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3月18日上午,深圳博物馆志愿者们一行35人,来到南山博物馆、南头古城博物馆开展学习交流活动。</h3> <h3> 深博志愿者一行首先来到南山博物馆参观、聆听讲解员讲解《古代南山》《近代南山》展览,深入了解南山的历史与发展。</h3> <h3> “一座南头城,半部深城史”,深圳南头古城有着1700多年郡县建制史,东晋咸和六年(公元331年)分南海郡,设立东官郡,下辖宝安等六县,郡治县治设在今南山区南头古城,从而揭开了深圳建城史。作为深圳的城市原点,千百年来,一直是深港历史之根,而今天的南山,更是重归城市中心,被誉为中国最具“硅谷”气质的区域,成为深圳改革开放的精彩缩影。</h3> <h3> 南山博物馆讲解员的专业讲解让志愿者们听得全神贯注,也对深圳南山的历史有了更全面和立体的了解。</h3> <h3> 中国瓷器扮演了人类贸易史上第一件全球化商品的角色,有清一代,中国瓷器外销达到高峰。据荷兰东印度公司记载,每年仅雅加达一地远往欧洲的中国瓷器就达300万件之多,当时外销瓷均由广州十三行代理,而深圳南头作为“粤海门户”,是广州海外交通的必经之地,为中国瓷器出口立下汗马功劳。</h3> <h3> 同时南山南头也是海防要塞、边防重镇,有着深厚而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许多风俗文化一直延续至今,它同时还是一个汇聚五湖四海英杰的宝地,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的文天祥、屯门海战中大败葡萄牙战队的汪鋐……一代又一代的英雄造就了南山人精神,推动着南山和深圳在历史的车轮中向前。</h3> <h3> 深博志愿者一行还参观了《归来•丝路瓷典》外销瓷专题展览。志愿者鲍静、但震与大家分享了这些丝路陶瓷的出发与归来背后的故事与意义。</h3> <h3> 这些温润精美的陶瓷,回归到中国瓷文化的本源,重现丝绸之路的重光,那些背后的动人故事、文化内涵,多年前的风土人情,在志愿者心中复活,纵然千百年,亦不褪色。<br></h3> <h3> 我们很惊讶地发现,许多看似普通、特别不起眼的器物,蕴涵着具有跨时代意义的中西文化交融,“只有是民族的,也才是世界的”。文化在彼此交流中互通,激荡出新的灵感与火花,而艺术就是这样回旋着发展前行。</h3> <h3> 下午,志愿者们兵分两路,一部分人继续参观南山博物馆,听南山博物馆讲解员讲解“古越华章•古越族青铜器”专题展。</h3> <h3> “古越”是2000多年前中国南方诸多族群的统称,也称“百越族”或“越人”,展品共有405件,多以兵器为主。其中有件特别展品“韩阳戈”,据考证,应该是秦始皇统一岭南时秦军带入广东的。</h3><p><br></p> <h3> 古书记载“越人好战”,然而历史过后,只是一堆堆铜绣或故纸堆,历史书中短短一句话,就是一个人或者一个年代甚至一个朝代的全部了。几千年后,我们隔着玻璃,看着这些展品,看到了大大小小战争的残酷、骨肉分离的痛楚。人生代代无穷己,和平年代的生活是多么难得。<br></h3> <h3> 另一部分志愿者赴南头古城博物馆参观,深入南山历史的“心脏”去发掘更多的信息,并与南头古城博物馆志愿者团队座谈,研讨如何更好地发挥博物馆志愿者团队在传播中国历史文化方面的作用。</h3> <h3> 深博志愿者管理委员会主任张婕介绍了深博志愿者团队建设、制度建设和专业化发展的相关情况,她还倡议南头古城博物馆与深圳博物馆的志愿者更多地开展共建共享活动。她说道,天下的志愿者都是一家人,共同学习、共同进步是大家共同的愿望。</h3> <h3> 南头古城博物馆志愿者工作负责人张主任以及志愿者分队负责人李东谈到,南头古城博物馆在历史文化传承上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他与团队正在探索如何更好地利用古城遗址,更多地与观众互动交流,实现古城博物馆的创新发展。他也表示非常期待与深博志愿者团队开展多样的交流活动。<br></h3> <h3> 地球上有六十亿人,一生中相遇的大概有两万人,能与你兴趣相投的就更少了。而志愿者们有幸在这里遇见、认识,这真是一件美好又难得的事情。</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题南山博物馆》</b></h3><h3 align="left"> –改革组志愿者张勇刚</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深春探南头,</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博望上新楼。</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志行千里梦,</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愿说万古幽。</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吾历荆雍越,</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心往唐汉周。</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依稀闻故音,</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旧物亦乡愁。</h3> <h3><font color="rgb(1,1,1)"><i><b>撰稿:区翠云、邓罗深<br>摄影:鲍静</b></i></font></h3><h3><font color="rgb(1,1,1)"><i><b>编辑:郑宇劼</b></i></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