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基础(二十一)古体诗(二)

林震扬

<h1>第五节 五言古诗<br /> 五言古诗形成于汉、魏时期,除每句五个字不变外,不限长短,不讲平仄,用韵自由,没有一定的格律。因与汉代乐府歌辞和唐代近体律诗、绝句皆有区别,故后世称之为五言古诗,简称"五古"。其中汉代无名氏的《古诗十九首》是五言古诗的杰出代表之一。<br /> 唐代律诗出现后,仍有很多诗人创作五言古诗。唐代的五言古诗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不因袭模拟。初唐,陈子昂、张九龄等人力追建安风骨,开启了一代有思想、有个性、有艺术特色的诗风。盛唐,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都是创作五古的名家,他们或抒发性灵,寄托规讽;或缘事而发,忧国伤时;风格或沉郁顿挫,或清新婉约。中唐,韦应物、柳宗元等人也留下不少启迪后人的瑰丽诗篇。<br />例如:<br />《登池上楼》<br /> 谢灵运<br />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br />薄霄愧云浮,栖川怍渊沉。<br />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br />徇禄反穷海,卧疴对空林。<br />衾枕昧节候,褰开暂窥临。<br />倾耳聆波澜,举目眺岖嵚。<br />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br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br />祁祁伤豳歌,萋萋感楚吟。<br />索居易永久,离群难处心。<br />持操岂独古,无闷征在今。<br />《春思》<br /> 李白<br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br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br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h1> <h1>第六节 七言古诗<br /> 在古代诗歌中,七言古诗的形式最活泼,体裁最多样,句法和韵脚的处理最灵活自由,抒情叙事最富有表现力。七言古诗篇幅较长,每句七字或以七字句为主,代表作有曹丕的《燕歌行》、鲍照的《拟行路难》、杜甫的《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序》等。<br /> 七言古诗简称"七古",是七言古诗和七言歌行的统称。古体诗中所谓七言,并不是说全诗每一句都必须是七个字,只要诗中大多数句子是七言,就能算作七言古诗。<br /> 如李白的《蜀道难》开篇有"噫吁嚱"三言,有"危乎高哉"四言,后面又有"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五言,"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九言,但这首诗仍算作七言歌行,而不是杂言诗。<br /> 七言古诗和七言歌行还是有区别的。<br /> 首先,二者渊源不同。七言歌行源于古乐府,汉魏乐府中的《长歌行》、《短歌行》、《燕歌行》、《齐歌行》、《艳歌行》、《怨歌行》、《伤歌行》、《悲歌行》、《鞠歌行》、《棹歌行》可视为唐代歌行之祖。而七古则是七律产生之后别立的诗体。<br /> 其次,二者体式特征不同。七言古诗句脚多用三平调、句中不避孤平;七言歌行初期在体式格调上与七古相似,因歌行要适宜歌唱而着意追求声韵和谐,渐渐出现律化的现象。<br /> 最后,二者文学风貌不同,七言古诗端正浑厚、庄重典雅,七言歌行则宛转流动、纵横多姿。<br /> 在诗歌创作中,常会见到以七古笔法写歌行、以歌行笔法写七古,但仍不难分辨出二者之间的差异。像杜甫的《寄韩谏议注》、卢仝的《月蚀诗》、韩愈《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等诗只能算是七言古诗;王维《桃源行》、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白居易《长恨歌》、韦庄《秦妇吟》依然是七言歌行。<br /> 在七言古诗的发展进程中,李白功不可没。李白的七古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和巨大的思想容量,在反映生活的深度与广度方面,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艺术上,具有句式多变和韵律结构多变两个突出特点,从而把七古的艺术表现力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如《远离别》、《将进酒》等。</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