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今天开始上第一单元第一课《社戏》,选自鲁迅的小说集《呐喊》,自然少不了给学生讲讲有关小说的知识。<br></h3><div> 其实,八年级的学生对小说这种体裁并不陌生,七年级上册有让•乔诺《植树的牧羊人》、蒲松林的《狼》,下册有都德的《最后一课》、李森祥的《台阶》、刘慈欣的《带上她的眼睛》等,按理说已经知道了很多了,但今天讲得还是有点多,感觉有必要记录下来。</div><h1>1.回顾旧知识</h1><div> 小说属于虚构作品,与散文、诗歌、戏剧共同构成了四大文学体裁。</div><div> 小说三要素是人物、情节、环境。</div><h1>2.深入介绍</h1><div><font color="#ed2308"><b><i> (1)人物</i></b></font>:人物是小说的重中之重,作家无不在塑造人物上耗费大量的心血。一般来说,一部小说中会有一个中心人物,整部小说是关于主人公历练的过程,在起始阶段和小说末尾主人公有了明显的变化,最常见的是战胜了自己,取得了成功。</div><div> 与中心人物遥相对应的是反派人物,他有足够的理由对主人公进行种种迫害、阻挠,不折手段。这个人也不可小觑,他和主人公一起构成了小说的精彩。比如说警匪片中的警察和歹徒,或者是武侠片中的正教和邪教等。</div><div>初中阶段对同学们的要求是能结合文本分析人物形象。</div><div><b><font color="#ed2308"><i> (2)情节</i></font></b>:情节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阶段,通常对应的是矛盾的产生、矛盾的激化、矛盾的解决这几个环节。情节因为矛盾而精彩,所以情节的发展当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一波三折、波澜起伏的。比如《西游记》,取经途中正是因为各种阻挠,才显得那样精彩,成为流传的经典小说。</div><div> 如果学会了情节的波澜起伏的处理,对于同学们的记叙文写作也有极大的帮助。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写一篇关于“扫地”的文章,如果只是写“我拿起扫把,一点点一点点的,把屋子打扫的干干净净”,这样虽然语句通顺,但是没有意思,不精彩。可以加一些波折进去,如扫地前不知道扫把放在什么地方,着急的问妈妈,挨了好大一顿批;扫地时,一些碎纸屑或干燥的灰尘总是不听话,扫到东面它跑到西面,扫到西面它跑到东面;或者风一吹,前功尽弃等等,最后扫完地感受到劳动的不易。其中因为有挫折,人物的情绪也在相应的发生变化,这样文章内容就很充实,而且比较精彩,能吸引读者阅读。这只是一个极小极普通的例子,即使是加上波折,也未必会让读者有很强的阅读兴趣,但如果是一些读者比较陌生的事情上,效果就能显现出来了。</div><div><b><i><font color="#ed2308">(3)环境</font></i></b></div><div> 环境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环境有烘托人物形象、心理等作用,这里不再细说。</div><h1>3.对小说的理解</h1><div> 同学们应该都看过小说,但是大家对小说的理解和课本上的小说肯定有不一致的地方</div><div>(学生笑)。我知道,大家心目中的小说感觉很精彩,拿起来就难以放下,恨不得一口气看完,很多同学都有这样的阅读体验。但是课本上的小说就没有这样的魅力了,总觉得很枯燥无味。这是为什么呢?仅仅是因为课文要带着任务去学习有些排斥吗?如果把鲁迅的《社戏》放在其他书上,是不是大家就很爱读呢?</div><div> 给大家打个比方,就好像麻辣烫和大米饭,大家喜欢吃什么?</div><div> “麻辣烫。”很多同学不由自主地喊了出来。 是的,就是这样。大家心中的小说好像就是麻辣烫一类的,就像玄幻、修仙、爱情、魔幻、恐怖一类的书,但我们的父母、老师和教育工作者希望给同学们提供的是清淡营养、干净卫生的食物,这一类就是我们的主食和正餐。就像我们的语文课本上的一些作品,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符合同学们的身心健康发展的作品,虽然食之无味,却是对大家最有好处的,当然还有经过时间沉淀的经典作品。我们要静下心来,感受这些食物的甘美,吸收它们的营养。诸如麻辣烫一类的食品,还是少吃为好,它们容易败坏胃口,有时不卫生,食材没有保证,会危害我们的健康。这和一些流行的网络小说是一样的,它们未经过检验,良莠不齐,有些内容三观不正,暴力、血腥、情色充斥其中,虽则刺激,对人的影响极坏,造成精神污染,特别是对三观仍在形成中的青少年,影响更大。还有,这一类作品大都是离生活极远,毫无借鉴意义。</div><div> 经典小说,传递的价值观是好的,这是毋庸置疑的。而且,它们比较贴近现实生活,与我们生活的融合度较高。</div><div> 所以,我们要细细体会,养成好的阅读习惯,拒绝重口味的不良作品,涵咏体会雅正之文。</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