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72届4班

阳光

<h1>四十六年岁月如歌,弹指一挥间。不知不觉中,先锋中学一别就是四十六个年头了,回顾四十六年前的校园以及学工学农生活,虽然有的有些模糊,但是依然还能想起。在学校里有印象的事情,至今还是令人难忘,一挥就是四十六载。</h1><p class="ql-block"><br></p><h1>也许人在年轻的时候可能没有去想过、去在乎过去岁月中以前发生过的事情,随着年龄的增长,如今都已经到了花甲之年,开始怀旧起来。 我们同学是在离开学校26年后才相聚。</h1><p class="ql-block"><br></p><h1>那是上世纪的1998年12月12日,那一次当我们一一相见那些26年没见面的同学时,虽然小学时青涩的时光和往日的少年都已不见,但那一张张笑脸依然亲切,一声声叫唤宛如从前,最感慨于记忆最强的同学竟然能够叫出不少同学的名字。</h1><p class="ql-block"><br></p><h1>转瞬一晃,十年同窗重逢相聚20年了,在这漫长的20年中,我们收获的同学情却一直保持到现在,至今依然不忘初心,快乐同行。</h1><p class="ql-block"><br></p><h1>今天在我们同学相聚20年的纪念日子里,2018年3月18日中午,有将近30位同学汇聚在老西门大富贵酒楼,以传统的方式来庆祝老同学们相聚20年。阳光将以回顾怀旧的形式,带领大家走进时光隧道,美篇正在讲述——</h1> <h1>1998年12月12日下午12:30分左右,那次是和贴隔壁邻居,又是同学的月姑娘一起走去的。沿着这条河南南路牌子往南走←(以前我们班级里的大部分同学相互之间的家,一般都在方圆1000米范围内)。</h1> <h1>这里是白漾二弄,从画面中我们已经看到,这里的地块已经被拆迁了,只有那块路牌还在原来的位置竖立着。20年前,这弄堂里曾经是戴同学的单位“南房公司所在地”,戴同学当时在单位任党支部书记,所以同学的第一次聚会就放在她单位里的大堂里。</h1><p class="ql-block"><br></p><h1>这一天是星期六,本来筹备那次活动的几位同学,原计划是安排在11月份,后来由于我要出差,要求他们改日,所以才改为12月12日了,今天想来,还是非常感谢的。那天同学来了36个人,这是迄今为止人数最多的一次,并邀请了邵老师和周老师。</h1><p class="ql-block"><br></p><h1>整个聚会是以茶话会形式,我只看到王锦元骑车带来的香蕉等水果,当然还有瓜子糖果类零食。组织这次活动的大概有四五位同学,聚会通知是通过寄信的方式投递。后来茶话会一开,差不多要到吃晚饭时间了,这时候有同学提议:留下来吃饭吧,于是除少数同学没有留下,差不多有将近20人左右留下了,那年代那像现在,聚会就是喝酒吃饭。</h1> <h1>瞧~这一路走来,就走到大兴街口头上的一家饭店,当时店内刚好有两个桌子,我记得是和两位老师坐一桌的。图片中的那家饭店在20年中不知易主多少位了,但是每当走过这家店,总会有一种恋旧的感觉,该地方现在早已经关店待拆迁。</h1> <h1>我们班的第一张集体照,拍摄於1964年12月4日,中国福利会少年宫的草坪上,我们在这里光荣地戴上了红领巾,成为一名中国少年先锋队队员。(图后排右五是阳光)</h1> <h1>我们求学的小学是《上海市南市区蓬莱路第三小学》,这张小学的学生证颁发年份是1966年12月,所在班为五(4)班,那是文化大革命发动开始的一年,从学生证上能解读出,对那一年所发生的变化,在我们幼小的心灵受到了很大的冲击,此场景仿佛还记忆犹新。</h1><p class="ql-block"><br></p><h1>安萍同学将此学生证收藏至今,实属珍贵,估计已很少有同学留有此学生证了。那件小学佩戴过的红小兵袖章,也是当年的原件,由锦元同学收藏至今。</h1> <h1>班级一位女同学在同学群里晒出了五本学生手册,这些学生手册全部是当年我们念小学时用的,估计已经是没有人还会把它留了下来,真的是很珍贵的。</h1><p class="ql-block"><br></p><h1>听同学说,这全是她母亲给她收藏起来的,如今她母亲走了,在整理母亲留下的遗物中,看到收藏了57年之久的这批学生手册,这就是一位伟大母亲对孩子的那种融融的爱和温暖,听了令人十分感动。</h1><p class="ql-block"><br></p><h1>整套学生手册一共是五本,它概括了我们小学的全部记录和经历,第一本是1962年~1963年,第二本是1963年~1964年,(程老师教一、二年级)第三本是1964年~1965年,第四本是1965年~1966年,(汪老师教三、四年级),学生手册的第五本,换了小学的第三位班主任李老师,但这时文化大革命开始了,所以这第五本学生手册基本上已经是空白的了……</h1> <h1>这二本打开的学生手册,是一二年级的成绩报告单,我们小时候是以5分、4分、3分、2分(不及格)这样记分的,5分就是现在的95分以上了。所以借今天的美篇平台,把这些跨度57年的珍贵物件展示一下,也让和我们差不多经历的朋友共同分享这段记忆。</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小学时期班级里春游活动照片。</h1> <h1>那年代同学各时期的老照片集锦。</h1><p class="ql-block"><br></p> <h1>阳光和同学们的青涩照,上左一照片是建平同学,他初中毕业被分配去了安徽黄山茶林场,后来在农场去当兵了。左一下是玉奇同学,毕业被分配去贵州大三线工作了,记得他当时的通信地址是:贵州凯山478信箱。上左二是文辉同学,第二项左二是阳光。右一照片中的是马同学,后来在念中学时,(1970年左右)转学了,后来就参军去了,我记得是在陕西民航机务中队当兵。</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女同学们相互赠送的小方照。</h1> <h1>学生时代和参加工作后的同学合影照。</h1> <h1>我们当年的中学最初是“二钢中学”后叫“上海市民办先锋中学”又称“上海市南市区先锋初级中学”。学校坐落在南市区大吉路194号,整个学校就是一幢五层楼房,连操场都没有,学校上体育课是螺丝壳里做道场,因为紧挨着沪南体育场,所以学校如举办稍大的体育活动,一般要借用沪南体育场了。</h1><p class="ql-block"><br></p><h1>图片中的这幢楼房就是当年的学校,(可以看到这些在踢足球的,都是在沪南体育场)如今这些房子早已拆了盖大楼了,原来的先锋中学教职员工基本上都转并到南市区第九中学了,盖的房子好像还是属于原南市区教育系统在使用。</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沪南体育场一处旧门口的场景。</h1> <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拍摄於1969年12月~1970年冬,全班大部分女同学的集体照,拍摄地点在先锋中学教学楼顶平台上,这是求学时期我班所见的第二张集体照,其中虽缺了男同学调皮嘻皮遢理的印像,但过了46年后,我们仿佛从中还能寻找到那个时候的自已。</span></h1> <h1>上面我的那张学生证,你们都并不陌生,那是1969年4月进先锋中学统一颁发的,但图下面那张也许很少有同学持有吧,这张学生证是我在1972年6月,学农劳动结束返回学校后去补办的,当时是找不到原先的学生证了,后来去拍了照片后,到学校又去办了一张,因为那年代学生证犹如身份证哦,所以补办的学生证版本不一样,反面有我在学校验的血型,盖有"血型A"字样。</h1> <h1>我们在先锋中学读书时,正是要提倡复课闹革命阶段,这张宣传画也就反映了那个年代的政治氛围,我们身临其境。</h1> <h1>在先锋中学期间,加入红卫兵和文革初期的自发组织红卫兵不一样,那时候记得,加入红卫兵的标准也是看表现的,如要发展得由班级红卫兵组织讨论发展,然报请学校红卫兵团批准。</h1><p class="ql-block"><br></p><h1>我的这枚红卫兵标志编号为0242,后来在毕业前夕,团市委要召开共青团第六次会议,所以在这之前,将从红卫兵中发展团员,我没选上,但我们班级里有在先锋中学入团的。在我曾经写过的日记里曾这样坦露心声。</h1><p class="ql-block"><br></p><h1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1972年11月10日阴有雨</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是党的后备力量,是一支朝气朝气蓬勃的先锋队组织,参加这支组织的最主要的一点,就是要能够全心全意为绝大多数人服务,要有一个革命的观点。我虽然是一名红卫兵,但是离一个共青团的标准要求还相差很远,所以我也有决心,努力积极争取,决不灰心,努力学习马列毛主席著作,用一个共青团员的要求来时时对照自已,多向革命英勇(雄)人物学习,让组织考验我吧!战士不提当年勇,继续革命立新功。</span></h1><p class="ql-block"><br></p><h1>有意思伐,46年前的日记今天在此揭示。(红卫兵臂章由阳光收藏)</h1>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那时候在学校要加入红卫兵组织,其标准要求和加入共青团组织差不多,也挺严格的,年份在1971年~1972年之间。这是当年的“上海市红卫兵志愿书”,凡参加过红卫兵都填写过这张志愿书。</span></p> <h1>这是小张同学临毕业前,赠送给同学慧丽的照片,(照片背面记有1971.9.13)照片中的装束反映了那个年代的标配。</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当年班级里的芳华们。</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先锋中学上体育课情景。</h1> <h1>这位是我们敬爱的邵老师,是我们中学的班主任老师,也是教我们数学的。我和同学曾去探望过邵老师几次,在刚写这段话时,我给邵老师打了个电话,在电话接通的一瞬间,我有点哽咽的感觉,好在老师接的电话。</h1><p class="ql-block"><br></p><h1>从电话交谈中得知邵老师身体状况不是很好,出门看病以轮椅为伴,并有阿姨24小时陪护,我问儿女常来看你吗?老师说:也时常来看的,但是他们也很忙的,我关照老师保重,并问老师今年高寿?邵老师说:90岁了,在挂电话时,我说前几天我们同学聚会了,大家叫我转达向您问好!我说老师我们会来看您的,老师也向同学们问好,祝同学们身体健康,万事如意。</h1><p class="ql-block"><br></p><h1>这张照片拍摄于2014年11月10日,是那年我一个人去老师家拍摄的,当时我跟邵老师说:给你们拍张照吧,老师随便怎么样也不让拍,老师说生病人形象又不好,并说已经说不清楚多少年没有拍照了,那天经我反复耐心说着,总算答应拍了。我从隔壁房间里把老先生请出来,这对老夫妻总算坐在沙发上拍了这张难得的合影。一星期后,我扩印了几张照片给老师寄去了。一年以后,老先生驾鹤西去了……</h1><p class="ql-block"><br></p><h1>今年3月,当我去看老师的时候,只见在老师坐的沙发旁边,放有一个装药品的塑料筐,而筐内我看见了这张合影静静地放在那,老师思念老先生时,常拿了看看,让我看了好心酸。</h1> <h1>这是邵老师在1970年12月22日,在我写的周记本上的批语,至今已是48年了。(阳光收藏)</h1> <h1>周老师,教我们语文课的,也担任过我们的班主任的,这张照片拍摄于我们的某次聚会,时间大概在1999年~2000年之间。</h1><h1>美篇制作完后的没几天,我代表全班同学去看望邵老师,才得知周老师已经在近一年前去世了,在此我们深表追忆和怀念。💐</h1><p class="ql-block"><br></p> <h1>这是1971年1月13日,在我写的一篇周记上,周老师的批语,距今已有47年了。(阳光收藏)</h1> <h1>2018年3月26日,我代表全班同学去看望邵老师,老师虽已90岁了,但看着我手机上储存的聚会照片,还能一一记得我班的大部分同学。在此衷心祝愿邵老师健康长寿!平安幸福!</h1> <h1>这是邵老师中年时(左一),和她的小学同学的合影。</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老照片,青葱岁月印象。</h1> <h1>那一年,(1970年)曾经是少先队的中队长菲菲要离开我班了,她的父亲被打成四类分子,一家被发配去安徽农村了(文革专制时期)。</h1> <h1>菲菲同学(左)在离开学校前和同学的合影。(1969~1970)</h1> <h1>十六岁的安萍同学也离开了学校,离开了上海,到外地念书后参军去了,班级里一下子两位学习好的同学都到外地去了,留给全班的是更多的不舍和念想……</h1><p class="ql-block"><br></p> <h1>据安萍同学后来的回忆说,刚去时在湖南娄底一小地方,也许在那继续念书后参军的,当然一下子离开繁华的大上海,离开养她教育她的外公外婆,以及朝夕相处的同学,心情可以想象,时常翻开老照片和通邮是当时表达心情的一种方式。</h1> <h1>读书和学工期间在上海的景点照,也有安萍当兵回沪与同学的合影。</h1> <h1>1972年的11月~12月之间,我们都面临毕业分配,本是71届的我们,被延长一年(半年学工,半年学农),我们最后被沦为72届初中毕业生了。延长一年,却让本是生活不宽裕的家庭,父母又白白管了一年的生活费。我在那一年的日记里是这样纪录了毕业分配前的信息。</h1><p class="ql-block"><br></p><h1> <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1972年11月14日阴转雨</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今天学校举办(行)了一次统配座谈会,座谈会的主要精神是服从国家统一分配,党需要那里就往那里,这次会议对我来说也是一次思想方面的一次教育,的确过去自已头脑里对统配这个精神原则还不够理解。所以往往总是个人利益提的较多,而并不考虑革命与集体的远大利益,所以一段时期思想上是有所波动,对统一分配认识还不足,后来通过各方面的学习,虽然思想也有所觉悟,但是还不能达到真正认识态度这一点,所以我决心,正确对待革命利益与个人利益,在任何的革命工作岗位中,服从祖国分配,坚决改掉以往的不正确想法,把自已培养成又红又专的无产阶级可靠接班人。</span></h1><p class="ql-block"><br></p><h1>有劲伐,那时候自已会在日记中有这么崇高的觉悟,至今再看 粲然一笑。那一年,我班唯一去插队落户的是阿玲同学,安徽肥东县插队。据她说,那年在上海老北站,邵老师去火车站送阿玲的。</h1> <h1>阿玲同学的妈妈生前保存下来的通知书,这是当年阿玲“插队落户通知书”。</h1> <h1>2014年9月,我去了安徽的肥东县长临河镇,镇上有一家百年邮局博物馆,里面正在装修,里面的展品都没有人管理,为了清楚地展现一下信封和邮戳的感觉,我拿起邮戳章摆放了个样子,并给咔嚓了一张,(信封上有肥东县字样)这里就是阿玲同学插队的所在地——肥东县。</h1> <h1>1999年,在黄河路一酒家,部分同学参加小兴同学的结婚满月酒。</h1> <h1>同学聚会时,常常说起老同学安萍,只知道她在西安,没有联系方式和更多的有关信息,于是在2006年的一次聚会上,于是我委托了原先住安乐坊里的慧丽,后来在安乐坊里找到了她舅妈家,才和她联系上。那年我还在公司上班,我告诉了她一个办公室邮箱地址,然后安萍发我一个邮件,写了这篇“感悟人生”并附了她的两张近照。如今12年过去了,咨迅的发达,微信把我们同学之间一下子拉了了那么近,犹如天天在一起的感觉。</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b style="font-size:22px;">《 感悟人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有位伟人曾经说过:“三十八年过去了,弹指一挥间”。算起来我离开上海也有三十八个年头了,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一挥间”,真是往 事不堪回首。</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我在上海度过了人生中最愉快的童年和少年两个时期,无忧无虑, 充满欢乐,快乐成长!同窗求学共八年,一去湘江不复返。(当时我离开上海后,去了湖南省娄底市,那时娄底只是一个小镇)翻开旧时的照片,儿时的同伴,历历在目。</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我们曾经一起在蓬莱路第三小学课间休息时玩“斗鸡”、踢毽子;在弄堂里跳绳、跳牛皮筋,一起加入少先队; (永远忘不了那一天,有照片为证)我们曾经在上学的路上把一块小石头从家门口你一脚我一脚,一路踢到先锋中学;(那时我穿的是外婆用手一针一针纳的鞋底,人工做的布鞋,全然不顾鞋的磨损有多快,只顾得惬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我们一起加入“红小兵”“红卫兵”;一起“复课闹革命”,一起去斜桥路(斜土路记不清了)照相机厂学工,去纺织厂跟班劳动。一直在追求着一个梦想:人生三大事“入队、入团和入党”为了这个目标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遇到了不可逾越的磨难,失去了最佳学习时机,经历了困惑、彷徨,遭遇失业、再就业。</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历史就是这样,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正如千千万万个中国人一样,我们是这段历史的见证人。如今年过半百,头发花白,已无当年的天真幼稚,而对今后的生活路程我们依然还和儿时一样憧憬未来,继续享受人生,提高生活质量,善待自己,保持一颗平常心,健康快乐,将人生的路走到底!</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最后感谢老同学们对我的牵挂,感谢生活使我们相识,有机会我一 定回上海去,我们一定能相聚。</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安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2006年4月27日</b></p> <h1>1999年11月27日的浦东众城大酒店聚会,通知邮寄到家里的,通知上要求参加的话,要给回执邮寄给主办人。20年前交费用100元,从中午11点~下午5点,除了吃饭,还有在酒店歌舞厅举行娱乐活动。照片中是几位同学和小学的汪老师和李老师合影,可惜的是汪老师(右三)已经在将近五年前去世了。</h1> <h1>2004年7月间,在阿七头靠近上师大的老同盛店附近酒店,举行了一次同学集体庆贺50岁生日,当时阿七头在酒店门口树立了一块欢迎标牌,印象深刻,当时人虽不多,但是也摆了二桌(有些同学后来因故未来)我们是七桌八桌,哈哈~七零八落,这是当年50岁生日的合影照。</h1> <h1>2006年4月29日,在老西门大富贵的一次晚上聚会,我下午一个人提早去了酒店,把墙上布置了一下,人虽不多,但也营造一种让人怀旧的氛围。</h1> <h1>2006年5月,在慧丽原先开在靠近城隍庙附近的大排档店堂里,我们三人小酌,好多年前,这里早已拆迁盖房了。</h1> <h1>2016年夏天的一个中午,几位同学在靠近蓬莱路(我们一年级念书的弄堂马路对面)面馆里面喝酒聊天。</h1> <h1>2007年5月3日,部分同学在闵行水文化博物院、古藤园的活动合影。</h1><h3></h3><h3><br></h3> <h1>2007年10月20日,安萍来沪和同学们在大富贵酒楼的聚会。</h1> <h1>我们还参加过同学孩子的结婚呢。</h1><p class="ql-block"><br></p> <h1>最先做阿奶的是月姑娘,我们同学喝过她儿子结婚喜酒,孙子是2008年出生的,我们同学昵称其孙子为奥运宝宝,上图是喝奥运宝宝100天喜酒,下图庆贺十岁的生日酒,以后还要喝上月姑娘家孙子的结婚酒呢。</h1> <h1>2008年12月12日,在西藏路上的沈家花园酒店,我们举行了一次庆祝同学聚会十周年纪念,后来每一位同学都在这块有纪念意义的横幅上签名留念,这块横幅至今我还收藏着。</h1> <h1>纪念聚会上表彰了翠芳同学,谢谢她为寻找联系广大的同学们相聚,所作出的贡献,会上向她颁发了证书“杰出贡献奖”。</h1> <h1>哈哈~一不留神,小兴的聘任到期了,没有关系,咱们也修改一下规则,让你继续担任下去,做到侬厌特(不想做为止)结束。</h1> <h1>2014年3月15日同学聚会大富贵,共庆60岁生日。</h1><h3></h3><h1><br></h1> <h1>2014年11月7日,国萍同学从加拿大来沪,与同学们的一次大富贵酒楼聚会。</h1> <h1>2014年12月23日,在浦东麦盛莉酒店举行圣诞节同学聚会。</h1> <h1>2015年3月22日,纪念桂林公园小学春游49周年活动。</h1><h3></h3><h3><br></h3> <h1>2015年4月25日,重访下乡劳动旧地——金山县朱泾公社光明大队。</h1> <h1>2015年6月27日,在江湾五角场那里的金米萝酒店,庆祝阿七头光荣退休塈60周岁生日。当全体同学落坐后,阿七头宣布:吃老酒开始!</h1> <h1>2016年10月13日,一个有同学、姐妹、夫妻组合的8人出游团队,进行了一场说走就走的西安之旅,此张照片是出站后,在西安火车站留下的第一张集体照。</h1> <h1>就要回上海了, 短载的六天西安之旅已圆满结束了.古都西安除了让我们肤淺了解其几千年厚重的历史外,还让我们感受到陕西人民的纯朴以及那里的风土人情.更深刻体会到同学间的真诚和友谊.。</h1><p class="ql-block"><br></p><h1>那天晚上,在靠近西安火车站附近的"阳光国际大酒店"再次聚一下.也再次感谢老同学安萍为我们在陕期间的关照和款待.大家频频举杯~为友谊干杯!也欢迎老同学来滬与我们相聚!再见了西安!再会老同学!我们上海见!</h1> <h1>这里是2016年12月24日中午的大富贵同学聚会,这天是·圣诞节前的平安夜。这次来了历史上第二次人数超过30人以上的聚会,其中老头(绰号)和章同学都是第一次参加老同学聚会。</h1> <h1>2018年3月18日,初春的上海还是觉得有点冷,但是我们同学的热情高涨,纷纷汇聚在上海老城厢里的老西门大富贵,这里已经是我们同学聚会的御用酒店,吃饭不是主要的,要的是感受一下这融融的思乡之情,以及同学之间的真诚友谊,说说心里话,喝喝开心酒。</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哈哈~两位同学在准备聚会用酒。</h1> <h1>聚会设在大富贵二楼,说好中午11点到酒店,但还是有不少同学提前来了,瞧~第一位报到的是她,小兴作为组织者之一,和先期到达的同学合影。</h1> <h1>宝和菜馆小小开,不断的和前来的同学们握手合影。</h1> <h1>姜同学好久没见了,同学们纷纷和她合影留念。</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阳光和隔壁嘉德里琴琴。</h1> <h1>晴天知道今天是阿铃同学生日,自告奋勇自己掏钱买了一个大蛋糕,真的非常感谢她,给他们来一个咔嚓。</h1> <h1>这五位同学都是原先嘉德里额原住民,既是街坊又是发小同学。</h1> <h1>翠芳同学赶来了,她已经有十年没有参加聚会了,这其中我也工作没有做好,好在这次联系上她了,我心里也感到很欣慰,同学们看到她的到来,都表现出热情洋溢的欢迎,纷纷与她握手示意。</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聚会场景</h1> <h1>她俩每一次聚会都有一张这样的合影,这已成惯例了,不知道拍了还满意吗?</h1> <h1>这俩人咋啦?尤其是菲菲同学笑了这副样子,真的很难得,快乐是我们同学聚会的主旋律哦。</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老马和文辉</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十全十美的十人组合影。</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新明和他同班的女同学即兴合影。</h1> <h1>这五位同学,原先都是在崇明新海农场的,今天机会难得,给他们来一张合影,以示纪念,但是宝山的座钟式6点10分的样子,让人捧腹大笑。</h1> <h1>庆祝生日,点生日蜡烛切蛋糕的时刻马上开始了,置办蛋糕的晴天和寿星阿玲同学站在一起,等待这一时刻的到来。</h1> <h1>这里向大家展示的是阿玲同学当年的出生证,她是公历1955年3月18日出生,这是当年南市区红房子医院开具的出生证,其实尽管在那个年代,我们很多同学都是在家里由接生婆上门接生。但是今天我们能够看到这件63年前的出生证,仿佛思索在穿越,婴儿的哭啼声犹如就在耳边响起…</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此刻蛋糕上面的生日蜡烛已经燃起。</h1> <h1>许个愿,吹蜡烛,让我们共同祝阿玲同学生日快乐!</h1> <h1>同窗十载,有过笑,有过泪,这些,都是曾经最珍贵的记忆......</h1><h1>相聚的时光虽然短暂,同学情谊将远播四方。</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再见了同学们!</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温馨瞬间,美好永留。</h1> <h1>美篇完成后的2018年11月11日,考虑到邵老师年事已高,为不过度惊扰老师,约了几位同学再次去看望老师。(我们中学的班主任,今年90高龄)并转达全班同学对老师的问候。在此祝愿邵老师健康长寿!💐</h1> <h1>相聚时刻总是太短暂,美好时光却无法挽留。我们只能将欢乐时光浓缩在这篇美篇上,让它将瞬间化作永恒美好的记忆。也希望它成为我们联系沟通的桥梁,增进情感友谊的纽带。老同学我们下次再见!</h1><p class="ql-block"><br></p><h1>感谢曾提供到群里老照片的几位同学,007、晴天、花仙子、小红、阿七头、文辉、老马等同学。</h1><h1><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i>本美篇图片仅供欣赏交流分享,谢绝复制粘贴抄用。</i></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