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草原

旷野苍茫

<h1>  带着与日俱增的眷恋,7月11号我和妻子从北京飞往锡林浩特,12号回到西乌珠穆沁旗。</h1><h1> 往年七月,草原早已换了绿装,可今年,好多地方还是枯黄一片,急煞人。而就在我们动身的前几天,传来好消息:草原久旱逢甘霖。等我们回来,已是草绿如茵,花开似锦。</h1> <h1>  1968年,正值豆蔻年华的妻子,到西乌旗插队。“那个年代”以她们的青春为代价,让她们饱尝了本不该有的艰辛苦涩,留下了一个“知识青年”的美妙名词、一部至今没有定论的历史……</h1><h1>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转眼50过去了,知青已经步入老年。他们如今的生活,除了含饴弄孙,就在那虚虚实实、稀稀疏疏的往事中寻找激情的火花,而那段用青春和热血铸就的草原岁月,更是一本久翻不厌的书,一段永远不会忘却的记忆。</h1><h1> 在知青下乡50周年之际,他们从四面八方回到草原,追寻逝去的韶华,重温与牧民结下的深情厚谊。</h1><h1> 当年,我毕业后分配到西乌旗二中任教。在这里,积累职场经验、收获甜蜜爱情、结交真诚朋友,写下了我生命中浓墨重彩的一笔。1981年,我虽然一去38载,却魂牵梦绕,从来不曾忘怀。而今故地重游,面对熟悉又陌生的一切,感慨万千。</h1> <h1>  12号下午,我们刚入住西乌旗电力宾馆,白音胡硕嘎查的领导和牧民代表就来看望我们。</h1> <h1>  7月13号,知青们回到了阔别多年的嘎查。</h1><h1> 在知青的心里,回草原,哪怕跋山涉水,何惧风疾雨骤,也不管疾病缠身;回草原,是感恩之旅,是对自己心灵的慰藉;回草原,是游子扑向母亲的怀抱,无限温馨难以言表!见到亲人,拥抱、握手,泪水潸然,许多想好的话骤然涌上心头,却又说不出来……</h1><h3> </h3> <h1>  穿上牧民精心缝制的蒙古袍,就像穿越回50年前:骑着奔驰的骏马,任疾风掠过、雨雪扑面,心中激荡着豪情壮志……</h1> <h1>  狗儿翘首眺望,莫不是它也被这动情的场景所打动?</h1><h3></h3> <h1>  欢迎仪式在嘎查会议大厅举行,知青和牧民都盛装出席。嘎查书记额日和木与知青代表舒晓明先后讲话;知青代表向嘎查赠送了锦旗和汗血宝马铜像;乌兰牧骑演出了精彩节目。欢迎仪式隆重热烈,高潮迭起。</h1><h3></h3> <h1>  牧民的眉宇间洋溢着激动与喜悦之情。</h1> <h1> </h1><h3></h3> <h1> </h1><h3></h3> <h1>  马头琴时而舒缓,时而激越,仿佛是流水潺潺、山脉起伏、骏马奔腾、羊群在缓缓地移动;仿佛是新一代牧民在倾述着美好愿景!</h1><h3></h3> <h1>  低矮的蒙古包早已被漂亮宽敞的砖瓦房取而代之,好多牧民有了小汽车,不少人家用上了长电……,牧区的面貌,牧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h1> <h1>  “我们回来了——”大家欢呼雀跃!山做舞台,天当背景,唱起来,跳起来,让心绪随性放飞,尽情享受草原的馈赠!</h1><h1> 看看这几个美女,真玩嗨了!哪像奔七的人呀!</h1> <h1>  好久没有这么亲近大草原了,从离开草原的那一天起,浪迹天涯,执著求索,几十年下来,难免身心疲惫。而今,回望漫漫长路,卑贱高贵、沉浮荣辱、喜怒哀乐皆成过眼云烟,尘埃落定。躺在草丛中,仰望蓝天白云,心里一阵舒畅,身子轻松得就要化作一棵小草,在风中欢快地起舞。</h1><p class="ql-block"><br></p> <h1>  7月14号,这次回西乌旗原哈拉图公社的知青暨家属,在福客食府饭店聚会。</h1> <h1>  当年大家在一个公社插队,虽然几十年来各自的人生轨迹不同,有的联系也不太紧密,但“知青情结”却深深藏在心里,现在相聚草原,倍感亲切 。</h1><h3></h3><h1> 与君再饮一杯酒,欣喜草原遇故人。热情的问候、共同的记忆,令大家心潮澎湃,激动不已。</h1> <h1> 两位“二姐夫”亲密合影</h1><h3></h3> <h1>  前面这位姑娘是知青的第二代,秀外慧中,活泼可爱。</h1><h3></h3> <h1>  7月15号,知青们再次回到嘎查,走进牧人之家。</h1><h1> 当年,知青们一到牧区,就被分到了各个包,与牧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初来乍到,语言不通、生活习惯不同、环境恶劣、孤独寂寞,所有这一切都“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历练着他们的意志和品德。</h1> <h1>  当年插队时的不少阿爸阿妈已经离世了,好多往事在记忆中也不那么清晰了,但牧民与知青的情感却没有一点点淡漠。</h1><h3></h3> <h1>  把知青们迎进家,摆上醇香的奶茶、美酒和手把肉,大家有着说不完的话,道不尽的情,从前咱们是一家人,现在仍然是一家人。悠扬的蒙古长调,直唱得回肠荡气,听着热泪盈眶。曾是草原人,一生不忘草原情!</h1><h1> </h1> <h1>  如果说西乌珠穆沁旗是蒙古长调的故乡,而巴拉根高勒苏木呼日勒图嘎查就是蒙古长调的滥觞。</h1><h3></h3> <h1>  没有到过草原的人,你知道她手指的那一堆东西是什么吗?</h1><h3></h3> <h1>  天色渐暗,乌云翻滚,雨要来了,可走访活动还在继续。</h1><h3></h3> <h1>  “酒喝干,再斟满,今夜不醉不还……”,微醺浅醉中,句句话儿都真诚暖心;微醺浅醉中,感觉草原最美丽迷人。</h1> <h1>  暮霭渐浓,夕阳沉醉,远山被拉长了身影,又一个草原之夜降临了。15号这一天,我们走访了十四户牧民家,返回旗里时,已经是晚上九点多了。</h1> <h1>  38年前的西乌旗,我至今历历在目:作为旗所在地的巴拉根高勒镇,仅有南北和东西两条沙石路,十字路口中间矗立着一座不太高的语录塔。马路两边,都是低矮的砖房和土坯房,树不多,路不平,汽车驶过尘土飞扬。现在,巴拉根高勒已是沧桑巨变,今非昔比——</h1> <h1>  无愧于 “国家卫生县城”的荣誉,街道干净整洁,绿化也不错。</h1> <h1>  蒙古族第一小学,原西乌旗第二小学,是妻子教师生涯的第二站,我们的小儿子就出生在这里。我最难忘二校操场上的那口大钟,洪亮悠长的钟声,不知迎来送走了多少学生。这次和我的学生聚会时,曾向他们打听钟的下落,可谁也说不清。</h1><h3></h3> <h1>  这个大茶壶旁边有一家蒙餐小店,到西乌旗的第一天朋友请我俩来吃过,那肉饼太棒了!👍</h1><h3></h3> <h1>  博客圣地是西乌旗的标志性建筑,凸显出西乌人的精神特质。大家穿上蒙古袍,在雕塑前留个影,别有一番寓意。人生就是一场搏击,只要奋斗过,不管结果如何,都是胜者。50年岁月蹉跎,50年栉风沐雨!如今青春不在,但真心不变,真情不改!他们是永远的“知识青年”!</h1><h3></h3> <h1>  再一次和妻子穿上蒙古袍合影,留下难得的美好瞬间,让草原和我们在草原经历过的一切永远铭记心田。</h1><h3></h3> <h1>  夜幕中,巴拉根高勒镇美轮美奂。徜徉街头,晚风送爽,仰望夜空,弯月皎洁,星斗灿烂,令人心旷神怡!</h1> <h1>  清晨,太阳被云遮雾障。巴拉嘎尔湖像一个羞涩、柔美的少女,披着一层薄薄的莎丽,让游人情不自禁地放慢脚步、轻声细语,生怕惊动了她娇媚的颜容。</h1> <h1>  缥缈的浮云在湖面上轻歌漫舞</h1> <h1>  乌兰五台,即佛教名胜圣地五个五台之一(佛教共有蓝红白绿黄五色台),乌兰五台,意为红色五台,据史料记载,约一千九百年前,与山西五台山(黄五台)同时成为佛教圣地。“文革”期间遭到严重破坏,现在我们看到的乌兰五台是2006~2009年修复的。</h1> <h1>  上乌兰五台那天,天气预报说有中雨,果然,我们刚上路,雨就越下越大,刮雨刷在汽车玻璃上不停地摆动,大家有些担心。可当我们驶进乌兰五台景点时,雨渐渐小了,云翳挪开缝隙,倾泻的阳光让乌兰五台尽显诗画一般的意境。老天真眷顾我们!</h1> <h1>  斜风细雨中,乌兰五台若隐若现。走近一座座高耸的古塔,思古之幽情陡然而发。想不到在草原深处,还会有一组这样的古建,我不禁在感叹宗教的强大传承力。</h1> <h1>  登临山顶,极目远眺,但见天高地阔,风光无限。黛绿色群山波涛般地从眼前奔向远方,奔向云的故乡。</h1> <h1>  插在中间的那个帅气机灵的小不点,是知青的第三代。</h1><h3></h3> <h1>  在雨中拍个集体照,朦朦胧胧,反倒有一点特别的情调。遗憾,那天有几位没去乌兰五台。</h1><h3></h3> <h1>  哈布其盖是西乌旗的一个旅游景点,设施齐全,还可以漂流。在这里,人们亲近自然,释放天性!只可惜,我们还没玩尽兴,暴雨突然袭来,只好钻进汽车,“落荒而逃”。😁</h1><h3></h3> <h1>  这么高大漂亮的蒙古包,实在少见,尽显哈布其盖壮美大气的风韵和特质。</h1><h3></h3> <h1>  这是妻子当年插包的牧民家送给我们的礼品,很有特色,我喜欢!</h1><h3></h3> <h1>  返程的日子到了,大家却恋恋不舍。十天时间,太短太短了,许多人还没见,许多地方还没去,手把肉还想吃,马奶酒没喝够……,但大家心里明白,当年用青春汗水书写的草原故事,远没有结束,也不会结束……</h1><h1> 再见,西乌珠穆沁!</h1><h1> 再见,草原亲人们!</h1><h1> </h1> <h1>  7月24日,飞机✈️顶着雨降落在首都机场。我们回来了,但满脑子的画面还是草原……</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