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徽州府位于新安江上游,古称新安,宋徽宗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改歙州为徽州,从此历宋元明清四代,统一府六县(歙县、黟县、休宁、婺源、绩溪、祁门)。徽州古城是保存完好的中国四大古城之一,1986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h3> <h3> 徽州古城源于隋末汪华迁郡治于歙县乌聊山下,内有子城,外为罗城,东北倚斗山,东南乌聊迤逦,扬之水顺城东北而西为练溪,环绕东南隅而下歙浦。</h3> <h3> 古城始建于秦朝,自唐代以来,一直是徽郡、州、府治所在地,故县治与府治同在一座城内,形成了城套城的独特风格。徽州古城是中国三大地方学派之一的"徽学"发祥地,被誉为"东南邹鲁、礼仪之邦"。</h3> <h3> 徽州古城分内城、外廓,有东西南北4个门。此外还保留着瓮城、城门、古街、古巷等。</h3> <h3> 城内景区包含徽园、渔梁坝、许国石坊、斗山街、陶行知纪念馆、新安碑园、太白楼等七处。覆盖了新安理学、徽派朴学、新安医学、新安画派、徽派版画、徽派篆刻、徽剧、徽商、徽派建筑、徽州“四雕”、徽菜、徽州茶道、徽州方言等徽州文化。</h3> <h3> 徽州古城一直是徽郡、州、府治所在地,故县治与府治同在一座城内,形成了城套城的独特风格。建于明、重修于清的歙县古城,分内城、外廓,有东西南北4个门。此外还保留着瓮城、城门、古街、古巷等。歙县从唐宋以来共建了400多座牌坊。</h3> <h3> 来龙斗山发源自黄山山脉,干脉东入绩溪县境遥遥岩,由南支起马头岭,又西支起大鄣山,西南入歙为问政山脉,右出为飞笙山、紫芝山、玉屏山、石壁山、白榆山、马鞍山、斗山、万山、乌聊山,连绵百里之遥。飞布山为府城北镇山,相连鹰尖、王林尖、牙山、引岭、榔槌山、白额龙、厚山等处。富资水出箬岭,南流至葛塘入扬之水;布射水出长源,至东山营入扬之水;扬之水又名徽溪,出绩溪大鄣山,纳富资、布射之水与源出黄山之丰乐水于太平桥汇入练江。练江沙明水净,自城南东注渔梁,经龙井山抵浦口,与南来之渐江合流于歙浦,为新安江,东下钱塘。</h3> <h3> 徽州古城河流,按地形和流向,可分发源于西北部黄山山脉、东北部天目山脉、东南部白际山脉三部分。其中,除富溪乡滔湖山的湖水流入香溪,属青弋江水系外,其余均汇流新安江,统属新安江水系。城内下游是新安江库区,上游丰乐河、扬之河、富资水、布射水四条河流在城区汇合,形成练江后流入新安江,新安江自徽州区入境,纳练江、昌源河等支流,曲折东南流,于街口流入千岛湖。</h3> <h3> 东汉、西晋、唐末、北宋时,有四次北方强宗大族的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中原文化,而徽州文化则是对中原文化的最杰出的包容整合。它的全面崛起始于北宋后期,至明清时期达到鼎盛。徽州文化内涵丰富,在各个层面、各个领域都形成了独特的流派和风格。如新安理学、徽派朴学、新安医学、新安画派、徽派版画、徽派篆刻、徽剧、徽商、徽派建筑、徽州“四雕”、徽菜、徽州茶道、徽州方言等。徽州所出的学者和杰出人物诸如理学、经学,代表人物有朱熹 (朱熹自称“新安朱熹” ) 、江永、戴震、俞正燮,医学有新安医派;建筑学有徽派建筑和四雕 (木、石、砖、竹 )艺术。经济有徽商和理财专家王茂荫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到的惟一的中国人 );国画有新安画派、黄山画派,成为大家者有渐江、石涛、黄宾虹等一大批人物,文房四宝,突出者为徽墨、歙砚,纸、笔亦有悠久历史。</h3> <h3> 徽州古城是中国传统建筑的典型代表,其文物遗存众多。徽州古城与四川阆中、云南丽江、山西平遥并称为“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徽州古城是千年徽州府治所在地,主体建筑有徽州府衙、许国石坊、长庆寺塔、东谯楼、南谯楼、曹氏二宅、渔梁古坝、渔梁街、斗山街、徽园等以及镶嵌其间的古色古香的三百余幢古民居,是展示和体现徽文化的重要实物建筑。徽州古城内的徽派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精彩、最直观的载体和表现形式之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h3> <h3> 徽州多门名望族,素有"新安十五姓"和"徽州八大姓"之说。徽州史志和《新安名族志》记载,"新安十五姓"是指古徽州程、汪、吴、黄、胡、王、李、方、洪、余、鲍、戴、曹、江、孙十五大姓。"徽州八大姓"是指"新安十五姓"中的前八姓,即程、汪、吴、黄、胡、王、李、方八大姓。前述各姓在古徽州所属歙县、黟县、休宁、祁门、绩溪、婺源六县均有分布,点多面广,如汪氏在歙县有20处、休宁38处、婺源14处、祁门17处、黟县11处,有百余处分布点。徽州宗族对徽州历史发展起了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h3> <h3> 徽州街巷内有斗山街、大北街、打箍井街、中山巷等古街巷。街首处“旌表江莱甫妻叶氏贞节之门”木牌坊,为明太祖朱元璋感恩赐建。大北街为府城商业区。该街朱家巷口有“豸绣重光”坊,蕴含明末朝廷斗争故实。打箍井街以打箍井得名,井圈凿箍。井边方士载宅为明大学士许国府邸部分遗构,已辟为许国生平展览馆。</h3> <h3> 徽州府衙,建于元末明初。隋义宁年间(617-618年),越国公汪华即迁于此。宋绍熙年间(1191-1194),州衙毁于大火,随后重建。明初,卫国公邓愈改为行枢密院,洪武三年(1370年)复为府治。之后,正统、崇祯曾两次大修。清乾隆二年(1737年)重修。清道光末年大修。整体建筑气势雄伟,规模庞大,体现了徽派建筑的精髓。</h3> <h3> 牌坊是封建社会为旌表功勋、科第、德政以及忠孝节义所立的建筑,是最能诠释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载体。</h3> <h3> 徽园主体建筑有:仁和楼、得月楼、茶楼、惠风石坊、徽园第一楼、得意楼、春风楼、 过街楼、古戏楼、莲池玉带桥、万金灵龟、九龙九凤壁,以及住宅楼房百余间。</h3> <h3> 徽派建筑又称徽州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最重要的流派“皖派建筑”之一分支系列,徽派建筑作为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为中外建筑大师所推崇,并非特指安徽建筑。流行于徽州(今黄山市、绩溪县、婺源县)及严州、金华、衢州等浙西地区。徽州建筑大门,均配有门楼(规模稍小一些的称为门罩),主要作用是防止雨水顺墙而下溅到门上。</h3> <h3> 以砖、木、石为原料,以木构架为主。梁架多用料硕大,且注重装饰。还广泛采用砖、木、石雕,表现出高超的装饰艺术水平。历史上徽商在扬州、苏州等地经营,徽派建筑对当地建筑风格亦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徽派建筑坐北朝南,注重内采光;以砖、木、石为原料,以木构架为主。以木梁承重,以砖、石、土砌护墙;以堂屋为中心,以雕梁画栋和装饰屋顶、檐口见长。</h3> <h3> 徽商力在经商而不在建筑,衣锦还乡之后,以奢华精致的豪宅园林体现身份,或整修祠堂光大祖宗门面,或亦以牌坊筑立褒奖徽州女人守夫的风骨。徽派建筑讲究规格礼数,官商亦有别。除脱富丽堂皇的徽商巨贾之家外,小户人家的民居亦不乏雅致与讲究。</h3> <h3> 徽派建筑集徽州山川风景之灵气,融中国风俗文化之精华,风格独特,结构严谨,雕镂精湛,不论是村镇规划构思,还是平面及空间处理、建筑雕刻艺术的综合运用都充分体现了鲜明的地方特色。尤以民居、祠堂和牌坊最为典型,被誉为徽州古建三绝,为中外建筑界所重视和叹服。</h3> <h3> 徽派建筑在总体布局上,依山就势,构思精巧,自然得体;在平面布局上规模灵活,变幻无穷;在空间结构和利用上,造型丰富,讲究韵律美,以马头墙、小青瓦最有特色;在建筑雕刻艺术的综合运用上,融石雕、木雕、砖雕为一体,显得富丽堂皇。</h3> <h3> 徽州古民居受徽州文化传统和优美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影响,形成独具一格的徽派建筑风格。粉墙、瓦、马头墙、砖木石雕以及层楼叠院、高脊飞檐、曲径回廊、亭台楼榭等的和谐组合,构成徽派建筑的基调。徽派古民居规模宏伟、结构合理、布局协调、风格清新典雅,尤其是装饰在门罩、窗楣、梁柱、窗扇上的砖、木、石雕,工艺精湛,形式多样,造型逼真,栩栩如生,其高超的建筑技艺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显示了古代中国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卓越才能 。</h3> <h3> 正堂挂中堂画,两侧中柱上贴挂楹联。</h3> <h3> 由于文风颇盛,当地居民"处之以学,行之以商。明中叶以后,随着徽商的崛起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徽商财力雄厚。“盛馆舍以广招宾客,扩祠宇以敬宗睦族,筑牌坊以传世显荣”。于是乎给后世留下了大量优秀作品,其工艺特征和造型风格主要体现在“徽派三绝”——牌坊、祠宇、民居等建筑实体中。</h3> <h3> 明清时代,徽商称雄商界长达二、三百年。明《五俎》云:“商贾之称雄者,江南首推徽州,江北则推山右(山西)。”明代中叶以后随着徽州邦的崛起,一批拥有资本十万、百万的富商大贾不断涌现,清代垄断盐经营的徽商竟富得可以先后接待清帝康熙、乾隆南巡,支援左宗棠平定新疆。再加上徽商贾而好儒,广交官府、文士,的本人就有较好的文化素养,徽商是官、贾、儒三位一体。</h3> <h3> 徽州建筑的木雕随处可见。题材广泛,有人物、山水、花卉、禽兽、虫鱼、云头、回纹、八宝博古、文字锡联,以及各种吉祥图案等。总之,作为一个传统建筑流派,徽派建筑融古雅、简洁、富丽为一体,它至今仍保持着独有的艺术风采。</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