夫心里一直惦记着这个书店,我们的脚步一直在向着这个目标一步步迈进。这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 得来全不费功夫啊!</h3> <h3>  门口还有一座小雕像:莫非他是莱罗兄弟中的一位?来张合影先。</h3> <h3>  书店颇为宽敞,有上下两层。顾客不多,十分清静。在外国书店,我们能看看的也主要是画册、绘本类书籍。而这类书恰是丈夫近年来的心头爱。趁他翻书的当儿,我上上下下参观,同时从各个角度拍下丈夫在书店的身影。</h3> <h3>  回想恋爱之初,他怕日后落埋怨,就跟我交底说:"我这人一不爱逛商店,二不爱下馆子,就只爱逛书店"。当时我没太往心里去。那时大家都穷,本来也没多少资本逛商店、下馆子。至于逛书店嘛,好歹咱也是读书人,一起逛呗。没有想到,这个嗜好,他竟一直保持了几十年。如今家中,书的数量远远超过其他物品。看着四处堆积的书,有时我也烦:"这房子是给人住的还是给书住的?"他也有话:"坐拥书城,难道不好吗?"</h3> <h3>  在满室外文书中,他竟选中了一本想买的书:美国著名作家和插画家桑达克的《小熊》。桑达克是五届美国图画书最高荣誉凯迪克奖得主。家里早有几本他的绘本,而这本国内市场还未见:萌萌的小熊形象、通体浅绿的森林色,让人爱不释手。价格并不比国内贵:8欧。尽管文字是葡语,但好在该书以图画为主,不影响理解,而点缀的葡文恰好增加了它的纪念意义。丈夫去年曾在布拉格专门买了一厚本捷文版的巜好兵帅克》,回家当宝一样供在书柜最显眼的位置上。这一本回去的待遇也低不了。</h3><h3> 付款之后丈夫让我请店员给书上盖章,他想在书上留下一枚"最美书店"的印章。我把意思传达给店员后,小伙子显得相当的迷惑不解。我忙加上盖章的手势,他还是直摇头。我也困惑了:"seal"这个词并不生僻,英语流畅的小伙子不可能不懂,恐怕盖章这个作法只是中国特色吧!我就给他解释我们的意图:"你知道吗?你这个书店在中国很有名,来波尔图的中国游客都想来参观。"他惊谔地张圆了嘴巴:"什么?这个书店?为什么?"因为旅游书上介绍说:这是全球最美的书店之一!"小伙子这才明白过来,忙摇头说:"不,不,不是这家。我们只是临时租了这个店搞个书展,展会过了就搬走了。"这下轮到我们错谔了,简单太窘了。说实话,我进这店也不是没嘀咕过:这店美是美,可是不是显得有点儿简陋呢?说它"全球最美"是不是言过其实?不说别处,西安的新华书店曲江芙蓉店、南京的先锋书店论规模论环境都远超这家啊。象中国那么大的书店我在欧洲还真没见过。不过我还没忘了礼貌:对店员说"这个书店也真的很美,我们非常喜欢!"店员对这误会也觉得有趣,他掏出手机,刷刷搜了两下,递给我们:"看,这才是莱罗兄弟书店。"哇,图片上的书店真是金碧辉煌,美轮美奂!那哪儿是书店啊,简直就是宫殿嘛。</h3><h3> </h3> <h3>  谢过店员,我们直奔莱罗书店而去。店员说不到10分钟就到。我们先到了牧师塔脚下,我主张先进去参观一下,但丈夫又说:"教堂和塔咱们看得多了,没什么意思,不进了。"我知他早已心有所属,也下勉强,只随他前行。</h3> <h3>  这就是那家让丈夫心心念念一整天的莱罗兄弟书店了。外表并不起眼,仍然是罗马和伊斯兰风格混搭的建筑,精致却狭小。</h3><h3> 门被一根绳拦着,门口站着几位张望的游客。这不稀奇,欧洲那些大牌专卖店都是这种作派,以控制店内客流量,维护良好的购物环境。门口有一位非常帅气的黑人小伙子把门。他穿黑西服,衬衫领雪白,是我见过的最漂亮、最优雅的黑人男性,他真是太配这家书店了,我心想。于是上前问:"可以进去吗?"小伙子露出雪白的牙齿,微笑道:"当然可以,不过你得先到旁边的店买票。"我一惊:什么?买票?第一次听说进一家书店要买票的。《锦囊》上不是说这里是"不是景点的景点"吗?怎么还卖起了票,真成了景点呢?心中掠过一丝不快。当然这阻止不了我们的热情。卖票点设在隔壁旅游纪念品店铺中,不知做何考虑?大约是书店不想自己直接售票?商铺大约也可借此拉顾客进店,增加商机。门票4欧,不多也不少。多了顾客可能就不想进了,少了对书店又没有什么意思。还好,售票员说:凭此票购书可享受折扣。售票处的电视屏幕上轮番播放着工程人员修复书店的画面,更提升了我们参观的欲望。看来投入不少。有投入就得有回报!看着熙熙攘攘的购票人群,我想,这书店就是一本书不卖也不会亏本了。</h3> <h3>  终于进来了!书店装璜的确考究!但也许是期待过高,也许是没有预料到这样的状况,我们的体验真是太糟糕了:灯光昏暗、人群拥挤。门口小哥收了票就放人,并没有控制人流。这哪里是书店?分明是嘈杂的菜市场!《锦囊》里说的"为自己选一本好书,顺带细细品味一下这里的文化环境和艺术氛围,暂时忘记那浮躁的世界。"我想说:这样的氛围完全不存在。书店本身已成了一个最浮躁的场所!</h3> <h3>  室内的狭小拥挤让人透不过气来。我们没呆多久就挤了出来。内心郁闷,又不知该对谁生气。我想该修改《锦囊》和《孤独星球》:"书店现在已成为旅游景点,门票不便宜,不想买书的游客慎往"。也许这样能减少书店的客流,还书店一个清静,让它回归书店的本来面貌,让人可在里面静静地选书、看书、购书。回想起第一家那红色的书店,还不如就误会下去,那样的印象还更美好些。</h3> <h3>  到这时丈夫才长叹一声承认:"唉,为了这书店,我放弃了那么多更值得参观的地方。"我没有点破他,但想亡羊补牢:"还不晚。我们可以坐公交车过河,到酒窖品尝波尔图葡萄酒,还可以看看市容,赏赏杜罗河两岸夜景。"但丈夫情绪低落:"不去了,走不动了,腿疼。"丈夫膝关节劳损,有时确实会腿疼。但我发现其中精神因素很重,情绪高涨时,走再多路腿似乎也没事!人任性起来,你拿他有什么办法?</h3><h3> 又想起了那句熟悉的歌词:"为你我用了半年的积蓄,漂洋过海地来看你。"可你⋯⋯</h3><h3> 波尔图是我们此行中留下了最大遗憾的城市:行程紧、天阴雨、未品尝葡萄酒、书店不尽如人意⋯⋯可说来也怪,它却是我动手写游记时最先想写的地方。也许缺撼往往会比完美给人留下更深的记忆?</h3><h3> </h3><h3>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