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笔墨即修行" 记著名山水画家王大成</h3><h3> </h3><h3>两年前,我因为和天津青年诗人罗广才、书画家谷军发起为罹患白血病离世的原《渤海早报》副总编辑陈君遗孤的书画界义卖活动结识了踊跃捐画的王大成先生,随后在微信上欣赏他的水墨山水作品充满一种独特的雄浑壮阔气韵;他结合艺术创作发表的心得体会颇有人生哲理,尤其是对他经常说的"笔墨即修行"这句话,更觉得他将水墨艺术和人生修为已经融为一炉,人品和艺品已经融为一体,譬如他的水墨长卷《长城村晨曲》构绘的是长城脚下,山村宁静的形貌。按照常理来说"长城"当为主笔,大线构勒,山村次笔稍加渲染即可。可是王大成却施独特的艺术思维路径,长城延于群山用虚笔,构画长城的线条隐没不见。反之,山脚下小村却实线条重点勾勒,显于画面,相当清楚。这种线条的造型手法,应该是王大成先生艺术思想在笔法实践中的精确体现。丰富的阅历,人生的波折,让他养成了眼观细微,心念凡尘的观察心理,所以在他的笔下,长城是伟大的,伟大虚化成精神,精神用隐线条成型。山村是渺小的,渺小实画有形态,则用显笔线条构成。在虚画长城与实画山村的意境里,伟大衬护卑微,关怀美感应运而生,正是王大成先生人文精神和文人胸怀的体现和倾诉。一位艺术评论家说,观《长城村晨曲》看到的是景致,入心的是感动。他在天津市青年基会书画院"书画公益大讲堂"首席开讲时说,想要成为一名真正的画家,至少要经历三个阶段。即为用十年的时间去临摹,十年的时间去写生,然后才可以谈创作。这里面没有捷径可走,只有通过时间的历练,一步一个脚印的脚踏实地去做。随后,他现场作画,从笔、墨、纸、水等方面分析了各自的属性。从淡墨与浓墨之间的跳跃色阶关系,到画面中的线面、虚实关系进行了讲解。他说,山水画就是古代哲学思想与艺术审美相互结合的产物,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内涵。果然,四位初学者的"拙作"立马在他的笔下变得有了几分色彩,浓淡相映,虚实相照,妙趣横生,整张画面也多了几分俊逸与灵动。从他的画作中,可以感受到他如同自然之力一般纯净质朴的人格高境。谈到"纯净质朴的人格高境"的修行,花甲之年的王大成先生追溯了自己"修行"的漫长历程幼年受北宗山水名家、姑父黄士俊的影响对绘画产生莫大兴趣。后来书法师从名家季芸圃、穆子荆;绘画师从名家梁崎并得赵松涛、孙克纲等大师的多年指导。从幼年欣赏家中珍藏的各种书画作品,继而辗转各处学乐器、练舞蹈、做剪纸,再到重归山水国画,十几年青葱岁月一晃而过。他终于明白,纵使身怀百艺,此生终将情倾山水间。为此,他壮着胆子跑到著名画家梁崎先生的家中"登门求教"。 最初梁崎先生对他的画作只是评说"不错",从不多言其他。天长日久,梁崎先生终被打动,主动开口指点画作,并欣然收其为弟子。师徒情深。王大成先生在西安举办个人画展时,梁崎先生专门写下:"大成幼嗜绘事,读书治事之余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勤习不懈,故造诣甚深。与余居相近,且有师生之谊,时相遇,从教学相长,博采众长,转益多师,在我受业中,允为首屈……"回顾半生艺术之路,王大成先生豁达坦言,寻梦之路从不是平坦之途。"很多热爱绘画的人,生活的全部内容可能就是画画。在外人看来,那是枯燥,但在我的心中,这就是修行。"在他看来,艺术家倘若失去修行之心,作品也就没有了灵魂。他崇尚"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视生活为"人生课本"。从上世纪70年代直至今日,他研读中外绘画理论,日日笔耕不辍。不管工作内容是什么,他都能安于其间静心体悟,笃信"艺术来源于生活"。四十余年来,他走遍山河大川,在千山万壑中找寻内心共鸣。每一次写生,他背着行李,带着干粮,宛如野战军的一名战士,钻进大山便浑然忘我。脚下是沟沟坎坎,笔下是象境叠合。他说:"世界或许不能给你好运,但它给你的经历与体验却能让你悄悄地成为你自己。"如今,王大成先生有《王大成山水画选》、《王大成画选》、《王大成扇面作品集》等行世。作品被国内外各大博物馆收藏,收入《全国第一届当代中国山水画邀请展作品集》、《津门名家书画集》、《世界华人书画篆刻家大辞典》、《世界书画家经典》、《跨世纪著名书画艺术家经典》、《中国艺术大家》、《津沽百年书画名家作品选》、《中国画·画中国走进山西》,《新中国美术家大典》等。</h3><h3>王大成先生讲道,"画作绝对反映画者过往的人生经历。所以,我才常常说笔墨即修行。我们不要想象自己要形成怎样的绘画风格,风格的形成本应自然而然。因为那是你的人生经历、情感状态、做人原则、处事态度、性格本象的综合体现。"他说,"我们常常鼓励别人,很难鼓舞自己;看别人很透彻,看自己很纠结;羡慕他人所得,抱怨世道不公;不满当前处境,嗟叹命运不济。错失的都是最美的,走远的都是最好的。只要相信自己,让自己有努力的信心,奋斗的勇气,前进的力量,攀登的智慧,就能开阔视界和胸襟,一切也会随之柳暗花明。绘画艺术和个人修行从来不是三五年之功,而是一生的坚持。"(樊国安)</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