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范仲淹(989–1052)</h3> <h3> 从古到今榜样的力量总是无穷的,而这力量的大小取决于榜样后面权力支撑的大小。</h3><h3> 春秋的时候,楚王就喜欢腰细的女人,本来这只是一个男人对女人的个人喜好,但因为这个男人是楚王,害得全国的女人都忙着束腰,尽管绝大多数女人都明白,这辈子和楚王八杆子搭不上关系,可既然都在束,自己也不能不束。至于极端的,为了这小蛮腰还把自己饿死了。</h3><h3> 楚国的束腰,影响还算小的。</h3><h3> 对中国女人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写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李煜,这个南唐后主,词写的好,对女人的审美也很特别,喜欢小脚的女人,窅娘的三寸金莲,舞得他秦楼梦断,山河破碎,只是这种审美观,不仅得到了男人的认可,更获得了女人的响应,遗祸所及,到辜鸿铭时代,这个留过洋,懂几国外语的学者,居然还成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女人裹小脚的捍卫者。</h3> <h3>清白堂记</h3> <h3> 前几年本人生活的地方,身边许多抽烟的朋友,原来都在抽中华,把中华分得很详细,有软的、有硬的、有2字头的、有3字头的,让我这个不抽烟的,从此没有了不会抽烟的愧疚,这么复杂的学问,就我这样的智商怎么学得会啊!但某天突然发现,这些把中华说得头头是道的朋友,都开始抽利群了。</h3><h3> 我出于好奇问朋友:怎么不抽中华了?朋友说:不抽了,现在领导都抽利群,你去机关办事,给中华别人不抽,所以抽利群了。</h3><h3> 这回答让我恍然大悟,原来抽烟也有榜样在啊!当然你要不是领导是做不成榜样的。不信你试试,天天换一种牌子抽,也没人跟你学。</h3> <h3>清白泉</h3> <h3>亭边小路</h3> <h3> 1039年,范仲淹从扬州被调到绍兴。<br /></h3><h3> 范仲淹的到扬州起源于他的政治观。</h3><h3> 我们始终以为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都天然的认同家国天下的观念,既然宋的天下是赵家的天下,那么赵家就是宋,宋就是赵。</h3><h3> 这种观念什么时候形成,怎么形成,没有做过考证,但直到现在成龙还在唱这样家国天下的歌,说明这种观念到现在还是在延续。</h3><h3> 只是这种观念,范仲淹是不认可的。</h3><h3> 范仲淹在京城做官的时候,正是宋仁宗年间,仁宗皇帝登基早,由刘太后垂帘听政,天圣年间,刘太后过生日,仁宗要率领百官给刘太后做寿,拍拍太后的马屁,这按照家国天下的理念,仁宗的做法是天经地义,你当着我赵家的官,端着我赵家的碗,带你们去给太后做寿,还抬举了这些百官了。偏偏范仲淹不是这样想,紧急上书仁宗皇帝,说此事万万不可,给太后过生日是你赵家的家事,你仁宗皇帝怎么给太后做寿都没关系,但百官不行,百官是国家的官,不是你赵家的官,国和家是要分开的。</h3><h3> 有天我百度了一下,西方最早提出家国(国家和政府)分开的是布丹,他1530年写了《国家六论》,而洛克的《政府论》,写于1689。</h3><h3> 范仲淹的政治观念的先进性,至少比前者提早了500年,比后者提早了600年。我们的课本中经常有什么发明比西方提早了多少年,从没看到过国家政府的理论,其实也比西方提早了几百年,只是不知道什么原因,这样重大的社会学贡献,在我们的教科书上基本从没提及,害得成龙还在若大的舞台上唱着家国不分的歌。</h3> <h3>府山上的蓬莱阁</h3> <h3> 任何时代太前卫的观念,哪怕你真是为国为民,结局都是可以预料的。<br /></h3><h3> 果不其然,这个家国分离的观念,得罪了刘太后,让范仲淹被贬了官。</h3><h3> 贬的第一站是扬州,接下来被调到了绍兴。</h3><h3> 绍兴对于范仲淹来说是不陌生的,这里是他的祖先范蠡谋划越国兴霸的故地。</h3><h3> 翠峰高于白云闲,吾祖曾居水石间。</h3><h3> 千载家风应未坠,子孙还解爱江山。</h3><h3> 和他的祖先相隔一千多年的范仲淹来到了绍兴,其府址就选在现在的府山(古越龙山),越王台的后面。</h3><h3> 作为一个分得清家国概念的官员来说,为人民服务就成了发自他内心的行为准则。</h3> <h3>稽山书院 现在在王阳明的阳明园</h3> <h3> 范仲淹为绍兴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开创了稽山书院,自己出钱请来了新昌大儒石待旦。还把自己的学生李觏喊来讲课,一时绍兴学风之盛,影响着浙东诸地,为以后王阳明的讲学和刘宗周浙学的创立开了先河。<br /></h3><h3> 范仲淹不仅政治观念先进,哲学思想也超前,朱熹在梳理理学源流的时候,虽然定周敦颐为开山祖师,但同时也写道"本朝道学之盛……亦有其渐,自范文正公以来……"这把范仲淹放在周敦颐的前面了。</h3><h3> 范仲淹的形象因1044年的那篇《岳阳楼记》,让后世牢牢铭记,其实在五年前,范仲淹在绍兴写下的《清白堂记》,已经奠定了他忧国忧民的思想基础。</h3> <h3>清白亭</h3> <h3>越王台</h3> <h3> 范仲淹在府衙边上,发现了一口泉,经梳理、涤污以后,水清见底,对于当时的范仲淹来说,这水的清澈,让他联想到做人的清廉,于是以清白命名,把自己的府衙也改成了清白堂。<br /></h3><h3> "清白而有德义",可以"为官师之规。"</h3><h3> 范仲淹就是想通过这泉的清白,给百官有着榜样的意义。</h3><h3> 现在的清白堂和清白泉,已是后人重建,但还能想到把它建起来,至少也说明后人对清白观念的认同和期望。</h3><h3> 我坐在清白亭里,想象着如果自己也有着足够的权力能起到榜样的力量,是不是可以影响现在的官员能清白为官?</h3><h3> 这样的想象影响了游览的兴趣,就此打住。</h3> <h3>清白堂 范仲淹字</h3> <h3>绍兴印糕</h3> <h3> 名人总会有一些牵强附会的传说留下来,绍兴有一种糕点据说和范仲淹有关,这就是绍兴印糕。<br /></h3><h3> 之所以会附会到范仲淹身上,可能和范仲淹小时那个划粥割齑的故事有关。</h3> <h3>清白泉边的照壁</h3> <h3>通向越王台对路</h3> <h3>清白泉</h3> <h3> 范仲淹几乎是个完人,也是个难得的好官,从小励志,当官为民。<br /></h3><h3> 在绍兴为官不足两年,政绩斐然。</h3><h3> 陆游有诗曰:向来惟一范,真是壮吾州。</h3><h3> 范仲淹的《严先生祠堂记》中是这样评价严子陵的</h3><h3>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h3><h3> 我觉得用在范仲淹自己身上一点不为过。</h3><h3> 而《宋史》对范仲淹的评价,可以作盖棺论定;</h3><h3> 自古一代帝王之兴,必有一代名世之臣。宋有仲淹诸贤,无愧乎此。</h3><h3> 到绍兴,过府横街,进府山公园大门,在越王台后面,即现在的清白堂了。</h3> <h3>范仲淹书法</h3>